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法久住下一句是什么呢?
生活随笔
收集整理的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了
正法久住下一句是什么呢?
小編覺得挺不錯的,現在分享給大家,幫大家做個參考.
久住是指長久的存在世間,而永住是永遠存在于世間,佛教徒都希望是正法永住。但是佛也有法運,佛法也有消失的一天,眾生福薄啊。法住記云:佛告阿難:我滅度后,末法一萬年
凈空法師---佛希望所有的弟子統統是大乘根性,但是大乘根性一定要有小乘的基礎。小乘就是徹底放下,大乘是放下之后又全面提起,所謂放得下提得起。提起什么?兩樁事情,普度眾生,正法久住,這兩樁事情。了凡先生雖然學佛,實在講他還是沒有離開儒,也就是說沒有離開世間。如果是行菩薩道,諸位要記住,行菩薩道基本的條件是要把我放下,有我就沒有法子行菩薩道,那是求福報;無我,你所成就的是功德,功德的果報不可思議。這也就是為什么世尊在經教當中教導弟子們,「不先學小乘,后學大乘,非佛弟子」。因為佛弟子是菩薩,菩薩是真正佛的弟子,就好像是正科班。聲聞、緣覺不算正科班,他們比不上十信菩薩的初信位,你看初信位斷煩惱跟小乘須陀洹相同,但是須陀洹不算正科生,十信位初信菩薩是正科學生。這個道理我們要把它想通。為什么要先學小乘?小乘是破我執。《金剛經》上講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是小乘,從初果到四果都是破這四相,這里頭功夫淺深不同。大乘不但破四相,當然破四相是基礎,破四相之后要破四見,就是念頭都沒有,無我見、無人見、無眾生見、無壽者見,這是大乘。換句話說,大乘無我,用現在的話說,他沒有自私自利、沒有名聞利養、沒有貪瞋癡慢,全心全意為度苦難眾生、為護正法久住他才能做得到,如果還有一點私心他就做不到。這兩樁事情,一個是普度眾生,一個是正法久住,只要有自私自利的念頭,他就做不到,他就不是真的。佛教人先學小乘后學大乘意思在此地,你不能不知道佛的用意。所以大乘菩薩確實是非常可貴,值得尊敬,為什么?他沒有私心,他在這個世間完全做出我們人的看法就是犧牲奉獻,他真正做到犧牲奉獻。在他自己呢?犧牲奉獻的念頭沒有,他還要有這個犧牲奉獻的念頭,他心就不清凈。我們人間看到,這個人真的做到犧牲奉獻,他沒這個印象。佛希望所有的弟子統統是大乘根性,但是大乘根性一定要有小乘的基礎。小乘就是徹底放下,大乘是放下之后又全面提起,所謂放得下提得起。提起什么?兩樁事情,普度眾生,正法久住,這兩樁事情。我們從放下之后,心一轉那就是大菩提心,念頭也轉,不舍眾生,眾生太苦了,要幫助他。怎么幫助?一定要正法久住。正法久住怎么做起?從我自己做起,做表法,做出樣子給大家看。做出什么樣子?持戒修福,做給別人看,別人不知道是持戒,我們做出來給你看。現在這個社會,要把《弟子規》做出來,《感應篇》做出來,《十善業》做出來,菩薩六波羅蜜做出來,最高的,普賢菩薩十大愿王做出來,那就是大德。這個確實是不為眾惡,心里頭一點惡念都沒有,一絲毫邪見都沒有。所以這里說的,這是《嘉祥疏》里面講的「降化其意」,這對自己說,降伏自己自私自利這個意,不為自己,這樣你才能入得了道。這個道是菩提道,菩提道就是覺悟。真的這一句「悕心入道」,我們換句話說比較容易懂,改邪歸正,正是道;破迷開悟,悟是道。我們現在的心為什么入不了道?它有障礙,障礙就是煩惱習氣,妄想、分別、執著,這個東西放下了,前面這句降化其意,放下你自然就入道。入道之后「令持五善,順教修行」,這是自行化他,而偏重在化他。為了化他,我要把佛陀的教誨表演出來,做出來給人看,別人才相信。所以自行的目的是為他,不是為自己。要為自己,老實念佛求生凈土就可以了,不必惹這些麻煩。為什么在日常生活當中,這些小小的細節都要把它做出來?原來是做給別人看的,這叫大慈大悲。為人演說,演是表演出來、做出來,說是用言語來解釋,為什么要這樣做法,說給人聽。這就是常說的,菩薩肯定是身行言教,一定是先身體做到,然后再說給人聽;自己做不到,你教別人,人家不相信。如果說修行好,你為什么沒修?你說殺生,吃肉不好,可是你自己還要吃,那不行,人家不相信你。你自己素食,遠離殺生吃肉,這是什么?無畏布施,果報健康長壽。一輩子素食,健康長壽,人家看到了,大概是有一點道理,他要希望健康長壽,他就跟你學習。佛法教人健康長壽、幸福美滿的生活方式,他真做到了。
所謂的正法就是能幫助你脫離生死苦海的法門,不管是佛法,道術凡是能幫助你脫離苦海的都是正法,不管是誰說的,即使是殺人魔說的是這個法門那也是正法因為真理就是真理
爾時世尊說是法已。而此會中有六十俱胝大菩薩眾。悉住佛前。異口同音咸作是言。世尊。我等愿為護持如來菩提正法。廣演流布。 佛告諸菩薩言。諸善男子。汝等修行住何法已。乃于如來阿僧只俱胝劫。積集菩提之法而為護持。 爾時會中有菩薩。名山自在王。前白佛言。世尊。若護惜身命。斯即不能護持正法。我不惜身命故。如是乃能護持正法。 吉祥峰王菩薩言。世尊。若于利養有所希求。斯即不能護持正法。我于名聞利養等事而悉棄舍。非圣所許亦悉遠離。如是乃能護持正法。 大幢菩薩言。世尊。若法非法有其二想。斯即不能護持正法。若離二想得法平等。如是乃能護持正法。 勝密菩薩言。若煩惱病之所逼迫。斯即不能護持正法。我得諸圣智慧之力。勝伏煩惱。如是乃能護持正法。 持炬菩薩言。世尊。若處癡暗境界之中。斯即不能護持正法。我得無礙智光離諸癡暗。如是乃能護持正法。 電天菩薩言。