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经是谁写的呢?
                            
                            
                            中是佛門中一部孝經 ,釋迦牟尼佛為報答母親的恩德運用神通升至忉利天宮(欲界六天的第二層天)為母親摩耶夫人說法 ....... 《地藏經》是一部說明人們生、老、病、死的過程,使人趨吉避兇以改變命運的方法,以及超度去世親眷令其解脫的因果經。人們自無始劫以來輪回不已,福報的聚集和修行功德的累積是他人無法替代的。此經能使我們明白如何消除業障,以及如何修福增慧,廣利有情眾生。
僅憑這句話,不好說是非對錯。一,因為,讀誦大乘經典的人,都是有善根福報之人。有些人別說讀誦地藏經,甚至連《地藏經》名字都沒聽過,那這些人便是無福之人,因為即便是家財萬貫,若未聽聞大乘經典,也不過是宿世善業成熟享受前世所種善因而已,財富物質,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享完便了,依舊被宿業所牽,三途輪轉,于解脫之路遙遙無期。所以也可以說,不是誰都能念,念誦《地藏經》的都是有福報之人。無福之人,聽聞都聽聞不到,何況念誦呢。二,也有些人,無明深重,執著有為,學了幾天佛,便被習氣所牽,自私我執,執著事相,分別妄想,要么怕時辰不對,要么怕地方不好,要么怕被鬼神擾亂等等等等,便對他人講不是誰都能念,自迷迷他,誤導他人,這是業障現前。其實只要心系大乘,恭敬誠懇,不分時辰都可讀誦,直心便是諸佛,當下即是道場,廣種善根,人身難得,生命無常,不趁此大好時光多念佛經,學佛智慧,早日了脫生死苦惱,豈不是枉費此生。
作者:就是那個光由于經濟的騰飛,國家富裕,人民的腰包里錢也多了。中國人有一句古老的話:“窮算命,富燒香。”如今,佛教各大圣地以及寺廟的香火鼎盛。筆者第一次到五臺山,是1997年夏天,一般民眾上山的不多。2005年聽一位朋友過年去五臺山,回來說,那地方可熱鬧極了,真是此一時也彼一時也。南方的九華山,峨嵋山,以及普陀山,本來香火就比北方盛。1999年筆者陪同從美國回來的同學游黃山,訪九華山;2002年與德國一位女醫生,游青海,游四川,登上了峨嵋山,游覽九寨黃龍;同年,與另一位臺灣來的朋友去普陀山拜觀世音菩薩。這三處圣地游人非常多,國外來的信眾更多,這幾處的居民靠著菩薩著實改變了生活,很多小康戶就這樣誕生了。古人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還真貼切,從商業的角度看非常成功。筆者在誦讀經藏時期,有一位朋友為了治療母親的癌癥,發愿誦地藏經一千兩百部(遍)。有一次他問筆者,你怕不怕地獄,我說:“我不怕,反正那個地方輪不到我去。佛經上說,菩薩畏因眾生畏果。意思是說,一位修行的菩薩(指在家人)從開始就不讓不利自己的事情發生,從因地了斷;而眾生(一般人)到了結果出現才害怕,已來不及了。”其實,地藏經說的就是這個道理,也就是佛教常說的“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佛教所說的經典故事,都是從思想著手,人在面對人與事時,首先要有正念。什么是正念,就是能體悟不論人種,膚色同與不同,不論是你家人或他家人,反正這地球上的人類是共生的,與動物、植物也是一樣的。有了這樣宏觀的認識,在處理人與事時,自然就會努力動腦筋,創造雙贏的局面。經典中還有一句話:“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這是十二因緣中的話。如果順著這樣的思路走下去,地獄與你何干?地藏經說的是做了壞事的人,因為念頭不對,自然得到各種痛苦。為什么?因為所有的人類都有善念與惡念。