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音乐能再写新故事吗?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itlaoyou-com,作者韓志鵬
中概股財報季已到,騰訊音樂先交答卷。
日前,騰訊音娛樂集團發布 2020Q1 財報。報告顯示,騰訊音樂本季度總營收 63.1 億元,同比增長 10%;凈利潤 8.87 億元,同比下滑 10.13%,系上市后首度同比下跌。
慘淡的營收、盈利數據之下,騰訊音樂在用戶增長上表現搶眼。在線音樂服務付費用戶達 4270 萬,同比大增 50.4%;社交娛樂服務月活用戶達 13.3%,同比增長 13.3%,創下上市以來最高同比增速。
管中窺豹,疫情對騰訊音樂的影響喜憂參半。
新冠疫情席卷全國,民眾注意力被迫由線下遷移至線上,數字娛樂異?;鸨诮洕唐谙禄谋尘跋拢v訊音樂亦難逃一劫。
一季財報背后,騰訊音樂的自身隱憂也浮出水面,拿下阿里融資的網易云音樂,正環伺著版權市場,而當C端收入增速陷于瓶頸期時,模式轉軌亦是其重要任務。
騰訊音樂能再次奏響新故事嗎?
危機浮現
受疫情與市場的短期影響,騰訊音樂本季度的核心業績漲跌不一。
首先,在用戶層面。如前所述,在線音樂付費用戶同比大增,但月活同比增速僅為 0.5%,達 6.57 億。付費率和 ARPPU 都有小幅增長,分別達到 6.5% 和 9.4 元。
另外,在騰訊音樂最為核心的社交娛樂服務上,月活雖現大幅增長,付費用戶也同比增長 18.5% 至 1280 萬,但在付費率和 ARPPU 等指標上,其社交娛樂版塊呈下滑趨勢。
以 ARPPU 為例,本季度,騰訊音樂社交娛樂服務的 ARPPU 達到 111.1 元,環比上一季度(138.5 元)減少 19.78%,同比 2019Q1(127.5 元)減少 12.86%。
騰訊音樂社交娛樂及在線音樂的月活用戶、付費用戶、ARPPU、付費率,地歌網制圖
雖然第一季度用戶被迫居家防疫,線上娛樂消費均是大幅增長,但不可否認的是,在有限的時間精力內,用戶更青睞短視頻和游戲。
數據也佐證了這一觀點。QuestMoblie 數據顯示,2020 年短視頻使用時長占比達到 17.3%,排名細分領域第二位。騰訊、網易旗下多款游戲也在春節期間實現猛增,《王者榮耀》在大年三十當天的流水就高達 20 億元。
用戶核心指標下滑,再疊加市場因素,最終波及到騰訊音樂的營收和盈利。
2020 年一季度,騰訊音樂在線音樂收入達 20.4 億元,同比增長 27.4%。增長得益于音樂訂閱收入同比大增 70% 至 12.1 億元,創下上市以來最高值。
但同時,騰訊音樂的版權分銷收入卻在下滑。不難理解,隨著網易云音樂、阿里音樂相繼簽約外部版權,騰訊音樂的版權領先地位必遭沖擊,分銷收入自然會走下坡路。
兩相抵消,其在線音樂業務的表現并不亮眼。
另外,騰訊音樂 Q1 的社交娛樂服務實現收入 42.7 億元,同比增速僅為 3.3%,創下上市以來的最低增速。對此,騰訊音樂解釋到,主要是受疫情和直播規則調整的影響。
疫情期間短視頻和游戲的分流,直播業務必然有所下滑。直播平臺的抽獎功能亦在今年年初被叫停,彼時 KeyBanc 分析師 Hans Chung 就指出,這會導致騰訊音樂 Q1 營收大幅受損,因為這是其平臺上“最受歡迎和最有變現能力的功能之一”。
更關鍵的時,當核心收入增長起伏時,騰訊音樂的收入增速沒有跑贏成本增速。本季度,騰訊音樂的主營業務成本達 43.3 億元,同比增長 17%,但收入同比增速僅為 10%。
騰訊音樂總營收,地歌網制圖
收入壓力之下,迎接騰訊音樂的是盈利下滑。
第一季度,騰訊音樂凈利潤同比下滑超 10%,營業利潤達 10.5 億元,環比上期(12 億元)下滑 12.5%,同比 2019 年一季度(11.5 億元)下滑 9.52%。
騰訊音樂凈利潤、營業利潤及營業利潤率,地歌網制圖
可以看出,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依舊對騰訊音樂有所沖擊,雖然其核心業績未現大幅度下跌或者虧損,但騰訊音樂的增長曲線仍在本季度觸及到谷底。
根據 Refinitiv 的分析師預測,騰訊音樂 Q1 的營收預期為 63.3 億元,但由于業績未達預期,騰訊音樂股價在財報發布(5 月 11 日)的盤后跌超5%,達 10.81 美元。
短期業績遇險背后,騰訊音樂的自我危機也開始浮現。
