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爱祖国下一句是什么呢?
生活随笔
收集整理的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了
肖邦爱祖国下一句是什么呢?
小編覺得挺不錯的,現在分享給大家,幫大家做個參考.
從古至今,愛國一直是中國乃至世界的民族精神。作為祖國的接班人,我們更應該將愛國主義精神發揚光大。顧炎武說:“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钡拇_,無論你是總統還是平民,都有著維護祖國利益的責任。因為每個人都是祖國的一員,肖邦說:“愛國高于一切?!币驗槊總€人都是國家的象征。無論你身在何方,祖國都如同家鄉,是我們避風的港灣。為此我們應該去努力維護國家榮譽,為了祖國繁榮而努力。今年是中國成立60周年,這一切見證了中國的迅速發展,無論是奧運會還是世博會這一切都說明了中國正奔向小康。而這一切都浸透著革命先烈的鮮血與共產黨的正確指引,因為他們的奮斗,才有了我們現在的幸福生活。我們應該沿著革命先烈的足跡,繼承和發揚愛國主義精神。 波蘭音樂家肖邦為了避戰離開了家鄉,但他不忘國家正處于困境之中譜寫了一首首歌曲勉勵著正浴血奮戰的勇士,以表達對國家濃濃的愛意。或許身在祖國的人無法體會肖邦的思國之情,但一旦你離開了祖國,便體會到了身在異鄉的孤獨之苦。無論是誰,祖國都是我們一生的牽掛?!澳切┍硹壸鎳侗妓l的人,既不受異邦人的尊敬,又為同胞所唾棄”。所以,身為國家的一份子應該發揮自己的光和熱。無論是小還是大,祖國的榮辱都與我們息息相關。作為祖國的接人,更應該繼承和發揚愛國主義精神。因為“凡是不愛自己國家的人,什么都不會愛”。“中國導彈之父”錢學森在美國急切盼望回國,盡管美方多時阻撓,但他仍舊回到了中國?!皭蹏哂谝磺小北惚憩F在這。他的作為是我們學習的榜樣。祖國是人的家鄉。一個人若是拋棄了家鄉,便沒有了什么價值。盡管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給祖國做出多大的貢獻,但只要每個人盡心盡力地做好分內的事,去努力維護國家榮譽,便是愛國最基本地體現?!拔槐安桓彝鼞n國。”從古至今,從國外至國內,愛國都是一種至高無上的精神品質。只有將祖國放在第一位,才能勇于挑起家庭的重擔。
十八世紀末至十九世紀中的波蘭,是一個多災多難的國家,但也是一個可歌可泣的民族。1772、1793、1795年,俄國、普魯士、奧地利三個強國對弱小的波蘭進行了三次瓜分。 1830年,法國爆發了七月革命。它不僅打擊了歐洲反動"神圣同盟"的封建統治,也對歐洲各國的革命起了推動作用。這時,波蘭的愛國力量又重新振奮起來,秘密的愛國組織也活躍起來。他們不顧反動當局的逮捕、鎮壓,醞釀著新的起義。正是在這樣一種動蕩不安的形勢下,肖邦的親人、老師和朋友們敦促著肖邦出國去深造,并通過他的音樂創作和演奏去為祖國獲取榮譽。為此,肖邦處于激烈的思想斗爭之中,愛國心使他想留下;事業心又使他想離去。 1830年11月2日,蕭瑟的寒風增添了華沙的秋意,更增添了離別時的痛苦。送別的友人以這樣的話語叮嚀著即將離去的肖邦: "不論你在哪里逗留、流浪,愿你永不將祖國遺忘,絕不停止對祖國的熱愛,以一顆溫暖、忠誠的心臟。" 肖邦接受了友人們贈送的一只滿盛祖國泥土的銀杯,它象征著祖國將永遠在異邦伴隨著他。更使肖邦感動的是,當親友送行到華沙郊外——肖邦的出生地沃利亞時,他的老師埃爾斯納和華沙音樂學院的一些同學們,竟已等候在那里,并演唱了埃爾斯納特地為送別肖邦寫的一首合唱曲: “你的才能從我們的國土中生長,愿它到處充分發揚,...... 通過你樂藝的音響,通過我們的瑪祖別克、克拉可維亞克(波蘭民間舞曲)顯示你祖國的榮光。” 這樣的送別場面,這樣激動人心的詞句,使肖邦百感交集,在登上旅途時不禁失聲痛哭。 肖邦離國幾周以后,華沙就爆發了起義,并獲得了成功。據說肖邦聽到華沙起義的消息時,心情無比激動,曾擬回國,是他的摯友梯圖士苦功他不要回去。當梯圖士出發回國參加起義后,肖曾雇了一輛驛車追趕,準備和他一起回國,結果因未能趕上而返回維也納。
“祖國,(我永遠忠于你),為你(獻身),用我的(琴聲)永遠(為你歌唱和戰斗)?!?br/>
由于遠離祖國和親人,思鄉之情和對祖國波蘭前途的深刻擔憂一直在折磨著肖邦,嚴重地損害了他的健康。肺病久治不愈,日漸惡化,稍一走動就虛汗如雨,弱不禁風。一八四八年二月十六日,肖邦在巴黎舉行了他最后一次音樂會。那天,音樂廳布滿鮮花,音樂會的票在幾天以前就已預售一空。演出前,肖邦是被人用一頂轎子抬上后臺的。雖然他已虛弱得難以支撐,但是那天晚上他的演奏依然是那么出色,扣人心弦,像他風華正茂時演奏得一樣充滿生氣和詩意,優美而動人。當他用盡全身力量彈出最后一個音符時,聽眾的目光都集中到他身上了。肖邦把手指從琴鍵上移開,擦去額頭上滲出的汗珠,慢慢從鋼琴旁站起身來。這時,靜穆的音樂廳突然爆發出一陣雷鳴般的掌聲,這掌聲像大海的波濤一樣向肖邦襲來。過度的辛苦和興奮,肖邦只覺眼前金花飛閃,一切都在晃動,人們連忙把他攙扶下去。 音樂會的第二天,肖邦的病情就加重了:發燒,氣喘,極度虛弱。給肖邦看病的醫生感到這對一個重肺病患者不是一個好兆頭。而這時,正是一八四八年大革命風暴席卷歐洲之時。巴黎人民反對暴君、爭取民主自由的斗爭烈火已熊熊點燃,肖邦躺在病床上,望著映在窗玻璃上的火光,傾聽著遠處槍炮轟鳴和大街上“自由萬歲”的口號聲。