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编辑技术再获突破!刘如谦合作团队为耳聋者带来福音
基因編輯領域的頂尖學者、Broad 研究所的劉如謙(David Liu)教授與哈佛醫學院專注于耳鼻喉科研究的 Jeffrey Holt 教授合作,近日在《科學》子刊發表一項新成果,為眾多遺傳性耳聾患者帶來一種潛在治療策略。
他們利用新穎的單堿基編輯技術,在小鼠內耳中成功修正了導致耳聾的一種基因錯誤,讓小鼠恢復部分聽力。研究人員相信,這種方法經過進一步完善,也將有助于提高耳聾患者的聽力。
值得一提的是,這是利用基因組編輯技術修復隱性致病突變的首個成功例子。
▲這項研究獲得了《科學》官網的推薦(圖片來源:Science 截圖)
聽力喪失雖不致命,給生活和社會的影響卻是巨大的。人工耳蝸等技術設備可以起到一定幫助,但對于患者來說,引起耳聾的根本問題并沒解決。在雙耳失聰的人群中,大約有半數是基因突變造成的。近年來,基因編輯工具的問世,為這些遺傳性耳聾患者從根源上帶來了治療希望。
編碼跨膜通道樣蛋白1(TMC1)的基因發生突變,是導致耳聾的一個常見原因。兩年前,劉如謙教授的研究團隊做出了一項突破,他們用基于 CRISPR-Cas9 基因編輯的方法,在小鼠中修復了 Tmc1 的一種顯性致病突變,從而延緩小鼠的聽力喪失。
所謂的顯性致病突變,指基因的兩個副本中只有一個出錯就引起遺傳病。在這種情況下,把有問題的基因副本“擦除”,而讓好的那個副本發揮作用,就可能起到治療效果。
▲基因編輯大牛劉如謙教授(圖片來源:Harvard University)
然而,“大多數遺傳病不是由顯性突變引起,而是由隱性突變引起,包括大多數遺傳性聽力損失。”劉如謙教授說道。隱形致病突變,意味著來自父母雙方的基因副本兩個都有問題。因此,不能只是“擦除”有問題的基因,而需要對至少一個基因副本做出“修正”,恢復它們的正常功能。
在此次的新研究中,科學家們希望修復 Tmc1 隱性致病突變。這種突變與正常版本僅僅只有一個氨基酸的差別,卻足以導致內耳的毛細胞迅速退化,無法有效地把聲音信號轉變為神經細胞發送給大腦,于是引起聽力下降。
為了達到修復基因的目的,這項研究的共同第一作者 Wei-His Yeh 博士與同事們首先開發并優化了一款單堿基編輯器。傳統的 CRISPR 在基因組上進行剪切,單堿基編輯器則不一樣,可以在不切斷雙鏈 DNA 的情況下,對 DNA 進行單堿基轉換。
由于單堿基編輯器較大,不適用于常用的腺相關病毒(AAV)載體,研究人員為此設計了一種巧妙的雙載體遞送方式:將單堿基編輯器分為兩半,用兩個 AAV 包裝。當它們進入同一個細胞后,兩半再次組合,前往 DNA 鏈尋找編輯目標。
這種遞送方式聽起來復雜,但實際證明行之有效,更關鍵的是,對 DNA 很少造成不必要的刪除或插入。劉如謙教授說:“我們幾乎沒有看到任何脫靶編輯的證據。”
▲小鼠耳蝸中,綠色的這些細胞轉入了修復的 Tmc1 基因(圖片來源:參考資料[2];Credit: Olga Shubina-Oleinik, Boston Children‘s Hospital)
研究人員先在培養皿中驗證,這款基于雙 AAV 載體的單堿基編輯系統可以有效修正 Tmc1 隱性致病突變。接著,他們給 Tmc1 基因突變的小鼠測試了這種方法的治療潛力。在小鼠出生一天后,他們將基因編輯系統注入小鼠的內耳。
這種治療挽救了小鼠內耳中的毛細胞。研究人員欣喜地觀察到,經過基因編輯的動物,內耳中具有外形完好的毛細胞,而且還能檢測到這些毛細胞的信號傳導。
▲雙 AAV 遞送的單堿基編輯器讓 Tmc1 突變小鼠的內耳擁有了形態正常的毛細胞(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那么,這些毛細胞能幫小鼠恢復聽力嗎?Yeh 博士說她做了一項非正式的測試:一拍手,原本完全喪失聽力的小鼠跳了起來,轉頭看向她——它們聽到了!當然,研究人員也做了正式測試,腦電波顯示,遺傳性耳聾小鼠在接受治療 4 周后,能對低至 60 分貝的聲音有反應,相比之下,沒有接受過治療的小鼠對高達 110 分貝的噪音都沒有反應。
研究人員表示,他們將繼續改善這種基因療法,讓接受治療的小鼠能進一步像正常小鼠一樣,聽到更輕的聲音,并讓這種聽力改善的效果可以保持得更久。
研究人員總結說,這些結果“支持進一步發展基因編輯技術,以糾正造成遺傳疾?。òㄟz傳性耳聾)的點突變”。我們期待科學家們的努力,為更多的患者帶來福音。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基因编辑技术再获突破!刘如谦合作团队为耳聋者带来福音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红鲉鱼怎么做好吃啊?
- 下一篇: 紫光国微180亿收购计划未获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