如今,無論用戶規模還是曲庫數量,騰訊音樂都是行業手執牛耳者,但打江山易、守江山難,過去一路開疆拓土的騰訊音樂,伴隨視頻行業與競爭對手的風雨突變,棘手的麻煩和問題從不會少。
挑戰且在正前方。
C端破局不易
論版權實力,騰訊音樂可謂獨占鐵王座。據 2018 年國際唱片業協會的報告稱,騰訊音樂在國內流媒體市場份額的占比達到 70%,其版權歌曲數量在整體版權音樂的占比一度超過 90%。
但今時今日,音樂版權的口子正在被撕裂開。
當前唱片公司的版權授權期通常為三到五年,而騰訊音樂簽約全球三大唱片公司(華納、索尼、環球)的時間均在近五年內,例如最早簽約的索尼唱片,就是在 2014 年。
另據 21 世紀經濟報道,騰訊音樂的周杰倫版權已于 2020 年 3 月 31 日到期。對于周杰倫版權的價值,有業內人士分析,他能給一家音樂平臺帶來 15% 的活躍用戶。
版權授權到期的硬性考量下,有音樂平臺正在突圍。
2020 年開年,網易云音樂相繼簽下吉卜力、滾石、華納等公司的音樂版權,并且還拿下音樂綜藝《歌手》的獨家歌曲版權。要知道,華納和《歌手》,都曾是騰訊音樂的獨家版權。
于唱片公司而言,相比于獨家合作,多渠道上架自家音樂在宣傳角度有長期增益,并且版權價格也是一路走高,獨家內容更是如此,因而高昂版權收入又如何轉化為高收益?
騰訊研究院此前數據顯示,每千首音樂消費,流媒體平臺需要負擔版權成本 2.5 元,帶寬成本 1.6 元,而廣告收益僅有 1 元,凈虧 3.1 元。
這都是騰訊音樂不得不嚴肅對待的問題。
版權依然是在線音樂的本質所在,但騰訊音樂的版權金礦更是被圍獵的對象,競爭對手虎視眈眈,高收益轉化依舊是難關,況且國內的音樂付費市場并未全面打開。
本季度,騰訊音樂在線音樂業務的付費滲透率達到 6.5%,但海外音樂流媒體 Spotify 的付費用戶達到 1.3 億,付費滲透率高達 45.5%。
中外版權意識的差距是現實,但背后凸顯的,實際是C端付費收入陷于瓶頸期,版權及平臺運維的成本增速,跑贏了音樂版權的單曲訂閱及會員費收入。騰訊音樂也是通過開辟直播賽道,才真正實現盈利。
數據對比上更顯而易見。行業統計數據顯示,目前主流音樂平臺(QQ 音樂、網易云音樂等)的版權成本,自 2013 年以來飆升了 50 多倍;但從 2017Q1 到 2020Q1,騰訊音樂在線音樂業務的付費率僅由 2.5% 增長到 6.5%。
版權危機浮出水面,騰訊音樂必然要破局。
今年開年,騰訊音樂先是與閱文集團合作,將后者大量網文 IP 改編為長音頻內容,再是推出長音頻品牌“酷我暢聽”,并宣布“長音頻將是未來持續發力的戰略領域”。
發力長音頻自然是好事,因為內容的多元化將吸引不同受眾,且長音頻內容也有相當廣泛的固定用戶,騰訊音樂首席戰略官葉卓東就曾表示,長音頻用戶的日均使用時長是非長音頻用戶的兩倍。
同時,聯動閱文集團的文學內容,騰訊音樂還可拓展 IP 開發業務,延長音樂內容的價值鏈,為可持續賺錢做好準備。
理想足夠美好,但國內的長音頻早已不是藍海。
疫情期間,長音頻內容同樣火爆。以喜馬拉雅為例,其副總裁張永昶向媒體表示,今年春節收聽量同比大幅增長,截止 2 月底,喜馬拉雅抗疫內容的總播放量超過 7 億。
喜馬拉雅、荔枝、蜻蜓 FM 等成熟 App 在前,即使騰訊音樂擁有版權和資本彈藥的儲備,但用戶習慣已相對確定,收聽長音頻第一想到的肯定不是 QQ 音樂,用戶遷移成本這座“大山”,騰訊音樂短期內并不容易翻越。
當然,從拓展用戶的角度,騰訊音樂有必要做長音頻,但要做大做強,甚至成為支撐騰訊音樂的核心盈利單元,這條道路必然險阻重重,因為長音頻依然是同維競爭。
在商業模式上,音樂、長音頻都在賺取用戶訂閱費或會員費,再加部分廣告收入,核心本質還是向C端收費,但如前所述,國內正版市場教育程度不足,間接導致C端付費收入極易觸及增長天花板,長視頻、在線音頻都如出一轍。
騰訊音樂也身處困局之中。
因此,騰訊音樂在C端的同維競爭很難實現突圍,不僅是用戶付費意識弱,更是國內存量市場進入瓶頸期,要繼續實現C端收入增長,開辟增量市場才是正道。
下沉人群、年輕人、海外,這些都是標志性的增量市場,但不同消費人群亦會出現不同問題,例如下沉人群更缺乏正版意識、海外流媒體市場也是巨頭林立。
于騰訊音樂而言,C端破局并不簡單。
核心問題在于,無論擴張內容還是獲取新用戶,C端付費模式未變,平臺依舊在挖掘存量利益,最終會陷入到同維競爭,想做到“鶴立雞群”已經是“難于上青天”之事。
所以,騰訊音樂若要奏響新樂章,換軌勢在必行。
如何換軌
ToC 模式遇險,ToB 模式能否走通?
