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历害的导弹
談到哪些導彈最厲害題目好廣的,人們自然會提起“戰斧”巡航導彈,還會提起在海灣戰爭中的“愛國者”大戰“飛毛腿”……然而,這些只是導彈家族中很小的一部分。從二戰德國研制和生產V—1、V—2導彈開始,導彈在戰爭中粉墨登常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和演變,導彈已經發展成多種類,能從多種平臺發射、打擊各類目標的龐大家族。現在能自主研制生產導彈的國家已有27個,導彈型號總數(已公開的報道)達800多個。目前,美國、俄羅斯、法國、英國四國仍是導彈數量最多、種類最全、性能最先進的國家,當今世界上最厲害的導彈也集中在這些國家中。彈道導彈:美國的“民兵”—3、“三叉戟”—2、俄羅斯的“白楊”—M各領風騷彈道導彈,特別是戰略導彈家族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美國的“民兵”—3、“三叉戟”—2和俄羅斯的“白楊”—M導彈,這類導彈各有所長,最具威脅性。戰術彈道導彈最著名的當屬前蘇聯的“飛毛腿”。美國的陸軍戰術導彈系統(ATACMS)則是新一代戰術彈道導彈的代表。美國和俄羅斯目前擁有的戰略彈道導彈總數分別為1000枚和1200枚,戰略彈道導彈攜帶的彈頭總數分別為5300個和5800個。“民兵”—3導彈的最大射程為13000公里;“三叉戟”—2導彈的最大射程為11100公里,命中精確度90米;更為可怕的是,“三叉戟”導彈的發射平臺是潛艇,具有隱蔽性好、機動靈活的特點,二次打擊能力驚人。美國“民兵”—3導彈系統在繼續進行改進,完成發射控制系統的迅速瞄準和執行作戰計劃后,更換制導系統和推進系統的計劃也已開始進行。而俄羅斯戰略導彈部隊司令認為,“白楊”—M導彈在技術上比國外固體戰略導彈先進5—6年,其射程10500公里,攜帶1個核彈頭,尤其是采用了躲避導彈防御系統攔截的機動飛行彈道,而且彈頭在距核爆炸0.5公里處不會受損失效。“白楊”—M導彈是俄羅斯21世紀核威懾的核心,將保持俄羅斯核力量的領先地位。俄羅斯的新型潛地戰略彈道導彈RSM—52U是一種新型導彈,該導彈是完全在俄羅斯境內研制生產的第一個潛地戰略型號,裝備于21世紀初期形成初始作戰能力的俄羅斯第四代戰略彈道導彈潛艇。日本全固體運載火箭M—5也具有相當的威脅性,與美國的MX導彈和俄羅斯的SS—24導彈的運載能力處于同一水平。巡航導彈:美國的“戰斧”一枝獨秀“戰斧”巡航導彈是當今世界名聲最響、亮相最多、經歷實戰最多的導彈。到目前為止,“戰斧”導彈參加實戰已達7次,據有關專家統計測算,命中率平均在85%以上。國外巡航導彈保持著比較平穩的發展態勢,美國一枝獨秀的格局沒有改變。美國在巡航導彈領域采取了穩中求進、多頭并舉的發展戰略。一方面繼續改進“戰斧”導彈,重點是提高攻擊可再定位目標、時間敏感目標的能力和降低成本,另一方面則大力開展新型巡航導彈的研制工作,如快速“霍克”、“雪貂/海雪貂”和高超聲速巡航導彈等。巡航導彈的發展現狀,主要表現出了兩個發展趨勢,一是向低成本方向發展,如新一代的“戰斧”導彈的單價將下降到57.5萬美元,只有目前價格的一半,而快速“霍克”導彈的預期單價不超過30萬美元;二是向高超聲速方向發展,如快速“霍克”導彈的速度將達到4馬赫(1馬赫相當于聲音的速度),而空軍的高超聲速巡航導彈的速度將達到7—8馬赫。盡管“戰斧”導彈在未來10年內仍將是美國實施縱深打擊的核心力量,但其獨領風騷的時代已經開始走向終結。為利用“戰斧”導彈射程和精度的優勢,美國工業界和海軍希望在“戰斧”巡航導彈上裝備靈巧彈藥和新軟件,使其在飛行中能夠轉向,以攻擊機動目標。美國目前部署在軍艦和潛艇上的“戰斧”巡航導彈只能攻擊固定目標,在作戰使用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通過改進,“戰斧”巡航導彈從數百英里遠的海基平臺發射后,能夠改變飛行方向,攻擊諸如敵人的裝甲編隊或機動地空導彈機動發射裝置之類的目標。