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一季报远超预期,为何市场不买账?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表外表里(ID:excel-ers),作者周霄(高級研究員),編輯 Reno,數據支持洞見數據研究院
2020Q1 財報,京東難得地給出了一次驚喜。
疫情影響下,京東收入達到 1462 億元,相比 10% 的市場預期,實現 20.7% 的增長;凈利潤達到 10.57 億,相比市場預期的虧損 1.1 億,大超預期。
單從數據看,這簡直就是一份完美的業績答卷,遠超市場預期。然而這個驚喜,對市場來說,似乎并不買單。
京東發布財報當天,雖然股價最終以 3.86% 漲幅收盤,但盤中一度下跌 0.27%,甚至天交易日結束的盤后交易,出現 0.35% 幅度下跌。
并非市場對京東有偏見,這背后的原因在于,這次業績驚喜,或許是一次性,難以長期受益。具體來說,分為三個方面:
①對京東自身來說,自營賺“辛苦錢”的商業邏輯沒有改變;
② 公司所面臨的長期的競爭形態,也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變化。
③隨著疫情的結束,可能出現消費降級的情況,京東的反彈力度,可能遠遜于拼多多和阿里。
本文將對這些因素,逐一進行分析。
Q1 業績亮眼,但可能難以持續
疫情肆虐的 Q1,全國范圍內電商及快遞業務大規模停擺。此時京東自建倉儲、自營物流的優勢格外亮眼,以往在淘寶、拼多多低價可以購入的快消品,疫情期間只有京東可以保證送達時效。特殊情況下,哪怕更貴一點,消費者是可以接受的,畢竟特殊時期,保命遠比“省錢”重要。
2019Q4 電話會議中,京東管理層謹慎給出同比增長 10% 的預測。
而 2020Q1 京東收入達到 1462 億元,同比增長 20.7%,實現了雙倍于預期的增長。
這樣的增長背后,是京東在疫情期間主要銷售品類的悄然變化。
根據財報,Q1 日用百貨等生活必需品的銷售凈收入同比增長 38.2%,達 525 億元人民幣,占總收入接近 40%。
京東大數據顯示,1 月 20 日至 2 月 28 日,累計向社會供應米面雜糧及生鮮產品 2.2 億件,總重量超 29 萬噸。1-3 月,京東平臺線上銷售中,以成交額計算,禽肉蛋品同比增長 301%,蔬菜同比增長 207%;清潔用品同比增長 333%,糧油調味同比增長 79%。
正因為有著“準備就緒”的物流倉儲,趁疫情期間淘寶、拼多多被“第三方發貨”縛住手腳,京東快消品類的銷售才得以迅速增長。
作為快消品快速增長的結果,財報上的毛利率和履約費用率,做了這一結果的交叉驗證。
2020Q1,毛利率達到 15.4%,相比上一季度提高了 1.3%,是 6 個季度以來的最高水平。
這是因為,3C 數碼等產品過于標準化,價格也相對透明;快消品相比 3C 數碼,本身的溢價空間更大,京東能賺到的“差價”也就更多。(當然,我們相信京東絕不是乘著疫情靠漲價,發這點國難財)。
參考天貓 2020 年不同品類收取的傭金費率就可以看出,居家日用品、保健醫藥品、家用小電器等的傭金率高于 3C 數碼。
另一方面,在履約費用上,快消品與京東以往的 3C 數碼不同,每件包裹價格更低,但體積、重量不見得更小。所以,快消“通道”打開的代價是:京東的履約費用出現一定程度上漲,同比增長達到 29%,占營收比達 7.1%,是 6 個季度以來的最高值。
當然,這一階段履約費用的上漲,也有可能是特殊時期,京東為堅持工作的快遞小哥們,提高了福利工資這一因素。
亮眼業績或難以為繼
從 2020Q1 數據看,京東難得地打開了溢價空間更大的“快消通道”,從而收獲了更高的收入和更好的毛利潤。但市場和投資人從來就不“只在朝朝暮暮”,大家要的是整個業績的“可持續性”,以及持續背后的“確定性”。
當疫情消散后,京東還能保持快消品類的優勢嗎?新冠肆虐時,大家出于恐慌情緒或許愿意為日用、蔬果加價,但疫情過后,淘寶品類更多、拼多多單價更低,用戶真的會繼續“沉迷”于京東,繼續為了稍有區別的物流服務加價嗎?