世尊。法中若起比量智者。斯即不能護持正法。我已證得現量之智。于諸法中不起他信。如是乃能護持正法。 普密菩薩言。世尊。若世俗根性及散亂心。斯即不能護持正法。我于諸根諸門諸處。善調深密。如是乃能護持正法。 凈光菩薩言。世尊。若眾生法有種種性及種種想。斯即不能護持正法。我于一切眾生起平等心。及一切法亦得平等。如是乃能護持正法。 最勝步菩薩言。世尊。若起散亂非等引心。斯即不能護持正法。我住等引不散亂心。如是乃能護持正法。 導師菩薩言。世尊。若不了知正道之法。修行邪道。斯即不能護持正法。我已了知正道智法。邪道眾生置如實道。如是乃能護持正法。 善慧菩薩言。世尊。若猶豫心起于分別。斯即不能護持正法。我今已離猶豫之心。斷諸分別。復令一切眾生得除疑惑之病。如是乃能護持正法。 遍照菩薩言。世尊。若住非法壞修行道。斯即不能護持正法。我住正法真實修行。復置一切眾生皆住如實道中。如是乃能護持正法。 明觀菩薩言。世尊。若具染慧離法光明。斯即不能護持正法。我得決定慧圓善巧智具法光明。如是乃能護持正法。 無礙慧菩薩言。世尊。若有礙心不能隨護眾生之慧。斯即不能護持正法。我以無障礙心隨護眾生令住勝慧。如是乃能護持正法。 行凈慧菩薩言。世尊。若不善解諸眾生根。又不能知諸眾生行。斯即不能護持正法。我于一切眾生根行智解入已。如是乃能護持正法。 莊嚴王菩薩言。世尊。于法若有分別之想。依止我人及依止法。斯即不能護持正法。我于一切分別非分別。悉離遍計。三輪清凈。無我無人無法依止。亦無造作。如是乃能護持正法。 師子幢菩薩言。世尊。世間眾生聞一切法無生無起。咸皆驚怖。斯即不能護持正法。我已了知一切法無生無起。無復驚怖。不見有法。若近若遠如實住已。如是乃能護持正法。 慈氏菩薩言。世尊。若于菩提起懸遠想。斯即不能護持正法。若有菩薩作是思惟。我雖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不見菩提。若身若心有所和合。非不和合。彼菩薩者如是乃能護持正法。 功德光王菩薩言。世尊。若住非功德離真實功德。不求如來勝功德者。斯即不能護持正法。我已遠離諸非功德。安住菩薩真實功德。勤求如來最勝功德。如是乃能護持正法。 妙吉祥菩薩言。世尊。如世狂亂之人作如是言。我能護持如來正法。此非誠信。所以者何。如佛世尊坐道場時。無法可得亦無所證。是中云何有法可護。世尊。我于一切法都無所護。離諸執著。而以大悲持諸法性。然于諸法無所成辦。非不成辦。 爾時世尊贊妙吉祥童真菩薩言。善哉善哉。妙吉祥。如是如是如汝所說。我坐道場時無少法可得。無所得時乃作是言處于道場。 妙吉祥白佛言。世尊。為于何時坐道場邪。若有所坐。即于菩提而有所得。斯乃有二對礙有別菩提有別。世尊。謂以佛及菩提無二對礙故。 佛言。妙吉祥。菩提場自性我了達已。是故我乃坐菩提場。以我自性即是菩提場自性。而菩提自性即一切眾生自性。彼一切眾生自性即一切法自性。妙吉祥。同一自性等一味故。我于菩提場成正覺時。觀菩提場。無有少法而不解脫。謂以菩提平等故。現證諸法而亦平等。然平等法中不墮諸數。數與非數皆悉離故。彼平等法。是故如來說名無為。妙吉祥如來得是無為。超越一切有為之法。 如來說是法時。妙吉祥菩薩深生信解。及一切眾會信解如來解脫之法。由信解故。普遍皆于平等法中無所違越。
中國佛教自唐代禪宗盛行以來,清規幾乎取代了戒律。宋元明清的佛教每況愈下,時至今日,清規也有名無實了。以至現在有許多僧尼,既不懂得清規,也不知戒律,行為無所適從,僧團不如法的事層出不窮。要想正法久住,必須提倡戒律。所以本文將著重談一談學習戒律的意義。 一、戒律的名稱和含義 戒律二字各有獨立意思。梵語尸羅,漢譯曰戒,又曰清涼,《大乘義章》卷一說: 言尸羅者,此名清涼,亦名為戒,三業炎火,焚燒行人,戒能防息,故名清涼,清涼之名,正翻彼也。以能防禁,故名為戒。以具有防非止惡功能曰戒;由能遠離身心熱惱曰清涼。 梵語毗尼,漢譯曰律,又曰調伏。《大乘義章》卷一說: 禁制之法,名之為律,律猶法也。 佛教戒律,好比世間法律,能夠規范行為,判定是非。《行事鈔資持記》卷一說: 律者,梵語毗尼,華言稱律,今約戒疏,統括諸文,不出三義:初言律者,法也。從教為名,斷割輕重開遮持犯,非法不定。二云律者,分也,謂須商度,據量有在,若律呂之分氣也。又云教相所詮四字斯盡,謂犯不犯,輕與重也。然此四相,非律不分,持犯不濫,有同氣候也,三云律字安聿,聿者筆也。必審教驗情,在筆投斷。 這里用世間的法、律呂、筆三事,來解釋律,顯示了律具有衡量是非,辨析輕重和臨事判決的功能。清凈的律儀能調伏六根,能調伏三業,所以律又稱曰調伏。 戒律通常又稱為波羅提木叉,漢譯別解脫,又曰處處解脫。《大乘義章》卷一說: 木叉者,此名解脫。戒律名為解脫,有其二義:一者戒行能免業非,故名解脫,二者能得彼解脫之果,故名解脫。七眾所受律儀能別別解脫口七支惡業,稱為解脫;由此正行能得解脫果報,名為解脫。 戒律還有許多名稱。《行事鈔資持記》卷三說: 尸羅言冷,無破戒熱故,及三惡道熱;亦名善夢,持者常得善夢故;亦名為習,由善習戒法故:亦名為定,若住戒者,心易定故;亦名為池,群圣所浴故;亦名纓絡,老少中服常好故;亦名為鏡,由戒凈故,無我像現;又名威勢,如來住世有威力,是尸羅之力故。 這是根據戒律的作用與功能,安立種種名相,從而也可以了解到戒律在修學佛法中之殊勝功德。 二、受戒必須學戒 一個人受了戒后,首先要學戒,《十誦律》說: 佛制比丘夏巳前專精律部,若達持犯,辨比丘事,然后乃可學習經論。 佛陀規定比丘在受戒后的五年里專心學習戒律,明白了僧尼行為準則,能在僧團中獨立生活之后,才能學習經論。