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估陆奇离开百度的选择:双方及时止损 两全其美
陸奇
文/蔣曉婷
來源:字母榜(ID:wujicaijing)
讓我們先穿越回 2017 年的百度 AI 開發者大會。
COO 陸奇率先亮相。上午 10 點,他準時走上舞臺,占據了臺下 5000 名觀眾的視野,將一個價值判斷轟進現場和場外用戶的心智:AI 將和前三次工業革命一樣,讓人類進入全新的時代。
陸奇的聲音篤定,有力,底氣十足,不容質疑:“我們一定可以領先!”
“AI 是百度的機會,All In AI。”陸奇右手一揮,食指向上,氣定神閑“梭哈”,賭上整個百度。
會議末尾,陸奇意猶未盡,當場宣布:百度在 2020 年可以實現高速和城市道路全路網自動駕駛。
好了,現在我們可以穿越回 2020 年 5 月,此時陸奇離開百度已經兩年,人工智能產業境況大變,自動駕駛上高速遙遙無期。
國外明星 AI 企業 Wave Computing 遣散員工,申請破產保護,國內 AI 頭部企業“地平線”被爆裁員 50%。今年年初,獵豹全球智庫的報告顯示,AI 企業融資數量持續 18 年連漲后經歷斷崖式下跌。相較 2018 年,2019 年的融資金額從 1484.5 億下降到 967.27 億,下降幅度達到 34.8%,融資數量從 737 下降至 431,下降幅度高達 4 成。
從 2019 年下半年開始,曠視科技、商湯科技、云從科技、優必選、寒武紀等接連傳出 IPO 計劃。遺憾的是,曠視提交上市申請 6 個月,狀態仍是失效,商湯被爆推遲上市轉戰私募市場融資,據“投資界”報道,曠視、商湯接連上市受挫,原因是估值沒有得到認可。寒武紀則在申請科創板上市后,被上交所下達 20 題問詢。
此前笑臉相迎的資本市場徹底板起面孔,人工智能公司 2 年前在 PPT 打上 AI 標簽就能拿到高估值的好日子一去不復返了。
此時的百度,則陷入到和字節跳動的全面戰爭之中。李彥宏應該早已發現了,All In AI 不是百度的機會,而是百度的大坑。
如今的情勢分外清晰:時代風口已經出現,那就是內容競爭從圖文向視頻的大遷徙。由這場大遷徙產生的新流量,將深刻影響整個中國互聯網產業。哪家大公司主導了這場大遷徙,誰就能將流量分發的閘門掌握在自己手中,就像過去 10 年騰訊所做的那樣。
百度從 BAT 掉隊,這早就是公認的事實,今天美團市值超過千億美元,最不爽的可能就是李彥宏,之前“百度退市”的消息,雖然被官方否認,但未必無因。
如果想恢復昔日榮光,重新與二馬并列,正在進行的內容生態大戰,正是李彥宏為數不多的機會——如果不是唯一機會的話。
李彥宏顯然已經意識到了這一點,所以才會大力為直播站臺,百度高層宣布給予直播百億流量 +5 億現金扶持。然而,因為發力太晚,直播乃至整個短視頻領域,百度想要后發制人,已經是一件接近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如果在 2017 年,快手和抖音尚未露崢嶸之前,百度 All in 的不是 AI,而是內容生態,結果會不會有所不同呢?
