鹳鱼石斧图是谁画的呢?
生活随笔
收集整理的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了
鹳鱼石斧图是谁画的呢?
小編覺得挺不錯的,現(xiàn)在分享給大家,幫大家做個參考.
中國是享譽世界的文明古國之一。她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繪畫藝術作為中國古代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人類的童年,即史前時期,就放射出奇光異彩。迄今為止,考古工作者發(fā)現(xiàn)的中國史前繪畫藝術遺存有彩陶畫、巖畫、壁畫和地畫。其中最主要的是彩陶畫。仰韶文化中的彩陶畫是中國史前繪畫藝術的杰出代表。仰韶文化是因1921年首先發(fā)現(xiàn)于河南澠池仰韶村遺址而得名的。其年代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仰韶文化遺址頒分布地域東到豫東,西至甘、青接壤地區(qū),南達鄂西北,北抵長城沿線及河套地區(qū)。而渭、汾、洛諸黃河支流匯集的中原地區(qū)是仰韶文化的中心。仰韶文化的先民善于制作彩繪的陶器。1978年,在河南臨汝閻村出土了一件陶缸。其器形為敞口、圓唇、深腹,口徑32.7厘米,底徑19.5厘米,沿下有四個對稱的鼻鈕,腹部是彩繪《鸛魚石斧圖》。這幅《鸛魚石斧圖》是仰韶文化的杰出代表作。《鸛魚石斧圖》畫面縱37厘米,橫44厘米。在繪畫史上,它不僅反映了人類童年繪畫萌芽時期的藝術風格,而且以其宏偉的氣勢,體現(xiàn)了中國史前彩陶畫藝術創(chuàng)作的最高成就。整幅作品的內容分為兩組:右邊畫的是一把豎立的裝有木柄的石斧。石斧上的孔眼、符號和緊纏的繩子,都被真實、細致地用黑線條勾勒出來。左邊畫的是一只圓眸、長喙、兩腿直撐地面的水鳥。它昂著頭,身軀稍微向后傾,顯得非常健美,嘴上銜著一條大魚,面對豎立的石斧。石斧是新石器時代人們普遍使用的生產工具。人們用石斧砍倒荊棘,開辟田地。人們用石斧防御猛獸襲擊,保護自身安全。石斧在原始人征服、改造大自然的斗爭中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自然,原始人對石斧產生了崇拜的心理。畫面上的石斧是經(jīng)過作者精心藝術加工處理的,它不是簡單地靜物寫生。真實情況,石斧只能隨意平放,不會自然豎立。作者讓石斧巍然屹立在畫面右邊,斧刃朝向外邊,形象嚴肅,一絲不茍,顯示出巨大的威力,石斧被賦予靈性,人格化了。它已經(jīng)成為氏族圖騰,接受人們的頂禮膜拜了。畫面上的水鳥,大多數(shù)研究者認為是鸛,但也有少數(shù)研究者認為是鷺。不管是鸛也好,還鷺也好,都是能給原始氏族帶來歡樂、吉祥的益鳥。鸛銜著大魚,虔誠地面對石斧,意味著向石斧奉獻供品,祈求石斧保佑氏族平安、吉祥、歡樂、豐收。這幅彩陶畫極有可能是原始氏族圖騰崇拜禮儀場面的一個特寫鏡頭。一般彩陶上的繪畫以裝飾紋樣為主,像這種描繪物象的繪畫罕見。《鸛魚石斧圖》標志著中國史前繪畫藝術由紋飾繪畫向物象繪畫的發(fā)展。紋飾繪畫與器物密切結合,而物象繪畫與器物形狀基本脫節(jié),繪畫的獨立性增強了。整幅作品中,鸛、魚、石斧的描繪極具繪畫性。無論是形象的塑造,還是畫面的構思,都不像紋飾繪畫那樣考慮如何與器形有機結合,而它僅僅是以陶缸腹部表面作畫而已。在這里,繪畫性彩陶與幾何紋彩陶的分離,以至繪畫與陶器的分離,正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結果,是人們審美觀念、創(chuàng)作思想及繪畫技巧向更高階段演進的體現(xiàn)。《鸛魚石斧圖》的表現(xiàn)手法與創(chuàng)作思想具有以下特色:作者根據(jù)石斧、鸛、畫的不同形象、內容和要求,用不同的藝術手法去表現(xiàn)。石斧和魚,用黑色線條勾勒輪廓、起承轉合剛柔互用的筆致,把表現(xiàn)對象的形狀和神情描繪得十分生動;鸛則直接用色彩涂染形體,惟有眼睛,用濃重的黑線勾圈,中間用黑色圓點表現(xiàn)眼睛,顯得分外有神。這幅作品已經(jīng)孕育了中國繪畫傳統(tǒng)藝術表現(xiàn)手法的兩種基本形式──勾勒和沒骨。用黑色線條準確地勾勒出石斧的真實形象,并賦予它靈性,把它人格化,讓它巍然屹立在畫面上,從這樣的構思中,我們可以體會出中國史前繪畫藝術家把現(xiàn)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創(chuàng)作思想。
