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浪”拼多多超“前浪”京东? 下结论还太早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極點商業評論,作者十里流沙,編輯刀疤姐
先做道數學題:716.54 億美元減去 701.58 億美元,答案等于多少?
這道小學生都會的算術題,被不少媒體用作了標題——“后浪”拼多多市值又超“前浪”京東。
這是 5 月 13 日,拼多多和京東收盤后的市值對比。言下之意:拼多多這家成立不到 5 年的公司,在當日創下歷史新高的 57.83 美元股價后,超過成立 22 年的京東,穩坐中國電商第二把交椅。
但這個判斷的前提,是拼多多必須要長期保持股價、市值高于京東。在去年,拼多多市值也一度超過京東,不久后京東便追趕上來并反超拼多多。
需要說明的是,對于企業當前市值、排名短暫變化,我們始終認為別太在意。這并非完全能夠客觀反映企業真正的競爭力,以及市場格局未來變化——比如拼多多,它能否長期增長和持有的價值,實際上更在于停止“百億補貼”之后,能否找到護城河的表現。而京東的未來,很大程度上不是來自電商,而是物流、金融等領域講述的故事。
01拼多多京東瘋漲的幾個月
拼多多 1 年股價走勢圖
與年初股價對比,拼多多和京東都經歷了瘋漲的幾個月——拼多多市值累計漲幅超過 40%,京東今年股價累計漲幅則超過了 33.5%。
兩者瘋漲原因有所相同,又各有不同。
相同之處是通過了疫情考驗。雖然線上電商平臺數據受到了一定沖擊,比如根據國家統計局顯示,網上零售額1-2 月同比上升3%,3 月同比上升6%,增長率有所下降,但在旅游、線下實體等行業遭遇致命打擊大環境下,線上電商是少數證明特殊時期抗風險的行業之一,從長遠來看,這將有助于線上線下的進一步融合,網購有望拿到更大市場蛋糕。
因此,在過去幾個月,國內其他電商平臺,如阿里巴巴、唯品會市值等都有相當不錯的提升。
不同之處是,拼多多的增長,主要得益于“百億補貼”的加碼,以及與國美的合作。而京東,則來源于物流在疫情期間的超預期表現。
拼多多高層曾表示,百億補貼將會是一個長期戰略。在 2020 年上半年,拼多多啟動了“百億補貼 2.0”版本,主要打法是從中腰部品牌入手,推動經銷商供貨向品牌直供轉變,試圖通過合作品牌日等活動做定點突破,力圖擺脫“山寨”標簽。
這對拼多多而言至關重要。品牌對電商平臺的重要性無需多言,過去幾年,在引進中高端品牌方面,拼多多可謂舉步維艱,在競爭對手的施壓下,經常出現品牌方取消旗艦店授權、終止向代理商發貨的情況。
因此,在 2020 年,相較于京東過去以 3C、家電等產品提高品牌和客單價的主要做法,為了讓自己更高端,以及將更多高端消費者收入囊中,拼多多還做起了“醫美”生意——今年 2 月,拼多多萬人團活動頁面出現了光子嫩膚醫美項目,同時許多醫美品牌旗艦店入駐了拼多多。
以及,將潮鞋等類目成為拼多多百億補貼的重點補貼品類。其打法是拼多多僅收取技術服務費,其他交易成本全額補貼,直接對標毒 App(現更名“得物”)。從綜合類電商來看,由于天貓、京東均未在球鞋二級市場有過多涉獵,拼多多看上去機會不小。
最大動作還是來自與國美的合作——國美全量商品將上架拼多多,品牌大家電也將接入拼多多百億補貼計劃,以此試圖進一步擴充高端用戶版圖。而國美旗下的安迅物流成為拼多多物流提供商,為其提供覆蓋物流、倉儲服務。
除了安迅物流,還有一位快遞新勢力極兔快遞,因其創始人共同的背景,也被貼上“拼多多系”的標簽。最新消息顯示,極兔目前已在全國布局網點,并與拼多多、當當網、蘇寧、蘑菇街等電商平臺合作。
在拼多多版圖中,物流一直是短板,在疫情期間,就由于第三方物流大受影響,加之沒有自建物流,整個交易一度陷入癱瘓。