當自己獨處的時候,良知出現,眼前看到被傷害的親人、朋友、同事或不認識的人,不感到難過的人。不敢說沒有,畢竟也是少數,心里一痛苦,馬上就下到了人間地獄。活著的時候就在地獄中,不必等到死后。這個地獄什么時候能出來?只有當惡念慢慢修正,不再做惡。但轉念的人難能持久,常常又轉回去,一出地獄。很快又下去了。所以地獄是不會空的,地獄不用人管理,因為這是自己造的,自作自受。地藏菩薩說:“眾生常常在地獄門口見到我。這地藏菩薩是誰?金地藏。他是韓國的一位王子,在國內因王位之爭看盡了宮廷的種種殘忍斗爭,避難到中國,落腳在九華山。他的大護法閔子騫及兒子是隨同保護的人。閔姓是韓國人的姓氏。金地藏并未落發出家,所以你看不到出家相。他在中國接觸佛教,啟發了大智慧,寫下這一段故事告訴眾生,如何才能避免墮入地獄的痛苦。最后金地藏終老在中國,韓國歷史記載了這一段故事。韓國和日本供奉地藏菩薩在門外。任何一本書都有它的重點,作者往往把重點寫在其中的一段。了解了重點,則條理分明,一切清清楚楚。就好像一般的公文寫法一樣,大致分三段,一:主旨;二:說明;三:辦法。佛經的分發與公文雖有些不同,但也超不出這三個范圍。誦讀地藏經應特別注意覺林菩薩偈。“譬如工畫師,分布諸彩色。虛妄取異相,大種無差別。大種中無色,色中無大種。亦不離大種,而有色可得。心中無彩畫,彩畫中無心。然不離於心,有彩畫可得。彼心恒不住,無量難思議。示現一切色,各各不相知。譬如工畫師,不能知自心。而由心故畫,諸法性如是。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如心佛亦爾,如佛眾生然。應知佛與心,體性皆無盡。若人知心行,普造諸世間。是人則見佛,了佛真實性。心不住於身,身亦不住心。而能做佛事,自在未曾有。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孝親尊師,《地藏經》是佛門里面的孝經。但是我們更加要知道,《地藏經》是我們的救命經,救濟眾生免墮三惡道的救命經。 我們反省一下自己:乃至于出家很長時間,皈依很長時間,學佛很長時間,我們將來能夠免墮三惡道嗎?我們將來一定能夠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嗎?不一定的啦。很有可能是墮到三惡道中間去。為什么?因為我們不學佛的人,很多都是多惡少善。我們學佛的人呢?一天反省一下自己的起心動念也是自私自利的念頭多,起煩惱的時候多,真正想修持佛法,能夠保持正知正念,這個時候是非常少的了。所以在《百法明門論》五十一個心所法里面,善的心所只有十一個,那可見是多惡少善;而且就算是修善法的時候,也不圓滿。 我們最初發心修善法,也是發心不廣大,沒有以菩提心來攝持,而是求一些人天福報,而且很多很多的求愿。你看有些老太太拿幾個蘋果來,第一個蘋果供在佛前,“保佑我孫子要能夠健康成長,能夠考上清華大學”;第二個蘋果供上去,“保佑我兒子做生意發財”;第三個蘋果供上去,“保佑我健康長壽,八十歲好像三十歲一樣。”如果佛菩薩敢吃,那就是怪事了! 我們做很多事情其實都是比較迷惑的。最初修善法的時候是發心不圓滿,中間修的時候容易懈怠。我們開始發愿說:“我要每一天堅持誦一部《地藏經》。”或者“每一天堅持誦一部《藥師經》。”但是修一下、修一下,漸漸地這個心就懶惰懈怠了。就說:“我很忙,我沒有時間誦。明天再補吧。”明天又說:“我很忙,后天再補吧。”這個樣子一天復一天,非常地懈怠。 就算是中間堅持做了,而且這個事情做圓滿了,做圓滿以后能夠不起驕慢心的也是很少,做完以后執著我有一個修行的功德。好像《六祖壇經》上講的法達法師一樣:誦了三千部《妙法蓮華經》,就貢高我慢得不得了,見了六祖大師,頂禮的時候頭不落地。 可見就算是修善,初、中、后都是不圓滿的。這個樣子,我們能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嗎?