美海軍正在探索發展一種超聲速巡航導彈,估計在2010年左右投入使用。預計這種導彈速度在4—8馬赫之間,射程為400—800公里,精確度至少達到目前防區外發射武器的圓概率誤差(CEP)2.44米的水平。根據Hytech高超聲速導彈計劃,2009年將完成速度為7—8馬赫導彈的研制工作,這種高速導彈還可以有效壓制敵防空力量。該計劃的目的是研制一種速度為6—8馬赫的遠程精確打擊巡航導彈,動力裝置采用碳氫化合物燃料,最大射程800—1200公里,生產成本不超過20萬美元。這種導彈的發射平臺包括飛機和艦艇,主要用于攻擊戰區彈道導彈的發射裝置。波音北美公司一直在與海軍空戰中心聯合研制快速“霍克”低成本導彈系統。在現有的“戰斧”對陸攻擊導彈的壽命結束時,快速“霍克”及其改型可能成為“戰斧”導彈的替換型號。快速“霍克”是一種速度可達4馬赫的吸氣式導彈,裝有串聯的火箭沖壓發動機,無彈翼和尾翼,彈體表面彎曲,彈徑53厘米,采用環形進氣道和推力矢量控制技術。快速“霍克”導彈主要用于攻擊時間敏感目標、加固目標和深層地下目標,其最大射程超過1260公里,最小射程在92—111公里。反艦導彈:俄羅斯的“寶石”、法國的“飛魚”、美國的“捕鯨叉”名列前茅在反艦導彈領域,俄羅斯一直走在前列。1967年,埃及用蘇制“冥河”反艦導彈在第三次中東戰爭中,一舉擊沉以色列的“埃拉特”號驅逐艦,使反艦導彈一戰成名,導致了反艦導彈的飛速發展。1982年,在馬島戰爭中,阿根廷用法國制造的“飛魚”導彈擊沉了英國的“謝菲爾德”號巡洋艦,使“飛魚”導彈成為當時國際軍火市場上的搶手貨。美國的“捕鯨叉”導彈也是很有威力的反艦導彈,由于其性能優良,命中率高,也是許多國家海軍的主戰兵器。俄羅斯則一直將反艦導彈的研制重點放在超音速導彈上,并且在這一技術領域領先于西方國家。目前俄羅斯正準備出口“寶石”超音速反艦導彈。“寶石”導彈長8.9米,發射重量為3900公斤,采用一體化的火箭沖壓發動機,巡航速度2.0—2.5馬赫,射程120—300公里。當要求最大射程時,導彈在15公里高空巡航飛行至預定目標區后,彈上雷達立即開機捕獲目標,然后下降至5—10米,直到擊中目標。對于較近距離的作戰,導彈的飛行高度5—10米,在距離目標25公里時雷達才開機。除了艦射、潛射和岸防型號外,俄羅斯機械制造設計局還在研制“寶石”導彈的空射型。由于亞音速(平飛最大速度小于音速)反艦導彈具有質量孝成本較低、紅外信號特征孝彈道低、抗干擾能力強、易實現多枚導彈同時攻擊同一目標以及再攻擊能力強等優點,因此以美國為首的大多數西方國家仍然傾向于使用亞音速導彈,主要通過采用可變飛行路線、降低掠海高度和改進制導系統來提高反艦導彈的作戰能力。目前,美國海軍反艦導彈的發展重點仍在于改進現有的“捕鯨叉”導彈,使之更適于近海作戰。空地導彈:美國的“幼畜”和斯拉姆榜上有名1985年,伊朗使用“幼畜”擊沉了伊拉克的一些艦船。在1991年的海灣戰爭中,美軍大量使用“幼畜”導彈,日發射量高達100枚。在1999年的科索沃戰爭期間,美軍又大量使用了“幼畜”。而斯拉姆是美國海軍根據1986年4月空襲利比亞的經驗而研制的防區外發射對地攻擊導彈,其使命主要是攻擊近岸目標,如港口設施、停泊的艦船等,射程介于“幼畜”和空射“戰斧”之間,價格比“戰斧”低得多。斯拉姆導彈是由“捕鯨叉”導彈改型而成的。在空地導彈方面,其發展已經向兩個方向分化,一是射程遠、技術先進的武器系統,如英國的卡索姆(CASOM)和美國的聯合空面防區外發射導彈(JASSM);二是低成本武器系統,如讓無數中國人刻骨銘心的我駐南大使館被炸事件中,美國人就是用聯合直接攻擊炸彈(JADM)干的。美國的聯合直接攻擊炸彈和聯合防區外發射武器(JSOW),這類武器系統的發展使得有動力系統、制導系統的有翼導彈與簡單炸彈之間原本清晰的區別變得日益模糊。在空地導彈中,法、德聯合研制的“恩革”(ANNG)導彈是另一類有代表性的空地導彈。