D 本題考查中國繪畫的發(fā)展歷史,屬于基礎知識的再認再現(xiàn)。北宋時期,風俗畫成為一大亮點,杰出的代表作是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洛神賦圖》是魏晉時期東晉畫家顧愷之的傳世佳作。故答案為D。
B 本題考查再認再現(xiàn)能力。據(jù)所學可知,戰(zhàn)國帛畫《人物龍風圖》《人物馭龍圖》,造型準確,線條流暢,色彩絢麗,表明中國繪畫藝術從萌芽走向成熟。故答案為B。
1978年,在河南臨汝閻村出土了一件陶缸。其器形為敞口、圓唇、深腹,口徑32.7厘米,底徑19.5厘米,沿下有四個對稱的鼻鈕,腹部是彩繪《鸛魚石斧圖》。這幅《鸛魚石斧圖》是仰韶文化的杰出代表作。《鸛魚石斧圖》畫面縱37厘米,橫44厘米。在繪畫史上,它不僅反映了人類童年繪畫萌芽時期的藝術風格,而且以其宏偉的氣勢,體現(xiàn)了中國史前彩陶畫藝術創(chuàng)作的最高成就。整幅作品的內容分為兩組:右邊畫的是一把豎立的裝有木柄的石斧。石斧上的孔眼、符號和緊纏的繩子,都被真實、細致地用黑線條勾勒出來。左邊畫的是一只圓眸、長喙、兩腿直撐地面的水鳥。它昂著頭,身軀稍微向后傾,顯得非常健美,嘴上銜著一條大魚,面對豎立的石斧。石斧是新石器時代人們普遍使用的生產工具。人們用石斧砍倒荊棘,開辟田地。人們用石斧防御猛獸襲擊,保護自身安全。石斧在原始人征服、改造大自然的斗爭中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自然,原始人對石斧產生了崇拜的心理。畫面上的石斧是經(jīng)過作者精心藝術加工處理的,它不是簡單地靜物寫生。真實情況,石斧只能隨意平放,不會自然豎立。作者讓石斧巍然屹立在畫面右邊,斧刃朝向外邊,形象嚴肅,一絲不茍,顯示出巨大的威力,石斧被賦予靈性,人格化了。它已經(jīng)成為氏族圖騰,接受人們的頂禮膜拜了。畫面上的水鳥,大多數(shù)研究者認為是鸛,但也有少數(shù)研究者認為是鷺。不管是鸛也好,還鷺也好,都是能給原始氏族帶來歡樂、吉祥的益鳥。鸛銜著大魚,虔誠地面對石斧,意味著向石斧奉獻供品,祈求石斧保佑氏族平安、吉祥、歡樂、豐收。這幅彩陶畫極有可能是原始氏族圖騰崇拜禮儀場面的一個特寫鏡頭。一般彩陶上的繪畫以裝飾紋樣為主,像這種描繪物象的繪畫罕見。《鸛魚石斧圖》標志著中國史前繪畫藝術由紋飾繪畫向物象繪畫的發(fā)展。紋飾繪畫與器物密切結合,而物象繪畫與器物形狀基本脫節(jié),繪畫的獨立性增強了。整幅作品中,鸛、魚、石斧的描繪極具繪畫性。無論是形象的塑造,還是畫面的構思,都不像紋飾繪畫那樣考慮如何與器形有機結合,而它僅僅是以陶缸腹部表面作畫而已。在這里,繪畫性彩陶與幾何紋彩陶的分離,以至繪畫與陶器的分離,正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結果,是人們審美觀念、創(chuàng)作思想及繪畫技巧向更高階段演進的體現(xiàn)。
鸛魚石斧圖彩陶缸,1978年出土于河南省臨汝縣(今汝州市)閻村,新石器時代前期的葬具。為紅陶砂質,高47厘米,口徑32.7厘米,底徑19.5厘米。器腹外壁的一側就是著名的鸛魚石斧圖。圖高37厘米,寬44厘米,約占缸體表面積的一半,畫面真實生動、色彩和諧、古樸優(yōu)美,極富意境,是迄今中國發(fā)現(xiàn)最早、面積最大的一幅陶畫。收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12200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64件不可出國展出的珍貴文物之首。
