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太公钓鱼的下一句是什么啊?
生活随笔
收集整理的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了
姜太公钓鱼的下一句是什么啊?
小編覺得挺不錯的,現在分享給大家,幫大家做個參考.
詞語解釋 詞目: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 讀音:jiāng tài gōng diào yú,yuàn zhě shàng gōu 釋義:比喻心甘情愿地上當。 用法:作賓語、分句;比喻心甘情愿地上當 相近詞: 同韻詞:百歲千秋、萬古千秋、雨散云收、見好就收、一葉扁舟、山梁之秋、呶呶不休、騎馬乘舟、微顯闡幽、豆分瓜剖 出處:清·邗上蒙人《風月夢》第十回:“我是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賈老爺若是愛厚我,我就不留他,他也不走;若是不愛厚我,我就再留他些,他也不在這里。” 示例:據傳說他[姜太公]心腸好人公正,魚若從水中跳出三尺吞他的餌,那是魚自己的過錯。普通說~’便是此意。 ★林語堂《蘇東坡傳》第六章 太公姓姜名尚,又名呂尚,是輔佐周文王、周武王滅商的功臣。他在沒有得到文王重用的時候,隱居在陜西渭水邊一個地方。 太公常在磻溪旁垂釣。一般人釣魚,都是用彎鉤,上面掛著餌食,然后把它沉在水里,誘騙魚兒上鉤。但太公的釣鉤卻是直的,上面不掛魚餌,并且離水面有三尺高。他一邊高高舉起釣竿,一邊自言自語道:"不想活的魚兒呀,你們愿意的話,就自己上鉤吧!"姜太公釣魚的故事 一天,有個打柴的來到溪邊,見太公用不放魚餌的直鉤在水面上釣魚,便對他說:"老先生,像你這樣釣魚,100年也釣不到一條魚的!"太公舉了舉釣竿,說:"對你說實話吧!我不是為了釣到魚,而是為了釣到王與侯!" 太公奇特的釣魚方法,終于傳到了姬昌那里。姬昌知道后,派一名士兵去叫他來。但太公并不理睬這個士兵,只顧自己釣魚,并自言自語道:"釣啊釣啊,魚兒不上鉤,蝦兒來胡鬧!" 姬昌聽了士兵的稟報后,改派一名官員去請太公來。可是太公依然不答理,邊釣邊說: "釣啊釣啊,大魚不上鉤,小魚別胡鬧!"姬昌這才意識到,這個釣者必是位賢才,要親自去請他才對。于是他吃了三天素,洗了澡換了衣服,帶著厚禮,前往磻溪旁聘請太公。太公見他誠心誠意來聘請自己,便答應為他效力。 后來,姜尚輔佐文王,興邦立國,繼而幫助文王的兒子武王姬發,滅掉了商朝,實現了自己建功立業的愿望。
歇后語: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釋義:“姜太公釣魚,原者上鉤”比喻心甘情愿地上圈套。出處:原出于《史記 齊太公世家》:太公望呂尚者,東海上人。其先祖嘗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際封於呂,或封於申,姓姜氏。夏商之時,申、呂或封枝庶子孫,或為庶人,尚其后苗裔也。本姓姜氏,從其封姓,故曰呂尚。呂尚蓋嘗窮困,年老矣,以漁釣奸周西伯。西伯將出獵,卜之,曰“所獲非龍非口,非虎非羆;所獲霸王之輔”。於是周西伯獵,果遇太公於渭之陽,與語大說,曰:“自吾先君太公曰“當有圣人適周,周以興”。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故號之曰“太公望”,載與俱歸,立為師。