ANNG導彈既能滿足法、德兩國海軍共同采用的一系列技術指標,也可以滿足未來的法、意、英三國的地平線級護衛艦武器系統的技術指標。由于ANNG具有出色的目標識別能力,所以這種導彈適用于遠航作戰、近海作戰,以及狹窄的、交通繁忙的海域(如波羅的海和地中海)作戰。其射程將是亞音速導彈的兩倍(180—370公里),而飛行速度則提高了3倍,在2馬赫或3馬赫以上,因此整個飛行時間縮短了,從而降低了敵方探測到它的可能性。由于ANNG導彈能進行極突然的規避動作,因而突防能力也提高了兩倍。當導彈以2馬赫的速度命中目標時,其動能將使威力提高一倍。在空地導彈家族中,還有一類特殊的品種,就是專打敵方雷達或預警機的反輻射導彈。這種導彈目前最有代表性的是美國的“哈姆”(HARM)反輻射導彈。“哈姆”導彈已多次在戰爭中使用。1986年,美軍空襲利比亞,曾發射該彈壓制和攻擊利比亞的薩姆導彈的制導雷達,并摧毀了兩部薩姆導彈的制導雷達,使利比亞的地對空導彈無法發射。在海灣戰爭中,美軍發射了近5000枚“哈姆”導彈。在科索沃戰爭中,美軍也發射了大量的“哈姆”導彈。反導彈導彈和防空導彈:美國的“愛國者”和俄羅斯的S—300更勝一籌由于美國一意孤行,不顧國際社會的反對,積極實施國家導彈防御系統(NMD)和戰區導彈防御系統(TMD),盡管最近試驗的高空攔截彈失敗,但美國并沒有放棄這一設想的任何意思。美國國防部批準了美國國家導彈防御系統的采購計劃,有關部門將著手執行“3+3”的采購戰略。與此同時,美國繼續進行“愛國者”PAC—3導彈防御系統、海基低層、海基高層導彈防御系統以及戰區高空區域防御(THAAD)系統的研制工作。俄羅斯也公開了它的S—300防空導彈系統的最新改進型S—300PMU—2。以色列一方面繼續進行其“箭”—2導彈攔截試驗,另一方面還在推動一個新計劃,以使“箭”導彈系統具有與美國其它反導系統配合作戰的能力。海灣戰爭之后,美國不斷改進其“愛國者”導彈。新型“愛國者”PAC—3反導系統還在研制之中。目前,PAC—3系統共有三種形式。其中2型目前已裝備了兩個“愛國者”導彈連。1型即將完成,3型即將裝備部隊。1型采用海灣戰爭后研制的制導增強型導彈(GEM)。洛馬沃特公司正在增程攔截彈(ERINT)的基礎上研制PAC—3導彈,3型將采用這種導彈,它具有對付飛機和巡航導彈的能力。俄羅斯S—300PMU—1防空導彈系統的最新改進型S—300PMU—2導彈系統,由指揮中心、制導站、最低搜索高度為10米的目標搜索雷達、導彈及由4個發射筒構成的發射裝置等部分組成,整個系統可車載機動。據稱,S—300PMU—2系統可以攔截飛行速度達8公里/秒的飛行目標,是目前世界上威力最大、最有效的防空系統。該系統裝備了俄羅斯新型導彈(48N6E),彈長7.5米,直徑0.5米,發射重量1800公斤,最大作戰距離為200公里,比S—300PMU—1約遠50公里,導彈通過燃氣舵可迅速轉到所需的方向,然后在12秒內使速度達到1900米/秒,并沿最佳軌道追擊目標。新型48N6E導彈的摧毀能力比S—300PMU—1提高一倍,它主要摧毀的不是彈道導彈的彈體,而是它的彈頭。據悉,這種導彈在作戰時,即便沒有直接命中目標,也能在一定距離內引爆對方導彈的彈頭或燃料箱里的剩余燃料,徹底摧毀對方導彈。
世界上俄羅斯R-36M、中國東風-5A、俄羅斯R-29RMU、美國UGM-133、中國東風31A導彈最厲害。No.1、俄羅斯R-36M(SS-18“撒旦”)射程:16000公里R-36M(SS-18“撒旦”)是世界上射程最遠的洲際彈道導彈,射程范圍為16000公里。同時,SS-18以其8.8噸的發射重量,成為世界上最重的洲際彈道導彈。已建成的SS-18有4種不同型號。部分型號配有10枚可獨立命中目標的再入飛行器(MIRV)彈頭,每枚彈頭當量約55萬噸-75萬噸。SS-18采用兩級液體火箭發動機推進,可達到每秒約7.9 千米的速度。其發動機的可儲存液體推進劑采用偏二甲肼作為燃料,四氧化二氮作為氧化劑。