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律与布施不是让自己的受苦或者受穷
我們在先前的討論中曾談及,該如何合理地回應別人所帶來的身體傷害,以及該如何以安忍心對待他們。但重要的是,千萬別誤以為寂天菩薩是在教導我們對傷害棄械投降,或是我們只應該卑順地接受任何傷害我們的作為。
這點和佛教修行中處理慷慨和施舍等面向是相關的。我們知道,根據菩薩的理念,一個人的喜舍心應該盡量發展,最后甚至要能做到,即使必須犧牲自己的肉身也在所不惜。然而,在舍身這點上,時間方面拿捏得宜是很重要的。像這類的修行不應草率為之,在人的靈性發展出一定悟力和覺知之前是不宜為之的。所以,對時機合宜性的敏銳度與拿捏準確與否非常緊要。這和我先前指出的論點相關,我們不應該為一個較次要的目標而放棄或犧牲掉某些更具潛能之物。如果是這樣的話,那寂天菩薩當然不可能建議修習菩提心的人,要他們無條件地接受他人造成的肉體傷害。反而應視情況需要,在傷害臨頭時最睿智的良策則是趕快逃跑,逃得愈遠愈好!
我之所以會說時機拿捏合宜的敏銳性相當重要,完全要看一個人了悟的程度而定;這是因為在一些偉大上師修道的生平事跡中,曾出現過這類舍肉身以成就修行的故事。例如,在《本生經》的故事中,佛陀在某一世愿意忍受所有肉體的傷害,任由自己肢體被凌遲、切割及肢解等等。
他碰到這類情形時并未退避,而是勇敢面對。采取這類修行法門的人,是那些已經在佛法上達到較高層次領悟的人,他們知道自己舍棄肉身的行為可能帶來更高的成就。所有這些事例所指的重點就是,當一個人決心致力于修行時,能夠盱衡形勢是很重要的事,他必須多方考慮自己行為所會造成的長程和短程后果,還有情勢的種種利弊得失。
一般而言,有關倫理和僧伽戒律的律藏,在倫理性問題上的處理彈性,要比大乘佛教的立場更僵硬。但即使在律藏中,佛陀也會在教導我們有些行為是普遍被禁止或排斥的同時,又在其他事例中容許這類行為存在。同樣地,佛陀也教導眾生一些修行其法門所必須遵守的戒律,可是在某些特殊情形下,他會允許某些人在非常時刻毋需拘泥于這些戒律。所以即使是在戒律嚴明的律藏中,還是有采取彈性作法、通情達理的一面。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戒律与布施不是让自己的受苦或者受穷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抖音想什么输赢公平说得多动听是什么歌
- 下一篇: Facebook 发布工具从单张照片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