A
All in AI 這個口號,顯露出陸奇性格的一斑底色。
去年年底,陸奇接受晚點采訪,毫不諱言自己過于自信,被太太認為是“自以為是”。
這是陸奇回國 3 年,兩次職業選擇遭遇挫折后的反思。
但在 2017 年,All inAI——這種近乎豪賭的動作在熱鬧的資本市場面前,無疑是一支興奮劑。
提出這個口號的陸奇,享譽中美科技圈多年,履歷挑不出一點瑕疵——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的博士后,雅虎執行副總裁、微軟全球執行副總裁,被稱為“硅谷最有權勢的華人”。
天時似乎確實降臨了:2016 年“人機大戰”——阿爾法狗戰勝圍棋九段李世石,讓原本局限在科學和科幻領域的 AI 變成了人人掛在嘴邊的大眾熱點話題。
地利也被制造出來:北京五環外,陸奇在百度 AI 大會場內坐鎮,百度真正的主人李彥宏在五環外演出了無人駕駛的驚艷一幕。盡管被開出一張罰單,但和似乎即將到來的無人駕駛時代相比,這樣的代價完全不值一提。
當晚,百度市值高漲近 180 億美元。
半個月后,國務院發布《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在政策層面上為 AI 發展再添一把火,市場很快引爆。馬云創立達摩院,馬化騰提出 AI in all,華為發布全棧全場景 AI 策略。投資人們迎風投錢。
同年 7 月,商湯科技融資 4.1 億美元,創下當時世界范圍內最高融資記錄。3 個月后,曠視科技完成 4.6 億美元融資,至此,AI 公司進入到融資賽跑模式,記錄不斷更新。2018 年 5 月,商湯科技融資 6.2 億美金,優必選完成 8.2 億美元融資,6 月,云從科技融資 10 億,7 月,商湯得到軟銀 10 億美元融資,11 月,地平線融資 10 億美元……
烈火烹油之下,市場很快證明,大家過分高估了 AI 的商業變現能力。2018 年年初,李開復接受中國國際電視臺采訪時直言:AI 的泡沫會破掉。“每個創業者都很想把自己的創業公司包裝成一個 AI 公司,每個 VC 也都想要標榜自己是一個 AI 投資人。但是 AI 投資其實不適合新手參與。如果對 AI 技術本身沒有了解就急著參與到 AI 的早期階段來,這樣的人會賠得連褲子都不剩。”
百度復雜的組織架構則給 All in AI 戰略蒙上了一層陰影。
前百度云工作人員林寧坦言:“百度 feed 流、無人駕駛、云技術都屬于 AI,但各個部門都是平行運行,互相并不和諧。”
一方面是李彥宏帶隊做熟悉又賺錢的搜索 +feed 流業務,另一方面是陸奇重點押注無人駕駛。
兩者在商業化上高下立現。即便到 2020 年,放眼全球,無人駕駛商用量產的目標依然停留在概念階段。
以谷歌旗下的無人駕駛公司 Waymo 為參考,Waymo 從 2009 年開始研發,10 年時間完成第一階段——百億里程測試。第二階段的量產階段依然卡殼。
按照 Waymo 今年年初傳出的好消息——融資 22.5 億美元,用于生產 8 萬輛汽車落地。但據自媒體“高工智能汽車”調查發現,Waymo 的量產并不現實,Waymo 前十年的研發投入超過 50 億美金,考慮到 8 萬輛車輛的軟硬件成本,22.5 億美元只能算是杯水車薪。
回到國內市場,無人駕駛的處境更加不樂觀。一名百度員工告訴字母榜,目前百度的無人駕駛只在有限范圍內使用,“國內落地條件不成熟,社會基礎設施發展不配套,很難規模化落地。”
按照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毅的說法,無人駕駛在 2025 年之前都將處于產品孵化期,大規模量產預計要到 2060 年。
無人駕駛難以變現,搜索 +feed 的盈利模式早已跑通,李彥宏的選擇壓根不用猜。
2018 年 4 月公布的 Q1 財報顯示,營收同比增長 31%,凈利潤為人民幣 67 億元,同比增長 277%。無人駕駛業務顆粒無收,搜索和 feed 流成為盈利錨點。財報電話會議上被問到 AI 商業化問題,陸奇的回應含糊,字里行間寄希望于未來。
如果把鏡頭拉回到 2017 年 4 月,陸奇剛加入百度 3 個月的財報電話會議,他的回應就簡單干脆多了——直面分析師提出的無人駕駛技術商業化問題,給出明確答復:2020 年實現無人駕駛汽車的商用。
B
2017 年年初加入百度時,陸奇分享過一個經驗:在適當時候跳上適當的船。到 2019 年年底的晚點采訪,他的語錄多了一句:退一步海闊天空。
在林寧看來,陸奇離開百度是一種必然,“陸奇選了一條百度不擅長的賽道。”
林寧坦言,無人駕駛是非常好的 AI 落地場景,百度的技術也很好,但阿波羅計劃只是名聲響,產品根本沒辦法落地,“寶馬、奔馳、百度、蘋果都做無人駕駛,互聯網公司拿什么跟汽車廠商比?”