No.2、中國東風-5A(DF-5A)射程:13000公里東風-5A是中國射程最遠的洲際彈道導彈,約為13000公里。其為DF-5洲際彈道導彈(12000公里射程)的改良型號。東風-5A能攻擊到美國大陸上的任何目標。在DF-5基礎上,DF-5A提高了射程和制導系統的精確度,投擲重量也由3000公斤增加到3200公斤,可攜帶6枚分導式多彈頭。DF-5A采用陸基發射井發射、陀螺儀慣性制導系統和可儲存式液氫燃料。No.3、俄羅斯R-29RMU“輕舟”(RSM-54)射程:11547公里RSM-54(北約代號:SS-N-23)是俄羅斯第三代潛射洲際彈道導彈。該導彈裝備于俄羅斯海軍的“德爾塔IV”級潛艇。在試射過程中,其最大射程為11547公里。RSM-54一般可以攜帶4至10枚分導式核彈頭,每枚彈頭當量約10萬噸。它裝有慣性陀螺平臺、天文瞄準具和GLONASS衛星導航系統,以提高打擊目標的精確度。RSM-54采用三級可貯液體火箭發動機推進,使用偏二甲肼作為燃料和四氧化二氮作為氧化劑。No.4、美國UGM-133“三叉戟”II(D5“三叉戟”)射程:11300公里“三叉戟”II是潛射洲際彈道導彈,目前裝備于美國海軍“俄亥俄”級和英國“前衛”級核潛艇。1987年在陸基平臺上進行首次三叉戟Ⅱ導彈飛行試驗,1990年進入美國海軍服役,可攜帶8個W88或W76核彈頭。“三叉戟”II采用三級固體火箭發動機推進,射程約11300公里。No.5、中國東風31A(DF-31A)射程:11200公里東風31A是中國遠程洲際彈道導彈,射程為11200公里。該導彈可攜帶一枚單一的100萬噸當量核彈頭。自2006年開始,中國解放軍二炮推出的10枚DF-31A導彈已投入服役。目前正在DF-31A陸基導彈的基礎上研制潛射導彈“巨浪”2。東風31A采用三級固體火箭發動機推進,發射重量為42噸。
世界上最先進的幾款導彈攔截系統“箭”式導彈在飛行初段采用慣性制導,在中段用指令加以修正,在飛行末段使用被動紅外導引頭。它還裝備一個主動雷達導引頭,用于防御低空導彈。“箭”式導彈的火控系統采用L波段相控陣雷達,這使得“箭“式導彈具有較強的抗干擾能力。“箭”式導彈的“青松”搜索雷達可將敵方導彈從發射到被發現的時間縮短70%左右。“箭”-2式導彈的飛行馬赫數為9,是世界上飛行速度最快的防空導彈。如果首枚“箭”式導彈攔截失敗,第二枚“箭”式導彈還有時間進行再攔截。“箭”式導彈防御系統采用模塊化結構,具有機動部署能力。該系統可能是在S-300V防空導彈系統的基礎上改進而成的,由1套系統控制中心和4套防空導彈系統組成。系統控制中心由1輛指揮車、1部圓掃描雷達和1部扇面掃描雷達組成。每套防空導彈系統由1部“多彈道導彈制導站”(MMGS)、9M82M與9M83M導彈、6輛發射車(每輛發射車上攜帶4枚9M83M導彈)和6輛裝彈發射車(每輛車上攜帶2枚9M82M導彈)組成。9M82M導彈旨在在較遠的距離攔截戰場、戰區和中程彈道導彈,以及在最遠達200km的距離攔截氣動目標。這種導彈的飛行全過程都受到控制。9M83M導彈設計用于在近程和中程攔截戰場和戰區彈道導彈以及氣動目標。據稱,“安泰-2500”系統能夠同時攔截24個依靠空氣動力飛行的目標,包括隱身目標,最大攔截距離可達200km,攔截高度為0.025~30km;能夠同時攔截16個雷達散射截面為0.02m2、飛行速度達4500m/s的彈道導彈目標,最大攔截距離為40km,最大攔截高度為30km。適用于作戰強度更為嚴峻的反彈道導彈用途。愛國者系統包括八具二合為一的運輸-發射器, 裝備了32枚導彈 (全部部署愛國者進階型(PAC)-3型為128枚)。這些導彈以四枚一組裝載在M-901容器之內, 由M-860半拖車運載。伴隨著導彈的是由一輛拖車獨立運載的MSQ-104作戰指揮站PAC-2和之前的導彈使用經導彈跟蹤與指揮導引作為中途導引方式,終端則是半主動雷達導引。PAC-3則是以中途慣性導引加上終端主動雷達導引。適用于作戰強度更為嚴峻的反彈道導彈用途。