《十誦律》又說: 諸比丘廢學毗尼,便讀誦修多羅,阿毗曇,世尊種種呵責,乃至由有毗尼佛法住世。 受戒后要先學戒律,如果先學經論,就會廢棄戒律,所以世尊呵責這種行為。學習戒律,才懂得如何持戒,也不會違犯所受的戒法。社會上不懂法律的人稱為法盲;在佛教中不懂戒律是戒盲。一個人盡管不懂法律,但如果犯法,照樣要受到法律制裁;不懂戒律而犯戒,同樣會受到因果的報應。如《四分戒本》說: 若比丘說戒時作如是語:大德!我今始知是法是戒經,半月半月說,戒經中來。若余比丘知是比丘若二若三說戒中坐,何況多,彼比丘無知無解,若犯罪者應如法治,更重增無知罪。大德!汝無利得不善,汝說戒時,不一心思念攝耳聽法,彼無知故波逸提。 這條戒是九十波逸提中的第七十三條,稱為恐舉先言戒。一個比丘耽心被別人舉罪,申言自己對戒律無知,以為不知者不為過,其實不然。對戒律無知除了清算戒罪,還要加上一重無知罪。有的出家人受戒后,不但自己不學戒持戒,對別人修學戒律,也持反對態度,這也是犯戒的。《四分戒本》說: 若比丘,余比丘如法諫時,作如是言:大德!我今不學比丘,乃至有智慧持戒律者,我當難問,波逸提。欲求解者,應當難問。 這條戒是九十波逸提中第七十一條,曰拒勸學戒。有的比丘不學戒律,人家勸導他,他不但不接受,反而指責勸導者。《四分戒本》又說: 若比丘說戒時作如是語:大德何用說此雜碎戒為,說是戒時,令人惱愧懷疑,輕呵戒故,波逸提。 這條戒是波逸提中第七十條,曰:毀謗別人學戒說戒,是犯戒的。 三、戒律是僧伽判別是非標準 記得在佛學院讀書時,有同學來京做客,和另外同學同睡一床,被法師遇見,法師指責曰:犯戒!那個同學就問:犯什么戒?結果法師說不清楚。一個沒有學過戒律的人是無法辨別是非,因為他不知道僧伽所應當遵循的行為準則。 在現實僧團中,由于人們對戒律的無知,許多事情都是不如法的,這里我只想略舉幾例說明: 1、使用凈人問題:凈人指服務在寺院中的工作人員,他們的任務是照顧僧尼衣食。現在有的男眾寺院使用大量女凈人,有的女眾寺院使用男凈人。如果從戒律標準去看,顯然是不如法。《僧祗律》說: 僧得女凈人不合受,尼得男凈人亦爾。僧寺不能用女凈人,尼寺不能用男凈人。 靈裕法師《寺誥》說: 僧寺不得蓄女凈人,壞僧梵行,設使現在不犯,令未離欲者,還著女色。經有明證,隔壁聞聲,心染凈戒,何況終身奉給,必成犯重,此一向不合。 不能使用異性在寺院中工作,因為有許多僧尼還沒有離欲,對于一個沒有離欲的人來說,接觸異性時間長了,未免會染著,乃至因此還俗破戒。 2、剃度問題:在現在的僧團中,有許許多多的女眾依止男眾剃度出家,從戒律來看這是不行的。圣嚴法師在《戒律學綱要》說: 比丘只能剃度沙彌,而不得剃度沙彌尼,因為佛也未親自度過一個女人出家,佛親自度過許多的比丘,親自度過兩個沙彌--難提及耶奢,但未親度一個女眾(《薩婆多論》卷二)。 這在律中有明文記載,尼眾最初是由八敬法而出家,后來即由尼眾剃度尼眾,所以沙彌尼戒文中說: 自非羅漢菩薩,不可度尼。女人可以在佛法中出家,但為防止漸染,杜絕譏嫌,不許比丘剃度女人出家。 比丘不能剃度沙彌尼,沙彌尼必須依止比丘尼出家。除杜絕譏嫌,也為了防止染著。 3、受戒舍戒問題:受戒之后可以舍戒,舍戒之后又可以再度受戒。這個道理很多僧尼大概都會知道,其實這僅僅適合于男眾,尼眾舍了戒后,是永遠沒有當比丘尼的資格了,《四分律》說: 若不樂梵行者,聽舍戒還家,若復欲于佛法修凈行,還聽出家受大戒。 羨慕五欲之樂,不甘于梵行生活者,可以舍戒還俗,之后覺得還是出家清凈閑適自在,還可以受戒。《十誦律》說: 尼無舍戒,更不得重受。 尼眾舍戒后,不能重受,原因是尼眾最初出家就是方便開設的。 在現前的僧團中,不如法的例子簡直舉不勝舉。當然主要原因還是因為對戒律的無知,也只有學了戒之后,才能知道這些事情的如法與不如法。 四、學戒后才能成辦僧伽事務 一個不懂戒律的人在僧團里是不能獨立生活的,更沒有資格承辦僧伽事務,因為戒律是僧尼行為的準則,不懂戒律,行為就失去依據。學了戒之后,才能成辦僧伽事務。 1、化導信徒。僧尼除了自修自學,就是弘揚佛法。弘揚佛法的內容不外乎兩大類:一方面宣講佛法,一方面傳授皈戒。以授三皈來說:釋迦世尊的第一個三皈弟子,耶輸伽的父親,在佛前如此說:我今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唯愿世尊聽為優婆塞。這樣一說,便算受了三皈依。道宣律師的《行事鈔資持記》認為,受三皈要先懺悔,之后正受三皈三結,也就完了。《行事鈔》南宋之后便失傳了,近代以來,都是依據明末見月律師的《三皈五戒正范》,那是比照菩薩戒乃至具足戒的傳授儀則編寫出的,共分八個項目:敷座請師、開導、請圣、懺悔、受皈、發愿、顯益勸囑、回向,可謂隆重之至。三種受皈法,詳略相差甚遠,但各有意義,一個學了戒律的人自然知道選擇,在哪種情形下應該用簡略法,哪能種情況下應該用詳細作法。 2、管理寺院。住持寺院的僧尼,必須懂得戒律,否則會錯亂因果。比如對僧物的處理,僧物有四種不同:一、常住常住:是眾僧廚庫寺舍眾具,華果樹木園儲畜等重物,體通十方,不可分用;二、十方常住:如僧家供僧常食,體通十方,但唯局本處受用;三、現前現前:像施主供養當寺僧人的衣藥房具等,人局現數,物據即分;四、十方現前:如五眾亡人物,雖然分給大眾,但人無定限。沒有學過戒律,對僧物是分不清楚的。 一個寺院的領導還要主持許多僧團事務,比如羯磨、說戒、結界、安居、自恣等。這些作法都各有詳細規定。只有明白了這些作法,才能如理如法地承辦。 3、作師授戒。