更重要的是,這導致百度在戰略上走了岔路,在內容布局上徹底落伍。
百度的核心是搜索,搜索的本質是內容。百度試圖靠 AI 打翻身仗,以至于在時代主航道——內容生態競爭——上顯得投入不足,缺乏遠見。整個 2016 年,阿里宣布打造“超級消費者媒體”,騰訊系有天天快報、騰訊新聞搶占咨詢市場,頭條系拿出 10 億,要重點扶助短視頻……
雖然百度早做了準備。在 2016 年同樣拿出 10 億布局百家號,2017 年 1 月迎接陸奇的媒體會上,李彥宏強調過信息流的重要性,“很有信心讓用戶依賴百度獲取信息。”最后重心卻撲向了 AI。李彥宏在五環收罰單,陸奇用阿波羅計劃催熟 AI 泡沫,All in AI 戰略在營收上可以說毫無幫助。
反觀頭條,2017 年廣告收入達到 150 億元,在全球累積上億創作者,要在 2018 年沖擊 500 億目標。當年同一起跑點的百家號,創作者 100 萬,信息流廣告收入不足百億。
到陸奇離開百度前的 2018 年 1 月,李彥宏參加極客大會,除了強調自己從來沒有說過“All in AI”之外,專門提到信息流,“信息流就是百度的重點,百度大多數的資源是在百度搜索、百度的 feed 流上。”
李彥宏
如今回過頭來,重估陸奇離開百度的選擇,可以說是雙方及時止損,兩全其美。
陸奇成了投資人,入職 YC,后來創辦奇績創壇,一以貫之布局 AI,做的是自己喜歡做的事。
當年陸奇出走,輿論一邊倒地替陸奇惋惜,拿數據吐槽百度留不住人,10 年間出走至少 10 位副總裁、20 多名高管。內部宮斗、夫婦奪權等傳聞甚囂塵上。加上血友病吧、魏則西事件給公眾的惡劣印象,百度簡直被噴成篩子。
但不得不說,百度在 AI 戰略上松開油門,拿下陸奇,稱得上是明智,至少是亡羊補牢。
陸奇離開后,百度 All in AI 的聲音消失,2018 年 Q3 財報上,搜索和 feed 流業務的營收占到總營收的 80%。同年舉辦的百度世界大會上,一攬子計劃全程圍繞內容生態打轉,諸如賦能創作者、扶持短視頻、落地小程序,要把百度 APP 升級成“綜合性內容消費和服務平臺”。還和頭條玩起了針鋒相對,雙方打侵權官司的頻率都高了不少。
前幾天,百度大手筆推出“聚能計劃”,來補足直播業務,可謂是全面回歸內容生態根本。
與此同時,百度無人駕駛戰略的執行顯然更加理性。“無人駕駛賭的是未來,回報太遠,當下只能縮減研發成本慢慢來。”一名百度前員工說道。
2018 年的百度 AI 開發者大會上,百度宣布阿波羅計劃 3.0 版本“阿波龍”——“全球第一臺 L4 級別自動駕駛車”正式量產。不過比起 Waymo 量產 8 萬輛的大手筆,百度的“阿波龍”量產數量稍顯羞澀,只有 100 臺,活動空間只能局限在園區、機場、景區、工廠等相對封閉、線路固定的環境。
社會監管也需要百度慢慢來。2019 年百度 L4 級無人駕駛出租車在長沙量產試行,據《每日經濟新聞》報道,無人駕駛出租車的駕駛員位置上,都有司機待命,這群司機又被稱為“安全員”,是按照官方要求準備,為乘客的安全上雙保險。
按照去年 9 月上海推出的無人駕駛管理辦法,諸如車輛必須配備駕駛員,企業不得向乘車人收取費用,不得從事運輸或經營相關活動等。這也意味著,企業的無人駕駛產品,要實現真正商業化還需要N年。
這就不難理解,盡管百度逢財報必提 AI 落地,但行內人都清楚,百度營收只能依仗內容業務。
今年 2 月底發布的 2019 年總營收 1074 億元的全年財報,搜索 +feed 流唱主角。無人駕駛的亮相姿態只是強調業務進展,諸如和 23 個城市合作,拿到北京市 40 張自動駕駛牌照等。營收數據至今沒有披露出來。
到 5 月 19 日最新公布的營收 225 億元,凈利潤 31 億元的 Q1 財報,百度營收的主力軍沒變,AI 類業務財務數據依舊缺失。無人駕駛業務在財報上完全是在打醬油,云業務一筆帶過。唯一強調的 AI 產品只剩下小度,一款智能音箱。
C
百度在 AI 戰略上雷聲大雨點小的發展路徑,幾乎是國內 AI 公司的共性。
“技術改良很難徹底解決目前 AI 存在的根本性缺陷,這些缺陷決定其應用的空間被局限在特定的領域——大部分都集中在圖像識別、語音識別兩方面。”這是去年 5 月,清華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張鈸接受《經濟觀察報》時下的結論。
同時,張鈸的另一結論是:基于深度學習的人工智能在技術上已經觸及天花板。
這似乎很難讓人理解,目之所及,市面上出現的 AI 產品,除了智能機器人、人臉識別、智能客服、智能音箱之外,幾乎沒有看到技術研發更高深的產品落地。AI 的天花板怎么會這么低?