愛國者系統包括八具二合為一的運輸-發射器, 裝備了32枚導彈 (全部部署愛國者進階型(PAC)-3型為128枚)。這些導彈以四枚一組裝載在M-901容器之內, 由M-860半拖車運載。伴隨著導彈的是由一輛拖車獨立運載的MSQ-104作戰指揮站。PAC-2和之前的導彈使用經導彈跟蹤與指揮導引作為中途導引方式,終端則是半主動雷達導引。PAC-3則是以中途慣性導引加上終端主動雷達導引。適用于作戰強度更為嚴峻的反彈道導彈用途。愛國者系統包括八具二合為一的運輸-發射器, 裝備了32枚導彈 (全部部署愛國者進階型(PAC)-3型為128枚)。這些導彈以四枚一組裝載在M-901容器之內, 由M-860半拖車運載。伴隨著導彈的是由一輛拖車獨立運載的MSQ-104作戰指揮站。PAC-2和之前的導彈使用經導彈跟蹤與指揮導引作為中途導引方式,終端則是半主動雷達導引。PAC-3則是以中途慣性導引加上終端主動雷達導引。系統可摧毀250千米以內、飛行高度從幾米到同溫層之間的巡航導彈和飛機。使用新型40N6遠程導彈后,S-400系統的射程達到了400千米,據悉所有類型導彈均已通過射擊試驗。現有的S-400系統目前正在進行與航天部隊裝備的互操作能力改進工作。與航天部隊現役的A-135反導系統協同工作,S-400系統可用于對付戰斗部分離后的戰略彈道導彈。上述設想的前提是,S-400系統能夠自動從空間部隊接收有關逼近空間威脅的目標信息
“白楊”-M導彈俄羅斯試射成功的新一代“白楊”-M多彈頭導彈彈長為22.7米(彈體長17米),彈徑為1.95米,射程達1.05萬公里,每顆子彈頭當量為數十萬噸,具有抗核爆炸攔截能力。從發射試驗看,由于導彈采用了大量最新技術成果,其總體性能大大超過“白楊家族”的其他導彈,其戰斗性能比俄現有洲際導彈高出50%至1倍,命中精度高1~1.5倍,在世界同類導彈中也名列前茅。俄軍方人士認為,這種導彈可以突破任何導彈防御系統。 速燃技術——插翅騰空飛行疾 “白楊”-M導彈是一種3級固體導彈。其第一級、第二級取自SS-20,但采用了大推力速燃發動機技術,第一級還安裝了大直徑新型速燃固體發動機,推進劑的裝填量相當大。第三級是新研制的,采用了最先進的推進劑——復合推進劑丁羥加奧克托金。在結構設計上,該導彈還首次采用了3臺巡航固體燃料發動機,使導彈的功率更加強大,具備助推段快速助推和機動助推的能力,能夠在飛行初始段很快加速(比同樣條件下的液體導彈加速時間縮短近一半),不僅大大縮短了發動機的助推段工作時間,而且整個飛行過程所需要的時間也比以前的戰略導彈大大縮短。新型發動機技術還使“白楊”-M導彈能在大氣層內實現關機,從而使天基紅外探測器難以發現、監測和跟蹤導彈的行蹤,有如銷聲匿跡一般。這樣,NMD就難以對其實施有效的跟蹤和攔截。變軌技術——飄忽不定常改道 導彈的機動變軌就是改變導彈基本上沿著不變彈道飛行的軌道,以有效突破敵防御系統的攔截。“白楊”-M導彈由于采用了新的空氣動力學設計,其飛行彈道已不是普通的慣性彈道,在飛行過程中可機動滑翔,從而多次改變彈道高度。其彈頭也具有特殊的彈道,反導系統難以發現和跟蹤。在導彈的末助推推進與控制系統中,包括4個互通的燃氣發生器。每個發生器有兩個噴管,由燃氣閥根據控制系統的指令打開或關閉,控制末助推級的飛行和彈頭的釋放。每個燃氣發生器可由發動機按照預設的程序帶動旋轉,以改變控制力的方向,并實現機動變軌,從而提高導彈的反攔截性能。 分導技術——鋪天彈雨威力大 分導式多彈頭就是一枚導彈發射多個分別沿不同軌道飛行、瞄準不同目標的子彈頭。每個子彈頭就是一枚可以產生巨大殺傷效果的炸彈,即使這些彈頭被擊毀,也可以大大消耗攔截導彈的數量,從而使后續導彈得以突防。有關研究證明,當子彈頭數為5~15時,導彈的突防概率趨近于1,就是說,攔截導彈將無從攔截。“白楊”-M導彈最初設計的是一種單彈頭導彈,但在投擲重量和其他相關技術上留有改裝為多彈頭分導式導彈的接口。其目的就是在必要時,使俄羅斯的核威懾能力能成倍增加。即將裝備部隊的新一代“白楊”-M導彈就是這樣一種可攜帶多枚彈頭的分導式導彈——面對鋪天蓋地的來襲彈頭,NMD是分身乏術,難有招架之力。 