作師授戒是續佛慧命,但也不是任何僧尼都有資格的。根據《四分律藏·受戒犍度法》提出三個條件:一、十夏以上,要有十年的戒臘;二、知法:即通達二部律;三、能勤教授:即能認真負責教誡弟子。這三個條件中,知法應該是最關鍵的一條,倘若師父不知法,自已都需要依止別人,又何以為人作師授戒呢? 五、戒能成就種種功德 戒律在個人修學佛法上尤為重要,一切功德的成就都要以戒律為基礎,由清凈的律儀才能成就種種功德。 1、成就善法:戒律如大地,大地能生長萬物,同樣的,持戒能成就種種善法。《遺教經》說: 若無凈戒,諸善功德不生。 沒有清凈的律儀,一切善法功德都不可能生起。《大智度論》說: 若求大利,當堅持戒,一切諸德之根,出家之要,如惜重寶,如護身命,以是戒為一切善法住處,又如無足欲行,無翅欲飛,無船欲渡,是不可得;若無戒者,欲得好果亦不可得。 世間最大的利益莫過于學佛了生死,成就菩提,要想成就這樣的善法就要持戒。《明了論》說: 戒能生種種勝利,謂引生世出世間善法。 世出世間善法的生起,都要以持戒為基礎。 2、相好莊嚴,名聞十方:許多人都希望自已具有一副莊嚴相貌,他們想盡辦法,用各種裝飾品去莊嚴,其實這都不是最根本的辦法。你要想天生具有莊嚴相貌,就要持戒。《薩遮尼乾子經》說: 若不持戒,乃至不得疥癩野干身,何況得功德之身。 一個不能持戒的人,勢必要墮落,即使丑陋下賤的人身都得不到,何況莊嚴相好之身呢?《地持經》說: 三十二相無差別因,皆持戒所得,若不持戒,尚不得下賤人身,況大人相報。 三十二相在印度是公認的貴人相,也可以說是完美的相貌。一個人通過持戒,就能招感得三十二相。另外,如果要得到美好的聲譽也要持戒。《大智度論》說: 人雖貧賤而能持戒,香聞十方,名聲遠布,天人敬愛,所愿皆得。 持戒的人即使沒有地位財富,他的名聲也能傳播到遙遠的地方,受到天人的尊重。 3、人天之因:圣嚴法師在《戒律學綱要》中,以五戒為通往人天的護照。五戒是做人的準則,而具足戒是完善人格的基礎。《四分戒本》說: 欲得生天上,若生人中者。常當護戒足,勿令有毀損。 有清凈律儀,不犯戒,將來才能保持人身或生到天上。《善生經》說: 若欲生天等,必須護戒足。 護持凈戒,才能投生到天道,享受福報。 4、解脫之要:持戒具有生天的果報,但出家人持戒并不是為了生天,而是為了解脫。持戒又是解脫之本,《遺教經》說: 依因此戒,得有定慧。 戒定慧是佛教的三無漏學,由戒生定,由定發慧,由慧斷煩惱,才能解脫。《涅槃經》說: 欲見佛性,證大涅槃,必須深心修持凈戒。 堅持凈戒才能見佛性,證大涅槃。《華嚴經》說: 戒是無上菩提本。 無上菩提就是佛果,持戒才能成就佛果。 六、能令正法久住 在《四分律》中,說明佛陀制戒有十利,最后一點便是令正法久住。由于有戒律,才有清凈比丘;由于有戒律,才有和諧僧團;由于有戒律,佛教在社會上才有良好的形象。所以說,戒律能令正法久法。佛陀最初制戒因緣,便是為令正法久住。如《大集經》說: 十方世界菩薩,請佛為五滓眾生制于禁戒,如余佛土,為法久住故,佛后許之,便制禁戒。“十方世界菩薩請佛制戒,原因是為能令正法久住。 要想令正法長期住世,僧尼應該嚴持凈戒如理如法。《十誦律》說:佛法幾時住世?“佛答言:隨清凈比丘說戒法不壞,名法住世,乃至三世佛亦爾。 佛法住世時間的長短,是取決于戒律的弘揚情況,僧尼的持戒程度。《善見論》說: 佛語阿難,我滅度后,有五種法令法久住:一、毗尼者是汝大師;二、下至五人持律在;三、若有中國十人,邊地五人如法受戒;四、乃至有二十人如法出罪;五、以律師持律故,佛法住世五千年。 以戒為師如法學戒,持戒,依戒行事,佛法才能久住。《薩婆多論》說: 毗尼有四義,余經所無:一、戒是佛法平地,萬善由之生長;二、一切佛弟子,皆依戒住,一切眾生(三善道)由戒而有;三、趣涅槃之初門;四、是佛法纓絡,能莊嚴佛法。 佛子依戒而住,戒能莊嚴佛法,能令正法久住世間。 七、違戒過失 比丘持戒能令正法久住,相反的,違戒破戒,沒有清凈律儀,僧尼就缺乏高尚的人格;沒有清凈律儀,就沒有和諧的僧團,沒有清凈律儀,佛教在社會上就不可能有美好的形象。僧尼如果都與戒律背道而行,佛教必定要提前毀滅。僧尼違背戒律,能使正法疾滅。《十誦律》說: 像法時有五滅法:一、比丘小得心已,便謂已圣;二、白衣生天,出家人下地獄;三、有人舍世間業,而出家破戒;四、破戒人多人佐助;五、乃至羅漢亦被打罵。 有人舍去了世間業,而出家又不能持戒;在佛教界,無戒、破戒比丘卻居高位,道貌岸然,受人禮拜供養,有修有德的僧尼反受壓制,能使佛法久住世間嗎?《四分律》說: 五種疾滅正法:一、有比丘不諦受誦律,喜忘文句,復教他人,文既不具,其義有闕;二、為僧中勝人上座,一國所宗,而多不持戒,但持不善,后生仿習,放舍戒行;三、有比丘持法持律待摩夷而不教道俗,即便命終,令法斷滅;四、有比丘難可教授,不受善言,余善比丘舍置;五、互相罵詈,互求長短,疾滅正法。 律中所說這些現象,現在的教界似乎都存在,像這樣下去真令人耽心佛法還能住世多長時間。 僧尼違背戒律,不依戒行事,對自已來說后果不堪設想的。《中阿含經》說: 犯戒有五衰:一、求財不遂;二、設得衰耗;三、眾不敬愛;四、惡名流布;五、死入地獄。 破戒的人現世名聲不好,未來要招感無窮的地獄果報。 八、結 說 綜上所述,可知弘揚戒律在今天的重要意義。但戒律畢竟是二千多年前制訂的,所以有許多人一提到戒律就有一種過時感覺。我們不否認戒律有他的過時成份,因為佛陀制戒是隨著因緣。但是戒律翻譯到中國后,尤其是經過南山律師根據中土國情所作的整理,許多內容都是可行的,也只有根據這些戒律,佛法才能得以延續。因此,作為現代的僧伽,有責任繼承它、弘揚它。
