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根清净下一句是什么啊?
生活随笔
收集整理的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了
六根清净下一句是什么啊?
小編覺得挺不錯的,現在分享給大家,幫大家做個參考.
只有極少數人知道卡巴內化的原理其實只是病毒哦。于是,在這樣的迷信環境下,人們的精神會潛意識地在宗教和信仰上尋求寄托。雖然這個看起來像是“介”的文字,但實際上這是對“六根清凈”的“六”做的設計LOGO,是為了更符合佛教用語“六根清凈”的意義而做的變形。它包含了“這里是清凈之地”“愿這里清凈”等,那個世界下的人們所期望的祈愿。就好像春節會在家里貼的倒“?!保脕砥矶\來年的好運和福氣。而被卡巴內侵蝕的日之本人民則祈禱著能夠凈化和肅清卡巴內,長久下來,人們集體的思念沉淀在一起,最終具現成了這樣一個神符和護符般的象征,也就是這個“介”文字啦。
句義:手里拿著秧苗,一撮一撮地插滿了水田,插秧時低頭就可以看到水田中倒映著的藍天和白云。當我們身心不再被外界的物欲染著的時候,才能與道相契。插秧時表面上是邊插邊后退,但卻是一直向前的。契此和尚是從現實勞動中退步插秧的情境來闡述參禪的境界。出處:《插秧詩》契此和尚原文:插秧詩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什么是六根、六塵和六識呢?說起來,很簡單,那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從心理與物理的媒介功能上說,稱為六根,也就是生理學上的神經官能。眼有視神經,耳有聽神經,鼻有嗅神經,舌有味神經,身有感觸神經,意有腦神經,這些都是心與物的媒介的根本,所以稱為六根。 從六根所接觸的對象上說,稱為六塵,也就是物理學上的各類物質。眼根所見的顏色和形象,耳根所聽的聲音,鼻根所嗅的香臭,舌根所嘗的味道,身根所觸的粗細冷熱與濕滑等,意根思想的稱為“法”——即思想反映的事事物物,這些就被稱為六塵。 那么,為什么要稱為六根清凈呢? 修持解脫道的工夫,不外戒、定、慧的三學,但是,慧的主要根源是戒與定,所以修持的入門工夫,應從身心的兩方面著手,一是修身,一是修心。把不好的念頭修理掉,稱為修心,修心的主要工夫是禪定;把不好的行為修理掉,稱為修身,所以修身也可稱為修行,修身的主要工夫是持戒,持戒的目的是在守護根門——守衛保護住六根的大門,不讓壞事從六個根門之中溜進我們的心田,以致種下生死流轉的禍苗。 因為,一個凡夫,除了進入禪定的境界而外,就不能沒有妄想,妄想是促成六根造業的導火線,佛教的戒律,就是妄想與六根之間的保險絲與滅火器,在戒律的防衛之下,六根才能漸漸地清凈,一旦到了六根清凈的程度,超凡人圣的境界,也就快要接近了。 所以,一般的凡夫僧尼,只能在戒律的保護下,勉強守住了六根,至于清凈二字,那是談不上的。一般人的觀念,總以為僧尼們只要不犯淫行,不貪非分之財,不介人人我是非,便算是六根清凈了,事實上,凡是貪逐于物境的受用,便是六根不凈,不論是看的、聽的、嗅的、吃的、穿的、玩的、用的,只要有了貪取不舍的情形,就是六根不凈。因為除了男女及錢財等的問題,都不容易覺察出來,凈與不凈,也就很少有人細心地注意它了。