不要說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能夠有很大的信心說:我決定不墮三惡道,我還能夠再得人身,再聞佛法嗎?很難說。 所以我們要學習地藏法門。救度一切眾生免墮三惡道苦的救命經就是《地藏菩薩本愿經》,好好地學好他,我們決定最起碼有一個保險:我們不會墮三惡道,我們能夠再得人身,再聞佛法。 所以我們一定要重視這個根本法,不要說發愿發得很大,但是不切實際,自己沒有腳踏實地去修。 民國時候的諦閑法師,他有一個年輕的弟子,跟他來出家的時候,看了這個《地藏菩薩本愿經》,很歡喜。他就跑到師父面前說:“師父啊,弟子發愿跟地藏菩薩的愿力一樣,到地獄度眾生,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法師這個時候正好在點香,手里拿了三支香,法師說:“你來,你來。”那個弟子就走過來,法師拿著那個香往他手上一插。 “唉呀” 燙得他馬上叫起來,痛叫一聲。 諦閑法師說:“你看看,這么小小的一點點火,你都不能夠承受,你還說到地獄里面,極熱火焰之中去度眾生,你可能嗎?” 所以說我們在發廣大誓愿的同時,一定要培養道力,好好修持。
和正常的回向一樣 回向是佛教的特有名詞,亦是重要的修行法門。回向,梵語parinama,又作轉向、施向。《大乘義章》卷九云:「言回向者,回己善法有所趣向,故名回向。」即希望施自己之善根功德與予他者,并以己之功德而期他者皆成佛果,回向于佛道。通俗地說就是以自己所修之善根功德,回轉給眾生,并使自己趨入菩提涅盤;或以自己所修之善根,為亡者追悼,以期亡者安穩。「回向」的原理就如手拿一根蠟炬去引燃其它的蠟燭一樣 回向就是自己隨心的回轉歸向自己所得功德利益的話,不是什么專門用語,有現成的都是前輩們把所想寫好成了很順口又合適大眾的偈子,你要有文采也可以自己寫一首兩首的,沒有文采,自己隨心說不成偈子也好,隨心去說就好,白話文言不重要,只要真心實意 回向不是數學題的答案,不是每一道題就有一個唯一的結果,回向可以所有的事情都念同樣的回向,也可以同一個事情不同的回向,回向不是特殊儀式更不是專有文章,是修行一個人的無私、慈悲、喜舍的方式 如果不知道念什么,可以念一般經書后面都有的偈,“愿意此功德,莊嚴佛凈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涂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也可以自己說,“弟子xxx,愿以(誦經、持咒、書寫經典等)之功德,回向給xxx,愿xxx……”想回向給誰就說誰,要是沒有特意要幫助、給予誰,就說法界眾生,一般有沒有特殊指向都會先說回向給法界眾生 一般念地藏經都以超度地獄眾生和受苦的冤親債主,或者以孝道為主,所以回向的話會經常先回向給自己從無始劫來,所有冤親債主、六親眷屬、歷代祖先和已故親人
佛說的最后一個經,是涅槃經。佛對自己一生所講的各種經,以及佛涅槃后的僧團,做了總結和安排。例如: 對于各種不同佛經,究竟以哪個為標準。佛規定了原則:依了義不依不了義。(當各種觀點不同的時候,般若空性的經典,是所依。而講述有相的經典,是方便說)。 對于將來的僧團,由誰領導。佛規定:依法不依人。(所以,佛教沒有教皇,而是以戒為師)。 對于將來佛經的翻譯不同問題。佛規定:依義不依語。(有人說:佛經不可以有匯集本。按照這個原則,就知道可不可以了)。 對于同一本佛經,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問題。佛規定:依智不依識。(以開悟的智者講解為標準,而不以凡夫的自我認識為標準)。 地藏經,是佛涅槃前,所講的倒數第二部經。佛是普度眾生的,而根基太差的眾生,有的無法菩提涅槃,有的無法往生凈土,怎么辦呢? 佛在地藏經中,講述了地藏法門,讓這部分人去天堂。這經是個掃尾的作用,把那些實在不行的眾生,避免他們去地獄,送他們去天國。(地藏法門,主要就是:燒香拜佛,皈依三寶,斷惡修善,持地藏名號)。
                        
                        
