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珠和雷军:一组纠缠而交错的平行线
作為中國制造業的代表企業家,雷軍和董明珠自“出道”以來便話題不斷,但要說二者在公眾視野的真正“交集”,還要從 2013 年冬天的那場 10 億賭局說起。
2013 年 12 月 12 日晚,在第 14 屆中國經濟年度人物頒獎盛典上,在頒獎嘉賓馬云和王健林的見證下,“后浪”(從小米視角)雷布斯向董大姐發起了挑戰:“請全國人民作證,五年之內如果我們營業額擊敗格力,董總輸我一塊錢。”
而素有“鐵娘子”之稱的董明珠則立刻反駁道:“你這一塊錢不要在這說,第一不可能,第二要賭就賭 10 個億”。
第 14 屆中國經濟年度人物頒獎盛典
自此,董明珠與雷軍的五年 10 億賭約正式“生效”,并且在首個 5 年賭約到期后,兩人還表示要再來一次五年賭約。小米和格力成為了一對歡喜冤家。董大姐的嘴從不饒人,雷布斯也絕不服軟,而這你來我往的“爭斗”背后,是中國制造的崛起。
中國智能手機的崛起
首個五年的賭約,隨著雙方 2018 年財報發布而結束。格力電器 2018 年營業總收入 2000.24 億元,超過小米的 1749 億元,董明珠獲勝。但用“雖敗猶榮”這個詞來形容小米和雷軍,可以說再合適不過。在最新公布的 2019 年財報中,小米已經實現逆襲。
雙方財報顯示,小米 2019 年總營收為 2058 億元,同比增長 17.7%,首次超過格力電器,后者 2019 年總營收為 1981.53 億元,同比增長 0.02%,原地踏步。而反觀 2013 年賭局之初,格力全年營收達 1200.3 億元,而彼時剛剛成立三年的小米全年營收僅為 265.83 億元,約為格力的1/5。
然而,與其說是靠自身努力逆襲,倒不如說小米占盡了中國智能手機產業“天時地人和”的有利態勢,小米很幸運但也很努力。
2013 年 12 月 4 日(賭局開始 8 天前),工信部正式向三大電信運營商頒發了 4G 牌照,自此中國智能手機產業高速增長的 4G 時代正式來臨。那是一個國產智能手機剛剛起步的時代,彼時華為在全球的市場份額不足5%,小米 Ov 的可憐市場份額只能歸為“其他”,一切都剛剛開始。
2013 年全球智能手機市場份額(IDC)
2013 年亦是 Google Android 系統全球市場份額的快速上升期,IDC 統計數據顯示,Android 智能手機設備市場份額已經從 2011 年的 49.2% 上市至了 2013 年 78.6%,而對比之下 iOS 從 18.8% 下降至了 15.2%,而黑莓更是從 10.3% 下降至了 1.9%,自此 Android 系統便開始主宰整個 4G 時代。
借著 4G 和 Android 的東風,小米和雷軍在 4G 時代大殺特殺,2014 年第二季度,小米首次超過三星,成為國內智能手機市場份額龍頭老大;同年第三季度,小米全球出貨量達 1700 萬臺(IDC 數據),市場份額為 5.3%,超越聯想和 LG 成為全球第三大智能手機制造商,一時間風光無限。2015 年 5 月,雷軍登上了美國時代周刊封面,被譽為“中國手機之王”。
小米為何能夠實現如此快速的增長,歸根結底是抓到了 4G 移動互聯網時代全球智能手機市場的紅利。而小米之所能成功,除了 4G 和 Android 的利好政策,還包含以下四方面因素。
首先,小米背后擁有強大的資本支持。相比魅族造手機之初的資金短缺,背靠金山的小米可以說衣食無憂。再加上快速上升的市場份額得以被資本看好,小米在 2018 年 IPO 之前便已經完成 9 輪融資,總金額超過 15 億美元。
其次,小米擁抱了強大的全球供應鏈系統,其背后除了有著與蘋果相同的富士康代工廠,更擁有手機 SoC 芯片巨頭高通的強力支持。早 2011 年成立之初,高通便入股小米,因此從一開始小米便是高通的嫡系廠商。
不同于智能手機發展初期 Ov 等國產廠商主要依賴于聯發科芯片,小米早早地便用上了高通的旗艦芯片。而雷軍也在 2017 年公開表示,“驍龍 800 系從誕生開始累計,小米占據高通中國區出貨量的 66%”,而高通也坦言,“沒有小米,就沒有驍龍 800 和旗艦機”。或許正因為有底氣,“不服跑個分”成為了雷軍的口頭禪,也成為整個 4G 時代、甚至 5G 時代中國智能產業發展的重要標志。
第三,在雷軍與董明珠開啟賭局的 2013 年,小米正式提出 AIoT 戰略。如今,“手機 +AIoT”雙引擎戰略已經驅動小米前進的關鍵動力。小米 2019 年財報顯示,截至 2019 年 12 月 31 日,已連接的小米 IoT 設備數(不包括手機和筆記本電腦)達到 2.35 億,同比增長 55.6%。其中,IoT 與生活消費產品營收為 621 億元,同比增加 41.7%,約占總收入的 30.2%,同比提升 5 個百分點。