沒過多久,革命的烈火已蔓延到整個歐洲,人們奔走相告:柏林革命了,維也納革命了,意大利米蘭人民趕走了奧地利侵略者。密茨凱維奇正在組織波蘭軍團。波蘭的波茲南地區爆發了起義——病弱的肖邦聽到這些消息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波蘭祖國又有了希望。有的波蘭同胞要回國去參加戰斗了,肖邦感慨萬分,不管醫生怎樣勸阻,他堅持要到車站上去為他的同胞送行。從車站回來,心情的激動、行動的勞累使他嚴重的肺病進一步惡化了,他的心臟急劇地跳動,大口大口地喘息著?! ∷诓⊥粗醒泳徚艘荒辏话怂木拍晔?,三十八歲的“鋼琴詩人”肖邦離開了人世。遵照肖邦的遺囑,他的朋友們取出十八年前從波蘭帶來的銀杯,把杯里保存了十八年的祖國泥土撒在了他的棺木上。他一生想念祖國,死了也要嗅著祖國泥土的芳香離去。遵照肖邦的遺囑,他的朋友們又把他的心臟裝在一個匣子里,從巴黎運回到波蘭。赤子之心只有回到祖國母親的懷抱里才能得到安息?! ⌒ぐ畹男呐K被安置在華沙的圣十字大教堂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法西斯占領了波蘭。在那白色恐怖的日子里,波蘭人民冒著生命危險把盛有肖邦心臟的匣子珍藏起來,使它免于遭受德國侵略者的破壞。一九四九年十月十七日,肖邦逝世一百周年紀念日那天,肖邦的心臟又被莊嚴地迎回到古老的教堂里?! ⌒ぐ铍m然離開了人世,但是,他的心永遠在祖國人民中間跳動,他的音樂成為一筆珍貴的文化遺產,留給了世界人民。
他創作了大量鋼琴作品,如4部敘事曲、十余部波蘭舞曲包括《軍隊》、《英雄》,26 首鋼琴前奏曲包括《雨滴》,27 首鋼琴練習曲包括《離別》、《革命》,4 部諧謔曲、3 部鋼琴奏鳴曲,至少32首夜曲,59 首馬祖卡,兩首鋼琴協奏曲,幻想曲和大提琴奏鳴曲等。 肖邦一生的創作大多是鋼琴曲,被譽為“鋼琴詩人”,一生都在創作。 肖邦是19世紀杰出的鋼琴素和作曲家,被世人謄為"神童""鋼琴詩人"。由于特殊的生活背量在他許多作品中都表達了濃烈的愛國主義情懷。本文主要從其鋼琴作品《c小調練習曲》進行分析,來說明肖邦在這首鋼琴作品中是如何體現自己的愛國主義情懷。還有《黑鍵練習曲》也是一首充滿愛國情懷的鋼琴樂曲,它以輕盈、快捷、流暢的旋律呼喚著波蘭民族靈魂的覺醒,激勵著波蘭人民的英勇奮起,它是一首不朽的民族贊歌。還有......等.
弗列得利克·肖邦 弗利得利克·肖邦(1810一1849)生于華沙的近郊熱里亞佐瓦·沃利亞。他的父親尼古拉·肖邦原是法國人,后遷波蘭,曾參加過1794年波蘭民族英雄柯斯秋什科(1746—1817)領導的反抗侵略者的起義。起義失敗后流落華沙,靠教學等工作度日。后來,他又在家中開設了一所寄宿學校。從此,他就不再參與政事,只求平安地生活下去。但是,他和華沙的文化界人士保持有較密切的來往,這對小肖邦的思想成長是有影響的。 肖邦從小就顯示出特殊的音樂才能,不僅能彈鋼琴,并能作曲。七歲時,就發表了他的第一首作品——小調波蘭舞曲。八歲時,他舉行了第一次公開的演奏。從此,肖邦就以鋼琴演奏"神童"的身分,經常被華沙的貴族邀請去演奏,一時成為貴族沙龍中的寵兒。1825年,前來華沙參加波蘭議會的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也出席了肖邦的一次演奏會,還賜給了肖邦一枚鉆石戒指。肖邦童年、少年時代的這些經歷,和他此后的遭遇形成了強烈的對比。 肖邦在少年時代,還接觸到波蘭城鄉的民間音樂以及不少波蘭愛國人士的進步思想。1826年起,肖邦正式成為音樂學院的學生,與不少思想進步的師生交往。這些年里,肖鄭經常去鄉間度假。他欣賞祖國的自然風光,傾聽農民的歌唱、奏樂,參加鄉村的舞會和婚禮。祖國的文化、民族民間的音樂,就像種子一樣,播種在肖邦的心田里。 十八世紀末至十九世紀中的波蘭,是一個多災多難的國家,但也是一個可歌可泣的民族。1772、1793、1795年,俄國、普魯士、奧地利三個強國對弱小的波蘭進行了三次瓜分。他們瓜分波蘭的領土,奴役波蘭的人民,還想扼殺波蘭人民的民族意識,以 使他們能長久地統治下去??墒?,正如一首波蘭愛國歌曲所唱的:"波蘭不會滅亡!"波蘭人民始終堅持著不屈不撓的愛國斗爭。十九世紀上半葉波蘭進步的、民族的浪漫主義文藝,對這個斗爭 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當時,波蘭涌現出一批愛國的思想家和文藝家。他們主張文藝要有鮮明的民族特性,要有熱愛人民和自由的思想內容,要有豐富的情感色彩。這些思想對肖邦有著深遠的影響。肖邦的朋友、波蘭詩人維特維茨基在給肖邦的信中寫道:"你只要經常記著,民族性,民族性,最后還是民族性......正象波蘭有祖國的大自然一樣,也有祖國的旋律。高山、森林、河流、草地都有自己內在的、祖國的音響,雖然并不是每一顆心都能聽到它的聲音。"他一再囑咐肖邦,要"為了人民,通過人民!" 肖邦的老師埃爾斯納也對肖邦說:"你是天才,為人民而寫作吧, 要寫得有通俗性、民族性。"這一切,給肖邦以后的思想發展帶來了深刻的影響。 1830年,法國爆發了七月革命。它不僅打擊了歐洲反動"神圣同盟"的封建統治,也對歐洲各國的革命起了推動作用。這時,波蘭的愛國力量又重新振奮起來,秘密的愛國組織也活躍起來。他們不顧反動當局的逮捕、鎮壓,醞釀著新的起義。正是在這樣一種動蕩不安的形勢下,肖邦的親人、老師和朋友們敦促著肖邦出國去深造,并通過他的音樂創作和演奏去為祖國獲取榮譽。