如果用戶開始轉向淘寶、拼多多,那么疫情給京東開啟的“快消通道”只能是一次性的,這樣亮眼的收入業績,似乎從根本上看,可持續性不強。(后面會論述這一現象)
對京東來說,在疫情期間完善的倉儲物流為其帶來的,不僅僅是收入端亮眼表現;在費用端,同樣有一定的優化。
從 2019Q3 開始,京東就開始大力推廣“京喜”,將其與京東一起設立為微信的一級入口,此外還推出百億補貼,努力在下沉市場分一杯羹。而疫情期間,倉儲物流的“獨家服務”,就像是免費廣告,加速了其用戶數據的進一步擴張。
疫情期間,由于推廣活動受限,再加上此類“獨家服務”節省了一部分的廣告費用,京東銷售費用同比增長僅 13.4%,(上一季度同比增長值達 135.6%),占營收比下滑至 3.1%,是 5 個季度以來的最低水平。
銷售費用下降的同時,京東活躍用戶數迅速增長,達到 3.87 億人次,環比上一季度增加了 2540 萬人。相比 2019Q4,超過 82 億的廣告營銷,帶來 2760 萬新用戶;2020Q1,僅花了 50% 的錢,獲得了 92% 的新用戶,獲客效率大幅提高。
然而,疫情結束后,電商行業 2019 年的下沉戰爭還將繼續,京東的“免費廣告”不會一直有效,所以京東之后為繼續下沉,很大可能會提高銷售費用。(疫情期間,投放先暫停,疫情后其他家會加大,京東也會跟上)
如此一來,收入端,受到疫情剛需提升;成本端,品類結構的調整似乎不可持續;費用端,銷售費用又不可避免的會增長,那么京東這一季度的收入與持續性凈利潤“高光”,或許只是一次性“疫情美化”的成果。
京東的底層邏輯,未隨疫情發生改變
關于京東這樣的短期業績驚喜,我們需要考慮兩個問題:
1. 公司“賺辛苦錢”商業邏輯是否好轉
2. 行業長期競爭態勢,是否有所改變
接下來,我們對這兩個問題進行詳細分析。
公司商業邏輯未發生改變
作為京東這樣網絡零售商,它的核心商業模式未發生蛻變,依然是辛苦的自營掙“差價”,公司盈利多寡,一方面取決于規模,另一方面取決于 SKU 結構。
京東的規模,依然延續的過去的路徑,持續下去。而銷售的品類結構,會在疫情結束后,回到疫情前的情況。
京東雖然在電商三巨頭中,擁有更高的客單價,但賣“筆記本冰箱電視”的生意比淘寶賣服飾彩妝的生意,辛苦得多。
“辛苦”二字源于京東的自營模式,相比淘寶、拼多多的平臺模式,京東需要自建倉庫、自營物流、自購產品,而這些都是真金白銀的投入。
自營電商的基因所在,京東要想擴大利潤空間,就要足夠大的規模,向上壓價供應商降低成本;同時對費用予以邊際分攤,從而實現規模效應。
這些公司商業特征,并未隨著疫情產生變化,京東還是過去的京東,靠規模逐漸實現盈利。
公司所面臨的長期競爭態勢,沒有改變
長期來看,溢價空間更大的快消、服飾、美妝品類一直是淘系的“吸金秘籍”,此類品類溢價空間大,淘系能向商家收取的更高的“過路費”。如此高效的搖錢樹,阿里不可能輕易讓出。
相比京東 SKU 更全、將快遞成本轉移給第三方商家,價格也更低。“多快好省”中,就占了“多”和“省”兩項。更何況,消費者對于快消品的主要需求就是“多、省、好”,而并非京東的優勢所在“快”。
對京東自己來說,如果調整商品品類,能找到更大的利潤空間,其電商生意也能做的“輕松”一點。但面對這些更好的品類,京東一方面受制于自身 SKU 不夠豐富,自營倉儲和物流的條件下,成本也難以降低,另一方面受制于強大的守擂者阿里,其品類結構的調整之路其實很難走。
而疫情期間,突然被打開的“快消通道”,或許也只是曇花一現。
從用戶層面看,新冠肆虐時,大家出于恐慌情緒或許愿意為日用、蔬果加價。主要消費人群也不僅僅是“愛逛,愛比價”的女性,也加入了價格更不敏感的男性群體。
但疫情過后,淘寶品類更多、拼多多單價更低,消費者會繼續為了稍有區別的物流服務加價嗎?消費決策群體也會回歸到熱愛“逛逛逛,買買買”的女性群體,對價格的敏感性會相對提高。
說白了,男性在疫情期間,會展現出關心家庭一面,去京東買日化快消品,不在乎價格;可疫情結束后呢,家庭主男們,能靠得住嗎?