“六根清凈”這個名詞,在一般不知佛法的人看來,是非常浮淺的,甚至非常好笑的,他們以為凡是出了家的僧尼,一定就是六根清凈的人,如果稍微沾染了一點男女錢財的習氣,一些專門喜歡揚惡隱善的新聞記者,便會在報紙上大做他們“六根不凈”的渲染文章!至于什么叫做六根,什么又叫做六根清凈?他們是不想知道的。其實,六根清凈四個字中,大有道理。六根,是指生理學的全部范圍。佛教看宇宙人生,既不是唯物論者,也不是唯心論者,更不是唯神論者,乃是主張因緣和合的緣生論者。所以,佛教看一個人的構成,是從心理、生理、物理的三方面來分析的。上面所說的六根是屬于生理學,加上六塵的物理學及六識的心理學,便是一個人的總和,六根、六塵、六識的形成,稱為十八界,十八界的三大類,構成鼎足之勢,相互為用,缺了一類,其他的二類也就不能存在。因為六塵與六識要靠六根的媒介才有作用,六塵與六根要靠六識的判別才有價值,六根與六識要有六塵的反映才有功效。如果要下一個比喻,那么,六根是鏡子,六塵是被鏡子所照的影像,六識是判別鏡中所照影像的人。甚么是六根六塵和六識呢?說起來,很簡單,那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從心理與物理的媒介功能上說,稱為六根,也就是生理學上的神經官能。眼有視神經,耳有聽神經,鼻有嗅神經,舌有味神經,身有感觸神經,意有腦神經,這些都是心與物的媒介的根本,所以稱為六根。從六根所接觸的對象上說,稱為六塵,也就是物理學上的各類物質。眼根所見的顏色和形色,耳根所聽的聲音,鼻根所嗅的香臭,舌根所嘗的味道,身根所觸的粗細冷熱與濕滑等,意根思想的稱為“法”——那是指的極微極遠的無從捉摸的東西,這些就被稱為六塵。從六根接觸六塵而產生的判別力與記憶力上說,稱為六識。如果沒有六識而僅有六根與六塵,那就不是活人而是死尸,所以,六識是六根的操縱者,六根是六識用來接觸六塵的工具。那么,為什么要稱為六根清凈呢?因為六根是六識的工具,作善作惡,固然是出于六識的主張,造成善惡行為的事實,卻是在于六根的作用。人之流轉于生死輪回的苦海之中,就是由于六根不曾清凈,自從無始以來的一切罪業,均由六根所造,比如眼根貪色、耳根貪聲、鼻根貪香、舌根貪味、身根貪細滑、意根貪樂境;有貪,也必有?,貪與?,是由無明——煩惱而來,合起來,就是“貪、?、癡”的三毒交加,惡多善少,永無出離生死苦海的日子了。修持解脫道的工夫,不外戒、定、慧的三學,但是,慧的主要根源是戒與定,所以修持的入門工夫,應從身心的兩方面著手,一是修身,一是修心。把不好的念頭修理掉,稱為修心,修心的主要工夫是禪定;把不好的行為修理掉,稱為修身,所以修身也可稱為修行,修身的主要工夫是持戒,持戒的目的是在守護根門——守衛保護住六根的大門,不讓壞事從六個根門之中溜進我們的心田,以致種下生死流轉的禍苗。因為,一個凡夫,除了進入禪定的境界而外,就不能沒有妄想,妄想是促成六根造業的導火線,佛教的戒律,就是妄想與六根之間的保險絲或滅火器,在戒律的防衛之下,六根才能漸漸地清凈,一旦到了六根清凈的程度,超凡入圣的境界,也就快要接近了。所以,一般的凡夫僧尼,只能在戒律的保護下,勉強守住了六根,至于清凈二字,那是談不上的。一般人的觀念,總以為僧尼們只要不犯淫行,不貪非分之財,不介入人我是非,便算是六根清凈了,事實上,凡是貪逐于物境的受用,總是六根不凈,不論是看的、聽的、嗅的、吃的、穿的、玩的、用的,只要有了貪取不舍的情形,就是六根不凈。因為除了男女及錢財等的問題,都不容易覺察出來,凈與不凈,也就很少有人細心地注意它了。根據中國天臺宗的判斷,六根清凈位,便是五十二個菩薩階位最初十階的十信位,要斷見思二惑——相當唯識宗的分別煩惱與分別所知的二障,這應該是從普通(外)凡夫進入賢位(內)凡夫的階段。又據法華經及涅??經中說,能得六根清凈,便可六根互用,所謂六根互用,那是說,六根之中的任何一根。