為此,肖邦處于激烈的思想斗爭之中,愛國心使他想留下;事業心又使他想離去。他寫道:“我還在這里,我不能決定啟程的日子。我覺得,我離開華沙就永遠不會再回到故鄉了。我深信,我要和故鄉永別。啊,要死在不是出生的地方是多么可悲的事!” 離別的痛苦、永別的預感折磨著他,但是,親友們的勉勵、囑咐和期望又鼓舞著他,使他意識到自己有責任去國外用藝術來歌頌祖國和自己的民族,為此他又感到激動。他寫道:"我愿意唱出一切為憤怒的、奔放的情感所激發的聲音,使我的作品(至少一部分)能作為約翰(指十七世紀的波蘭圍王約翰三世索比埃斯基。他曾擊敗了土耳其侵略者,收復了祖國的疆土,并將土耳其人逐出維也納和匈牙利,名震歐洲。)的部隊所唱的戰歌。戰歌已絕響,但它們的回聲仍將蕩漾在多瑙河兩岸。 1830年11月2日,蕭瑟的寒風增添了華沙的秋意,更增添了離別時的痛苦。送別的友人以這樣的話語叮嚀著即將離去的肖邦: "不論你在哪里逗留、流浪,愿你永不將祖國遺忘,絕不停止對祖國的熱愛,以一顆溫暖、忠誠的心臟。" 肖邦接受了友人們贈送的一只滿盛祖國泥土的銀杯,它象征著祖國將永遠在異邦伴隨著他。更使肖邦感動的是,當親友送行到華沙郊外——肖邦的出生地沃利亞時,他的老師埃爾斯納和華沙音樂學院的一些同學們,竟已等候在那里,并演唱了埃爾斯納特地為送別肖邦寫的一首合唱曲: “你的才能從我們的國土中生長,愿它到處充分發揚,...... 通過你樂藝的音響,通過我們的瑪祖別克、克拉可維亞克(波蘭民間舞曲)顯示你祖國的榮光?!?這樣的送別場面,這樣激動人心的詞句,使肖邦百感交集,在登上旅途時不禁失聲痛哭。 肖邦離國幾周以后,華沙就爆發了起義,并獲得了成功。據說肖邦聽到華沙起義的消息時,心情無比激動,曾擬回國,是他的摯友梯圖士苦功他不要回去。當梯圖士出發回國參加起義后,肖曾雇了一輛驛車追趕,準備和他一起回國,結果因未能趕上而返回維也納。這時,肖鄭在給華沙的友人馬圖申斯基的信中寫道:"為什么我不能相你們在一起,為什么我不能當一名鼓手!?。? 1830年11月的華沙起義,一度取得了輝煌的勝利,趕跑了俄國侵略軍,建立了波蘭自己的政權。波蘭人民的這一英雄業績,震撼了整個歐洲,是歐洲革命歷史上光輝的一頁。可是,在取得勝利后不到一年,就由于波蘭大貴族的背叛,使起義的成果被斷送。俄國侵略軍又重新攻陷了華沙,華沙起義被鎮壓下去了。又是在一個寒風蕭瑟的日子,肖邦在去巴黎的旅途中,聽到了華沙重新陷落的消息。這時,他義憤填膺、悲痛欲絕。在寫給梯圖士 的信中,他表示了對侵略者的無比憤恨:"......啊,上帝啊,你是存在的!存在而不給他們報應!你不管莫斯科佬的罪行,或者,或者你自己就是莫斯科佬!我可憐的父親!我高尚的父親,可能他在挨餓,他也沒有錢給母親買面包!妹妹也許遭受放肆的莫斯科敗類的狂暴蹂躪!帕斯凱維奇(帕斯凱維奇是攻陷華沙的俄國統帥。),這條莫墓列夫的母狗,占領了歐洲那些頭等君主國的駐節地???莫斯科佬將成為世界的統洽者?......??!為什么我連一個莫斯科佬都不能殺??!"盡管肖邦 的父親一再勸告他不要拋棄俄國"國籍"(當時俄國統治下的波蘭居民均屬"俄國籍"),可是肖邦在維也納始終不去把他的俄國護照延期,而甘愿放棄"俄國籍",當一名"無國籍"的波蘭流亡者。 同時,肖邦在維也納也沒有動用俄國占領華沙的反動頭子康斯坦丁大公寫給俄國駐維也納大使的介紹信,從此和俄國統治者徹底劃清了界限。以華沙起義為標志的波蘭民族獨立運動,好比是一所愛國主義的大學校,造就了無數波蘭的民族戰士,也哺育了一批波 蘭的民族艾藝家。剛離開華沙時,二十歲的肖邦還相當幼稚,可是,華沙起義以后的.二十一歲的肖邦,已被祖國的災難磨練得堅強起來了。他對祖國的愛和對敵人的恨,也變得更強烈了。 1831年肖邦到達巴黎的時候,法國正處于君主立憲的"七月王朝"時期,王朝代表的是金融資產階級的利益,金錢統治著社會的一切。法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巴黎,盡管在文化藝術上有著悠久的傳統,成為全歐的文化藝術中心之一,可是,正如肖邦在巴黎時所說的:"這里有最輝煌的奢侈。有最下等的卑污,有最偉大的慈悲、有最大的罪惡;每一個行動和言語都和花柳有關;喊聲、叫囂、隆隆聲和污穢多到不可想象的程度,使你在這個天堂里成為茫然不知所措,也就是說誰也不過問一個人是怎樣生活的......。"為了在巴黎站穩腳跟,肖邦和上層社會的人士交往。環境決定了他"非生活在這個圈子里不可。"1833年初,肖邦在給多·澤瓦諾夫斯基的信中寫道:"我已經進入最上層的社會,與大使、公爵、部長交往,......因為據說高尚的趣味是從這里出發的;假如有人在英國或奧地利大使館聽過你,你馬上就有更大的才能了;假使沃德蒙公爵夫人庇滬你,你馬上就彈奏得更好。" 由此可見,肖邦在巴黎盡管假快打開了局面、獲得了成功,但他是不滿意的。上層社會的奢華和虛假,無法安慰一位滿懷亡國之 恨的流亡者那痛苦的心靈。1832年底,他寫了一封信給巴黎的優美藝術部長:"一個不能再忍受祖國的悲慘命運而來到巴黎已將近一年的波蘭人——這是我向閣下作自我介紹所能使用的全部頭銜——恭順地向您請求把音樂學院大廳供他一月二十日舉行音樂會用......"。這封信清楚地表明了肖邦在巴黎的身分和他的心情。和上層人物交往,日益使他感受到"假發所掩蓋的是巨大的空虛。" 唯有和波蘭僑胞在一起,他才感到親切。他熱情無私地幫助流亡的波蘭同胞,經常和他們在一起交談、回憶,并為他們不知疲倦地演奏。