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相關解釋:傳說姜太公在渭河邊釣魚,釣魚的鉤是直的,還不用魚餌,所以人們都嘲笑他傻,可姜太公卻毫不在意的說我釣魚是全靠“愿者上鉤”。其實,他釣魚是假,他是在等待周文王路過此地,想對周文王游說、施展自己扶周滅商的抱負。后來,姜子牙(太公)終于如愿以償,關于他直鉤釣魚的歇后語也就流傳至今。
盤庚死后又傳了十一個王,最后一個王叫做紂(音zhòu)紂原來是一個相當聰敏,又有勇力的人。他早年曾經親自帶兵和東夷進行一場長期的戰爭。他很有軍事才能,在作戰中百戰百勝,最后平定了東夷,把商朝的文化傳播到淮水和長江流域一帶。在這件事上,商紂是起了一定作用的。但是在長期戰爭中,消耗也大,加重了商朝人民的負擔,人民的痛苦越來越深了。紂和夏桀一樣,只知道自己享樂,根本不管人民的死活。他沒完沒了地建造宮殿,他在他的別都朝歌(今河南淇縣)造了一個富麗堂皇的“鹿臺”,把搜刮得來的金銀珍寶都貯藏在里面;他又造了一個極大的倉庫,叫做“鉅橋”,把剝削來的糧食堆積起來。他把酒倒在池里,把肉掛得像樹林一樣。他和寵姬妲己(妲音dá)過著窮奢極欲的生活。他還用各種殘酷的刑罰來鎮壓人民。凡是諸侯背叛他或者百姓反對他,他就把人捉起來放在燒紅的銅柱上烤死。這叫做“炮烙”(音luò)的刑罰。紂的殘暴行為,加速了商朝的滅亡。這時候,在西部的一個部落卻正在一天天興盛起來,這就是周。周本是一個古老的部落。夏朝末年,這個部落在現在陜西、甘肅一帶活動。后來,因為遭到戎、狄等游牧部落的侵擾,周部落的首領古公亶父(亶音dǎn)率領周人遷移到岐山(今陜西岐山縣東北)下的平原定居下來。到了古公亶父的孫子姬昌(后來稱為周文王)繼位的時候,周部落已經很強大了。周文王是一個能干的政治家。他的生活跟紂王正相反。紂王喜歡喝酒、打獵,對人民濫施刑罰。周文王禁止喝酒,不準貴族打獵,糟蹋莊稼。他鼓勵人民多養牛羊,多種糧食。他還虛心接待一些有才能的人,因此,一些有才能的人都來投奔他。周部落強大起來,對商朝是個很大的威脅。有個大臣崇侯虎在紂王面前說周文王的壞話,說周文王的影響太大了,這樣下去,對商朝不利。紂王下了一道命令,把周文王拿住,關在羑里(在今河南湯陰縣一帶,羑音yǒu)地方。周部落的貴族把許多美女、駿馬和別的珍寶,獻給紂王,又送了許多禮物給紂王的親信大臣。紂王見了美女珍寶,高興得眉開眼笑,說:“光是一樣就可以贖姬昌了。”立刻把周文王釋放了。周文王見紂王昏庸殘暴,喪失民心,就決定討伐商朝。可是他身邊缺少一個有軍事才能的人來幫助他指揮作戰。他暗暗想辦法物色這種人才。有一天,周文王坐著車,帶著他兒子和兵士到渭水北岸去打獵。在渭水邊,他看見一個老頭兒在河岸上坐著釣魚。大隊人馬過去,那個老頭兒只當沒看見,還是安安靜靜釣他的魚。文王看了很奇怪,就下了車,走到老頭兒跟前,跟他聊起來。經過一番談話,知道他叫姜尚(又叫呂尚,“呂”是他祖先的封地),是一個精通兵法的能人。文王非常高興,說:“我祖父在世時曾經對我說過,將來會有個了不起的能人幫助你把周族興盛起來。您正是這樣的人。我的祖父盼望您已經很久了。”說罷,就請姜尚一起回宮。那老人家理了理胡子,就跟著文王上了車。因為姜尚是文王的祖父所盼望的人,所以后來叫他太公望;在民間傳說中,叫他姜太公。太公望是周文王的好幫手。他一面提倡生產,一面訓練兵馬。周族的勢力越來越大。有一次,文王問太公望:“我要征伐暴君,您看咱們應當先去征伐哪一國?”太公望說:“先去征伐密須。”有人反對他,說:“密須國君厲害得很,恐怕打不過他。”太公望說:“密須國君虐待老百姓,早已失去民心,他就是再厲害十倍,也用不到怕。”周文王發兵到了密須,還沒開戰,密須的老百姓先暴動了。