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巨亏50亿的达达上市,依然难找到盈利口
文螳螂財經(ID:TanglangFin),作者陳曦
達達,在籌備了一年之后,終于到上市了。
5 月 12 日,京東旗下的到家業務板塊達達集團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遞交招股書。如果達達集團敲鐘成功,它將成為“眾包即時配送”第一股。
但是,從過去赴美上市的公司來看,環繞著“第一股”概念光環的公司,也往往意味著質疑與荊棘。
一、被收編的達達,一開始就背著包袱
達達是最早開始做眾包物流的平臺,上線于 2014 年 6 月。達達的主要服務場景是電商 O2O,將水果、生鮮、超市便利店的商品送到消費者家中。達達的模式契合了時下懶人經濟的環境,獲得了資本的青睞。
2015 年 6 月,達達完成C輪 1 億美元融資,半年后又完成 3 億美元D輪融資,估值超過 10 億美元,成為行業“獨角獸”。
在達達上線不到一年后,京東也看上了 O2O 市場,于 2015 年 4 月 16 日上線了京東到家,其運營模式、服務場景和達達高度重合。然而,盡管京東到家背靠京東這棵大樹,卻并沒有打贏達達。
在互聯網行業,打不過就收編,早已經是通用做法了。
2016 年 4 月 15 日,達達和京東到家合并,成立了一家新公司“達達-京東到家”,京東持股 47%。新公司將兩家公司的業務重新整合分配,業務分為兩大塊:一個是眾包物流平臺,一個是超市生鮮 O2O 平臺。其中眾包物流平臺整合原有達達和京東到家的眾包物流體系,并繼續使用“達達”品牌,仍提供“最后三公里”物流基礎設施服務;而 O2O 平臺則沿用“京東到家”的品牌,繼續深耕線下商超、零售店和便利店等。
到了 2016 年 10 月,沃爾瑪和京東在完成全面合作之后,沃爾瑪又掏出 5 千萬美元(約 3.36 億元人民幣)投資達達-京東到家。沃爾瑪公司 CEO 董明倫(Doug McMillon)曾經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沃爾瑪同樣想要解決最后一公里的配送問題。
2018 年 8 月,達達-京東到家再次獲得了來自京東和沃爾瑪共計 5 億美元的融資,至此,京東持股 47.5%,沃爾瑪持股 10%。
到了 2018 年年底,達達-京東到家有了赴美上市的意愿,并最終于 2020 年 5 月 12 日遞交了招股書,達達-京東到家也正式改為“達達集團”。招股書顯示:京東持有達達集團 415,144,470 股普通股,持股比例為 51.4%,為第一大股東。此外,第二股東是紅杉資本,持股比例為 11.4%;第三股東是沃爾瑪,持股比例為 10.8%;達達創始人蒯佳祺持股 8.9%。
二、要增長不要盈利?達達很難找到盈利模式
上市或許是達達集團的高光時刻,畢竟哪個創始人或者投資者不想去敲一回鐘呢?但上市或許也是達達集團困難的開始,因為,此后達達集團所有的運營就都放在了投資者的放大鏡之下了。
據招股書披露,過去三年,達達的凈營收一直持續增長,2017 年為 12 億,2018 年為 19 億,2019 年就達到了 31 億。但是,在營收持續增長的情況下,達達集團的虧損也是持續擴大的,2017 年凈利潤為-14 億,2018 年凈利潤為-19 億,2019 年虧損為-17 億,三年累計虧損達 50 億。
“螳螂財經”認為,達達從商家和消費者處收到的服務收入,遠遠無法滿足眾包騎手的補貼費,以及為了吸引客戶的各項優惠政策。
以同城即時配送為重要服務場景的達達,要想留住客戶,占領市場,拼的就是運營能力,也就是對配送員的調度能力。
目前市場上騎手主要分為專送騎手和眾包騎手。
以美團為例,美團外賣的訂單主要由專送騎手完成,眾包騎手配送的訂單比例大約在 20%-30% 之間。專送騎手保證了美團外賣送貨的時效性。
而達達的騎手均為眾包騎手,雖然其招股書中披露有 63.4 萬活躍騎手,但很顯然這些騎手并不全然為達達服務,因為從 2019 年 4 月到 2020 年 3 月的訂單量為 8.22 億份,那么按照“螳螂財經”分析,每人每天的送單量僅為 2.5 單。那就是說,達達的眾包騎手中很多都是兼職在送貨。
而且,就目前來看,達達支付給騎手的薪酬并未達到行業平均水平。2019 年 4 月到 2020 年 3 月,達達支付給騎手的薪酬和獎勵為 30.963 億元,合計每單的成本為 3.77 元。而據艾瑞咨詢統計,2013 年至 2017 年,中國每單即時配送的人工成本由 10.3 元下降至 7.6 元,年復合增長率為-7%;預計到 2019 年人工成本還會繼續下降至 7 元,并在此后維持該水平。
這就是平臺方和騎手之間的博弈。作為平臺方,希望降低每單配送人工成本;而作為騎手,自然是誰家給的錢多就給誰家干活。
但是,又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顯然是不可實現的。要有好的客戶體驗,就需要有更多的騎手投入;要吸引騎手更多地為平臺送貨,勢必就要增加人工成本;增加了更多的人工成本,達達想要盈利就更難了。
從達達披露的現金流量表可以看出,達達的業務開展完全依賴于融資。2020 年 2 月,公司借入 1 億人民幣一年期借款,4 月與銀行又簽訂了一項總額 2 億元的信貸安排協議,目前已經借出其中的 1.7 億。另外,2017、2018 年從融資活動得到 13.38 億和 30.48 億資金,由于資本充足,2019 年沒有融資收入。
在財新的報道中透露,達達集團本次上市的目的,就是為了獲得資金,補貼C端用戶和騎手。
當然,對于互聯網公司來說,虧損從來都不是問題,只要市場足夠大,增長勢頭足夠猛,就能獲得認可。對于持續虧損,達達集團官方就曾回應稱,公司 2016 至 2018 年的收入年復合增長率為 300% 左右,運營虧損年復合增長僅 11%。用高補貼來換取高增長,這一幕和達達集團的大股東京東曾經的打法似曾相識。但不同的是,京東可以通過賣貨帶來源源不斷的現金流讓企業回血。
但是,達達的現金流又在哪里呢?