1836年,被稱為"波蘭的帕格尼尼"(帕格尼尼是當時意大利最杰出的小提琴家,名揚全歐。)的小提琴家里平斯基要來巴黎演出時,肖邦積極地為他進行籌備,唯一的要求是要他為波蘭僑民開一場音樂會。最初里平斯基表示同意,后來卻又拒絕了,因為他不久要去俄國演出,如果他在巴黎為波蘭僑民演奏,會引起俄國人的反感。這佯的"理由"激怒了肖邦,他憤然斷絕了與里平斯基的友誼。1837年,俄國駐法大使以沙皇宮庭的名義拉攏肖邦,要他接受"俄皇陛下首席鋼琴家"的職位和稱號,并表示這是由于肖邦并未參加1830年的華沙起義。肖邦斷然加以拒絕,并義正詞產地答復道:"雖然我沒有參加1830年的革命, 因為當時我還太年輕,但是我的心是同那些革命者在一起的。" 這堅定的回答、傲岸的蔑視,給了北方的暴君一記響亮的耳光。 從這一系列表現可以看出:肖邦沒有辜負親友和老師的期望和囑咐,他始終保持著一顆忠于祖國的心。 肖邦很快在巴黎成名了。他通過自己的創作、演奏和鋼琴教學,贏得了人們高度的尊重。在巴黎,"娛樂變成了放蕩,這里金子.齷齪和血腥是混在一起的"。盡管肖邦對巴黎的上層社會有所反感,但他的活動大多局限于上層的沙龍,加上他自己也逐漸地過上了優越的生活,這對他的思想意識也必然產生一定的影響和局制,使他對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和社會改革缺乏應有的理解和同情,這和他歷來與不少波蘭貴族及其子弟關系較密切也有聯系。1831年華沙起義失敗后,流亡國外的波蘭人有幾千名,其中三分之二在法國,大多是出身貴族的知識分子。這些人從政治上 說大致可以分為兩派,保守派和民主派。保守派傾向于君主立憲制,而并不熱心于社會改革;民主派則主張立即解放農民,反對專制制度。對于在巴黎的波蘭民主派人士,肖邦一個也不認識。從思想觀點上看,肖邦更多地傾同于保守派。所以,對于1830年 和1848年法國爆發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肖邦表現得相當冷淡。 這些都不能不說是階級局限性在肖邦身上的反映。 肖邦從此一直定居在巴黎,只偶爾去外地旅行。1835年,他曾去德國的卡爾士巴德與父母短暫地相會過一次。同年在德累斯頓認識了波蘭貴族沃德津斯基的女兒瑪麗亞,和她發生了戀愛。 次年,肖邦向她求婚,但由于肖邦不是貴族,只是"一個音樂家", 不門當戶對,而遭到瑪利亞父親的拒絕。1836年底,肖邦認識了法國女作家喬治·桑,約一年后,他們就同居了,一直到1847年才決裂分手。肖邦經常和聚集在巴黎的各國著名的文藝家交往, 如波蘭詩人密茨凱維支,法國文學家雨果、巴爾扎克,德國詩人海涅,法國畫家德拉克羅瓦,匈牙利作曲家、鋼琴家李斯特,意大利作曲家貝利尼,法國作曲家柏遼茲等。這些文藝家們盡管各人的風格、個性往往不一致,但他們彼此的交往,使互相間在思想和創作上有所啟發,這對肖邦的精神生活是一種慰藉。可是,肖邦后半生在巴黎度過的歲月,仍然充滿難以排遣的孤寂感。他鄉作客、舉目無親的感受,始終使他悲郁不已。從三十年代中起,肖邦經常患病,身體相當衰弱。舉行公開的音樂會,盡管可以帶來金錢和榮譽,肖邦卻并不喜歡。他最大的愉快還是和波蘭同胞在一起。他說:"就象不能拒絕給病人服藥一樣,我從不拒絕給密茨凱維文和諾爾維德彈琴,無論他們當中哪一個人來, 我都會坐下來彈琴,有時始終連一句話也不說。我的音樂不止一次引起他們流淚,這眼淚難道不是民族藝術家最高的十字架(意即報酬)嗎?"1841年,肖邦在致友人的信中寫道:"我們是否仍然會回祖國呢?!或者是完全瘋狂了?!我并不替密茨凱維文和索邦斯基擔心——這是一些堅強的腦袋,這些腦袋再經過幾次流亡僑居的生活也不會失去理智和力量。"從這些話中間可以看出肖邦作為一個"自愿的政治流亡者"在異國的苦楚。但是,他寧愿蒙受這苦楚,也不情愿回波蘭去當異族統治下的"順民"。 1848年,他應邀去英國和蘇格蘭訪問演出,盡管受到熱烈歡迎,但他非常反感"英國人評價什么都用英磅,他們喜歡藝術只是因為它是奢多品。"他在英國時這樣寫道:"在我心里,已經什么也不想做了,......我的心里覺得憂愁,可是我麻醉自己,......我感得到一種沉悶的苦痛,......我早已沒有體驗過真正的快樂了。 我根本什么也感覺不到,我簡直只象植物一祥地活著,耐性地等待著自己的完結。"肖邦的最后幾年就這樣完成了他個人悲劇的終結??墒?,對于祖國,對于未來的祖國復興,肖邦始終念念不忘。1846年波蘭爆發了克拉科夫起義,失敗后,加里西亞又發生了農民起義。這些事件曾激起肖邦的熱情,他在信中歡呼道:"克拉科夫的事情進行得極好";"加里西亞的農民給沃倫和波多爾農民做出了榜樣;可怕的事情是不能避免的,但到最后,波蘭將是一個強盛、美好的波蘭,總之,波蘭。"1848年3月,波茲南公國起義,4月即遭到普魯士的鎮壓。肖邦對此也表示了極大的惋惜: "我......知道了關于波茲南公國全部可怕的消息。除了不幸,就是不幸。我已經萬念俱灰了。"對祖國命運的深切關懷,對祖國未 來的熱情憧憬,體現了肖邦對祖國始終不渝的熱愛。正是這熱愛使肖邦說出了他的遺愿:"我知道,帕斯凱維奇決不允許把我的遺體運回華沙,那么,至少把我的心臟運回去吧。"1849年,肖邦逝世后,他的遺體按他的囑咐埋在巴黎的彼爾·拉什茲墓地,緊靠著他最敬愛的作曲家見利尼的墓旁。那只從華沙帶來的銀杯中的祖國泥土,被撒在他的墓地上。肖邦的心臟則運回到了他一心向往的祖國,埋葬在哺育他成長的祖國大地中。