加固技術——堅不可摧抗核擊 抗核加固技術就是在彈頭表面包覆特殊材料,以防止攔截導彈的核輻射、電磁輻射;也可在導彈上采用硬度大的合成材料提高導彈抗擊攔截導彈碰撞的能力。 為防止敵在NMD中使用核彈頭進行攔截,“白楊”-M導彈彈頭采用了多層殼體結構,不僅提高了彈頭的結構強度,有效防止在非直接撞擊條件下核爆炸效應對其產生的殼體熔化、燒毀、斷裂等,還可以吸收、衰減和屏蔽核電磁脈沖等的輻射能量,使NMD很難對其進行攔截。“白楊”-M導彈對核爆炸的失效距離僅為500米,而世界上同類導彈彈頭的失效距離為10公里,兩者相差20倍! 另外,“白楊”-M導彈的控制系統還采用了人工智能技術,可使電磁脈沖干擾失效,使導彈具有良好的抗干擾性及飛行的安全與穩定性,有效規避敵方的導彈防御系統。
截至2018年,最厲害的核武器是氫彈。氫彈又稱熱核武器,屬于核武器的一種。主要利用氫的同位素(氘、氚)的核聚變反應所釋放的能量來進行殺傷破壞,屬于威力強大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聯合國安全理事會五大常任理事國(美、俄、中、英、法)合法擁有熱核武器。核的聚變反應比重核裂變現象發現得早,但氫彈卻比原子彈出現得晚,歷史第一顆氫彈在1952年才試制成功,而可控制的聚變反應堆由于障礙重重,至今仍是科學技術上尚未解決的一個重大問題,原因是要實現輕核聚變反應的條件比實現重核裂變的條件要困難得多。
世界上俄羅斯R-36M、中國東風-5A、俄羅斯R-29RMU、美國UGM-133、中國東風31A導彈最厲害。No.1、俄羅斯R-36M(SS-18“撒旦”)射程:16000公里R-36M(SS-18“撒旦”)是世界上射程最遠的洲際彈道導彈,射程范圍為16000公里。同時,SS-18以其8.8噸的發射重量,成為世界上最重的洲際彈道導彈。已建成的SS-18有4種不同型號。部分型號配有10枚可獨立命中目標的再入飛行器(MIRV)彈頭,每枚彈頭當量約55萬噸-75萬噸。SS-18采用兩級液體火箭發動機推進,可達到每秒約7.9 千米的速度。其發動機的可儲存液體推進劑采用偏二甲肼作為燃料,四氧化二氮作為氧化劑。No.2、中國東風-5A(DF-5A)射程:13000公里東風-5A是中國射程最遠的洲際彈道導彈,約為13000公里。其為DF-5洲際彈道導彈(12000公里射程)的改良型號。東風-5A能攻擊到美國大陸上的任何目標。在DF-5基礎上,DF-5A提高了射程和制導系統的精確度,投擲重量也由3000公斤增加到3200公斤,可攜帶6枚分導式多彈頭。DF-5A采用陸基發射井發射、陀螺儀慣性制導系統和可儲存式液氫燃料。No.3、俄羅斯R-29RMU“輕舟”(RSM-54)射程:11547公里RSM-54(北約代號:SS-N-23)是俄羅斯第三代潛射洲際彈道導彈。該導彈裝備于俄羅斯海軍的“德爾塔IV”級潛艇。在試射過程中,其最大射程為11547公里。RSM-54一般可以攜帶4至10枚分導式核彈頭,每枚彈頭當量約10萬噸。它裝有慣性陀螺平臺、天文瞄準具和GLONASS衛星導航系統,以提高打擊目標的精確度。RSM-54采用三級可貯液體火箭發動機推進,使用偏二甲肼作為燃料和四氧化二氮作為氧化劑。No.4、美國UGM-133“三叉戟”II(D5“三叉戟”)射程:11300公里“三叉戟”II是潛射洲際彈道導彈,目前裝備于美國海軍“俄亥俄”級和英國“前衛”級核潛艇。1987年在陸基平臺上進行首次三叉戟Ⅱ導彈飛行試驗,1990年進入美國海軍服役,可攜帶8個W88或W76核彈頭。“三叉戟”II采用三級固體火箭發動機推進,射程約11300公里。No.5、中國東風31A(DF-31A)射程:11200公里東風31A是中國遠程洲際彈道導彈,射程為11200公里。該導彈可攜帶一枚單一的100萬噸當量核彈頭。自2006年開始,中國解放軍二炮推出的10枚DF-31A導彈已投入服役。目前正在DF-31A陸基導彈的基礎上研制潛射導彈“巨浪”2。東風31A采用三級固體火箭發動機推進,發射重量為42噸。