凈空法師---佛希望所有的弟子統統是大乘根性,但是大乘根性一定要有小乘的基礎。小乘就是徹底放下,大乘是放下之后又全面提起,所謂放得下提得起。提起什么?兩樁事情,普度眾生,正法久住,這兩樁事情。了凡先生雖然學佛,實在講他還是沒有離開儒,也就是說沒有離開世間。如果是行菩薩道,諸位要記住,行菩薩道基本的條件是要把我放下,有我就沒有法子行菩薩道,那是求福報;無我,你所成就的是功德,功德的果報不可思議。這也就是為什么世尊在經教當中教導弟子們,「不先學小乘,后學大乘,非佛弟子」。因為佛弟子是菩薩,菩薩是真正佛的弟子,就好像是正科班。聲聞、緣覺不算正科班,他們比不上十信菩薩的初信位,你看初信位斷煩惱跟小乘須陀洹相同,但是須陀洹不算正科生,十信位初信菩薩是正科學生。這個道理我們要把它想通。為什么要先學小乘?小乘是破我執。《金剛經》上講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是小乘,從初果到四果都是破這四相,這里頭功夫淺深不同。大乘不但破四相,當然破四相是基礎,破四相之后要破四見,就是念頭都沒有,無我見、無人見、無眾生見、無壽者見,這是大乘。換句話說,大乘無我,用現在的話說,他沒有自私自利、沒有名聞利養、沒有貪瞋癡慢,全心全意為度苦難眾生、為護正法久住他才能做得到,如果還有一點私心他就做不到。這兩樁事情,一個是普度眾生,一個是正法久住,只要有自私自利的念頭,他就做不到,他就不是真的。佛教人先學小乘后學大乘意思在此地,你不能不知道佛的用意。所以大乘菩薩確實是非常可貴,值得尊敬,為什么?他沒有私心,他在這個世間完全做出我們人的看法就是犧牲奉獻,他真正做到犧牲奉獻。在他自己呢?犧牲奉獻的念頭沒有,他還要有這個犧牲奉獻的念頭,他心就不清凈。我們人間看到,這個人真的做到犧牲奉獻,他沒這個印象。佛希望所有的弟子統統是大乘根性,但是大乘根性一定要有小乘的基礎。小乘就是徹底放下,大乘是放下之后又全面提起,所謂放得下提得起。提起什么?兩樁事情,普度眾生,正法久住,這兩樁事情。我們從放下之后,心一轉那就是大菩提心,念頭也轉,不舍眾生,眾生太苦了,要幫助他。怎么幫助?一定要正法久住。正法久住怎么做起?從我自己做起,做表法,做出樣子給大家看。做出什么樣子?持戒修福,做給別人看,別人不知道是持戒,我們做出來給你看。現在這個社會,要把《弟子規》做出來,《感應篇》做出來,《十善業》做出來,菩薩六波羅蜜做出來,最高的,普賢菩薩十大愿王做出來,那就是大德。這個確實是不為眾惡,心里頭一點惡念都沒有,一絲毫邪見都沒有。所以這里說的,這是《嘉祥疏》里面講的「降化其意」,這對自己說,降伏自己自私自利這個意,不為自己,這樣你才能入得了道。這個道是菩提道,菩提道就是覺悟。真的這一句「悕心入道」,我們換句話說比較容易懂,改邪歸正,正是道;破迷開悟,悟是道。我們現在的心為什么入不了道?它有障礙,障礙就是煩惱習氣,妄想、分別、執著,這個東西放下了,前面這句降化其意,放下你自然就入道。入道之后「令持五善,順教修行」,這是自行化他,而偏重在化他。為了化他,我要把佛陀的教誨表演出來,做出來給人看,別人才相信。所以自行的目的是為他,不是為自己。要為自己,老實念佛求生凈土就可以了,不必惹這些麻煩。為什么在日常生活當中,這些小小的細節都要把它做出來?原來是做給別人看的,這叫大慈大悲。為人演說,演是表演出來、做出來,說是用言語來解釋,為什么要這樣做法,說給人聽。這就是常說的,菩薩肯定是身行言教,一定是先身體做到,然后再說給人聽;自己做不到,你教別人,人家不相信。如果說修行好,你為什么沒修?你說殺生,吃肉不好,可是你自己還要吃,那不行,人家不相信你。你自己素食,遠離殺生吃肉,這是什么?無畏布施,果報健康長壽。一輩子素食,健康長壽,人家看到了,大概是有一點道理,他要希望健康長壽,他就跟你學習。佛法教人健康長壽、幸福美滿的生活方式,他真做到了。
所謂的正法就是能幫助你脫離生死苦海的法門,不管是佛法,道術凡是能幫助你脫離苦海的都是正法,不管是誰說的,即使是殺人魔說的是這個法門那也是正法因為真理就是真理
爾時世尊說是法已。而此會中有六十俱胝大菩薩眾。悉住佛前。異口同音咸作是言。世尊。我等愿為護持如來菩提正法。廣演流布。 佛告諸菩薩言。諸善男子。汝等修行住何法已。乃于如來阿僧只俱胝劫。積集菩提之法而為護持。 爾時會中有菩薩。名山自在王。前白佛言。世尊。若護惜身命。斯即不能護持正法。我不惜身命故。如是乃能護持正法。 吉祥峰王菩薩言。世尊。若于利養有所希求。斯即不能護持正法。我于名聞利養等事而悉棄舍。非圣所許亦悉遠離。如是乃能護持正法。 大幢菩薩言。世尊。若法非法有其二想。斯即不能護持正法。若離二想得法平等。如是乃能護持正法。 勝密菩薩言。若煩惱病之所逼迫。斯即不能護持正法。我得諸圣智慧之力。勝伏煩惱。如是乃能護持正法。 持炬菩薩言。世尊。若處癡暗境界之中。斯即不能護持正法。我得無礙智光離諸癡暗。如是乃能護持正法。 電天菩薩言。世尊。法中若起比量智者。斯即不能護持正法。我已證得現量之智。于諸法中不起他信。如是乃能護持正法。 普密菩薩言。世尊。若世俗根性及散亂心。斯即不能護持正法。我于諸根諸門諸處。善調深密。如是乃能護持正法。 凈光菩薩言。世尊。若眾生法有種種性及種種想。斯即不能護持正法。我于一切眾生起平等心。及一切法亦得平等。如是乃能護持正法。 最勝步菩薩言。世尊。若起散亂非等引心。斯即不能護持正法。我住等引不散亂心。如是乃能護持正法。 導師菩薩言。世尊。若不了知正道之法。修行邪道。