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家人求戒号条怎么写啊?
生活随笔
收集整理的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了
出家人求戒号条怎么写啊?
小編覺得挺不錯的,現在分享給大家,幫大家做個參考.
十戒是佛教中最基本的正式戒律。十戒是沙彌(指七至二十歲的男性出家人,華夏俗稱小和尚)、沙彌尼(指七至二十歲的女性出家人,華夏俗稱小尼姑)必須遵守的十條戒律,比丘(和尚)、比丘尼(尼姑)、式叉摩那(學戒女,即候補尼姑)也應持守。是在五戒之外再加上不涂飾香、不自作亦不視聽歌舞、不坐高廣大床、不非時食、不蓄金銀財寶五條。 第一戒 保護生命(不殺生) 第二戒 尊重別人的財產(不偷盜) 第三戒 保持貞潔(不邪淫) 第四戒 正念地說話,深入地傾吸(不妄語) 第五戒保護和滋養身心——不飲酒、不吸毒,或者服用其他任何含有毒素的物品(不飲酒) 第六戒 不使用化妝品,不戴珠寶道飾(不著華曼、好香涂身) 第七戒不被世俗的娛樂所束縛(不歌舞觀聽) 第八戒 不過奢侈的生活(不坐高廣大床) 第九戒 素食,不脫離僧團而獨食(不非時食) 第十戒不積聚錢財,為個人所用(不手捉金銀寶物)
沙彌戒按照佛家制度,出家人在接受剃度后,同時就要授沙彌戒,此人便成為“沙彌”。沙彌是梵語,義為勤策男,表示當勤受比丘的策勵,息惡行慈的意思。沙彌戒共有十條,前八條與八戒相同,再加上兩條出家人的戒律。比丘戒當沙彌年滿二十歲時,經剃度師同意,召集十位大德長老,共同為之授比丘戒,漢地比丘戒有二百五十條,此人便成為比丘。受比丘戒滿五年后,方可以離開剃度師,自己多帶帶修道。丘尼戒至于女子出家,同樣要先隨一位比丘尼學習,受沙彌尼戒,沙彌尼戒也是十條。到年滿二十歲,受比丘尼戒,比丘尼戒有三百四十 條.正式成為比丘尼。出家比丘傳戒 “三壇大戒”出家比丘傳戒有所謂“三壇大戒”之說,也就是一個出家人一共要經過三次大的傳戒。初壇即傳授沙彌戒。在三壇戒中,以傳沙彌戒時間最長,這是因為剛剛出家的人對寺院規矩和傳戒禮儀都很陌生,要花很多時間學習和演練。傳沙彌戒的程序在傳沙彌戒時,有掛搭、寫請啟、請引禮師、道喜看單、教習禮儀、貼單、通啟二師、請戒開導、查驗衣缽、露罪懺悔、下沙彌啟、夜禮通宵、傳沙彌戒等程序。所謂教習禮儀,是由寺院專門的引禮師教授新出家人佛家禮儀,訓練行、住、坐、臥、合掌、頂禮、長跪、持香、拈香、唱贊、搭衣、展具、過堂吃飯等規矩。此外還要演習受沙彌戒過程中的禮節,如站隊形、禮謝、迎請等。所謂夜禮通宵,是指在受沙彌戒的前夜.新出家者要通宵禮佛,祈求業障消除,諸佛加被,使得以受沙彌戒。其他的形式,與受五戒等大體相同。傳授比丘具足戒二壇是傳授比丘具足戒。作為一名出家人,真正出家身份的完成,受具足戒是一種標志。受具足戒的程序相對簡單一些。比丘戒有二百五十條之多,但都以“四重戒”為根本,所以戒壇上只宣四重戒,其余枝節戒律,命受戒者下壇后學習。傳授菩薩戒三壇是傳授菩薩戒。佛家認為。菩薩是由于受了菩薩戒而來,而佛都是由菩薩修成的,所以受菩薩戒是養育三世諸佛的搖籃。菩薩戒的內容,即三聚凈戒,包括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三部分。菩薩戒雖然非常高,但屬于大乘法門,包括人與所有生物,凡是發了無上菩提誓愿者,都可以受戒。如果沒有傳戒師,也允許在佛像前自誓受戒。不過,三壇傳戒的菩薩戒還是有一定儀式的。從元代開始,受菩薩戒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要在傳戒前燒香疤,也就是讓受戒者在頭項部燃香,或九炷,或三炷,或十二炷,以示終身守戒的決心。有些描寫唐代佛教生活的影視作品,那里面的出家人頭上都有戒疤,其實這是錯誤的,燒戒疤只是元、明、清三代才有,唐代時并沒有這種儀規,現代中國佛教界也已經廢除了燒戒疤的習俗。出家人受戒過程如此復雜。但舍戒卻是相當簡單的。佛家規定,受比丘戒以后,如果又厭倦了出家人的清苦生活,受不了戒律的約束,只要對任何一個人(不一定是法師)聲明,自己愿意舍戒,便可以放棄比丘身份,改變獨身的生活。如若不舍戒,不放棄比丘身份,卻私自違反戒條,這叫做“破戒”,祝你好運!