世界上最先進的幾款導彈攔截系統“箭”式導彈在飛行初段采用慣性制導,在中段用指令加以修正,在飛行末段使用被動紅外導引頭。它還裝備一個主動雷達導引頭,用于防御低空導彈。“箭”式導彈的火控系統采用L波段相控陣雷達,這使得“箭“式導彈具有較強的抗干擾能力。“箭”式導彈的“青松”搜索雷達可將敵方導彈從發射到被發現的時間縮短70%左右。“箭”-2式導彈的飛行馬赫數為9,是世界上飛行速度最快的防空導彈。如果首枚“箭”式導彈攔截失敗,第二枚“箭”式導彈還有時間進行再攔截。“箭”式導彈防御系統采用模塊化結構,具有機動部署能力。該系統可能是在S-300V防空導彈系統的基礎上改進而成的,由1套系統控制中心和4套防空導彈系統組成。系統控制中心由1輛指揮車、1部圓掃描雷達和1部扇面掃描雷達組成。每套防空導彈系統由1部“多彈道導彈制導站”(MMGS)、9M82M與9M83M導彈、6輛發射車(每輛發射車上攜帶4枚9M83M導彈)和6輛裝彈發射車(每輛車上攜帶2枚9M82M導彈)組成。9M82M導彈旨在在較遠的距離攔截戰場、戰區和中程彈道導彈,以及在最遠達200km的距離攔截氣動目標。這種導彈的飛行全過程都受到控制。9M83M導彈設計用于在近程和中程攔截戰場和戰區彈道導彈以及氣動目標。據稱,“安泰-2500”系統能夠同時攔截24個依靠空氣動力飛行的目標,包括隱身目標,最大攔截距離可達200km,攔截高度為0.025~30km;能夠同時攔截16個雷達散射截面為0.02m2、飛行速度達4500m/s的彈道導彈目標,最大攔截距離為40km,最大攔截高度為30km。適用于作戰強度更為嚴峻的反彈道導彈用途。愛國者系統包括八具二合為一的運輸-發射器, 裝備了32枚導彈 (全部部署愛國者進階型(PAC)-3型為128枚)。這些導彈以四枚一組裝載在M-901容器之內, 由M-860半拖車運載。伴隨著導彈的是由一輛拖車獨立運載的MSQ-104作戰指揮站PAC-2和之前的導彈使用經導彈跟蹤與指揮導引作為中途導引方式,終端則是半主動雷達導引。PAC-3則是以中途慣性導引加上終端主動雷達導引。適用于作戰強度更為嚴峻的反彈道導彈用途。愛國者系統包括八具二合為一的運輸-發射器, 裝備了32枚導彈 (全部部署愛國者進階型(PAC)-3型為128枚)。這些導彈以四枚一組裝載在M-901容器之內, 由M-860半拖車運載。伴隨著導彈的是由一輛拖車獨立運載的MSQ-104作戰指揮站。PAC-2和之前的導彈使用經導彈跟蹤與指揮導引作為中途導引方式,終端則是半主動雷達導引。PAC-3則是以中途慣性導引加上終端主動雷達導引。適用于作戰強度更為嚴峻的反彈道導彈用途。愛國者系統包括八具二合為一的運輸-發射器, 裝備了32枚導彈 (全部部署愛國者進階型(PAC)-3型為128枚)。這些導彈以四枚一組裝載在M-901容器之內, 由M-860半拖車運載。伴隨著導彈的是由一輛拖車獨立運載的MSQ-104作戰指揮站。PAC-2和之前的導彈使用經導彈跟蹤與指揮導引作為中途導引方式,終端則是半主動雷達導引。PAC-3則是以中途慣性導引加上終端主動雷達導引。系統可摧毀250千米以內、飛行高度從幾米到同溫層之間的巡航導彈和飛機。使用新型40N6遠程導彈后,S-400系統的射程達到了400千米,據悉所有類型導彈均已通過射擊試驗。現有的S-400系統目前正在進行與航天部隊裝備的互操作能力改進工作。與航天部隊現役的A-135反導系統協同工作,S-400系統可用于對付戰斗部分離后的戰略彈道導彈。上述設想的前提是,S-400系統能夠自動從空間部隊接收有關逼近空間威脅的目標信息