十八世紀末至十九世紀中的波蘭,是一個多災多難的國家,但也是一個可歌可泣的民族。1772、1793、1795年,俄國、普魯士、奧地利三個強國對弱小的波蘭進行了三次瓜分。 1830年,法國爆發了七月革命。它不僅打擊了歐洲反動"神圣同盟"的封建統治,也對歐洲各國的革命起了推動作用。這時,波蘭的愛國力量又重新振奮起來,秘密的愛國組織也活躍起來。他們不顧反動當局的逮捕、鎮壓,醞釀著新的起義。正是在這樣一種動蕩不安的形勢下,肖邦的親人、老師和朋友們敦促著肖邦出國去深造,并通過他的音樂創作和演奏去為祖國獲取榮譽。為此,肖邦處于激烈的思想斗爭之中,愛國心使他想留下;事業心又使他想離去。 1830年11月2日,蕭瑟的寒風增添了華沙的秋意,更增添了離別時的痛苦。送別的友人以這樣的話語叮嚀著即將離去的肖邦: "不論你在哪里逗留、流浪,愿你永不將祖國遺忘,絕不停止對祖國的熱愛,以一顆溫暖、忠誠的心臟。" 肖邦接受了友人們贈送的一只滿盛祖國泥土的銀杯,它象征著祖國將永遠在異邦伴隨著他。更使肖邦感動的是,當親友送行到華沙郊外——肖邦的出生地沃利亞時,他的老師埃爾斯納和華沙音樂學院的一些同學們,竟已等候在那里,并演唱了埃爾斯納特地為送別肖邦寫的一首合唱曲: “你的才能從我們的國土中生長,愿它到處充分發揚,...... 通過你樂藝的音響,通過我們的瑪祖別克、克拉可維亞克(波蘭民間舞曲)顯示你祖國的榮光。” 這樣的送別場面,這樣激動人心的詞句,使肖邦百感交集,在登上旅途時不禁失聲痛哭。 肖邦離國幾周以后,華沙就爆發了起義,并獲得了成功。據說肖邦聽到華沙起義的消息時,心情無比激動,曾擬回國,是他的摯友梯圖士苦功他不要回去。當梯圖士出發回國參加起義后,肖曾雇了一輛驛車追趕,準備和他一起回國,結果因未能趕上而返回維也納。
“祖國,(我永遠忠于你),為你(獻身),用我的(琴聲)永遠(為你歌唱和戰斗)?!?br/>
由于遠離祖國和親人,思鄉之情和對祖國波蘭前途的深刻擔憂一直在折磨著肖邦,嚴重地損害了他的健康。肺病久治不愈,日漸惡化,稍一走動就虛汗如雨,弱不禁風。一八四八年二月十六日,肖邦在巴黎舉行了他最后一次音樂會。那天,音樂廳布滿鮮花,音樂會的票在幾天以前就已預售一空。演出前,肖邦是被人用一頂轎子抬上后臺的。雖然他已虛弱得難以支撐,但是那天晚上他的演奏依然是那么出色,扣人心弦,像他風華正茂時演奏得一樣充滿生氣和詩意,優美而動人。當他用盡全身力量彈出最后一個音符時,聽眾的目光都集中到他身上了。肖邦把手指從琴鍵上移開,擦去額頭上滲出的汗珠,慢慢從鋼琴旁站起身來。這時,靜穆的音樂廳突然爆發出一陣雷鳴般的掌聲,這掌聲像大海的波濤一樣向肖邦襲來。過度的辛苦和興奮,肖邦只覺眼前金花飛閃,一切都在晃動,人們連忙把他攙扶下去。 音樂會的第二天,肖邦的病情就加重了:發燒,氣喘,極度虛弱。給肖邦看病的醫生感到這對一個重肺病患者不是一個好兆頭。而這時,正是一八四八年大革命風暴席卷歐洲之時。巴黎人民反對暴君、爭取民主自由的斗爭烈火已熊熊點燃,肖邦躺在病床上,望著映在窗玻璃上的火光,傾聽著遠處槍炮轟鳴和大街上“自由萬歲”的口號聲。沒過多久,革命的烈火已蔓延到整個歐洲,人們奔走相告:柏林革命了,維也納革命了,意大利米蘭人民趕走了奧地利侵略者。密茨凱維奇正在組織波蘭軍團。波蘭的波茲南地區爆發了起義——病弱的肖邦聽到這些消息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波蘭祖國又有了希望。有的波蘭同胞要回國去參加戰斗了,肖邦感慨萬分,不管醫生怎樣勸阻,他堅持要到車站上去為他的同胞送行。從車站回來,心情的激動、行動的勞累使他嚴重的肺病進一步惡化了,他的心臟急劇地跳動,大口大口地喘息著?! ∷诓⊥粗醒泳徚艘荒辏话怂木拍晔?,三十八歲的“鋼琴詩人”肖邦離開了人世。遵照肖邦的遺囑,他的朋友們取出十八年前從波蘭帶來的銀杯,把杯里保存了十八年的祖國泥土撒在了他的棺木上。他一生想念祖國,死了也要嗅著祖國泥土的芳香離去。遵照肖邦的遺囑,他的朋友們又把他的心臟裝在一個匣子里,從巴黎運回到波蘭。赤子之心只有回到祖國母親的懷抱里才能得到安息?! ⌒ぐ畹男呐K被安置在華沙的圣十字大教堂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法西斯占領了波蘭。在那白色恐怖的日子里,波蘭人民冒著生命危險把盛有肖邦心臟的匣子珍藏起來,使它免于遭受德國侵略者的破壞。一九四九年十月十七日,肖邦逝世一百周年紀念日那天,肖邦的心臟又被莊嚴地迎回到古老的教堂里?! ⌒ぐ铍m然離開了人世,但是,他的心永遠在祖國人民中間跳動,他的音樂成為一筆珍貴的文化遺產,留給了世界人民。
他創作了大量鋼琴作品,如4部敘事曲、十余部波蘭舞曲包括《軍隊》、《英雄》,26 首鋼琴前奏曲包括《雨滴》,27 首鋼琴練習曲包括《離別》、《革命》,4 部諧謔曲、3 部鋼琴奏鳴曲,至少32首夜曲,59 首馬祖卡,兩首鋼琴協奏曲,幻想曲和大提琴奏鳴曲等。 肖邦一生的創作大多是鋼琴曲,被譽為“鋼琴詩人”,一生都在創作。 肖邦是19世紀杰出的鋼琴素和作曲家,被世人謄為"神童""鋼琴詩人"。由于特殊的生活背量在他許多作品中都表達了濃烈的愛國主義情懷。本文主要從其鋼琴作品《c小調練習曲》進行分析,來說明肖邦在這首鋼琴作品中是如何體現自己的愛國主義情懷。還有《黑鍵練習曲》也是一首充滿愛國情懷的鋼琴樂曲,它以輕盈、快捷、流暢的旋律呼喚著波蘭民族靈魂的覺醒,激勵著波蘭人民的英勇奮起,它是一首不朽的民族贊歌。還有......等.