                        僅憑這句話,不好說是非對錯。一,因為,讀誦大乘經典的人,都是有善根福報之人。有些人別說讀誦地藏經,甚至連《地藏經》名字都沒聽過,那這些人便是無福之人,因為即便是家財萬貫,若未聽聞大乘經典,也不過是宿世善業成熟享受前世所種善因而已,財富物質,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享完便了,依舊被宿業所牽,三途輪轉,于解脫之路遙遙無期。所以也可以說,不是誰都能念,念誦《地藏經》的都是有福報之人。無福之人,聽聞都聽聞不到,何況念誦呢。二,也有些人,無明深重,執著有為,學了幾天佛,便被習氣所牽,自私我執,執著事相,分別妄想,要么怕時辰不對,要么怕地方不好,要么怕被鬼神擾亂等等等等,便對他人講不是誰都能念,自迷迷他,誤導他人,這是業障現前。其實只要心系大乘,恭敬誠懇,不分時辰都可讀誦,直心便是諸佛,當下即是道場,廣種善根,人身難得,生命無常,不趁此大好時光多念佛經,學佛智慧,早日了脫生死苦惱,豈不是枉費此生。
作者:就是那個光由于經濟的騰飛,國家富裕,人民的腰包里錢也多了。中國人有一句古老的話:“窮算命,富燒香。”如今,佛教各大圣地以及寺廟的香火鼎盛。筆者第一次到五臺山,是1997年夏天,一般民眾上山的不多。2005年聽一位朋友過年去五臺山,回來說,那地方可熱鬧極了,真是此一時也彼一時也。南方的九華山,峨嵋山,以及普陀山,本來香火就比北方盛。1999年筆者陪同從美國回來的同學游黃山,訪九華山;2002年與德國一位女醫生,游青海,游四川,登上了峨嵋山,游覽九寨黃龍;同年,與另一位臺灣來的朋友去普陀山拜觀世音菩薩。這三處圣地游人非常多,國外來的信眾更多,這幾處的居民靠著菩薩著實改變了生活,很多小康戶就這樣誕生了。古人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還真貼切,從商業的角度看非常成功。筆者在誦讀經藏時期,有一位朋友為了治療母親的癌癥,發愿誦地藏經一千兩百部(遍)。有一次他問筆者,你怕不怕地獄,我說:“我不怕,反正那個地方輪不到我去。佛經上說,菩薩畏因眾生畏果。意思是說,一位修行的菩薩(指在家人)從開始就不讓不利自己的事情發生,從因地了斷;而眾生(一般人)到了結果出現才害怕,已來不及了。”其實,地藏經說的就是這個道理,也就是佛教常說的“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佛教所說的經典故事,都是從思想著手,人在面對人與事時,首先要有正念。什么是正念,就是能體悟不論人種,膚色同與不同,不論是你家人或他家人,反正這地球上的人類是共生的,與動物、植物也是一樣的。有了這樣宏觀的認識,在處理人與事時,自然就會努力動腦筋,創造雙贏的局面。經典中還有一句話:“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這是十二因緣中的話。如果順著這樣的思路走下去,地獄與你何干?地藏經說的是做了壞事的人,因為念頭不對,自然得到各種痛苦。為什么?因為所有的人類都有善念與惡念。當自己獨處的時候,良知出現,眼前看到被傷害的親人、朋友、同事或不認識的人,不感到難過的人。不敢說沒有,畢竟也是少數,心里一痛苦,馬上就下到了人間地獄。活著的時候就在地獄中,不必等到死后。這個地獄什么時候能出來?只有當惡念慢慢修正,不再做惡。但轉念的人難能持久,常常又轉回去,一出地獄。很快又下去了。所以地獄是不會空的,地獄不用人管理,因為這是自己造的,自作自受。地藏菩薩說:“眾生常常在地獄門口見到我。這地藏菩薩是誰?金地藏。