最后,海外市場的提早布局。早在 2014 年,小米便開啟全球化戰略,以印度為試點,隨后先后進入東南亞、俄羅斯和獨聯體、以及歐洲市場。小米 2019 年財報顯示,小米 2019 年歸屬于海外市場的總營收為 912 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 30.4%,占比 44%。
如今,成功 IPO 的小米已經迎來創業的第十個年頭。回顧歷史雷軍和董明珠賭約的這五年,小米成為了中國智能手機產業高速發展的一個縮影。
IDC 市場調研數據顯示,2019 年華為全球市場份額首次超過蘋果成為全球第二大智能手機制造商,而小米也以同比 5.5% 的增長緊追蘋果繼續穩居全球第四。而 Gartner 數據顯示,小米 2020 年第一季度全球出貨量為 2781.7 萬部,同比微增 1.4%,成為全球唯一一家在疫情期間逆勢增長的頭部廠商。
再造一個格力
自 2012 年 5 月接任格力電器集團董事長以來,“網紅”董明珠便話題不斷。在與雷軍“簽訂”五年賭約之后,董明珠便拋棄了成龍、親掛上陣(2014 年初)成為格力的全新形象代言人,自此便從未離開過公眾視野,其敢于公開質疑友商的犀利言辭也被諸多網友奉為金句,而本人也被譽為“鐵娘子”。
營銷崗位出身的董明珠手段強硬,在她上任 6 年內(2012~2018)便將格力營收增長一倍,利潤增長兩倍。格力 2018 年財報顯示,格力 2018 年全年營收達 2000.24 億元,同比增長 33.33%;凈利潤 262.03 億元,同比增長 16.97%,相較于 2012 年的 993.16 億元實現營收翻番,相當于“再造一個格力”。
同時,日本經濟新聞社發布的數據顯示,格力電器在家用空調品類以 20.6% 市場占有率穩居全球榜首占,超出第 2 名近 6 個百分點,而這也是格力家用空調自 1995 年起連續 24 年蟬聯國內市場榜首,自 2005 年連續 14 年蟬聯全球市場榜首。同時,格力電器的自主品牌產品已遠銷 160 多個國家和地區,用戶超過 4 億。
董明珠帶領的格力為何能夠如此強硬,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營銷出身的董明珠仍不忘格力的技術本心,在老領導朱江洪積累下的雄厚技術基礎上,并不斷進行技術創新,這與技術出身的雷軍反而走營銷路線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國家知識產權局公布的 2019 年我國發明專利授權量排行榜顯示,格力電器以 1739 件發明專利授權數量位列國內第六,繼續穩居家電行業第一,至此格力已經連續四年進入國內專利前十名。公開數據顯示,截至 2019 年,格力電器累計申請專利共 63956 項,其中發明專利 31500 項,國際專利 2099 項。
然而,盡管格力技術實力如此強悍,且在 2018 年的 10 億賭約中略勝于雷軍的小米,但是產品線過于單一,營收過渡依賴空調業務已經成為格力明顯的短版,而直接的表現便是 2019 年財報。
財報顯示 2019 年格力空調業務營收為 1386.65 億元,同比下降 10.93%,這直接導致 2019 年總營收停滯不前,與 2018 年持平,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 246.97 億元,同比減少 5.75%,五年來凈利潤首次出現下滑。同時,受此影響,空調業務營收占比首次降至 70% 以下,為 69.99%,而反觀 2018 年該業務板塊營收占比仍然高達 78.58%。
盡管從多元化營收結構角度來看,空調營收占比下降或許是一件好事,不過這并沒有證明董明珠和格力的多元化能力有多強,反而是有些不太“靈光”。
據統計,自格力 2014 年明確提出“將格力電器從一個專業生產空調的企業發展成一個多元化的集團性企業”戰略之后,格力先后手機和新能源汽車等“新興”領域,“大家坐著格力造的車,打著格力的手機,控制家里的空調溫度,享受格力帶來的美味佳肴”是董明珠對于格力未來的美好愿景。
格力手機
然而,“夢終歸是夢”,董明珠在手機和汽車兩大領域接連失敗,令格力在多元化發展的道路上連連受挫。極光大數據顯示,格力手機在 2017~2018 年之間的保有率不足 0.1%,而董明珠與新能源汽車企業銀隆也已經徹底“決裂”。東莞市金鴻盛電器有限公司董事長高躍平曾公開表示:“格力做什么都做不好,就是空調做得好”。