樓主 您好~皈依、五戒的話,要看是否有犯七遮罪,如果有犯七遮罪在前,那就必須先懺悔求見好相以后,才能受五戒、乃至菩薩戒,那七遮罪的內涵如下:出佛身血、殺父、殺母、殺阿羅漢、殺阿阇梨、殺和尚、破和合僧基本上很難犯到的,我想樓主不太可能犯到,那么要受五戒的話,可以于佛像前自受,或者有得戒體者傳戒,跟你說明三皈依五戒的內涵、精神、要旨,就可以了,重點在于:你愿意受,以及你知道皈依持戒的真實義。至于出家的標準,后學就不清楚了,但是可以這么說,在佛法中,真正的出家,是心出家,這也是佛法所重的、所貴的,而不是表相出家而已。那如果有一天,樓主你能親證那個不在家、不在世間,卻又能在世間、家中現紅塵的那個,那你就是入不二門、真出家了。
在佛教里面,說“增戒”,往往是指已經受過戒,遇到好的傳戒法會時,再次受一遍戒,意義是可以增強自己持戒之心,也可以說增強“戒體”之意。 這種“增戒”一般在家居士比較多見,比如早期受過菩薩戒,許多年后,遇到好的道場有傳菩薩戒法會,再次報名受菩薩戒,以增強自己持戒之心。 出家人,受沙彌戒,或受三壇大戒。很少有居士這種增戒,有特殊因緣才會再次受戒。
受戒:佛教徒通過一定的宗教儀式接受戒律。簡介:1. 受訓戒。《漢書·薛宣傳》:“長吏莫不喜懼,免冠謝宣歸恩受戒者。”《東周列國志》:“卻說宣王雖說勤政,也到不得武王丹書受戒,戶牖置銘;雖說中興,也到不得成康時教化大行,重譯獻雉。” 2. 佛教信徒出家為僧尼,在一定的儀式下接受戒律。 唐 姚合 《贈盧沙彌小師》詩:“年小未受戒,會解如老師。”《五燈會元·鳥窠道林禪師》:“九歲出家,二十一於荊州果愿寺受戒。”《西游記》第六七回:“既如此說,都是受戒的高僧。” 呂澄《中國佛學源流略講》第二講:“朱士行,洛陽人,可能是中國第一個正式出家受戒的和尚。”
不妄語戒 妄造虛言,隱覆實事,誑惑眾聽。出家人戒律五戒 ﹝出增壹阿含經﹞[一、不殺戒],謂人若于彼眾生,妄加殺害,而奪其命,死墮惡道;或生人中,亦壽命短促。若不作是事,名不殺戒。[二、不偷盜戒],謂人若于有主物不與而竊取之,死墮惡道;或生人中,亦受貧乏報。若不作是事,名不偷盜戒。 [三、不邪淫戒],謂人若淫泆無度,好犯他人妻妾,死墮惡道;或生人中,妻妾亦不貞良。若不作是事,名不邪淫戒。 [四、不妄語戒],謂人若妄造虛言,隱覆實事,誑惑眾聽,死墮惡道;或生人中,亦口氣臭惡,為人所憎。若不作是事,名不妄語戒。 [五、不飲酒戒],謂人若飲酒則縱逸狂悖,昏亂愚癡,無有智慧。若不飲者,是名不飲酒戒。編輯本段五戒配五常五行 ﹝出仁王經疏﹞[一、不殺配仁],慈愛好生曰仁,五行之木亦主于仁,仁則不殺,故以不殺配仁也。[二、不盜配智],邪正明了曰智,五行之水亦主于智,智則不盜,故以不盜配智也。 [三、不邪淫配義],制事合宜曰義,五行之金亦主于義,義則不邪淫,故以不邪淫配義也。 [四、不妄語配信],真實不欺曰信,五行之土亦主于信,信則不妄語,故以不妄語配信也。 [五、不飲酒配禮],處事有則曰禮,五行之火亦主于禮,禮則防于過失,故以不飲酒配禮也。持十善戒行者中,上品者與中品者由其功德,得生于天上,下品者能王于人中 。十善: 十種的善業,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不嗔、不癡。十善 ﹝出法界次第﹞善即順理之義。謂行此十法,皆順理故。