斯即不能護持正法。我已了知正道智法。邪道眾生置如實道。如是乃能護持正法。 善慧菩薩言。世尊。若猶豫心起于分別。斯即不能護持正法。我今已離猶豫之心。斷諸分別。復令一切眾生得除疑惑之病。如是乃能護持正法。 遍照菩薩言。世尊。若住非法壞修行道。斯即不能護持正法。我住正法真實修行。復置一切眾生皆住如實道中。如是乃能護持正法。 明觀菩薩言。世尊。若具染慧離法光明。斯即不能護持正法。我得決定慧圓善巧智具法光明。如是乃能護持正法。 無礙慧菩薩言。世尊。若有礙心不能隨護眾生之慧。斯即不能護持正法。我以無障礙心隨護眾生令住勝慧。如是乃能護持正法。 行凈慧菩薩言。世尊。若不善解諸眾生根。又不能知諸眾生行。斯即不能護持正法。我于一切眾生根行智解入已。如是乃能護持正法。 莊嚴王菩薩言。世尊。于法若有分別之想。依止我人及依止法。斯即不能護持正法。我于一切分別非分別。悉離遍計。三輪清凈。無我無人無法依止。亦無造作。如是乃能護持正法。 師子幢菩薩言。世尊。世間眾生聞一切法無生無起。咸皆驚怖。斯即不能護持正法。我已了知一切法無生無起。無復驚怖。不見有法。若近若遠如實住已。如是乃能護持正法。 慈氏菩薩言。世尊。若于菩提起懸遠想。斯即不能護持正法。若有菩薩作是思惟。我雖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不見菩提。若身若心有所和合。非不和合。彼菩薩者如是乃能護持正法。 功德光王菩薩言。世尊。若住非功德離真實功德。不求如來勝功德者。斯即不能護持正法。我已遠離諸非功德。安住菩薩真實功德。勤求如來最勝功德。如是乃能護持正法。 妙吉祥菩薩言。世尊。如世狂亂之人作如是言。我能護持如來正法。此非誠信。所以者何。如佛世尊坐道場時。無法可得亦無所證。是中云何有法可護。世尊。我于一切法都無所護。離諸執著。而以大悲持諸法性。然于諸法無所成辦。非不成辦。 爾時世尊贊妙吉祥童真菩薩言。善哉善哉。妙吉祥。如是如是如汝所說。我坐道場時無少法可得。無所得時乃作是言處于道場。 妙吉祥白佛言。世尊。為于何時坐道場邪。若有所坐。即于菩提而有所得。斯乃有二對礙有別菩提有別。世尊。謂以佛及菩提無二對礙故。 佛言。妙吉祥。菩提場自性我了達已。是故我乃坐菩提場。以我自性即是菩提場自性。而菩提自性即一切眾生自性。彼一切眾生自性即一切法自性。妙吉祥。同一自性等一味故。我于菩提場成正覺時。觀菩提場。無有少法而不解脫。謂以菩提平等故。現證諸法而亦平等。然平等法中不墮諸數。數與非數皆悉離故。彼平等法。是故如來說名無為。妙吉祥如來得是無為。超越一切有為之法。 如來說是法時。妙吉祥菩薩深生信解。及一切眾會信解如來解脫之法。由信解故。普遍皆于平等法中無所違越。
中國佛教自唐代禪宗盛行以來,清規幾乎取代了戒律。宋元明清的佛教每況愈下,時至今日,清規也有名無實了。以至現在有許多僧尼,既不懂得清規,也不知戒律,行為無所適從,僧團不如法的事層出不窮。要想正法久住,必須提倡戒律。所以本文將著重談一談學習戒律的意義。 一、戒律的名稱和含義 戒律二字各有獨立意思。梵語尸羅,漢譯曰戒,又曰清涼,《大乘義章》卷一說: 言尸羅者,此名清涼,亦名為戒,三業炎火,焚燒行人,戒能防息,故名清涼,清涼之名,正翻彼也。以能防禁,故名為戒。以具有防非止惡功能曰戒;由能遠離身心熱惱曰清涼。 梵語毗尼,漢譯曰律,又曰調伏。《大乘義章》卷一說: 禁制之法,名之為律,律猶法也。 佛教戒律,好比世間法律,能夠規范行為,判定是非。《行事鈔資持記》卷一說: 律者,梵語毗尼,華言稱律,今約戒疏,統括諸文,不出三義:初言律者,法也。從教為名,斷割輕重開遮持犯,非法不定。二云律者,分也,謂須商度,據量有在,若律呂之分氣也。又云教相所詮四字斯盡,謂犯不犯,輕與重也。然此四相,非律不分,持犯不濫,有同氣候也,三云律字安聿,聿者筆也。必審教驗情,在筆投斷。 這里用世間的法、律呂、筆三事,來解釋律,顯示了律具有衡量是非,辨析輕重和臨事判決的功能。清凈的律儀能調伏六根,能調伏三業,所以律又稱曰調伏。 戒律通常又稱為波羅提木叉,漢譯別解脫,又曰處處解脫。《大乘義章》卷一說: 木叉者,此名解脫。戒律名為解脫,有其二義:一者戒行能免業非,故名解脫,二者能得彼解脫之果,故名解脫。七眾所受律儀能別別解脫口七支惡業,稱為解脫;由此正行能得解脫果報,名為解脫。 戒律還有許多名稱。《行事鈔資持記》卷三說: 尸羅言冷,無破戒熱故,及三惡道熱;亦名善夢,持者常得善夢故;亦名為習,由善習戒法故:亦名為定,若住戒者,心易定故;亦名為池,群圣所浴故;亦名纓絡,老少中服常好故;亦名為鏡,由戒凈故,無我像現;又名威勢,如來住世有威力,是尸羅之力故。 這是根據戒律的作用與功能,安立種種名相,從而也可以了解到戒律在修學佛法中之殊勝功德。 二、受戒必須學戒 一個人受了戒后,首先要學戒,《十誦律》說: 佛制比丘夏巳前專精律部,若達持犯,辨比丘事,然后乃可學習經論。 佛陀規定比丘在受戒后的五年里專心學習戒律,明白了僧尼行為準則,能在僧團中獨立生活之后,才能學習經論。《十誦律》又說: 諸比丘廢學毗尼,便讀誦修多羅,阿毗曇,世尊種種呵責,乃至由有毗尼佛法住世。 受戒后要先學戒律,如果先學經論,就會廢棄戒律,所以世尊呵責這種行為。學習戒律,才懂得如何持戒,也不會違犯所受的戒法。社會上不懂法律的人稱為法盲;在佛教中不懂戒律是戒盲。一個人盡管不懂法律,但如果犯法,照樣要受到法律制裁;不懂戒律而犯戒,同樣會受到因果的報應。如《四分戒本》說: 若比丘說戒時作如是語:大德!我今始知是法是戒經,半月半月說,戒經中來。