2G廉颇老矣,后浪Cat.1是如何顺利出道的?
文/腦極體
來源:腦極體
沒有最好的技術,只有最適合自己的技術組合。這句話早已被印證為是產業界的真理。
但如果讓老年人換掉手里的 2G 手機,家長們更換孩子的電子手表,甚至讓共享單車廠商將遍布全球的單車都升級換代,你會不會覺得,想要將通信手段拔高一個 level,難度實在太大了?
偏偏這件事,正在 2G(包括 3G)向 4G/5G 轉換的歷史階段中發生了。
如何讓各行各業完成一次平滑而不傷筋動骨的網絡遷移,就需要在眾多單體技術之間排兵布陣的智慧了。而后浪 Cat 1 接棒 2G 出道的故事,則成為這個夏天不容忽視的話題。
廉頗老矣,尚能飯否:2G 網絡英雄落幕
科技弄潮兒們可能難以想象,竟然還有人用著只能發短信、打電話的 2G 網絡。然而,工信部的數據顯示,截至 5 月底,全國在網的 2G 用戶為 2.73 億戶,總量依然驚人。
從 1995 年至今,2G 網絡已經用長達 25 年的時間,帶領人們告別座機、大哥大,走進了移動時代。打電話、發短信,偶爾還能上一下 WAP 網頁,想必是不少 80、90 后的少年回憶。
正如諾基亞、摩托羅拉被蘋果、三星們打敗一樣,GSM 和 GPRS 為主的 2G 網絡也逐漸被 3G、4G 所淘汰,在方興未艾的 5G 面前,更是被秒成了渣渣。
但退出了智能消費終端市場的 2G 通信,卻依然支撐著我們周圍各種各樣的物聯網設備。
比如兒童手表里的定位和語音對講功能,就是由 2G 網絡承載的;各種共享單車的 LBS 定位和運營,也需要借助 2G 網絡將數據傳給服務器;一些聯網功能的設備,如電表、POS 機等,也在很長時間內借助 2G 低速網絡來完成。
不難發現,這些應用的共同特點是:
1. 數據傳輸量小。
諸如定位、刷卡等功能,由于與服務器之間的交互數據單一,上傳個定位信息,下發一個開鎖指令,數據量連 1K 都不到,2G 網絡也完全可以滿足需求。
2. 場景容錯率高。
訂單量小的 POS 機、定位精度百米級別就夠用的設備,這些場景都對網絡時延、帶寬要求也并不苛刻,這種極高的應用包容度也決定了產業對 2G 網絡的友好程度。要是 5G 網絡環境下游戲卡頓一秒,運營商絕對會被用戶罵成篩子。
3. 部署性價比高。
一方面,2G 網絡基站規模大,只要有 2G 手機信號的地方就可以將其部署在物聯網上,遠遠超過了 WiFi、藍牙等無線解決方案的穩定性和覆蓋率。而且在成本上也優勢明顯,一個 2G 模塊只要 20-30 塊,而 3G 和 4G 模塊至少要 100 多,通信資費也更加便宜。綜合在一起考慮,2G 自然更受工業、電力、制造等等需要大批量部署物聯網設備的企業歡迎了。
所以在移動的戶外物聯網產品中,2G 網絡可以說是撐起了半壁江山。
既然 2G 這么好,為什么還要強行讓它退役呢?套用諾基亞的一句話總結,2G 什么也沒做錯,只是輸給了時代。
后浪翻涌的幾個條件
要不要放棄 2G,運營商們心里自然有一本賬。
畢竟,關閉 2G 網絡也是有成本的,除了現有物聯網和個人用戶無法再繼續付費之外,拆除老舊設備也是需要投入的,比如聯通就從 2018 年開始投入了數百萬元來搞“拆遷”。
潛在收入:不僅國內運營商開始大范圍地清退 2G,國外日本 KDDI 也偶從 2008 年就開始對 2G 進行退網,加拿大、韓國等諸多國家也都逐步啟動 2G 退服換機,背后自然要有足夠的新業務(商業價值)來支撐。
一方面來自于節約下來的 2G 網絡維護成本。盡管現存體量不小,但 2G 包括 3G 逐漸讓位于更高一代通信網絡是必然趨勢,這就讓現有的網絡基站、地皮、電源等等各項成本有些雞肋了。更關鍵的是,只有清退掉這些過時的基站,才能有充足的資源來發展 5G。
所以,就連 2G 用戶最多的中國移動,最近也宣布將在今年全部停止新增 2G 物聯網用戶,聯通更是將使用 2G 網絡的公共電話也全面推出。2G 網絡的落幕已成定局。
但是,要實現 2G 物聯網向新一代物聯網的發展,真的有那么容易嗎?