均可兼備其他五根的功能,眼能見色,也能聞聲、嗅香、嘗味等,耳能聞聲,也能見色、嗅香、嘗味等,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是一樣。六根清凈了,就能六根互用,這在一般的讀者看來,難免會說這是神乎其神的神話。事實上,我們之所以不能六根互用,正因為自己把六根的官能限制住了,也就是說,我們利用六根而執取六塵,六塵充塞了六根,障礙了六根,六根便成了六塵的奴才,也習慣地成了六塵的應聲蟲,色塵來了,眼根應付,聲塵來了,耳根應付,香塵來了,鼻根應付,舌、身、意根,也是一樣。如果不是這樣,如果六根不執六塵,六根不受六塵的支配與誘惑,那么,六根就從六塵之中得到了解脫,解脫了的六根,便是自由的六根,自由的六根,自然可以彼此互用而不分界限了。這個自由的六根,也就是清凈的六根,因為自由的六根雖然仍與六塵打交道,但已不受六塵的引誘而造生死的染污之業,所以稱為六根清凈。說得明白一些,所謂六根清凈,不是沒有了六根,而是我們的生理官能,不再隨著外境的幻象而轉,這就叫做一塵不染——但這絕不是等閑的工夫所能辦到的事。為了便于讀者的記憶,再將六識、六根、六塵的名目,抄錄如下:一、眼、耳、鼻、舌、身、意——六識。二、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三、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六識發動六根而接觸六塵,六塵映入六根而由六識判別及記憶保存,再從六識的記憶保存中顯現出來,發動六根貪取六塵,就這樣交互回還而造成生生死死之流,六根清凈的目的,便在斷絕并超越這一生生死死的生命之流。“四大皆空”,空去哪四個大呢?不懂佛法的人,他會脫口而出地告訴你:“空了酒、色、財、氣,就是四大皆空嘛!”其實,這與佛教所說的四大皆空,根本是牛頭不對馬嘴。因為佛教所講的四大,是指“地、水、火、風”的四大物質因素。四大的觀念,也不是佛教發明的,這是人類對于宇宙本體的初期探索而得的結果,在東西方的哲學思想史上,幾乎有著同樣的趨勢。比如中國書經所記的“水、火、金、木、土”五行;印度古吠陀本集所說的世界形成,是基于“地、水、風、火、空”的五種自然因素;希臘古哲學家恩比多克里斯(Empedocles),也曾提出“氣、水、土、火”為宇宙間不變的四大元素。總之,不論五行也好,五大也好,四大也好,都是指的物理界的基本元素,如果僅限于此而膠著于此,那么,發展的結果,便是唯物論者,所以,這些思想,也是唯物論的先驅。佛教講四大皆空,是沿用著印度固有的思想而再加以深刻化及佛教化的,因為地、水、火、風的四大元素,是宇宙物理的,比如山岳土地屬于地大,海洋河川屬于水大,陽光炎熱屬于火大,空間氣流屬于風大。如把它們化為人體生理的,比如毛發骨肉屬于地大,血液分泌屬于水大,體溫屬于火大,呼吸屬于風大;若從四大的物性上說,堅硬屬于地大,濕潤屬于水大,溫暖屬于火大,流動屬于風大。但是,不論如何地分析四大,四大終屬于物質界而無法概括精神界的。所以唯物論者以四大為宇宙的根源,佛教則絕不同意這樣的說法。佛教所講的四大,也有小乘與大乘的不同。從大體上說,小乘佛教所說的四大,是指造成物質現象的基本因緣,稱為四大種,意思是說,地、水、火、風,是形成一切物質現象的種子,一切的物象,都是由于四大的調和分配完成;四大和諧,便會欣欣向榮,四大矛盾,便會歸于毀滅,物理現象是如此,生理現象也是如此,所以佛教徒把病人生病,稱為“四大違和”。小乘佛教觀察四大種的目的,是在使人看空我們這個由四大假合而成的色身,不以色身為實在的我,不因執取色身為我而造種種生死之業,一旦把我看空,便會進入小乘的涅??境界,不再輪回生死了。