他們綁著密須的國君歸附了文王。過了三年,文王又發兵征伐崇國(在今陜西省灃水縣)。是商朝西邊最大的一個屬國。文王滅了崇國,就在那里筑起城墻,建立了都城,叫做豐邑。沒過幾年,周族逐漸占領了大部分商朝統治的地區,歸附文王的部落也越來越多了。但是,周文王并沒有完成滅商的事業。在他打算征伐紂王的時候,害了一場病死了。墨子破云梯在戰國初年的時候,楚國的國君楚惠王想重新恢復楚國的霸權。他擴大軍隊,要去攻打宋國。楚惠王重用了一個當時最有本領的工匠。他是魯國人,名叫公輸般,也就是后來人們稱為魯班的。公輸般使用斧子不用說是最靈巧的了,誰要想跟他比一比使用斧子的本領,那就是不自量力。所以后來有個成語,叫做“班門弄斧”。公輸般被楚惠王請了去,當了楚國的大夫。他替楚王設計了一種攻城的工具,比樓車還要高,看起來簡直是高得可以碰到云端似的,所以叫做云梯。楚惠王一面叫公輸般趕緊制造云梯,一面準備向宋國進攻。楚國制造云梯的消息一傳揚出去,列國諸侯都有點擔心。特別是宋國,聽到楚國要來進攻,更加覺得大禍臨頭。楚國想進攻宋國的事,也引起了一些人的反對。反對得最厲害的是墨子。墨子,名翟(音dí),是墨家學派的創始人,他反對鋪張浪費,主張節約;他要他的門徒穿短衣草鞋,參加勞動,以吃苦為高尚的事。如果不刻苦,就是算違背他的主張。墨子還反對那種為了爭城奪地而使百姓遭到災難的混戰。這回他聽到楚國要利用云梯去侵略宋國,就急急忙忙地親自跑到楚國去,跑得腳底起了泡,出了血,他就把自己的衣服撕下一塊裹著腳走。這樣奔走了十天十夜,到了楚國的都城郢都。他先去見公輸般,勸他不要幫助楚惠王攻打宋國。公輸般說:“不行呀,我已經答應楚王了。”墨子就要求公輸般帶他去見楚惠王,公輸般答應了。在楚惠王面前,墨子很誠懇地說:“楚國土地很大,方圓五千里,地大物博;宋國土地不過五百里,土地并不好,物產也不豐富。大王為什么有了華貴的車馬,還要去偷人家的破車呢?為什么要扔了自己繡花綢袍,去偷人家一件舊短褂子呢?”楚惠王雖然覺得墨子說得有道理,但是不肯放棄攻宋國的打算。公輸般也認為用云梯攻城很有把握。墨子直截了當地說:“你能攻,我能守,你也占不了便宜。”他解下了身上系著的皮帶,在地下圍著當做城墻,再拿幾塊小木板當做攻城的工具,叫公輸般來演習一下,比一比本領。公輸般采用一種方法攻城,墨子就用一種方法守城。一個用云梯攻城,一個就用火箭燒云梯;一個用撞車撞城門,一個就用滾木擂石砸撞車;一個用地道,一個用煙熏。公輸般用了九套攻法,把攻城的方法都使完了,可是墨子還有好些守城的高招沒有使出來。公輸般呆住了,但是心里還不服,說:“我想出了辦法來對付你,不過現在不說。”墨子微微一笑說:“我知道你想怎樣來對付我,不過我也不說。”楚惠王聽兩人說話像打啞謎一樣,弄得莫名其妙,問墨子說:“你們究竟在說什么?”墨子說:“公輸般的意思很清楚,不過是想把我殺掉,以為殺了我,宋國就沒有人幫助他們守城了。其實他打錯了主意。我來到楚國之前,早已派了禽滑釐等三百個徒弟守住宋城,他們每一個人都學會了我的守城辦法。即使把我殺了,楚國也是占不到便宜的。”楚惠王聽了墨子一番話,又親自看到墨子守城的本領,知道要打勝宋國沒有希望,只好說:“先生的話說得對,我決定不進攻宋國了。”這樣,一場戰爭就被墨子阻止了。