這恰恰是京東如今最強增長極。疫情期間,京東物流從 2 月 22 日開始就保持正常運營,在抗疫上發揮了不小作用,倉配一體化的運營模式優勢盡顯,有望成為京東一季度數據的一大看點。廣發證券就認為,疫情凸顯了自建物流的優勢,京東可能是受沖擊最小的電商平臺。
02京東拼多多也終有一戰
拼多多和京東 2020 年 Q1 業績具體表現,相信雙方即將公布的 Q1 財報會給出答案。
一個問題是,雖然同為騰訊系企業,且電商領域目前看上去是阿里巴巴與拼多多的激烈之戰,但實際上拼多多與京東之戰也不可避免。
其實這場競爭也早已開始。一個典型案例是,在拼多多低價+補貼打開一方天地的下沉市場,阿里和京東也早推出了淘寶特價版與京喜、“京東極速版”與之斗爭,甚至京喜還取得了微信一級入口地位。
眾所周知,每個企業都有構成自己營收和利潤的核心業務,也是衡量和反映其在產業中競爭力強弱的關鍵。對于電商業務而言,電商業界觀察人士表示,GMV、活躍用戶、客單價、營收、凈利潤是衡量的五大關鍵指標。
根據京東與拼多多 2019 年各自財報,京東 GMV 同比增長 24.37%,達到 20854 億元,拼多多 GMV 同比增長 113%,達到 10066 億元;活躍用戶方面,京東 3.62 億,同比增長 18.6%,拼多多 5.85 億,同比增長 39.67%;客單價,京東為 5761 元,而拼多多只有 1720 元。
由此可以看出,拼多多在 GMV 增長、活躍用戶增速高于京東,甚至也高于阿里巴巴,這正是拼多多花在百億補貼品牌推廣及補貼上取得的效果,也是拼多多快速成長的最大原因。
從用戶數的角度來看,拼多多已經成為位列阿里之后的第二大電商平臺,它從 3 億人都在用的拼多多,到 5 億人都喜愛的拼多多,不過也就是半年多的時間。
但從交易規模(GMV)角度來看,拼多多距離京東還有很長一段距離。京東為 5769 億元,而拼多多則只有 301.4 億元;凈利潤方面,京東運營利潤達到 90 億元,而拼多多還處于虧損之中。
這里面的關鍵,正是因為客單價的巨大差距——至 2019 年第四季度,京東客單價比拼多多高出 235%。這意味著,盡管京東用戶數相對較少,但每個用戶在京東上的消費金額遠遠高于拼多多。
“綜合凈利潤是衡量一家以盈利為目的的互聯網企業的重要指標之一。”有業內電商資深觀察人士如此告訴“極點商業評論”:對外界而言,電商平臺的 GMV 成交額,誰也不知道水到底有多深,真正能夠檢驗企業綜合實力的,還是靠凈利潤,它直接反應著消費群體的諸多特點以及盈利狀態是否健康。
拼多多客單價
對拼多多而言,若想要真正超過京東,成為名副其實的第二大電商,擺脫當前過于依賴中低端消費者的局面,提升人均客單價,進而實現盈利,在外界看來是重要任務。
不過,鑒于拼多多自去年開始實施百億補貼燒錢計劃,看上去它已經把自己的盈利計劃,放在了攻下“五環內”之后。這可能也是拼多多在各種宣傳中,逐漸拋棄“下沉市場”概念的原因。拼多多創始人黃崢,在這兩年的致股東信中,就對下沉市場不再提及,取而代之是“普惠”和“新電商”。一些宣傳文章,也表示“拼多多是新電商的開創者”。
因此,對于拼多多和京東而言,兩者在電商的終極之戰或許很快就要到來——但鑒于燒錢補貼是所有玩家都會的招數,因此即便通過瘋狂燒錢補貼,與國美牽手,前者能否真正戰勝后者也是未知數。
兩者目前最大差距在供應鏈。京喜自去年 10 月底獲得微信一級入口之后增長迅速,帶來了用戶增長重新提速,繼而帶動營收和業績增長,其背后正是京東優勢明顯的供應鏈,其龐大商品庫、自營物流體系、以及全國供應鏈,都是拼多多在短期內很難逾越的門檻。
03護城河將成未來決戰關鍵
在外界,許多人對拼多多質疑的一個聲音是:百億補貼還能持續多久?