大乘佛教所說的四大,不是指的根本元素,而是指的物態的現象,是假非實,是幻非實,對于物象的形成而言,僅是增上緣而非根本法,雖也承認四大為物象的種子,但不以為四大是物象的真實面貌;小乘佛教因為只空我而不空法,所以雖把物象看空,仍以為四大的極微質——“法”是實有的。不過,小乘佛教不是唯物論,而是多元論,因為佛教的空不僅空去四大,乃要空去五蘊;四大,只是五蘊中的一蘊而已。甚么又叫做五蘊呢?那就是:色、受、想、行、識,前一屬于物質界,后四屬于精神界,四大,便是色蘊。關于五蘊的內容,已非本文所能介紹,因為五蘊是個很大的題目,我們只能在此說一句:五蘊是三界之內的生死法,空去五蘊,才能超出三界的生死之外。同時,我們由于五蘊的提出,證明佛教不是只講四大皆空,而是要進一步講五蘊皆空的。尤其重要的,佛教的重心,并不以四大為主,而是以識蘊為主,至于受、想、行的三蘊,也是識蘊的陪襯,乃是用來顯示精神界的功用之廣而且大的。所以,佛教不僅不是唯物論者,倒是唯識論者。今天的內容就到這里了,歡迎留言告訴我們你還想了解哪些總結文化,關注再生網同名微信公眾號,分享更多善知識。
四大皆空是指道空、天空、地空、人空。該句沒有固定句式,全憑個人理解。六根:佛家語,指眼、耳、鼻、舌、身、意。佛家以達到遠離煩惱的境界為六根清凈,它比喻已無任何欲念。
原指一般佛門中清修的人所希望達到的標準: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視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六根清凈的詞典解釋:【解釋】:六根:佛家語,指眼、耳、鼻、舌、身、意。佛家以達到遠離煩惱的境界為六根清靜。比喻已沒有任何欲念?!境鲎浴浚核濉に鍩邸秾毰_經藏愿文》:“五種法師,俱得六根清凈。”【示例】:寸草不留,~,與汝剃除,免得爭競。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四回【語法】:主謂式;作謂語、定語;比喻已沒有任何欲念
句義:手里拿著秧苗,一撮一撮地插滿了水田,插秧時低頭就可以看到水田中倒映著的藍天和白云。當我們身心不再被外界的物欲染著的時候,才能與道相契。插秧時表面上是邊插邊后退,但卻是一直向前的。契此和尚是從現實勞動中退步插秧的情境來闡述參禪的境界。出處:《插秧詩》契此和尚原文:插秧詩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什么是六根、六塵和六識呢?說起來,很簡單,那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從心理與物理的媒介功能上說,稱為六根,也就是生理學上的神經官能。眼有視神經,耳有聽神經,鼻有嗅神經,舌有味神經,身有感觸神經,意有腦神經,這些都是心與物的媒介的根本,所以稱為六根。 從六根所接觸的對象上說,稱為六塵,也就是物理學上的各類物質。眼根所見的顏色和形象,耳根所聽的聲音,鼻根所嗅的香臭,舌根所嘗的味道,身根所觸的粗細冷熱與濕滑等,意根思想的稱為“法”——即思想反映的事事物物,這些就被稱為六塵。 那么,為什么要稱為六根清凈呢? 修持解脫道的工夫,不外戒、定、慧的三學,但是,慧的主要根源是戒與定,所以修持的入門工夫,應從身心的兩方面著手,一是修身,一是修心。把不好的念頭修理掉,稱為修心,修心的主要工夫是禪定;把不好的行為修理掉,稱為修身,所以修身也可稱為修行,修身的主要工夫是持戒,持戒的目的是在守護根門——守衛保護住六根的大門,不讓壞事從六個根門之中溜進我們的心田,以致種下生死流轉的禍苗。 