他是韓國的一位王子,在國內因王位之爭看盡了宮廷的種種殘忍斗爭,避難到中國,落腳在九華山。他的大護法閔子騫及兒子是隨同保護的人。閔姓是韓國人的姓氏。金地藏并未落發出家,所以你看不到出家相。他在中國接觸佛教,啟發了大智慧,寫下這一段故事告訴眾生,如何才能避免墮入地獄的痛苦。最后金地藏終老在中國,韓國歷史記載了這一段故事。韓國和日本供奉地藏菩薩在門外。任何一本書都有它的重點,作者往往把重點寫在其中的一段。了解了重點,則條理分明,一切清清楚楚。就好像一般的公文寫法一樣,大致分三段,一:主旨;二:說明;三:辦法。佛經的分發與公文雖有些不同,但也超不出這三個范圍。誦讀地藏經應特別注意覺林菩薩偈。“譬如工畫師,分布諸彩色。虛妄取異相,大種無差別。大種中無色,色中無大種。亦不離大種,而有色可得。心中無彩畫,彩畫中無心。然不離於心,有彩畫可得。彼心恒不住,無量難思議。示現一切色,各各不相知。譬如工畫師,不能知自心。而由心故畫,諸法性如是。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如心佛亦爾,如佛眾生然。應知佛與心,體性皆無盡。若人知心行,普造諸世間。是人則見佛,了佛真實性。心不住於身,身亦不住心。而能做佛事,自在未曾有。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孝親尊師,《地藏經》是佛門里面的孝經。但是我們更加要知道,《地藏經》是我們的救命經,救濟眾生免墮三惡道的救命經。 我們反省一下自己:乃至于出家很長時間,皈依很長時間,學佛很長時間,我們將來能夠免墮三惡道嗎?我們將來一定能夠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嗎?不一定的啦。很有可能是墮到三惡道中間去。為什么?因為我們不學佛的人,很多都是多惡少善。我們學佛的人呢?一天反省一下自己的起心動念也是自私自利的念頭多,起煩惱的時候多,真正想修持佛法,能夠保持正知正念,這個時候是非常少的了。所以在《百法明門論》五十一個心所法里面,善的心所只有十一個,那可見是多惡少善;而且就算是修善法的時候,也不圓滿。 我們最初發心修善法,也是發心不廣大,沒有以菩提心來攝持,而是求一些人天福報,而且很多很多的求愿。你看有些老太太拿幾個蘋果來,第一個蘋果供在佛前,“保佑我孫子要能夠健康成長,能夠考上清華大學”;第二個蘋果供上去,“保佑我兒子做生意發財”;第三個蘋果供上去,“保佑我健康長壽,八十歲好像三十歲一樣。”如果佛菩薩敢吃,那就是怪事了! 我們做很多事情其實都是比較迷惑的。最初修善法的時候是發心不圓滿,中間修的時候容易懈怠。我們開始發愿說:“我要每一天堅持誦一部《地藏經》。”或者“每一天堅持誦一部《藥師經》。”但是修一下、修一下,漸漸地這個心就懶惰懈怠了。就說:“我很忙,我沒有時間誦。明天再補吧。”明天又說:“我很忙,后天再補吧。”這個樣子一天復一天,非常地懈怠。 就算是中間堅持做了,而且這個事情做圓滿了,做圓滿以后能夠不起驕慢心的也是很少,做完以后執著我有一個修行的功德。好像《六祖壇經》上講的法達法師一樣:誦了三千部《妙法蓮華經》,就貢高我慢得不得了,見了六祖大師,頂禮的時候頭不落地。 可見就算是修善,初、中、后都是不圓滿的。這個樣子,我們能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嗎?不要說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能夠有很大的信心說:我決定不墮三惡道,我還能夠再得人身,再聞佛法嗎?很難說。 所以我們要學習地藏法門。救度一切眾生免墮三惡道苦的救命經就是《地藏菩薩本愿經》,好好地學好他,我們決定最起碼有一個保險:我們不會墮三惡道,我們能夠再得人身,再聞佛法。 所以我們一定要重視這個根本法,不要說發愿發得很大,但是不切實際,自己沒有腳踏實地去修。 