對于格力而言,多元化注定是格力未來變革的重要方向,而結果如何還要看董明珠的新規劃。事實上,小米早期也是過渡依賴手機業務,如今在逐步削弱。小米 2019 年財報顯示,手機業務在保持 7.3% 營收增長的基礎上,營收占比也有所下降,為 59.3%,同比下降 5.8 個百分點,整體營收結構更顯平衡,在這一點上小米要比格力更具優勢。
雷軍與董明珠:“交錯的平行線”
縱觀小米和格力近年來的發展史,你會驚奇的發現,這兩家原本差異化明顯(互聯網企業和傳統制造業)的企業正在逐漸殊途同歸,無論是線上線下一體化的整合營銷策略,還是技術和營銷相結合,亦或共同致力于知識產權保護。而有趣的是,格力與小米先后經歷了一次滑鐵盧危機,成為了“難兄難弟”。
2015 年,在 10 億賭約剛剛發起的第二年,格力營收便大跌,財報顯示,格力 2015 年全年營收為 1005.64 億元,同比下滑 28.17%,這主要是受 2015 年空調市場大環境所致,而這也同樣反映了格力營收過度依賴空調單一產品線的弊端。
隨后的 2016 年,小米也遭遇同樣境況。IDC 市場調研數據顯示,在中國市場,小米 2016 年智能手機市場出貨量為 4150 萬臺,同比下滑 36%;而全球銷量方面,小米 2016 年銷量為 5300 萬臺,同比下滑 24%。雷軍曾將原因歸咎于公司迅速擴張所導致的供應鏈問題。此外,過渡依賴線上則成為小米 2016 年手機出貨量大幅下滑的關鍵原因,彼時憑借著線下渠道的優勢,Ov 兩家在中國市場出貨量上升至第一和第三。
2016 年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出貨量(IDC)
也正因如此,小米開啟全面線下轉型之路,線上與線下結合的新零售道路成為了小米 2019 年得以保持高增長超越格力的關鍵。雷軍表示,“新零售就是指通過線上線下互動融合的運營方式,將電商的經驗和優勢發揮到實體零售中,讓消費者既能得到線下看得見摸得著的體驗優勢,又能享受電商一樣的價格”。截至 2019 年,小米線下門店已經超過 6000 家。
同時,小米總裁林斌此前曾透露,小米線下門店小米之家的坪效(每平方面積上每天創造的銷售額)僅次于蘋果的 40 萬元,達到 26 萬元,成為業內線下門店的標桿。
而反觀格力,以線下渠道起家的格力同樣已經開啟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新零售的道路。2017 年 8 月,格力與天貓達成百億戰略合作。根據協議,雙方簽訂 2018 年實現 100 億元銷售,并將成立聯合實驗室,利用格力電器的核心科技及天貓大數據針對消費者的需求進行 C2B 定制,為消費者提供更具個性化的產品。據了解,格力于 2010 年入駐京東商城,2013 年入住天貓商城。
除了相同的線下線上新零售整合模式,小米和格力在技術+營銷的策略上也非常類似。
一方面,技術出身的雷軍在十年來的新品發布會中已經逐年成為小米粉絲心中的“雷布斯”,董明珠也因為頻頻出鏡代言、直播帶貨自家產品成為格力對外輸出的一個標志。而“好空調格力造”和“小米為發燒而生”這兩句廣告語也早已深入人心。
另一方面,雷軍和董明珠都同樣重視核心技術。上文中我們已經提過格力的核心技術,接下來我們重點來聊聊小米。公開資料顯示,截至 2019 年小米申請專利 33000 件,小米的 AI 領域專利位居全球互聯網企業第一陣營,5 年內小米將在 5G 相關技術研發投入 500 億。不過相比格力,小米在整體的技術布局上還是要弱一些。
此外,在知識產權保護上,雷軍和董明珠也有諸多相似之處,無論是雙方曾多次在全國兩會等場合為中國知產保護建言獻策,還是加入了阿里巴巴發起的打假聯盟(AACA),都有力地證明了這一點。
關于最新“賭局”,雷軍在近日的騰訊新聞話題訪談欄目“Q問”上表示,“如果這個比拼對整個中國制造業變得更強大且助于提升國產品牌的話,我是愿意接受的。小米和格力’賭局’的本質是國產品牌在市場上的你追我趕、相互促進。”
一個技術出身的人搞營銷,一個營銷出身的重技術,雷軍和董明珠這兩個人還真是有趣。
(圖片均來自互聯網)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董明珠和雷军:一组纠缠而交错的平行线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爱斯基摩人蔗糖不耐与基因有关吗?
- 下一篇: 甲开头的农药(j开头的男英文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