因為,一個凡夫,除了進入禪定的境界而外,就不能沒有妄想,妄想是促成六根造業的導火線,佛教的戒律,就是妄想與六根之間的保險絲與滅火器,在戒律的防衛之下,六根才能漸漸地清凈,一旦到了六根清凈的程度,超凡人圣的境界,也就快要接近了。 所以,一般的凡夫僧尼,只能在戒律的保護下,勉強守住了六根,至于清凈二字,那是談不上的。一般人的觀念,總以為僧尼們只要不犯淫行,不貪非分之財,不介人人我是非,便算是六根清凈了,事實上,凡是貪逐于物境的受用,便是六根不凈,不論是看的、聽的、嗅的、吃的、穿的、玩的、用的,只要有了貪取不舍的情形,就是六根不凈。因為除了男女及錢財等的問題,都不容易覺察出來,凈與不凈,也就很少有人細心地注意它了。
“六根清凈”這個名詞,在一般不知佛法的人看來,是非常浮淺的,甚至非常好笑的,他們以為凡是出了家的僧尼,一定就是六根清凈的人,如果稍微沾染了一點男女錢財的習氣,一些專門喜歡揚惡隱善的新聞記者,便會在報紙上大做他們“六根不凈”的渲染文章!至于什么叫做六根,什么又叫做六根清凈?他們是不想知道的。其實,六根清凈四個字中,大有道理。六根,是指生理學的全部范圍。佛教看宇宙人生,既不是唯物論者,也不是唯心論者,更不是唯神論者,乃是主張因緣和合的緣生論者。所以,佛教看一個人的構成,是從心理、生理、物理的三方面來分析的。上面所說的六根是屬于生理學,加上六塵的物理學及六識的心理學,便是一個人的總和,六根、六塵、六識的形成,稱為十八界,十八界的三大類,構成鼎足之勢,相互為用,缺了一類,其他的二類也就不能存在。因為六塵與六識要靠六根的媒介才有作用,六塵與六根要靠六識的判別才有價值,六根與六識要有六塵的反映才有功效。如果要下一個比喻,那么,六根是鏡子,六塵是被鏡子所照的影像,六識是判別鏡中所照影像的人。甚么是六根六塵和六識呢?說起來,很簡單,那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從心理與物理的媒介功能上說,稱為六根,也就是生理學上的神經官能。眼有視神經,耳有聽神經,鼻有嗅神經,舌有味神經,身有感觸神經,意有腦神經,這些都是心與物的媒介的根本,所以稱為六根。從六根所接觸的對象上說,稱為六塵,也就是物理學上的各類物質。眼根所見的顏色和形色,耳根所聽的聲音,鼻根所嗅的香臭,舌根所嘗的味道,身根所觸的粗細冷熱與濕滑等,意根思想的稱為“法”——那是指的極微極遠的無從捉摸的東西,這些就被稱為六塵。從六根接觸六塵而產生的判別力與記憶力上說,稱為六識。如果沒有六識而僅有六根與六塵,那就不是活人而是死尸,所以,六識是六根的操縱者,六根是六識用來接觸六塵的工具。那么,為什么要稱為六根清凈呢?因為六根是六識的工具,作善作惡,固然是出于六識的主張,造成善惡行為的事實,卻是在于六根的作用。人之流轉于生死輪回的苦海之中,就是由于六根不曾清凈,自從無始以來的一切罪業,均由六根所造,比如眼根貪色、耳根貪聲、鼻根貪香、舌根貪味、身根貪細滑、意根貪樂境;有貪,也必有?,貪與?,是由無明——煩惱而來,合起來,就是“貪、?、癡”的三毒交加,惡多善少,永無出離生死苦海的日子了。修持解脫道的工夫,不外戒、定、慧的三學,但是,慧的主要根源是戒與定,所以修持的入門工夫,應從身心的兩方面著手,一是修身,一是修心。把不好的念頭修理掉,稱為修心,修心的主要工夫是禪定;把不好的行為修理掉,稱為修身,所以修身也可稱為修行,修身的主要工夫是持戒,持戒的目的是在守護根門——守衛保護住六根的大門,不讓壞事從六個根門之中溜進我們的心田,以致種下生死流轉的禍苗。因為,一個凡夫,除了進入禪定的境界而外,就不能沒有妄想,妄想是促成六根造業的導火線,佛教的戒律,就是妄想與六根之間的保險絲或滅火器,在戒律的防衛之下,六根才能漸漸地清凈,一旦到了六根清凈的程度,超凡入圣的境界,也就快要接近了。