在 ToB 業務上,騰訊音樂早有布局,其在 2017 年收購了行業最大的 B2B 正版曲庫“愛聽卓樂”;去年 2 月,騰訊音樂投資豆瓣 FM,而后者的現任老東家,正是國內另一大 toB 正版曲庫服務平臺“V.Fine”。
到今年 4 月,騰訊音樂宣布投資線下音樂公播公司瑞迪歐,即在咖啡館、商場等公共場所播放正版音樂,騰訊音樂可利用瑞迪歐覆蓋數十萬線下門店。
ToB 模式如何實現?一方面,企業在拍攝宣傳片、舉辦線下活動時,會產生購買正版音樂的需求,大量 B2B 音樂版權平臺都旨在滿足這一需求。
以V.Fine 為例,截止 2019 年,其擁有 18 萬首歌曲和 5000 名全球音樂人資源,該平臺上一首兩分鐘的配樂,根據用途、授權時限和區域的不同,定價在 100-500 元不等。
另一方面,擁有簽約音樂人的平臺可以向企業方輸出定制內容,例如騰訊音樂的原創音樂人計劃,伴隨企業和機構對視頻內容的需求增長,正版音樂同樣是重要資源。
輸出原創生產力,擺脫“渠道方”標簽,騰訊音樂能做,短視頻平臺也能做。
從去年起,抖音、快手相繼上馬音樂人扶持計劃,眾多網絡熱門歌曲也是在短視頻平臺走紅,包括《少年》《野狼 disco》等??於兑欢ǔ潭瘸洚斄艘魳沸l平臺的角色。
所以,在短視頻內容爆發以及用戶消費逐步走向碎片化之時,在線音樂平臺也要試水如何與短視頻相形結合,將音樂內容觸達更多用戶。否則,快抖侵襲的將不僅僅是騰訊音樂的用戶時長,更會滲透到商業模式之中。
回到在線音樂的 ToB 道路,目前國內B端音樂市場還未出現絕對意義上的巨頭,騰訊音樂不僅能帶來資本和流量的助力,同樣對自身開辟新戰略有所增益。
但面對 ToB 的藍海市場,開辟新路同樣困難。
首先,ToB 版權市場依舊混亂。以海外為例,2018 年尼爾森行業報告顯示,全球共有 2130 萬使用個人賬戶進行音樂商用的企業,每年將使音樂版權所有者們損失 26.5 億美元,而僅有 17% 的商家購買了正版的商用流媒體賬戶。
其次,toB 音樂產業更為分散。目前,B端音樂版權市場包含商用音樂、公播音樂、B2B 版權代理、商演及影視劇配樂、數據分析等模式和環節,并且涌現出 100 Audio、Asaii、樂播新瑞等代表性企業。
B 端不同于C端,需求分散且不集中,定制化音樂產品對打通B端有著重要的意義,而如何在海量音樂內容的基礎上,滿足B端需求,對騰訊音樂而言也是新的命題。
轉軌 ToB 不易,騰訊音樂且行且珍惜。
回看騰訊音樂開年的第一份季報,雖總營收環比減少了 13%,但能實現同比 10% 的增長已屬不易。相比于網易云音樂、阿里音樂等平臺,騰訊音樂建立起的規模效應,短期內很難被外部對手撼動。
不過,挑戰從來不會缺席,在市場環境急劇變化、外部競對勢頭不減之時,騰訊音樂守江山當然要比打江山困難,而開辟新通路的換軌本就是大工程,一段時間內騰訊音樂仍然是以 toC 業務作為基石。
因此,騰訊音樂的新故事動不動聽,要等時間來給出答案。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腾讯音乐能再写新故事吗?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20万日元等于多少人民币呢?
- 下一篇: 五月的鲜花简谱(五月的鲜花歌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