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威廉姆森病逝 10年前曾到中国"布道"
每經編輯 孫志成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奧利弗·威廉姆森(Oliver Williamson)于5月21日去世,終年87歲。他被視作新制度經濟學的創始人。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在5月23日發布的新聞稿中稱,威廉姆森是因為長期健康狀況不佳,以及肺炎并發癥而去世的。
威廉姆森1932年9月27日生于美國威斯康星州蘇必利爾。1955年畢業于麻省理工學院,1963年獲卡內基梅隆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后擔任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美國科學院、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
威廉姆森的最主要學術貢獻是開創了“交易成本理論”(Transaction cost economics),同時也是“新制度經濟學”的命名者。他把“交易成本”概念具體化,使之成為制度經濟學的一個重要分析工具,從而使描述性的制度經濟學轉變成可預測、可驗證的“新制度經濟學”。
交易成本理論是由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科斯(Coase, R.H., 1937)所提出,交易成本理論的根本論點在于對企業的本質加以解釋。由于經濟體系中企業的專業分工與市場價格機能之運作,產生了專業分工的現象;但是使用市場的價格機能的成本相對偏高,而形成企業機制,它是人類追求經濟效率所形成的組織體。
威廉姆森指出,由于交易成本泛指所有為促成交易發生而形成的成本,因此很難進行明確的界定與列舉,不同的交易往往就涉及不同種類的交易成本??傮w而言,簡單的分類可將交易成本區分為以下幾項:
搜尋成本:商品信息與交易對象信息的搜集。
信息成本:取得交易對象信息與和交易對象進行信息交換所需的成本。
議價成本:針對契約、價格、品質討價還價的成本。
決策成本:進行相關決策與簽訂契約所需的內部成本。
監督成本:監督交易對象是否依照契約內容進行交易的成本,例如追蹤產品、監督、驗貨等。
違約成本:違約時所需付出的事后成本。
1985年,威廉姆森進一步將交易成本加以整理區分為事前與事后兩大類:
事前的交易成本:簽約、談判、保障契約等成本。
事后的交易成本:契約不能適應所導致的成本;討價還價的成本─指兩方調整適應不良的談判成本;建構及營運的成本;為解決雙方的糾紛與爭執而必須設置的相關成本;約束成本為取信于對方所需之成本。
威廉姆森指出,交易成本發生的原因,來自于人性因素與交易環境因素交互影響下所產生的市場失靈現象,造成交易困難所致。他指出了六項交易成本來源:
1. 有限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指交易進行參與的人,因為身心、智能、情緒等限制,在追求效益極大化時所產生的限制約束。
2. 投機主義(Opportunism):指參與交易進行的各方,為尋求自我利益而采取的欺詐手法,同時增加彼此不信任與懷疑,因而導致交易過程監督成本的增加而降低經濟效率。
3. 不確定性與復雜性(Uncertainty and Complexity):由于環境因素中充滿不可預期性和各種變化,交易雙方均將未來的不確定性及復雜性納入契約中,使得交易過程增加不少訂定契約時的議價成本,并使交易困難度上升。
4. 專用性投資(Specific investment):某些交易過程過于專屬性(Proprietary),或因為異質性(Idiosyncratic)信息與資源無法流通,使得交易對象減少及造成市場被少數人把持,使得市場運作失靈。
5. 信息不對稱(Information Asymmetric):因為環境的不確定性和自利行為產生的機會主義,交易雙方往往握有不同程度的信息,使得市場的先占者(First Mover)擁有較多的有利信息而獲益,并形成少數交易。
6. 氣氛(Atmosphere):指交易雙方若互不信任,且又處于對立立場,無法贏造一個令人滿意的交易關系,將使得交易過程過于重視形式,徒增不必要的交易困難及成本。
圖片來源: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推特
2009年,威廉姆森與埃莉諾·奧斯特羅姆(Elinor Ostrom)一同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瑞典皇家科學院發表聲明時介紹到,威廉姆森因為“在經濟治理方面的分析,特別是對公司邊界問題的分析”而獲獎。
2009年正值全球金融危機、多家銀行倒閉之時,美國聯邦政府討論是否應推出救助計劃。威廉姆斯的研究指出,對大型企業進行監管,要比試圖將其拆分或限制其規模更好。
威廉姆森認為,大型企業之所以存在,主要是因為它們高效,并且能使企業所有者、工人、供應商和客戶受益;不過,這些企業也可能濫用權力,因此需要監管。
伯克利哈斯商學院前院長、該學院首席創新和創業官里昂斯(Rich Lyons)評價說,威廉姆森的貢獻永遠地改變了經濟學家對組織的看法。
哈斯商學院還稱,威廉姆森的研究將經濟學的研究領域擴展到組織內部的管理上。他表明,經濟學可以闡明各方在交易中的成本和權衡。
2010年5月6日~11日,受《每日經濟新聞》和上海交通大學聯合邀請,威廉姆森(OliverWilliamson)在獲得諾獎后首次來到中國,走訪了上海、北京、成都三城,與中國一流經濟學家和企業家對話,共同就后金融危機時代新制度經濟學的應用與變化、企業交易成本(效率)、公司治理結構的變革與完善等熱門話題進行了探討。當時,他還接受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的專訪,就壟斷、華爾街高薪、吉利并購沃爾沃等當時最重要的經濟話題進行了闡釋。
威廉姆森開創的理論被廣泛運用于解釋企業邊界、縱向一體化、公司治理和公司金融等領域中,并且直接推動了此后不完全合同理論的產生和發展。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威廉姆森病逝 10年前曾到中国"布道"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嘶嘶""噼里啪啦":微软Surface
- 下一篇: 吉利缤越三个月后降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