然有二種:一者止,二者行。止,則止息己惡,不惱于他;行,則修行勝德,利安一切也。 [一、不殺生],不殺生者,謂不害一切物命,即是止殺之善。既不殺已,當行放生之善也。 [二、不偷盜],不偷盜者,謂不竊取他人財物,即是止盜之善。既不盜已,當行布施之善也。 [三、不邪淫],不邪淫者,謂不行邪淫欲事,即是止淫之善。既不邪淫,當行清凈梵行之善也。 [四、不妄語],不妄語者,謂不起虛言,誑惑他人,即是止妄語之善。既不妄語,當行實語之善也。 [五、不兩舌],不兩舌者,謂不向兩邊,說是談非,令他斗諍,即是止兩舌之善。既不兩舌,當行和合利益之善也。 [六、不惡口],不惡口者,謂不發粗獷惡言,罵辱他人,即是止惡口之善。既不惡口,當行柔和軟語之善也。 [七、不綺語],不綺語者,謂不莊飾華麗之言,令人樂聞,即是止綺語之善。既不綺語,當行質直正言之善也。 [八、不貪欲],不貪欲者,謂不貪著情欲塵境,即是止貪之善。既不貪欲,當行清凈梵行之善也。 [九、不嗔恚],不嗔恚者,謂不生忿怒之心,嗔恨于人,即是止嗔之善。既不嗔恚,當行慈忍之善也。 [十、不邪見],不邪見者,謂不偏邪異見,執非為是,即是止邪見之善。既不邪見,當行正信正見之善也。引佛經 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佛教認為,這類不道德的行為應該嚴格禁止,所以稱為五戒。十善:是在五戒的基礎上建立的,約身、口、意三業分成十種。反之,稱為十惡。身業有三種:不殺、不盜、不邪淫;口業有四種:不妄語欺騙、不是非兩舌、不惡口傷人、不說無益綺語;意業有三種:不貪、不嗔、不愚癡。
沙彌戒按照佛家制度,出家人在接受剃度后,同時就要授沙彌戒,此人便成為“沙彌”。沙彌是梵語,義為勤策男,表示當勤受比丘的策勵,息惡行慈的意思。沙彌戒共有十條,前八條與八戒相同,再加上兩條出家人的戒律。比丘戒當沙彌年滿二十歲時,經剃度師同意,召集十位大德長老,共同為之授比丘戒,漢地比丘戒有二百五十條,此人便成為比丘。受比丘戒滿五年后,方可以離開剃度師,自己多帶帶修道。丘尼戒至于女子出家,同樣要先隨一位比丘尼學習,受沙彌尼戒,沙彌尼戒也是十條。到年滿二十歲,受比丘尼戒,比丘尼戒有三百四十 條.正式成為比丘尼。出家比丘傳戒 “三壇大戒”出家比丘傳戒有所謂“三壇大戒”之說,也就是一個出家人一共要經過三次大的傳戒。初壇即傳授沙彌戒。在三壇戒中,以傳沙彌戒時間最長,這是因為剛剛出家的人對寺院規矩和傳戒禮儀都很陌生,要花很多時間學習和演練。傳沙彌戒的程序在傳沙彌戒時,有掛搭、寫請啟、請引禮師、道喜看單、教習禮儀、貼單、通啟二師、請戒開導、查驗衣缽、露罪懺悔、下沙彌啟、夜禮通宵、傳沙彌戒等程序。所謂教習禮儀,是由寺院專門的引禮師教授新出家人佛家禮儀,訓練行、住、坐、臥、合掌、頂禮、長跪、持香、拈香、唱贊、搭衣、展具、過堂吃飯等規矩。此外還要演習受沙彌戒過程中的禮節,如站隊形、禮謝、迎請等。所謂夜禮通宵,是指在受沙彌戒的前夜.新出家者要通宵禮佛,祈求業障消除,諸佛加被,使得以受沙彌戒。其他的形式,與受五戒等大體相同。傳授比丘具足戒二壇是傳授比丘具足戒。作為一名出家人,真正出家身份的完成,受具足戒是一種標志。受具足戒的程序相對簡單一些。比丘戒有二百五十條之多,但都以“四重戒”為根本,所以戒壇上只宣四重戒,其余枝節戒律,命受戒者下壇后學習。傳授菩薩戒三壇是傳授菩薩戒。