歇后語“姜太公釣魚”的下一句是“愿者上鉤”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jiāng tài gōng diào yú,yuàn zhě shàng gōu】典故出自晉·苻朗《苻子·方外》,文載:“太公涓釣于隱溪,五十有六年矣,而未嘗得一魚。魯連聞之,往而觀其釣焉。太公涓跪石隱崖,不餌而釣,仰詠俛吟,及暮而釋竿"。比喻心甘情愿地上當。造句: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比喻心甘情愿地上別人的圈套.愛買不買,你管我標價多少呢?這叫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懂不?我這是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我就是帶著楚楚在城里轉轉,若是有人上趕子送銀子給我,我還能不要怎地?當下各類廣告沖擊著人們的視覺,而有的商家卻不做廣告,真是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
這句歇后語很常用,叫做: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釋義:比喻心甘情愿地上當。
歇后語: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釋義:“姜太公釣魚,原者上鉤”比喻心甘情愿地上圈套。出處:原出于《史記 齊太公世家》:太公望呂尚者,東海上人。其先祖嘗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際封於呂,或封於申,姓姜氏。夏商之時,申、呂或封枝庶子孫,或為庶人,尚其后苗裔也。本姓姜氏,從其封姓,故曰呂尚。呂尚蓋嘗窮困,年老矣,以漁釣奸周西伯。西伯將出獵,卜之,曰“所獲非龍非口,非虎非羆;所獲霸王之輔”。於是周西伯獵,果遇太公於渭之陽,與語大說,曰:“自吾先君太公曰“當有圣人適周,周以興”。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故號之曰“太公望”,載與俱歸,立為師。
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相關解釋:傳說姜太公在渭河邊釣魚,釣魚的鉤是直的,還不用魚餌,所以人們都嘲笑他傻,可姜太公卻毫不在意的說我釣魚是全靠“愿者上鉤”。其實,他釣魚是假,他是在等待周文王路過此地,想對周文王游說、施展自己扶周滅商的抱負。后來,姜子牙(太公)終于如愿以償,關于他直鉤釣魚的歇后語也就流傳至今。
盤庚死后又傳了十一個王,最后一個王叫做紂(音zhòu)紂原來是一個相當聰敏,又有勇力的人。他早年曾經親自帶兵和東夷進行一場長期的戰爭。他很有軍事才能,在作戰中百戰百勝,最后平定了東夷,把商朝的文化傳播到淮水和長江流域一帶。在這件事上,商紂是起了一定作用的。但是在長期戰爭中,消耗也大,加重了商朝人民的負擔,人民的痛苦越來越深了。紂和夏桀一樣,只知道自己享樂,根本不管人民的死活。他沒完沒了地建造宮殿,他在他的別都朝歌(今河南淇縣)造了一個富麗堂皇的“鹿臺”,把搜刮得來的金銀珍寶都貯藏在里面;他又造了一個極大的倉庫,叫做“鉅橋”,把剝削來的糧食堆積起來。他把酒倒在池里,把肉掛得像樹林一樣。他和寵姬妲己(妲音dá)過著窮奢極欲的生活。他還用各種殘酷的刑罰來鎮壓人民。凡是諸侯背叛他或者百姓反對他,他就把人捉起來放在燒紅的銅柱上烤死。這叫做“炮烙”(音luò)的刑罰。紂的殘暴行為,加速了商朝的滅亡。這時候,在西部的一個部落卻正在一天天興盛起來,這就是周。周本是一個古老的部落。夏朝末年,這個部落在現在陜西、甘肅一帶活動。后來,因為遭到戎、狄等游牧部落的侵擾,周部落的首領古公亶父(亶音dǎn)率領周人遷移到岐山(今陜西岐山縣東北)下的平原定居下來。