若余比丘知是比丘若二若三說戒中坐,何況多,彼比丘無知無解,若犯罪者應如法治,更重增無知罪。大德!汝無利得不善,汝說戒時,不一心思念攝耳聽法,彼無知故波逸提。 這條戒是九十波逸提中的第七十三條,稱為恐舉先言戒。一個比丘耽心被別人舉罪,申言自己對戒律無知,以為不知者不為過,其實不然。對戒律無知除了清算戒罪,還要加上一重無知罪。有的出家人受戒后,不但自己不學戒持戒,對別人修學戒律,也持反對態度,這也是犯戒的。《四分戒本》說: 若比丘,余比丘如法諫時,作如是言:大德!我今不學比丘,乃至有智慧持戒律者,我當難問,波逸提。欲求解者,應當難問。 這條戒是九十波逸提中第七十一條,曰拒勸學戒。有的比丘不學戒律,人家勸導他,他不但不接受,反而指責勸導者。《四分戒本》又說: 若比丘說戒時作如是語:大德何用說此雜碎戒為,說是戒時,令人惱愧懷疑,輕呵戒故,波逸提。 這條戒是波逸提中第七十條,曰:毀謗別人學戒說戒,是犯戒的。 三、戒律是僧伽判別是非標準 記得在佛學院讀書時,有同學來京做客,和另外同學同睡一床,被法師遇見,法師指責曰:犯戒!那個同學就問:犯什么戒?結果法師說不清楚。一個沒有學過戒律的人是無法辨別是非,因為他不知道僧伽所應當遵循的行為準則。 在現實僧團中,由于人們對戒律的無知,許多事情都是不如法的,這里我只想略舉幾例說明: 1、使用凈人問題:凈人指服務在寺院中的工作人員,他們的任務是照顧僧尼衣食。現在有的男眾寺院使用大量女凈人,有的女眾寺院使用男凈人。如果從戒律標準去看,顯然是不如法。《僧祗律》說: 僧得女凈人不合受,尼得男凈人亦爾。僧寺不能用女凈人,尼寺不能用男凈人。 靈裕法師《寺誥》說: 僧寺不得蓄女凈人,壞僧梵行,設使現在不犯,令未離欲者,還著女色。經有明證,隔壁聞聲,心染凈戒,何況終身奉給,必成犯重,此一向不合。 不能使用異性在寺院中工作,因為有許多僧尼還沒有離欲,對于一個沒有離欲的人來說,接觸異性時間長了,未免會染著,乃至因此還俗破戒。 2、剃度問題:在現在的僧團中,有許許多多的女眾依止男眾剃度出家,從戒律來看這是不行的。圣嚴法師在《戒律學綱要》說: 比丘只能剃度沙彌,而不得剃度沙彌尼,因為佛也未親自度過一個女人出家,佛親自度過許多的比丘,親自度過兩個沙彌--難提及耶奢,但未親度一個女眾(《薩婆多論》卷二)。 這在律中有明文記載,尼眾最初是由八敬法而出家,后來即由尼眾剃度尼眾,所以沙彌尼戒文中說: 自非羅漢菩薩,不可度尼。女人可以在佛法中出家,但為防止漸染,杜絕譏嫌,不許比丘剃度女人出家。 比丘不能剃度沙彌尼,沙彌尼必須依止比丘尼出家。除杜絕譏嫌,也為了防止染著。 3、受戒舍戒問題:受戒之后可以舍戒,舍戒之后又可以再度受戒。這個道理很多僧尼大概都會知道,其實這僅僅適合于男眾,尼眾舍了戒后,是永遠沒有當比丘尼的資格了,《四分律》說: 若不樂梵行者,聽舍戒還家,若復欲于佛法修凈行,還聽出家受大戒。 羨慕五欲之樂,不甘于梵行生活者,可以舍戒還俗,之后覺得還是出家清凈閑適自在,還可以受戒。《十誦律》說: 尼無舍戒,更不得重受。 尼眾舍戒后,不能重受,原因是尼眾最初出家就是方便開設的。 在現前的僧團中,不如法的例子簡直舉不勝舉。當然主要原因還是因為對戒律的無知,也只有學了戒之后,才能知道這些事情的如法與不如法。 四、學戒后才能成辦僧伽事務 一個不懂戒律的人在僧團里是不能獨立生活的,更沒有資格承辦僧伽事務,因為戒律是僧尼行為的準則,不懂戒律,行為就失去依據。學了戒之后,才能成辦僧伽事務。 1、化導信徒。僧尼除了自修自學,就是弘揚佛法。弘揚佛法的內容不外乎兩大類:一方面宣講佛法,一方面傳授皈戒。以授三皈來說:釋迦世尊的第一個三皈弟子,耶輸伽的父親,在佛前如此說:我今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唯愿世尊聽為優婆塞。這樣一說,便算受了三皈依。道宣律師的《行事鈔資持記》認為,受三皈要先懺悔,之后正受三皈三結,也就完了。《行事鈔》南宋之后便失傳了,近代以來,都是依據明末見月律師的《三皈五戒正范》,那是比照菩薩戒乃至具足戒的傳授儀則編寫出的,共分八個項目:敷座請師、開導、請圣、懺悔、受皈、發愿、顯益勸囑、回向,可謂隆重之至。三種受皈法,詳略相差甚遠,但各有意義,一個學了戒律的人自然知道選擇,在哪種情形下應該用簡略法,哪能種情況下應該用詳細作法。 2、管理寺院。住持寺院的僧尼,必須懂得戒律,否則會錯亂因果。比如對僧物的處理,僧物有四種不同:一、常住常住:是眾僧廚庫寺舍眾具,華果樹木園儲畜等重物,體通十方,不可分用;二、十方常住:如僧家供僧常食,體通十方,但唯局本處受用;三、現前現前:像施主供養當寺僧人的衣藥房具等,人局現數,物據即分;四、十方現前:如五眾亡人物,雖然分給大眾,但人無定限。沒有學過戒律,對僧物是分不清楚的。 一個寺院的領導還要主持許多僧團事務,比如羯磨、說戒、結界、安居、自恣等。這些作法都各有詳細規定。只有明白了這些作法,才能如理如法地承辦。 3、作師授戒。作師授戒是續佛慧命,但也不是任何僧尼都有資格的。根據《四分律藏·受戒犍度法》提出三個條件:一、十夏以上,要有十年的戒臘;二、知法:即通達二部律;三、能勤教授:即能認真負責教誡弟子。這三個條件中,知法應該是最關鍵的一條,倘若師父不知法,自已都需要依止別人,又何以為人作師授戒呢? 五、戒能成就種種功德 戒律在個人修學佛法上尤為重要,一切功德的成就都要以戒律為基礎,由清凈的律儀才能成就種種功德。 1、成就善法:戒律如大地,大地能生長萬物,同樣的,持戒能成就種種善法。《遺教經》說: 若無凈戒,諸善功德不生。 