此時,用戶就會開始轉向淘寶、拼多多。
另一方面,從中小商家的角度看,淘寶、拼多多的“逛”氛圍更為濃烈,長尾用戶更多,回頭客生意好做。他們或許也更喜歡這樣的開店氛圍,這個邏輯從根本上沒有改變。
因此,拼多多依舊長期下沉市場最靚的仔,僅用三年時間就依靠下沉戰略,就取得了超過 4 億用戶,他們不會不翼而飛;而阿里帝國霸氣仍存,大本營服飾、美妝等依舊是“搖錢樹”品類。
經歷疫情,京東、阿里和拼多多的相對競爭力,并未出現實質性此消彼長。疫情期間停滯的快遞業務,會在之后逐漸恢復。
從“多快好省”的角度看,疫情期間,消費者的購買邏輯可能是“快>好>多>省”,“逛街”和“比價”心理暫時擱置一旁,基本“生存”更重要。而疫情過后,購買邏輯會恢復到“好、省>多>快”,拼多多和淘寶的優勢一如既往地,更為明顯。
更何況,拼多多合作國美,進軍大家電業務;阿里、菜鳥等向中通快遞投資 13.8 億美元,持股約 10% 加碼物流,力圖補足疫情期間看到的物流劣勢。拼多多和阿里都在強化短板,疫情過后的競爭態勢甚至會更為嚴峻。
消費復蘇時期,可能最先反彈的是拼多多
相比拼多多、淘寶,京東主營 3C 數碼的性質,意味著其商品單價更高,消費頻率更低。而如今疫情影響下,國民消費水平不見得會比 2019 年更高,那么或許也會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消費降級,“擦擦洗洗又三年”就這么過。
根據央行數據,2020Q1,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下跌 0.68%,而 CPI 物價指數同比上漲了 4.9%。
疫情期間,很多企業遲遲無法復工,對企業本身以及員工的收入會產生一定的壓力。從百度搜索指數看,4 月之后,“失業”關鍵詞的熱度明顯提升了。
這樣的收入影響,反映在消費層面,就是大眾的購買行為會更為理性,購買決策前,比價次數會提高。預期之后收入會降低,或短時間內難以加薪的消費者,他們消費能力的恢復,或許會更為緩慢。
而這種消費能力的緩慢復蘇就像海浪,第一波沖上岸的或許是低價、高頻的“剛需”消費品,也就是拼多多的主戰場;第二波沖上岸的,是客單價稍高,消費頻率更低的“癢點”消費品,如服飾、美妝、快消品類,也是阿里主戰場;而第三波浪潮,才能將客單價高、消費頻率低的 3C 數碼品類沖上岸。
換句話說,就是拼多多或許最先迎來消費復蘇潮,反彈力度更強,阿里次之,京東最差。這也很明顯的表現在微信指數上,4 月之后,隨著全國復工,拼多多的微信指數出現了大幅增長。
很明顯,在 2 月 16 號那個時點,明顯看出京東比拼多多更受歡迎;而隨后就出現拼多多反超的趨勢,而且越來越明顯。
另外,根據我們最新了解到會議信息,拼多多 4 月的收入,可能同比增長大約 90%+,大幅度反彈,而相比淘系等依舊“撲街”,拼多多低價日用品、農貨等最先強勢反彈。
當市場覺察到這樣的強勢反彈后,這一信息,也很快就反映在拼多多的定價上。
4 月以來,拼多多股價強勢反彈,相比 4 月初已經上漲超過 70%。而這樣的反彈力度,并沒有出現在阿里和京東的股價中。反而當京東給出一份不錯的 Q1 業績時,市場的反映相對“冷靜”。
小結
從 Q1 財報來看,京東在疫情期間的壓力測試表現亮眼;但隨著疫去春來,這種花開一季燦爛,能否延續,我們持相對懷疑態度。相反,會擔心京東隨著消費者收入下滑預期,表現反而不如疫情期間。
當然,京東依舊是那個京東,長期邏輯不變,核心價值經得起考驗,堅定如磐石,穩如老狗,疫情只是加劇了波動,能走多遠,還是由其商業本質決定的,疫情對它影響不大。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京东一季报远超预期,为何市场不买账?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猪肚白鸽汤怎么做好吃啊?
- 下一篇: 求绿字开头的成语接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