2G 退出中國市場的歷史舞臺之后,海量物聯網設備也要尋找歸宿。這個“新官”,就是 Cat.1。
大家可能會疑惑,你這么說可不對,NB-IoT 才是明日之星。
其實,Cat.1 出道時,還有許多“兄弟姐妹”一起參加了“物聯網天團”的選拔。其中不乏能歌善舞、綜合業務能力極強、粉絲無數的選手,比如 Cat.4,就憑借智能手機收割了一大批鐵粉,但是白富美過于高冷(Cat4 模塊相對較貴),也就勸退了工業、能源、崗亭之類接地氣的客戶群;
也有后臺夠硬、帶資進組的,比如 Cat.NB-1,就是大家熟悉的 NB-IoT,早就從 2G 網絡手里接到了不少資源,發展勢頭特別猛。運營商“金主爸爸”們更是大手筆投入,比如中國移動就計劃建設 35 萬個 NB-IoT 基站供物聯網使用。
不過,幸好這個天團中正需要像 Cat.1 這樣錢少(成本低)、話少(傳輸速率合格)的“乖巧擔當”,所以順利擠進了“決賽”。
但 Cat.1 想要“出道走花路”,還要解決一個挑戰就是,它跟 Cat.M1(eMTC)撞型了!
簡單來說,就是倆人成本差不多(價格比傳統 4G 模塊更低),連接時效差不多(都可以滿足中低速率應用的需求)。而且跟 eMTC 相比,Cat.1 終端還需要 2 根天線,這就不太友好了。
按理說,蜂窩物聯網連接中 30% 的中等速率需求,都交給 eMTC 來扛不是順理成章的嗎?怎么就被 Cat.1 摘了桃子呢?
答案就是,Cat.1 更有“粉絲基礎”,而 eMTC 是一個徹底的“新面孔”,金主爸爸們還要為它投資搞熱度,而 Cat.1 可是跟業內頂流“4G 網絡”關系密切,完全可以復用現有 LTE 網絡資源,不需要增加額外投資。簡單來說,就是 4G 幫 Cat.1 發個微博朋友圈,就能迅速導流一大批粉絲,短時間內就能火起來,比起還要費時費力打造基礎設施和產業生態的 eMTC,無需對基站進行軟硬件升級的 Cat.1,商業潛力當然更被看好。
所以,幾大運營商“金主們”一合計,就把 Cat.1 給選到“物聯網天團”當中了。近日工信部《關于深入推進移動物聯網全面發展的通知》中,就明確了“以 NB-IoT 滿足大部分低速率場景需求,以 Cat.1 滿足中等速率物聯需求和話音需求,以 5G 技術滿足更高速率、低時延聯網需求”,這樣的團體組合。
而作為十分接地氣的“乖巧擔當”,Cat.1 一出道就吸引了紫光展銳、ASR 等芯片廠商帶頭為它產糧,扎堆發布了相應的 Cat.1 模組,一度將價格逼近了 40 元大關。
不過,“成團即出道”的 Cat.1,也有著不少發展困境:
一個是競爭激烈。盡管 PK 掉了 eMTC,但面對 2G 這位“前浪”,Cat.1 也不能說拍死就拍死。畢竟目前,三大運營商的在網 2G 用戶有 3 億左右,移動物聯網連接數更是達到 10.78 億,如此大規模的擁躉,一旦退網就意味著全部失去網絡連接,由此帶來的工廠停產、設備失靈等問題,會直接波及范圍極廣的生產安全,甚至給一些短期內無法更換 Cat.1 設備的企業帶來經營風險。這顯然不利于后疫情時期復工復產的需要,所以 Cat.1 想要上位,注定是一個徐徐圖之的緩慢過程。
另外,Cat.1 雖然前程遠大,但目前的資源積累依然不夠。且不提許多硬件開發者和工程師,都已經對 2G 模塊爛熟于心,如何基于 Cat.1 模組來設計出滿足物聯網業務需要的新設備,還需要一段時間的磨合與激勵,比如中國聯通就通過補貼來鼓勵 2G 用戶換機。
這顯然不是憑借運營商或芯片廠商一己之力就能完成的,還需要終端設備廠商、渠道運營方等生態合作伙伴一起搞事情,來共同打造繁榮的應用生態、場景,以規模化降低部署成本,將 Cat.1 的技術潛力轉化為真實的產業價值。
最后,對于普通用戶來說,如何重新理解基于 Cat.1 模組的應用,是否愿意為此支付一定的潛在成本,比如燃氣表更換費用、共享單車的漲價等等,這些都需要納入商業模式來綜合考慮。
2G 的落幕,說明了 Cat.1 將正式擔當起移動物聯網連接的重任。它或許不是最好的技術,背后的產業鏈或許也在惶惑之中,但作為被時代選中的“后浪”,不得不“乘風破浪”,才能有遠大征程。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2G廉颇老矣,后浪Cat.1是如何顺利出道的?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18000家MCN开始赔钱:10人进9人
- 下一篇: 香辣带鱼怎么做好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