佛家認為。菩薩是由于受了菩薩戒而來,而佛都是由菩薩修成的,所以受菩薩戒是養育三世諸佛的搖籃。菩薩戒的內容,即三聚凈戒,包括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三部分。菩薩戒雖然非常高,但屬于大乘法門,包括人與所有生物,凡是發了無上菩提誓愿者,都可以受戒。如果沒有傳戒師,也允許在佛像前自誓受戒。不過,三壇傳戒的菩薩戒還是有一定儀式的。從元代開始,受菩薩戒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要在傳戒前燒香疤,也就是讓受戒者在頭項部燃香,或九炷,或三炷,或十二炷,以示終身守戒的決心。有些描寫唐代佛教生活的影視作品,那里面的出家人頭上都有戒疤,其實這是錯誤的,燒戒疤只是元、明、清三代才有,唐代時并沒有這種儀規,現代中國佛教界也已經廢除了燒戒疤的習俗。出家人受戒過程如此復雜。但舍戒卻是相當簡單的。佛家規定,受比丘戒以后,如果又厭倦了出家人的清苦生活,受不了戒律的約束,只要對任何一個人(不一定是法師)聲明,自己愿意舍戒,便可以放棄比丘身份,改變獨身的生活。如若不舍戒,不放棄比丘身份,卻私自違反戒條,這叫做“破戒”,祝你好運!
樓主 您好~皈依、五戒的話,要看是否有犯七遮罪,如果有犯七遮罪在前,那就必須先懺悔求見好相以后,才能受五戒、乃至菩薩戒,那七遮罪的內涵如下:出佛身血、殺父、殺母、殺阿羅漢、殺阿阇梨、殺和尚、破和合僧基本上很難犯到的,我想樓主不太可能犯到,那么要受五戒的話,可以于佛像前自受,或者有得戒體者傳戒,跟你說明三皈依五戒的內涵、精神、要旨,就可以了,重點在于:你愿意受,以及你知道皈依持戒的真實義。至于出家的標準,后學就不清楚了,但是可以這么說,在佛法中,真正的出家,是心出家,這也是佛法所重的、所貴的,而不是表相出家而已。那如果有一天,樓主你能親證那個不在家、不在世間,卻又能在世間、家中現紅塵的那個,那你就是入不二門、真出家了。
在佛教里面,說“增戒”,往往是指已經受過戒,遇到好的傳戒法會時,再次受一遍戒,意義是可以增強自己持戒之心,也可以說增強“戒體”之意。 這種“增戒”一般在家居士比較多見,比如早期受過菩薩戒,許多年后,遇到好的道場有傳菩薩戒法會,再次報名受菩薩戒,以增強自己持戒之心。 出家人,受沙彌戒,或受三壇大戒。很少有居士這種增戒,有特殊因緣才會再次受戒。
受戒:佛教徒通過一定的宗教儀式接受戒律。簡介:1. 受訓戒。《漢書·薛宣傳》:“長吏莫不喜懼,免冠謝宣歸恩受戒者。”《東周列國志》:“卻說宣王雖說勤政,也到不得武王丹書受戒,戶牖置銘;雖說中興,也到不得成康時教化大行,重譯獻雉。” 2. 佛教信徒出家為僧尼,在一定的儀式下接受戒律。 唐 姚合 《贈盧沙彌小師》詩:“年小未受戒,會解如老師。”《五燈會元·鳥窠道林禪師》:“九歲出家,二十一於荊州果愿寺受戒。”《西游記》第六七回:“既如此說,都是受戒的高僧。” 呂澄《中國佛學源流略講》第二講:“朱士行,洛陽人,可能是中國第一個正式出家受戒的和尚。”