沒有清凈的律儀,一切善法功德都不可能生起。《大智度論》說: 若求大利,當堅持戒,一切諸德之根,出家之要,如惜重寶,如護身命,以是戒為一切善法住處,又如無足欲行,無翅欲飛,無船欲渡,是不可得;若無戒者,欲得好果亦不可得。 世間最大的利益莫過于學佛了生死,成就菩提,要想成就這樣的善法就要持戒。《明了論》說: 戒能生種種勝利,謂引生世出世間善法。 世出世間善法的生起,都要以持戒為基礎。 2、相好莊嚴,名聞十方:許多人都希望自已具有一副莊嚴相貌,他們想盡辦法,用各種裝飾品去莊嚴,其實這都不是最根本的辦法。你要想天生具有莊嚴相貌,就要持戒。《薩遮尼乾子經》說: 若不持戒,乃至不得疥癩野干身,何況得功德之身。 一個不能持戒的人,勢必要墮落,即使丑陋下賤的人身都得不到,何況莊嚴相好之身呢?《地持經》說: 三十二相無差別因,皆持戒所得,若不持戒,尚不得下賤人身,況大人相報。 三十二相在印度是公認的貴人相,也可以說是完美的相貌。一個人通過持戒,就能招感得三十二相。另外,如果要得到美好的聲譽也要持戒。《大智度論》說: 人雖貧賤而能持戒,香聞十方,名聲遠布,天人敬愛,所愿皆得。 持戒的人即使沒有地位財富,他的名聲也能傳播到遙遠的地方,受到天人的尊重。 3、人天之因:圣嚴法師在《戒律學綱要》中,以五戒為通往人天的護照。五戒是做人的準則,而具足戒是完善人格的基礎。《四分戒本》說: 欲得生天上,若生人中者。常當護戒足,勿令有毀損。 有清凈律儀,不犯戒,將來才能保持人身或生到天上。《善生經》說: 若欲生天等,必須護戒足。 護持凈戒,才能投生到天道,享受福報。 4、解脫之要:持戒具有生天的果報,但出家人持戒并不是為了生天,而是為了解脫。持戒又是解脫之本,《遺教經》說: 依因此戒,得有定慧。 戒定慧是佛教的三無漏學,由戒生定,由定發慧,由慧斷煩惱,才能解脫。《涅槃經》說: 欲見佛性,證大涅槃,必須深心修持凈戒。 堅持凈戒才能見佛性,證大涅槃。《華嚴經》說: 戒是無上菩提本。 無上菩提就是佛果,持戒才能成就佛果。 六、能令正法久住 在《四分律》中,說明佛陀制戒有十利,最后一點便是令正法久住。由于有戒律,才有清凈比丘;由于有戒律,才有和諧僧團;由于有戒律,佛教在社會上才有良好的形象。所以說,戒律能令正法久法。佛陀最初制戒因緣,便是為令正法久住。如《大集經》說: 十方世界菩薩,請佛為五滓眾生制于禁戒,如余佛土,為法久住故,佛后許之,便制禁戒。“十方世界菩薩請佛制戒,原因是為能令正法久住。 要想令正法長期住世,僧尼應該嚴持凈戒如理如法。《十誦律》說:佛法幾時住世?“佛答言:隨清凈比丘說戒法不壞,名法住世,乃至三世佛亦爾。 佛法住世時間的長短,是取決于戒律的弘揚情況,僧尼的持戒程度。《善見論》說: 佛語阿難,我滅度后,有五種法令法久住:一、毗尼者是汝大師;二、下至五人持律在;三、若有中國十人,邊地五人如法受戒;四、乃至有二十人如法出罪;五、以律師持律故,佛法住世五千年。 以戒為師如法學戒,持戒,依戒行事,佛法才能久住。《薩婆多論》說: 毗尼有四義,余經所無:一、戒是佛法平地,萬善由之生長;二、一切佛弟子,皆依戒住,一切眾生(三善道)由戒而有;三、趣涅槃之初門;四、是佛法纓絡,能莊嚴佛法。 佛子依戒而住,戒能莊嚴佛法,能令正法久住世間。 七、違戒過失 比丘持戒能令正法久住,相反的,違戒破戒,沒有清凈律儀,僧尼就缺乏高尚的人格;沒有清凈律儀,就沒有和諧的僧團,沒有清凈律儀,佛教在社會上就不可能有美好的形象。僧尼如果都與戒律背道而行,佛教必定要提前毀滅。僧尼違背戒律,能使正法疾滅。《十誦律》說: 像法時有五滅法:一、比丘小得心已,便謂已圣;二、白衣生天,出家人下地獄;三、有人舍世間業,而出家破戒;四、破戒人多人佐助;五、乃至羅漢亦被打罵。 有人舍去了世間業,而出家又不能持戒;在佛教界,無戒、破戒比丘卻居高位,道貌岸然,受人禮拜供養,有修有德的僧尼反受壓制,能使佛法久住世間嗎?《四分律》說: 五種疾滅正法:一、有比丘不諦受誦律,喜忘文句,復教他人,文既不具,其義有闕;二、為僧中勝人上座,一國所宗,而多不持戒,但持不善,后生仿習,放舍戒行;三、有比丘持法持律待摩夷而不教道俗,即便命終,令法斷滅;四、有比丘難可教授,不受善言,余善比丘舍置;五、互相罵詈,互求長短,疾滅正法。 律中所說這些現象,現在的教界似乎都存在,像這樣下去真令人耽心佛法還能住世多長時間。 僧尼違背戒律,不依戒行事,對自已來說后果不堪設想的。《中阿含經》說: 犯戒有五衰:一、求財不遂;二、設得衰耗;三、眾不敬愛;四、惡名流布;五、死入地獄。 破戒的人現世名聲不好,未來要招感無窮的地獄果報。 八、結 說 綜上所述,可知弘揚戒律在今天的重要意義。但戒律畢竟是二千多年前制訂的,所以有許多人一提到戒律就有一種過時感覺。我們不否認戒律有他的過時成份,因為佛陀制戒是隨著因緣。但是戒律翻譯到中國后,尤其是經過南山律師根據中土國情所作的整理,許多內容都是可行的,也只有根據這些戒律,佛法才能得以延續。因此,作為現代的僧伽,有責任繼承它、弘揚它。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正法久住下一句是什么呢?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腾讯成蔚来汽车第二大股东 网友:开车也要
- 下一篇: 荣耀亲选生态产品618趣味洞察 它居然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