這種擔心不無道理。從樂視帝國大廈一夜倒塌,到炙手可熱的瑞幸咖啡爆雷,虧損燒錢企業難逃存在著巨大泡沫的風險。此前拼多多財報已顯示,其百億補貼效果不如預想中理想,用戶購買力仍顯不足。
中國互聯網過去十多年來,瘋狂燒錢、補貼的企業和行業不計其數,但真正站穩腳跟的,在拼多多之前只有美團、滴滴,后兩者瘋狂燒錢時所在領域還處于混戰時代,與拼多多面臨的市場環境截然不同。
持續燒錢也會給拼多多帶來巨大現金流壓力。盡管截至 2019 年底,拼多多賬面還有 333 億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但隨著燒錢補貼的戰火升級,相比阿里這一現金流并不充足——今年 3 月 31 日,拼多多宣布定向增發 11 億美金的A類普通股已被投資人認購;2 月,通過發行計劃,拼多多募資同樣超過 10 億美金;去年 9 月,拼多多發行了多達 10 億美金的可轉換債券。
上市不到兩年,三次在公開市場募資,累計募資額超過 30 億美金,這個信號很明顯,拼多多需要錢,需要很多很多的錢,來持續百億補貼計劃的推進,與京東、阿里決一死戰。
隨著阿里重啟聚劃算大力扶持自家“百億補貼”,以及蘇寧與天貓最近合作聯合啟動“雙百億補貼”活動,加上來自阿里、京東、蘇寧對拼多多原有 C2M 存量市場的猛烈進攻,這導致的結果是,在增量和存量兩個市場,拼多多都經受著巨大挑戰,加上阿里、京東、拼多多用戶的不斷重合,拼多多百億補貼可能陷入無盡的價格戰之中。
這最終導致平臺幾乎將賺到的所有錢,都投入營銷和補貼,這樣的手段在 2020 年正變得更加激進。
新款 iPhone SE 預售開啟后,拼多多搶先一步公布了補貼價格——原價 3299 元(64GB)的 iPhone SE 補貼后售價 2899 元;聚劃算緊隨其后,稱要把 iPhone SE 價格補貼至 2799 元,較官方售價降價 500 元,相當于 85 折。不過,根據《燃財經》報道,在“假一賠十”正品險背后,拼多多 iPhone 低價背后有著諸多套路,其手機主要來自第三方商家,許多用戶買了低價機付出維權難的代價。
其實,無論是賣凱迪拉克還是瘋狂補貼 iPhone 11,體現的都是拼多多的多重焦慮,都是為了調整用戶結構,急于增加五環內的用戶占比。但同款商品在幾大電商平臺價格一致的情況下,拼多多能占據多大優勢,將有待長期觀察。
另外還有一個關鍵因素,在討論阿里、拼多多、京東電商三國殺時,過往卻很少提到,那就是拼多多是否有自己的護城河。
必須意識到,雖然拼多多最大對手是淘寶、天貓、京東商城,但對手背后,是阿里和京東以電商核心,用十多年時間,建立起的包含商流、資金流、金融、物流等為一體的全生態體系和商業帝國——善于拿補貼換用戶和 GMV 的拼多多,距構建屬于拼多多的生態體系,還很遠。
在當代企業,生態體系有多重要毋庸置疑。在過去,提及拼多多的護城河,一些觀點認為是流量分發邏輯、“便宜”、用戶規模。但顯然,這是燒錢補貼后的市場結果,而非健康的、抗壓的生態體系。
迄今為止,拼多多至今只有電商這個業務,這就意味著收入來源窄,其主要收入來自商家提成、廣告。阿里生態體系眾所周知,即便是京東,相比拼多多,京東除了C端電商收入外,還有以B端為主的京東數科(前身為京東金融,2020 年重點瞄準新基建)、京東物流、京東健康 3 大板塊,估值均是超過 100 億美元的獨角獸,且兼具獨立上市計劃。
甚至,京東版圖中,還包括了即將臨門一腳,去納斯達克上市的即時配送玩家達達集團——京東是達達的第一股東,持有 47.4% 的股份,也是達達最大的客戶。有消息稱,達達未來業務發展主要方向是快速完成全領域市場布局,利用它目前完成的到家布局,快速切入其它市場領域。
想要建立這個生態體系并不容易。比如美團、滴滴,在外賣、網約車市場一家獨大后,紛紛布局多個領域,但最終仍然沒有第二個核心增長點,距離生態還很遠。對于拼多多而言,想要在電商相關的金融、支付、物流等領域建立自己的護城河,比拿下五環內的難度還大十倍。
或許,與阿里、京東相比,缺乏生態體系這個“護城河”,才是拼多多與阿里、京東電商競爭中最大的潛在危險——但愿,這個潛在危險,將來某一天不會成為決定戰局的致命因素。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后浪”拼多多超“前浪”京东? 下结论还太早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百度进军直播圈 李彦宏拿什么和抖音 快手
- 下一篇: 求一个qq网名成熟稳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