弗列得利克·肖邦 弗利得利克·肖邦(1810一1849)生于華沙的近郊熱里亞佐瓦·沃利亞。他的父親尼古拉·肖邦原是法國人,后遷波蘭,曾參加過1794年波蘭民族英雄柯斯秋什科(1746—1817)領導的反抗侵略者的起義。起義失敗后流落華沙,靠教學等工作度日。后來,他又在家中開設了一所寄宿學校。從此,他就不再參與政事,只求平安地生活下去。但是,他和華沙的文化界人士保持有較密切的來往,這對小肖邦的思想成長是有影響的。 肖邦從小就顯示出特殊的音樂才能,不僅能彈鋼琴,并能作曲。七歲時,就發表了他的第一首作品——小調波蘭舞曲。八歲時,他舉行了第一次公開的演奏。從此,肖邦就以鋼琴演奏"神童"的身分,經常被華沙的貴族邀請去演奏,一時成為貴族沙龍中的寵兒。1825年,前來華沙參加波蘭議會的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也出席了肖邦的一次演奏會,還賜給了肖邦一枚鉆石戒指。肖邦童年、少年時代的這些經歷,和他此后的遭遇形成了強烈的對比。 肖邦在少年時代,還接觸到波蘭城鄉的民間音樂以及不少波蘭愛國人士的進步思想。1826年起,肖邦正式成為音樂學院的學生,與不少思想進步的師生交往。這些年里,肖鄭經常去鄉間度假。他欣賞祖國的自然風光,傾聽農民的歌唱、奏樂,參加鄉村的舞會和婚禮。祖國的文化、民族民間的音樂,就像種子一樣,播種在肖邦的心田里。 十八世紀末至十九世紀中的波蘭,是一個多災多難的國家,但也是一個可歌可泣的民族。1772、1793、1795年,俄國、普魯士、奧地利三個強國對弱小的波蘭進行了三次瓜分。他們瓜分波蘭的領土,奴役波蘭的人民,還想扼殺波蘭人民的民族意識,以 使他們能長久地統治下去??墒?,正如一首波蘭愛國歌曲所唱的:"波蘭不會滅亡!"波蘭人民始終堅持著不屈不撓的愛國斗爭。十九世紀上半葉波蘭進步的、民族的浪漫主義文藝,對這個斗爭 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當時,波蘭涌現出一批愛國的思想家和文藝家。他們主張文藝要有鮮明的民族特性,要有熱愛人民和自由的思想內容,要有豐富的情感色彩。這些思想對肖邦有著深遠的影響。肖邦的朋友、波蘭詩人維特維茨基在給肖邦的信中寫道:"你只要經常記著,民族性,民族性,最后還是民族性......正象波蘭有祖國的大自然一樣,也有祖國的旋律。高山、森林、河流、草地都有自己內在的、祖國的音響,雖然并不是每一顆心都能聽到它的聲音。"他一再囑咐肖邦,要"為了人民,通過人民!" 肖邦的老師埃爾斯納也對肖邦說:"你是天才,為人民而寫作吧, 要寫得有通俗性、民族性。"這一切,給肖邦以后的思想發展帶來了深刻的影響。 1830年,法國爆發了七月革命。它不僅打擊了歐洲反動"神圣同盟"的封建統治,也對歐洲各國的革命起了推動作用。這時,波蘭的愛國力量又重新振奮起來,秘密的愛國組織也活躍起來。他們不顧反動當局的逮捕、鎮壓,醞釀著新的起義。正是在這樣一種動蕩不安的形勢下,肖邦的親人、老師和朋友們敦促著肖邦出國去深造,并通過他的音樂創作和演奏去為祖國獲取榮譽。為此,肖邦處于激烈的思想斗爭之中,愛國心使他想留下;事業心又使他想離去。他寫道:“我還在這里,我不能決定啟程的日子。我覺得,我離開華沙就永遠不會再回到故鄉了。我深信,我要和故鄉永別。啊,要死在不是出生的地方是多么可悲的事!” 離別的痛苦、永別的預感折磨著他,但是,親友們的勉勵、囑咐和期望又鼓舞著他,使他意識到自己有責任去國外用藝術來歌頌祖國和自己的民族,為此他又感到激動。他寫道:"我愿意唱出一切為憤怒的、奔放的情感所激發的聲音,使我的作品(至少一部分)能作為約翰(指十七世紀的波蘭圍王約翰三世索比埃斯基。他曾擊敗了土耳其侵略者,收復了祖國的疆土,并將土耳其人逐出維也納和匈牙利,名震歐洲。)的部隊所唱的戰歌。戰歌已絕響,但它們的回聲仍將蕩漾在多瑙河兩岸。 1830年11月2日,蕭瑟的寒風增添了華沙的秋意,更增添了離別時的痛苦。送別的友人以這樣的話語叮嚀著即將離去的肖邦: "不論你在哪里逗留、流浪,愿你永不將祖國遺忘,絕不停止對祖國的熱愛,以一顆溫暖、忠誠的心臟。" 肖邦接受了友人們贈送的一只滿盛祖國泥土的銀杯,它象征著祖國將永遠在異邦伴隨著他。更使肖邦感動的是,當親友送行到華沙郊外——肖邦的出生地沃利亞時,他的老師埃爾斯納和華沙音樂學院的一些同學們,竟已等候在那里,并演唱了埃爾斯納特地為送別肖邦寫的一首合唱曲: “你的才能從我們的國土中生長,愿它到處充分發揚,...... 通過你樂藝的音響,通過我們的瑪祖別克、克拉可維亞克(波蘭民間舞曲)顯示你祖國的榮光?!?這樣的送別場面,這樣激動人心的詞句,使肖邦百感交集,在登上旅途時不禁失聲痛哭。 肖邦離國幾周以后,華沙就爆發了起義,并獲得了成功。據說肖邦聽到華沙起義的消息時,心情無比激動,曾擬回國,是他的摯友梯圖士苦功他不要回去。