但現實情況擺在眼前,從 2016 年“人機大戰”算起,關于 AI 即將取代人工的言論甚囂塵上,李開復曾斷言 15 年內,50% 的人類工作會被 AI 取代,但 4 年過去,國內 AI 的發展進程并不樂觀。
去年 6 月的 AI 國際大會上,英特爾技術總監馬子雅坦言:大數據、AI 等新興技術落地難,目前只有2% 的數據被真正用來幫助人類的生產生活。
回到 AI 商用市場。即便是有場景優勢的阿里、京東,得到廣泛落地的也只有機器人、智能客服等基礎產品,更智能化的技術依然停留在概念階段。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智能語音領域的帶頭大哥——科大訊飛。2018 年 9 月陷入“AI 同傳造假”質疑,最后是董事長劉慶峰自己送錘,聲稱當前機器的智能水平暫時代替不了同傳。到 10 月份,央視曝光科大訊飛違規侵占徽省宣城市揚子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被質疑打著“AI”的幌子拿地蓋別墅。
當年暴風般卷起的融資熱潮,如今飛舞一地雞毛。
AI 獨角獸商湯科技,6 年時間融資 9 輪近 30 億美元,估值一度超過 70 億美元,業務覆蓋智慧城市、智能手機、泛文化娛樂、智能汽車、智慧健康、智慧商業、教育和廣告,從 2018 年開始頻繁曝出打包售賣資產,被觀察者質疑至今沒有形成核心技術壁壘。
和商湯爭奪融資霸主的曠世科技,則是逐年刷新虧損記錄,從 2016 年全年虧損 3.43 億,到 2019 年上半年直接虧損出 52 億,被迫摔倒在港股 IPO 的路上。
寒武紀 3 年時間虧損近 16 億元,今年 3 月提交科創板 IPO 申請,計劃發行 4010 萬股,募集至少 28 億元資金,自我估值 280 億人民幣,甚至不憚于在招股書上亮出底牌:無法保證未來幾年內實現盈利,上市后可能面臨退市的風險。
……
如今回過頭來看 AI,投資人的態度最直觀。取勢資本創始人吳樹從 2011 年就開始關注 AI,他告訴字母榜(ID:wujicaijing):“許多 AI 方向有前景、有價值,也逐步顯現了商業模式,但一部分 AI 前期被一群非理性投資機構炒概念,導致高估值偏離了價值,繼續投資變成是做接盤俠,到最后誰都接不動。”
同樣是投資人的陸奇,不僅承認自己過于自信,歷數他參與的投資項目諸如機器人、生物科技、遠程工作、云計算技術等。唯獨沒有無人駕駛。
最后一次回應有關無人駕駛的問題是在去年年底的晚點采訪中,被問到最看好的三個 AI 落地場景,陸奇只給出兩個答案——智能場所,新移動(機器人駕駛)。
面對記者在無人駕駛問題上的旁敲側擊,陸奇說:無人駕駛在商業化完全落地,是一個漫長過程。
(林寧系化名)
【部分參考資料】
《對話陸奇:做一件長期有價值的事,不被人理解是必然的》,晚點,2019 年 12 月 13 日
《百度高管解讀第一季度財報陸奇表示要加強 AI 創新》,新浪科技,2017 年 4 月 28 日;
《陸奇:撥開百度迷霧的“局外人”》,人物,2018 年 6 月 28 日;
《深網陸奇謝幕后百度的“新”時代》,深網,2018 年 6 月 7 日。
《陸奇改革未完成百度重回老路?》,新京報,2018 年 5 月 23 日
《無人駕駛進入“量產時代”?破曉的黎明,還是瘋狂的白日夢》,高工智能汽車,2020 年 3 月 8 日。
《李德毅:無人駕駛汽車大規模量產預計要到 2060 年》,中國汽車報,2019 年 5 月 22 日。
《AI 公司,開始破產了》,投資界 2020 年 5 月 6 日。
《獨家專訪院士張鈸:深度學習觸及天花板,AI 奇跡難再續》,經濟觀察報,2019 年 5 月 28 日。
《商湯科技被曝折戟 IPO:九輪融資后上市未卜》,藍鯨 TMT,2020 年 3 月 27 日。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重估陆奇离开百度的选择:双方及时止损 两全其美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邢利斌被判了多少年(邢利斌)
- 下一篇: 乒乓球拍能不能晒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