不妄語戒 妄造虛言,隱覆實事,誑惑眾聽。出家人戒律五戒 ﹝出增壹阿含經﹞[一、不殺戒],謂人若于彼眾生,妄加殺害,而奪其命,死墮惡道;或生人中,亦壽命短促。若不作是事,名不殺戒。[二、不偷盜戒],謂人若于有主物不與而竊取之,死墮惡道;或生人中,亦受貧乏報。若不作是事,名不偷盜戒。 [三、不邪淫戒],謂人若淫泆無度,好犯他人妻妾,死墮惡道;或生人中,妻妾亦不貞良。若不作是事,名不邪淫戒。 [四、不妄語戒],謂人若妄造虛言,隱覆實事,誑惑眾聽,死墮惡道;或生人中,亦口氣臭惡,為人所憎。若不作是事,名不妄語戒。 [五、不飲酒戒],謂人若飲酒則縱逸狂悖,昏亂愚癡,無有智慧。若不飲者,是名不飲酒戒。編輯本段五戒配五常五行 ﹝出仁王經疏﹞[一、不殺配仁],慈愛好生曰仁,五行之木亦主于仁,仁則不殺,故以不殺配仁也。[二、不盜配智],邪正明了曰智,五行之水亦主于智,智則不盜,故以不盜配智也。 [三、不邪淫配義],制事合宜曰義,五行之金亦主于義,義則不邪淫,故以不邪淫配義也。 [四、不妄語配信],真實不欺曰信,五行之土亦主于信,信則不妄語,故以不妄語配信也。 [五、不飲酒配禮],處事有則曰禮,五行之火亦主于禮,禮則防于過失,故以不飲酒配禮也。持十善戒行者中,上品者與中品者由其功德,得生于天上,下品者能王于人中 。十善: 十種的善業,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不嗔、不癡。十善 ﹝出法界次第﹞善即順理之義。謂行此十法,皆順理故。然有二種:一者止,二者行。止,則止息己惡,不惱于他;行,則修行勝德,利安一切也。 [一、不殺生],不殺生者,謂不害一切物命,即是止殺之善。既不殺已,當行放生之善也。 [二、不偷盜],不偷盜者,謂不竊取他人財物,即是止盜之善。既不盜已,當行布施之善也。 [三、不邪淫],不邪淫者,謂不行邪淫欲事,即是止淫之善。既不邪淫,當行清凈梵行之善也。 [四、不妄語],不妄語者,謂不起虛言,誑惑他人,即是止妄語之善。既不妄語,當行實語之善也。 [五、不兩舌],不兩舌者,謂不向兩邊,說是談非,令他斗諍,即是止兩舌之善。既不兩舌,當行和合利益之善也。 [六、不惡口],不惡口者,謂不發粗獷惡言,罵辱他人,即是止惡口之善。既不惡口,當行柔和軟語之善也。 [七、不綺語],不綺語者,謂不莊飾華麗之言,令人樂聞,即是止綺語之善。既不綺語,當行質直正言之善也。 [八、不貪欲],不貪欲者,謂不貪著情欲塵境,即是止貪之善。既不貪欲,當行清凈梵行之善也。 [九、不嗔恚],不嗔恚者,謂不生忿怒之心,嗔恨于人,即是止嗔之善。既不嗔恚,當行慈忍之善也。 [十、不邪見],不邪見者,謂不偏邪異見,執非為是,即是止邪見之善。既不邪見,當行正信正見之善也。引佛經 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佛教認為,這類不道德的行為應該嚴格禁止,所以稱為五戒。十善:是在五戒的基礎上建立的,約身、口、意三業分成十種。反之,稱為十惡。身業有三種:不殺、不盜、不邪淫;口業有四種:不妄語欺騙、不是非兩舌、不惡口傷人、不說無益綺語;意業有三種:不貪、不嗔、不愚癡。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出家人求戒号条怎么写啊?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杨柳浴禽图是谁画的啊?
- 下一篇: 冻鸭腿怎么做好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