所以,一般的凡夫僧尼,只能在戒律的保護下,勉強守住了六根,至于清凈二字,那是談不上的。一般人的觀念,總以為僧尼們只要不犯淫行,不貪非分之財,不介入人我是非,便算是六根清凈了,事實上,凡是貪逐于物境的受用,總是六根不凈,不論是看的、聽的、嗅的、吃的、穿的、玩的、用的,只要有了貪取不舍的情形,就是六根不凈。因為除了男女及錢財等的問題,都不容易覺察出來,凈與不凈,也就很少有人細心地注意它了。根據中國天臺宗的判斷,六根清凈位,便是五十二個菩薩階位最初十階的十信位,要斷見思二惑——相當唯識宗的分別煩惱與分別所知的二障,這應該是從普通(外)凡夫進入賢位(內)凡夫的階段。又據法華經及涅??經中說,能得六根清凈,便可六根互用,所謂六根互用,那是說,六根之中的任何一根。均可兼備其他五根的功能,眼能見色,也能聞聲、嗅香、嘗味等,耳能聞聲,也能見色、嗅香、嘗味等,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是一樣。六根清凈了,就能六根互用,這在一般的讀者看來,難免會說這是神乎其神的神話。事實上,我們之所以不能六根互用,正因為自己把六根的官能限制住了,也就是說,我們利用六根而執取六塵,六塵充塞了六根,障礙了六根,六根便成了六塵的奴才,也習慣地成了六塵的應聲蟲,色塵來了,眼根應付,聲塵來了,耳根應付,香塵來了,鼻根應付,舌、身、意根,也是一樣。如果不是這樣,如果六根不執六塵,六根不受六塵的支配與誘惑,那么,六根就從六塵之中得到了解脫,解脫了的六根,便是自由的六根,自由的六根,自然可以彼此互用而不分界限了。這個自由的六根,也就是清凈的六根,因為自由的六根雖然仍與六塵打交道,但已不受六塵的引誘而造生死的染污之業,所以稱為六根清凈。說得明白一些,所謂六根清凈,不是沒有了六根,而是我們的生理官能,不再隨著外境的幻象而轉,這就叫做一塵不染——但這絕不是等閑的工夫所能辦到的事。為了便于讀者的記憶,再將六識、六根、六塵的名目,抄錄如下:一、眼、耳、鼻、舌、身、意——六識。二、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三、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六識發動六根而接觸六塵,六塵映入六根而由六識判別及記憶保存,再從六識的記憶保存中顯現出來,發動六根貪取六塵,就這樣交互回還而造成生生死死之流,六根清凈的目的,便在斷絕并超越這一生生死死的生命之流。“四大皆空”,空去哪四個大呢?不懂佛法的人,他會脫口而出地告訴你:“空了酒、色、財、氣,就是四大皆空嘛!”其實,這與佛教所說的四大皆空,根本是牛頭不對馬嘴。因為佛教所講的四大,是指“地、水、火、風”的四大物質因素。四大的觀念,也不是佛教發明的,這是人類對于宇宙本體的初期探索而得的結果,在東西方的哲學思想史上,幾乎有著同樣的趨勢。比如中國書經所記的“水、火、金、木、土”五行;印度古吠陀本集所說的世界形成,是基于“地、水、風、火、空”的五種自然因素;希臘古哲學家恩比多克里斯(Empedocles),也曾提出“氣、水、土、火”為宇宙間不變的四大元素。總之,不論五行也好,五大也好,四大也好,都是指的物理界的基本元素,如果僅限于此而膠著于此,那么,發展的結果,便是唯物論者,所以,這些思想,也是唯物論的先驅。佛教講四大皆空,是沿用著印度固有的思想而再加以深刻化及佛教化的,因為地、水、火、風的四大元素,是宇宙物理的,比如山岳土地屬于地大,海洋河川屬于水大,陽光炎熱屬于火大,空間氣流屬于風大。