到了古公亶父的孫子姬昌(后來稱為周文王)繼位的時候,周部落已經很強大了。周文王是一個能干的政治家。他的生活跟紂王正相反。紂王喜歡喝酒、打獵,對人民濫施刑罰。周文王禁止喝酒,不準貴族打獵,糟蹋莊稼。他鼓勵人民多養牛羊,多種糧食。他還虛心接待一些有才能的人,因此,一些有才能的人都來投奔他。周部落強大起來,對商朝是個很大的威脅。有個大臣崇侯虎在紂王面前說周文王的壞話,說周文王的影響太大了,這樣下去,對商朝不利。紂王下了一道命令,把周文王拿住,關在羑里(在今河南湯陰縣一帶,羑音yǒu)地方。周部落的貴族把許多美女、駿馬和別的珍寶,獻給紂王,又送了許多禮物給紂王的親信大臣。紂王見了美女珍寶,高興得眉開眼笑,說:“光是一樣就可以贖姬昌了。”立刻把周文王釋放了。周文王見紂王昏庸殘暴,喪失民心,就決定討伐商朝。可是他身邊缺少一個有軍事才能的人來幫助他指揮作戰。他暗暗想辦法物色這種人才。有一天,周文王坐著車,帶著他兒子和兵士到渭水北岸去打獵。在渭水邊,他看見一個老頭兒在河岸上坐著釣魚。大隊人馬過去,那個老頭兒只當沒看見,還是安安靜靜釣他的魚。文王看了很奇怪,就下了車,走到老頭兒跟前,跟他聊起來。經過一番談話,知道他叫姜尚(又叫呂尚,“呂”是他祖先的封地),是一個精通兵法的能人。文王非常高興,說:“我祖父在世時曾經對我說過,將來會有個了不起的能人幫助你把周族興盛起來。您正是這樣的人。我的祖父盼望您已經很久了。”說罷,就請姜尚一起回宮。那老人家理了理胡子,就跟著文王上了車。因為姜尚是文王的祖父所盼望的人,所以后來叫他太公望;在民間傳說中,叫他姜太公。太公望是周文王的好幫手。他一面提倡生產,一面訓練兵馬。周族的勢力越來越大。有一次,文王問太公望:“我要征伐暴君,您看咱們應當先去征伐哪一國?”太公望說:“先去征伐密須。”有人反對他,說:“密須國君厲害得很,恐怕打不過他。”太公望說:“密須國君虐待老百姓,早已失去民心,他就是再厲害十倍,也用不到怕。”周文王發兵到了密須,還沒開戰,密須的老百姓先暴動了。他們綁著密須的國君歸附了文王。過了三年,文王又發兵征伐崇國(在今陜西省灃水縣)。是商朝西邊最大的一個屬國。文王滅了崇國,就在那里筑起城墻,建立了都城,叫做豐邑。沒過幾年,周族逐漸占領了大部分商朝統治的地區,歸附文王的部落也越來越多了。但是,周文王并沒有完成滅商的事業。在他打算征伐紂王的時候,害了一場病死了。墨子破云梯在戰國初年的時候,楚國的國君楚惠王想重新恢復楚國的霸權。他擴大軍隊,要去攻打宋國。楚惠王重用了一個當時最有本領的工匠。他是魯國人,名叫公輸般,也就是后來人們稱為魯班的。公輸般使用斧子不用說是最靈巧的了,誰要想跟他比一比使用斧子的本領,那就是不自量力。所以后來有個成語,叫做“班門弄斧”。公輸般被楚惠王請了去,當了楚國的大夫。他替楚王設計了一種攻城的工具,比樓車還要高,看起來簡直是高得可以碰到云端似的,所以叫做云梯。楚惠王一面叫公輸般趕緊制造云梯,一面準備向宋國進攻。楚國制造云梯的消息一傳揚出去,列國諸侯都有點擔心。特別是宋國,聽到楚國要來進攻,更加覺得大禍臨頭。楚國想進攻宋國的事,也引起了一些人的反對。反對得最厲害的是墨子。墨子,名翟(音dí),是墨家學派的創始人,他反對鋪張浪費,主張節約;他要他的門徒穿短衣草鞋,參加勞動,以吃苦為高尚的事。如果不刻苦,就是算違背他的主張。墨子還反對那種為了爭城奪地而使百姓遭到災難的混戰。這回他聽到楚國要利用云梯去侵略宋國,就急急忙忙地親自跑到楚國去,跑得腳底起了泡,出了血,他就把自己的衣服撕下一塊裹著腳走。這樣奔走了十天十夜,到了楚國的都城郢都。他先去見公輸般,勸他不要幫助楚惠王攻打宋國。