“白楊”-M導彈俄羅斯試射成功的新一代“白楊”-M多彈頭導彈彈長為22.7米(彈體長17米),彈徑為1.95米,射程達1.05萬公里,每顆子彈頭當量為數十萬噸,具有抗核爆炸攔截能力。從發射試驗看,由于導彈采用了大量最新技術成果,其總體性能大大超過“白楊家族”的其他導彈,其戰斗性能比俄現有洲際導彈高出50%至1倍,命中精度高1~1.5倍,在世界同類導彈中也名列前茅。俄軍方人士認為,這種導彈可以突破任何導彈防御系統。 速燃技術——插翅騰空飛行疾 “白楊”-M導彈是一種3級固體導彈。其第一級、第二級取自SS-20,但采用了大推力速燃發動機技術,第一級還安裝了大直徑新型速燃固體發動機,推進劑的裝填量相當大。第三級是新研制的,采用了最先進的推進劑——復合推進劑丁羥加奧克托金。在結構設計上,該導彈還首次采用了3臺巡航固體燃料發動機,使導彈的功率更加強大,具備助推段快速助推和機動助推的能力,能夠在飛行初始段很快加速(比同樣條件下的液體導彈加速時間縮短近一半),不僅大大縮短了發動機的助推段工作時間,而且整個飛行過程所需要的時間也比以前的戰略導彈大大縮短。新型發動機技術還使“白楊”-M導彈能在大氣層內實現關機,從而使天基紅外探測器難以發現、監測和跟蹤導彈的行蹤,有如銷聲匿跡一般。這樣,NMD就難以對其實施有效的跟蹤和攔截。變軌技術——飄忽不定常改道 導彈的機動變軌就是改變導彈基本上沿著不變彈道飛行的軌道,以有效突破敵防御系統的攔截。“白楊”-M導彈由于采用了新的空氣動力學設計,其飛行彈道已不是普通的慣性彈道,在飛行過程中可機動滑翔,從而多次改變彈道高度。其彈頭也具有特殊的彈道,反導系統難以發現和跟蹤。在導彈的末助推推進與控制系統中,包括4個互通的燃氣發生器。每個發生器有兩個噴管,由燃氣閥根據控制系統的指令打開或關閉,控制末助推級的飛行和彈頭的釋放。每個燃氣發生器可由發動機按照預設的程序帶動旋轉,以改變控制力的方向,并實現機動變軌,從而提高導彈的反攔截性能。 分導技術——鋪天彈雨威力大 分導式多彈頭就是一枚導彈發射多個分別沿不同軌道飛行、瞄準不同目標的子彈頭。每個子彈頭就是一枚可以產生巨大殺傷效果的炸彈,即使這些彈頭被擊毀,也可以大大消耗攔截導彈的數量,從而使后續導彈得以突防。有關研究證明,當子彈頭數為5~15時,導彈的突防概率趨近于1,就是說,攔截導彈將無從攔截。“白楊”-M導彈最初設計的是一種單彈頭導彈,但在投擲重量和其他相關技術上留有改裝為多彈頭分導式導彈的接口。其目的就是在必要時,使俄羅斯的核威懾能力能成倍增加。即將裝備部隊的新一代“白楊”-M導彈就是這樣一種可攜帶多枚彈頭的分導式導彈——面對鋪天蓋地的來襲彈頭,NMD是分身乏術,難有招架之力。 加固技術——堅不可摧抗核擊 抗核加固技術就是在彈頭表面包覆特殊材料,以防止攔截導彈的核輻射、電磁輻射;也可在導彈上采用硬度大的合成材料提高導彈抗擊攔截導彈碰撞的能力。 為防止敵在NMD中使用核彈頭進行攔截,“白楊”-M導彈彈頭采用了多層殼體結構,不僅提高了彈頭的結構強度,有效防止在非直接撞擊條件下核爆炸效應對其產生的殼體熔化、燒毀、斷裂等,還可以吸收、衰減和屏蔽核電磁脈沖等的輻射能量,使NMD很難對其進行攔截。“白楊”-M導彈對核爆炸的失效距離僅為500米,而世界上同類導彈彈頭的失效距離為10公里,兩者相差20倍! 另外,“白楊”-M導彈的控制系統還采用了人工智能技術,可使電磁脈沖干擾失效,使導彈具有良好的抗干擾性及飛行的安全與穩定性,有效規避敵方的導彈防御系統。
截至2018年,最厲害的核武器是氫彈。氫彈又稱熱核武器,屬于核武器的一種。主要利用氫的同位素(氘、氚)的核聚變反應所釋放的能量來進行殺傷破壞,屬于威力強大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聯合國安全理事會五大常任理事國(美、俄、中、英、法)合法擁有熱核武器。核的聚變反應比重核裂變現象發現得早,但氫彈卻比原子彈出現得晚,歷史第一顆氫彈在1952年才試制成功,而可控制的聚變反應堆由于障礙重重,至今仍是科學技術上尚未解決的一個重大問題,原因是要實現輕核聚變反應的條件比實現重核裂變的條件要困難得多。
總結
- 上一篇: 蹦下嘎啦嘎是什么歌呢?
- 下一篇: 不锈钢桶价格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