如把它們化為人體生理的,比如毛發骨肉屬于地大,血液分泌屬于水大,體溫屬于火大,呼吸屬于風大;若從四大的物性上說,堅硬屬于地大,濕潤屬于水大,溫暖屬于火大,流動屬于風大。但是,不論如何地分析四大,四大終屬于物質界而無法概括精神界的。所以唯物論者以四大為宇宙的根源,佛教則絕不同意這樣的說法。佛教所講的四大,也有小乘與大乘的不同。從大體上說,小乘佛教所說的四大,是指造成物質現象的基本因緣,稱為四大種,意思是說,地、水、火、風,是形成一切物質現象的種子,一切的物象,都是由于四大的調和分配完成;四大和諧,便會欣欣向榮,四大矛盾,便會歸于毀滅,物理現象是如此,生理現象也是如此,所以佛教徒把病人生病,稱為“四大違和”。小乘佛教觀察四大種的目的,是在使人看空我們這個由四大假合而成的色身,不以色身為實在的我,不因執取色身為我而造種種生死之業,一旦把我看空,便會進入小乘的涅??境界,不再輪回生死了。大乘佛教所說的四大,不是指的根本元素,而是指的物態的現象,是假非實,是幻非實,對于物象的形成而言,僅是增上緣而非根本法,雖也承認四大為物象的種子,但不以為四大是物象的真實面貌;小乘佛教因為只空我而不空法,所以雖把物象看空,仍以為四大的極微質——“法”是實有的。不過,小乘佛教不是唯物論,而是多元論,因為佛教的空不僅空去四大,乃要空去五蘊;四大,只是五蘊中的一蘊而已。甚么又叫做五蘊呢?那就是:色、受、想、行、識,前一屬于物質界,后四屬于精神界,四大,便是色蘊。關于五蘊的內容,已非本文所能介紹,因為五蘊是個很大的題目,我們只能在此說一句:五蘊是三界之內的生死法,空去五蘊,才能超出三界的生死之外。同時,我們由于五蘊的提出,證明佛教不是只講四大皆空,而是要進一步講五蘊皆空的。尤其重要的,佛教的重心,并不以四大為主,而是以識蘊為主,至于受、想、行的三蘊,也是識蘊的陪襯,乃是用來顯示精神界的功用之廣而且大的。所以,佛教不僅不是唯物論者,倒是唯識論者。今天的內容就到這里了,歡迎留言告訴我們你還想了解哪些總結文化,關注再生網同名微信公眾號,分享更多善知識。
四大皆空是指道空、天空、地空、人空。該句沒有固定句式,全憑個人理解。六根:佛家語,指眼、耳、鼻、舌、身、意。佛家以達到遠離煩惱的境界為六根清凈,它比喻已無任何欲念。
原指一般佛門中清修的人所希望達到的標準: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視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六根清凈的詞典解釋:【解釋】:六根:佛家語,指眼、耳、鼻、舌、身、意。佛家以達到遠離煩惱的境界為六根清靜。比喻已沒有任何欲念?!境鲎浴浚核濉に鍩邸秾毰_經藏愿文》:“五種法師,俱得六根清凈。”【示例】:寸草不留,~,與汝剃除,免得爭競。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四回【語法】:主謂式;作謂語、定語;比喻已沒有任何欲念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六根清净下一句是什么啊?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戴森发布轻量无绳吸尘器:为中国市场打造,
- 下一篇: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是什么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