D 本題考查中國繪畫的發(fā)展歷史,屬于基礎知識的再認再現(xiàn)。北宋時期,風俗畫成為一大亮點,杰出的代表作是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洛神賦圖》是魏晉時期東晉畫家顧愷之的傳世佳作。故答案為D。
B 本題考查再認再現(xiàn)能力。據(jù)所學可知,戰(zhàn)國帛畫《人物龍風圖》《人物馭龍圖》,造型準確,線條流暢,色彩絢麗,表明中國繪畫藝術從萌芽走向成熟。故答案為B。
1978年,在河南臨汝閻村出土了一件陶缸。其器形為敞口、圓唇、深腹,口徑32.7厘米,底徑19.5厘米,沿下有四個對稱的鼻鈕,腹部是彩繪《鸛魚石斧圖》。這幅《鸛魚石斧圖》是仰韶文化的杰出代表作。《鸛魚石斧圖》畫面縱37厘米,橫44厘米。在繪畫史上,它不僅反映了人類童年繪畫萌芽時期的藝術風格,而且以其宏偉的氣勢,體現(xiàn)了中國史前彩陶畫藝術創(chuàng)作的最高成就。整幅作品的內容分為兩組:右邊畫的是一把豎立的裝有木柄的石斧。石斧上的孔眼、符號和緊纏的繩子,都被真實、細致地用黑線條勾勒出來。左邊畫的是一只圓眸、長喙、兩腿直撐地面的水鳥。它昂著頭,身軀稍微向后傾,顯得非常健美,嘴上銜著一條大魚,面對豎立的石斧。石斧是新石器時代人們普遍使用的生產工具。人們用石斧砍倒荊棘,開辟田地。人們用石斧防御猛獸襲擊,保護自身安全。石斧在原始人征服、改造大自然的斗爭中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自然,原始人對石斧產生了崇拜的心理。畫面上的石斧是經(jīng)過作者精心藝術加工處理的,它不是簡單地靜物寫生。真實情況,石斧只能隨意平放,不會自然豎立。作者讓石斧巍然屹立在畫面右邊,斧刃朝向外邊,形象嚴肅,一絲不茍,顯示出巨大的威力,石斧被賦予靈性,人格化了。它已經(jīng)成為氏族圖騰,接受人們的頂禮膜拜了。畫面上的水鳥,大多數(shù)研究者認為是鸛,但也有少數(shù)研究者認為是鷺。不管是鸛也好,還鷺也好,都是能給原始氏族帶來歡樂、吉祥的益鳥。鸛銜著大魚,虔誠地面對石斧,意味著向石斧奉獻供品,祈求石斧保佑氏族平安、吉祥、歡樂、豐收。這幅彩陶畫極有可能是原始氏族圖騰崇拜禮儀場面的一個特寫鏡頭。一般彩陶上的繪畫以裝飾紋樣為主,像這種描繪物象的繪畫罕見。《鸛魚石斧圖》標志著中國史前繪畫藝術由紋飾繪畫向物象繪畫的發(fā)展。紋飾繪畫與器物密切結合,而物象繪畫與器物形狀基本脫節(jié),繪畫的獨立性增強了。整幅作品中,鸛、魚、石斧的描繪極具繪畫性。無論是形象的塑造,還是畫面的構思,都不像紋飾繪畫那樣考慮如何與器形有機結合,而它僅僅是以陶缸腹部表面作畫而已。在這里,繪畫性彩陶與幾何紋彩陶的分離,以至繪畫與陶器的分離,正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結果,是人們審美觀念、創(chuàng)作思想及繪畫技巧向更高階段演進的體現(xiàn)。
鸛魚石斧圖彩陶缸,1978年出土于河南省臨汝縣(今汝州市)閻村,新石器時代前期的葬具。為紅陶砂質,高47厘米,口徑32.7厘米,底徑19.5厘米。器腹外壁的一側就是著名的鸛魚石斧圖。圖高37厘米,寬44厘米,約占缸體表面積的一半,畫面真實生動、色彩和諧、古樸優(yōu)美,極富意境,是迄今中國發(fā)現(xiàn)最早、面積最大的一幅陶畫。收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12200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64件不可出國展出的珍貴文物之首。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鹳鱼石斧图是谁画的呢?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发售11年仍火爆 《我的世界》销量突破2
- 下一篇: 世界上最忠贞的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