三、市場增長趨緩、賽道重疊,達達前面的“兩堵墻”
就像無數個被說爛的故事一樣,當企業一直找不到盈利模式,而市場無法再保持高增長時,就是企業被資本拋棄的開始。那么,達達集團所在的即時配送市場到底如何呢?
1、市場爆發式增長期已過,增速放緩
從聯商網發布的《2019 年即時配送發展報告》中可以看到,2018 年即時配送市場交易規模為 981.2 億,2019 年預計為 1312 億,到 2020 年可達 1700 億。
盡管即時配送市場的規模在逐年增大,但我們卻不得不看到其增長率從 2018 年起已逐漸走向平穩。即時配送市場爆發式增長時期已經過去了。
從用戶規模上更能反映問題,2019 年預計用戶達到 4.21 億,但到 2020 年,用戶的增長率僅 14.4%,大約 4.82 億人。
新用戶增長緩慢,老用戶活躍度降低,導致訂單規模的增長率也在逐年下降,預計到 2020 年,即時配送市場訂單規模為 228 億件左右。
2、競爭者眾多,賽道重疊
達達集團在即時配送市場并非一家獨大,可以說,在及時配送市場尚未決出真正的老大,現有的幾家隨時有可能被后來者剿殺。
在達達的前頭,有兩個強大的競爭對手占據了老大和老二的位置,那就是美團和蜂鳥。美團的市場占比最高,有 35%,蜂鳥緊跟其后,為 28%,達達的市場占比為 22% 左右。三者的市場份額相差并不遠,并沒有不可逾越的護城河。
美團和蜂鳥背后依靠的是美團外賣和餓了么這兩大外賣平臺。餐飲外賣是最高頻的即時配送市場,水果、生鮮、超市便利店的頻次要低于餐飲外賣,而至于買藥買鮮花則更像是錦上添花了。
沒有外賣業務支撐的達達只能夠依靠京東到家來保證訂單量。達達集團的招股書中透露,其在截至 2020 年 3 月 31 日的 12 個月中共配送了 8.22 億份訂單,相比于 2019 年全年預計的 186 億件訂單,達達不過只占了個尾數。
而京東到家所處的賽道,阿里的盒馬生鮮、美團的超市+生鮮又開始反向包圍,想要從外賣擴充到新零售,奪走達達口中的肉。
在達達的身后,還不斷有追趕者和新入局者,比如主打個人到個人的同城配送“閃送”,還有順豐等傳統快遞行業,而每日優鮮、叮咚買菜也在不斷擴大市場份額。另外,用微信小程序、微信群實現送貨上門的本地超市和社區電商都想從龐大的市場分得一杯羹。
這么多條狼,都盯著即時配送市場這塊肉。誰能吃到肉,誰又連湯都喝不到呢?
前有虎、后有狼,達達集團的上市是“出道即巔峰”,還是一個全新的開始呢?在盈利前景和市場前景都不夠樂觀的前提下,達達又將怎樣負重前行呢?
【鈦媒體作者介紹:螳螂財經(微信 ID:TanglangFin):泛財經新媒體。重點關注:新商業(含直播、短視頻等大文娛)、新營銷、新消費(含新零售)、上市公司、新金融(含金融科技)、區塊鏈等領域。】
敬原創,有鈦度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3年巨亏50亿的达达上市,依然难找到盈利口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灰与幻想的格林姆迦尔小说结局(灰与幻想的
- 下一篇: 蒸碗怎么做好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