公輸般說:“不行呀,我已經答應楚王了。”墨子就要求公輸般帶他去見楚惠王,公輸般答應了。在楚惠王面前,墨子很誠懇地說:“楚國土地很大,方圓五千里,地大物博;宋國土地不過五百里,土地并不好,物產也不豐富。大王為什么有了華貴的車馬,還要去偷人家的破車呢?為什么要扔了自己繡花綢袍,去偷人家一件舊短褂子呢?”楚惠王雖然覺得墨子說得有道理,但是不肯放棄攻宋國的打算。公輸般也認為用云梯攻城很有把握。墨子直截了當地說:“你能攻,我能守,你也占不了便宜。”他解下了身上系著的皮帶,在地下圍著當做城墻,再拿幾塊小木板當做攻城的工具,叫公輸般來演習一下,比一比本領。公輸般采用一種方法攻城,墨子就用一種方法守城。一個用云梯攻城,一個就用火箭燒云梯;一個用撞車撞城門,一個就用滾木擂石砸撞車;一個用地道,一個用煙熏。公輸般用了九套攻法,把攻城的方法都使完了,可是墨子還有好些守城的高招沒有使出來。公輸般呆住了,但是心里還不服,說:“我想出了辦法來對付你,不過現在不說。”墨子微微一笑說:“我知道你想怎樣來對付我,不過我也不說。”楚惠王聽兩人說話像打啞謎一樣,弄得莫名其妙,問墨子說:“你們究竟在說什么?”墨子說:“公輸般的意思很清楚,不過是想把我殺掉,以為殺了我,宋國就沒有人幫助他們守城了。其實他打錯了主意。我來到楚國之前,早已派了禽滑釐等三百個徒弟守住宋城,他們每一個人都學會了我的守城辦法。即使把我殺了,楚國也是占不到便宜的。”楚惠王聽了墨子一番話,又親自看到墨子守城的本領,知道要打勝宋國沒有希望,只好說:“先生的話說得對,我決定不進攻宋國了。”這樣,一場戰爭就被墨子阻止了。
歇后語“姜太公釣魚”的下一句是“愿者上鉤”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jiāng tài gōng diào yú,yuàn zhě shàng gōu】典故出自晉·苻朗《苻子·方外》,文載:“太公涓釣于隱溪,五十有六年矣,而未嘗得一魚。魯連聞之,往而觀其釣焉。太公涓跪石隱崖,不餌而釣,仰詠俛吟,及暮而釋竿"。比喻心甘情愿地上當。造句: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比喻心甘情愿地上別人的圈套.愛買不買,你管我標價多少呢?這叫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懂不?我這是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我就是帶著楚楚在城里轉轉,若是有人上趕子送銀子給我,我還能不要怎地?當下各類廣告沖擊著人們的視覺,而有的商家卻不做廣告,真是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
這句歇后語很常用,叫做: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釋義:比喻心甘情愿地上當。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姜太公钓鱼的下一句是什么啊?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金字开头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 下一篇: 求一个带王源的qq网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