當梯圖士出發回國參加起義后,肖曾雇了一輛驛車追趕,準備和他一起回國,結果因未能趕上而返回維也納。這時,肖鄭在給華沙的友人馬圖申斯基的信中寫道:"為什么我不能相你們在一起,為什么我不能當一名鼓手!?。? 1830年11月的華沙起義,一度取得了輝煌的勝利,趕跑了俄國侵略軍,建立了波蘭自己的政權。波蘭人民的這一英雄業績,震撼了整個歐洲,是歐洲革命歷史上光輝的一頁。可是,在取得勝利后不到一年,就由于波蘭大貴族的背叛,使起義的成果被斷送。俄國侵略軍又重新攻陷了華沙,華沙起義被鎮壓下去了。又是在一個寒風蕭瑟的日子,肖邦在去巴黎的旅途中,聽到了華沙重新陷落的消息。這時,他義憤填膺、悲痛欲絕。在寫給梯圖士 的信中,他表示了對侵略者的無比憤恨:"......啊,上帝啊,你是存在的!存在而不給他們報應!你不管莫斯科佬的罪行,或者,或者你自己就是莫斯科佬!我可憐的父親!我高尚的父親,可能他在挨餓,他也沒有錢給母親買面包!妹妹也許遭受放肆的莫斯科敗類的狂暴蹂躪!帕斯凱維奇(帕斯凱維奇是攻陷華沙的俄國統帥。),這條莫墓列夫的母狗,占領了歐洲那些頭等君主國的駐節地???莫斯科佬將成為世界的統洽者?......??!為什么我連一個莫斯科佬都不能殺??!"盡管肖邦 的父親一再勸告他不要拋棄俄國"國籍"(當時俄國統治下的波蘭居民均屬"俄國籍"),可是肖邦在維也納始終不去把他的俄國護照延期,而甘愿放棄"俄國籍",當一名"無國籍"的波蘭流亡者。 同時,肖邦在維也納也沒有動用俄國占領華沙的反動頭子康斯坦丁大公寫給俄國駐維也納大使的介紹信,從此和俄國統治者徹底劃清了界限。以華沙起義為標志的波蘭民族獨立運動,好比是一所愛國主義的大學校,造就了無數波蘭的民族戰士,也哺育了一批波 蘭的民族艾藝家。剛離開華沙時,二十歲的肖邦還相當幼稚,可是,華沙起義以后的.二十一歲的肖邦,已被祖國的災難磨練得堅強起來了。他對祖國的愛和對敵人的恨,也變得更強烈了。 1831年肖邦到達巴黎的時候,法國正處于君主立憲的"七月王朝"時期,王朝代表的是金融資產階級的利益,金錢統治著社會的一切。法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巴黎,盡管在文化藝術上有著悠久的傳統,成為全歐的文化藝術中心之一,可是,正如肖邦在巴黎時所說的:"這里有最輝煌的奢侈。有最下等的卑污,有最偉大的慈悲、有最大的罪惡;每一個行動和言語都和花柳有關;喊聲、叫囂、隆隆聲和污穢多到不可想象的程度,使你在這個天堂里成為茫然不知所措,也就是說誰也不過問一個人是怎樣生活的......。"為了在巴黎站穩腳跟,肖邦和上層社會的人士交往。環境決定了他"非生活在這個圈子里不可。"1833年初,肖邦在給多·澤瓦諾夫斯基的信中寫道:"我已經進入最上層的社會,與大使、公爵、部長交往,......因為據說高尚的趣味是從這里出發的;假如有人在英國或奧地利大使館聽過你,你馬上就有更大的才能了;假使沃德蒙公爵夫人庇滬你,你馬上就彈奏得更好。" 由此可見,肖邦在巴黎盡管假快打開了局面、獲得了成功,但他是不滿意的。上層社會的奢華和虛假,無法安慰一位滿懷亡國之 恨的流亡者那痛苦的心靈。1832年底,他寫了一封信給巴黎的優美藝術部長:"一個不能再忍受祖國的悲慘命運而來到巴黎已將近一年的波蘭人——這是我向閣下作自我介紹所能使用的全部頭銜——恭順地向您請求把音樂學院大廳供他一月二十日舉行音樂會用......"。這封信清楚地表明了肖邦在巴黎的身分和他的心情。和上層人物交往,日益使他感受到"假發所掩蓋的是巨大的空虛。" 唯有和波蘭僑胞在一起,他才感到親切。他熱情無私地幫助流亡的波蘭同胞,經常和他們在一起交談、回憶,并為他們不知疲倦地演奏。1836年,被稱為"波蘭的帕格尼尼"(帕格尼尼是當時意大利最杰出的小提琴家,名揚全歐。)的小提琴家里平斯基要來巴黎演出時,肖邦積極地為他進行籌備,唯一的要求是要他為波蘭僑民開一場音樂會。最初里平斯基表示同意,后來卻又拒絕了,因為他不久要去俄國演出,如果他在巴黎為波蘭僑民演奏,會引起俄國人的反感。這佯的"理由"激怒了肖邦,他憤然斷絕了與里平斯基的友誼。1837年,俄國駐法大使以沙皇宮庭的名義拉攏肖邦,要他接受"俄皇陛下首席鋼琴家"的職位和稱號,并表示這是由于肖邦并未參加1830年的華沙起義。肖邦斷然加以拒絕,并義正詞產地答復道:"雖然我沒有參加1830年的革命, 因為當時我還太年輕,但是我的心是同那些革命者在一起的。" 這堅定的回答、傲岸的蔑視,給了北方的暴君一記響亮的耳光。 從這一系列表現可以看出:肖邦沒有辜負親友和老師的期望和囑咐,他始終保持著一顆忠于祖國的心。 肖邦很快在巴黎成名了。他通過自己的創作、演奏和鋼琴教學,贏得了人們高度的尊重。在巴黎,"娛樂變成了放蕩,這里金子.齷齪和血腥是混在一起的"。