民國時候的諦閑法師,他有一個年輕的弟子,跟他來出家的時候,看了這個《地藏菩薩本愿經》,很歡喜。他就跑到師父面前說:“師父啊,弟子發愿跟地藏菩薩的愿力一樣,到地獄度眾生,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法師這個時候正好在點香,手里拿了三支香,法師說:“你來,你來。”那個弟子就走過來,法師拿著那個香往他手上一插。 “唉呀” 燙得他馬上叫起來,痛叫一聲。 諦閑法師說:“你看看,這么小小的一點點火,你都不能夠承受,你還說到地獄里面,極熱火焰之中去度眾生,你可能嗎?” 所以說我們在發廣大誓愿的同時,一定要培養道力,好好修持。
和正常的回向一樣 回向是佛教的特有名詞,亦是重要的修行法門。回向,梵語parinama,又作轉向、施向。《大乘義章》卷九云:「言回向者,回己善法有所趣向,故名回向。」即希望施自己之善根功德與予他者,并以己之功德而期他者皆成佛果,回向于佛道。通俗地說就是以自己所修之善根功德,回轉給眾生,并使自己趨入菩提涅盤;或以自己所修之善根,為亡者追悼,以期亡者安穩。「回向」的原理就如手拿一根蠟炬去引燃其它的蠟燭一樣 回向就是自己隨心的回轉歸向自己所得功德利益的話,不是什么專門用語,有現成的都是前輩們把所想寫好成了很順口又合適大眾的偈子,你要有文采也可以自己寫一首兩首的,沒有文采,自己隨心說不成偈子也好,隨心去說就好,白話文言不重要,只要真心實意 回向不是數學題的答案,不是每一道題就有一個唯一的結果,回向可以所有的事情都念同樣的回向,也可以同一個事情不同的回向,回向不是特殊儀式更不是專有文章,是修行一個人的無私、慈悲、喜舍的方式 如果不知道念什么,可以念一般經書后面都有的偈,“愿意此功德,莊嚴佛凈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涂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也可以自己說,“弟子xxx,愿以(誦經、持咒、書寫經典等)之功德,回向給xxx,愿xxx……”想回向給誰就說誰,要是沒有特意要幫助、給予誰,就說法界眾生,一般有沒有特殊指向都會先說回向給法界眾生 一般念地藏經都以超度地獄眾生和受苦的冤親債主,或者以孝道為主,所以回向的話會經常先回向給自己從無始劫來,所有冤親債主、六親眷屬、歷代祖先和已故親人
佛說的最后一個經,是涅槃經。佛對自己一生所講的各種經,以及佛涅槃后的僧團,做了總結和安排。例如: 對于各種不同佛經,究竟以哪個為標準。佛規定了原則:依了義不依不了義。(當各種觀點不同的時候,般若空性的經典,是所依。而講述有相的經典,是方便說)。 對于將來的僧團,由誰領導。佛規定:依法不依人。(所以,佛教沒有教皇,而是以戒為師)。 對于將來佛經的翻譯不同問題。佛規定:依義不依語。(有人說:佛經不可以有匯集本。按照這個原則,就知道可不可以了)。 對于同一本佛經,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問題。佛規定:依智不依識。(以開悟的智者講解為標準,而不以凡夫的自我認識為標準)。 地藏經,是佛涅槃前,所講的倒數第二部經。佛是普度眾生的,而根基太差的眾生,有的無法菩提涅槃,有的無法往生凈土,怎么辦呢? 佛在地藏經中,講述了地藏法門,讓這部分人去天堂。這經是個掃尾的作用,把那些實在不行的眾生,避免他們去地獄,送他們去天國。(地藏法門,主要就是:燒香拜佛,皈依三寶,斷惡修善,持地藏名號)。
總結
 
                            
                        - 上一篇: 华尔街知名大空头Jim Chanos:仍
- 下一篇: iOS 14小组件被调侃:Window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