盡管肖邦對巴黎的上層社會有所反感,但他的活動大多局限于上層的沙龍,加上他自己也逐漸地過上了優越的生活,這對他的思想意識也必然產生一定的影響和局制,使他對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和社會改革缺乏應有的理解和同情,這和他歷來與不少波蘭貴族及其子弟關系較密切也有聯系。1831年華沙起義失敗后,流亡國外的波蘭人有幾千名,其中三分之二在法國,大多是出身貴族的知識分子。這些人從政治上 說大致可以分為兩派,保守派和民主派。保守派傾向于君主立憲制,而并不熱心于社會改革;民主派則主張立即解放農民,反對專制制度。對于在巴黎的波蘭民主派人士,肖邦一個也不認識。從思想觀點上看,肖邦更多地傾同于保守派。所以,對于1830年 和1848年法國爆發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肖邦表現得相當冷淡。 這些都不能不說是階級局限性在肖邦身上的反映。 肖邦從此一直定居在巴黎,只偶爾去外地旅行。1835年,他曾去德國的卡爾士巴德與父母短暫地相會過一次。同年在德累斯頓認識了波蘭貴族沃德津斯基的女兒瑪麗亞,和她發生了戀愛。 次年,肖邦向她求婚,但由于肖邦不是貴族,只是"一個音樂家", 不門當戶對,而遭到瑪利亞父親的拒絕。1836年底,肖邦認識了法國女作家喬治·桑,約一年后,他們就同居了,一直到1847年才決裂分手。肖邦經常和聚集在巴黎的各國著名的文藝家交往, 如波蘭詩人密茨凱維支,法國文學家雨果、巴爾扎克,德國詩人海涅,法國畫家德拉克羅瓦,匈牙利作曲家、鋼琴家李斯特,意大利作曲家貝利尼,法國作曲家柏遼茲等。這些文藝家們盡管各人的風格、個性往往不一致,但他們彼此的交往,使互相間在思想和創作上有所啟發,這對肖邦的精神生活是一種慰藉。可是,肖邦后半生在巴黎度過的歲月,仍然充滿難以排遣的孤寂感。他鄉作客、舉目無親的感受,始終使他悲郁不已。從三十年代中起,肖邦經常患病,身體相當衰弱。舉行公開的音樂會,盡管可以帶來金錢和榮譽,肖邦卻并不喜歡。他最大的愉快還是和波蘭同胞在一起。他說:"就象不能拒絕給病人服藥一樣,我從不拒絕給密茨凱維文和諾爾維德彈琴,無論他們當中哪一個人來, 我都會坐下來彈琴,有時始終連一句話也不說。我的音樂不止一次引起他們流淚,這眼淚難道不是民族藝術家最高的十字架(意即報酬)嗎?"1841年,肖邦在致友人的信中寫道:"我們是否仍然會回祖國呢?!或者是完全瘋狂了?!我并不替密茨凱維文和索邦斯基擔心——這是一些堅強的腦袋,這些腦袋再經過幾次流亡僑居的生活也不會失去理智和力量。"從這些話中間可以看出肖邦作為一個"自愿的政治流亡者"在異國的苦楚。但是,他寧愿蒙受這苦楚,也不情愿回波蘭去當異族統治下的"順民"。 1848年,他應邀去英國和蘇格蘭訪問演出,盡管受到熱烈歡迎,但他非常反感"英國人評價什么都用英磅,他們喜歡藝術只是因為它是奢多品。"他在英國時這樣寫道:"在我心里,已經什么也不想做了,......我的心里覺得憂愁,可是我麻醉自己,......我感得到一種沉悶的苦痛,......我早已沒有體驗過真正的快樂了。 我根本什么也感覺不到,我簡直只象植物一祥地活著,耐性地等待著自己的完結。"肖邦的最后幾年就這樣完成了他個人悲劇的終結??墒?,對于祖國,對于未來的祖國復興,肖邦始終念念不忘。1846年波蘭爆發了克拉科夫起義,失敗后,加里西亞又發生了農民起義。這些事件曾激起肖邦的熱情,他在信中歡呼道:"克拉科夫的事情進行得極好";"加里西亞的農民給沃倫和波多爾農民做出了榜樣;可怕的事情是不能避免的,但到最后,波蘭將是一個強盛、美好的波蘭,總之,波蘭。"1848年3月,波茲南公國起義,4月即遭到普魯士的鎮壓。肖邦對此也表示了極大的惋惜: "我......知道了關于波茲南公國全部可怕的消息。除了不幸,就是不幸。我已經萬念俱灰了。"對祖國命運的深切關懷,對祖國未 來的熱情憧憬,體現了肖邦對祖國始終不渝的熱愛。正是這熱愛使肖邦說出了他的遺愿:"我知道,帕斯凱維奇決不允許把我的遺體運回華沙,那么,至少把我的心臟運回去吧。"1849年,肖邦逝世后,他的遺體按他的囑咐埋在巴黎的彼爾·拉什茲墓地,緊靠著他最敬愛的作曲家見利尼的墓旁。那只從華沙帶來的銀杯中的祖國泥土,被撒在他的墓地上。肖邦的心臟則運回到了他一心向往的祖國,埋葬在哺育他成長的祖國大地中。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肖邦爱祖国下一句是什么呢?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首次!华为背靠中国打败三星,4月手机出货
- 下一篇: 密室的祭品路线(密室的祭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