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计算淘汰赛:阿里招兵,腾讯圈地,「后浪」不服输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丨 ToB 行業頭條(ID:wwwqifu),作者丨馮海陽,編輯丨李曉松 ,吳暄
廝殺的前奏,是不斷的征兵……
2009 年,阿里云的成立帶動了中國的云計算市場起步,也催生出騰訊云、華為云、百度智能云、天翼云等廠商的出現。
十余年后的 2020 年,隨著各家云生態初步搭建完成以及新基建的熱浪翻涌,中國云計算市場的競爭益發激烈,很可能會有一批基礎云廠商慘遭淘汰。
這個觀點聽起來有點危言聳聽,可細思過后,其實自有一番道理。
“招兵買馬”的時代
生態系統,這個生物學術上的詞匯先是落到了資本圈,隨后又落到了云計算。
2014 年,阿里云攜手合作伙伴召開發布會,共同推出阿里云生態共建戰略。這是中國“云生態”概念首次被提出。
可惜的是,阿里云在提出這個戰略之后,并沒有相應的實際動作,導致云生態在早期一直是一個空泛的概念。
但這不能全怪在阿里云的頭上,畢竟在 2015 年,我國 IT 企業才逐漸向云計算轉型,一些企業陸續上云,讓云服務市場迅速增長。
后來云服務市場猛增的趨勢,開始被互聯網巨頭百度察覺。于是,2016 年 11 月,百度連忙推出云圖計劃,計劃五年內投入 100 億元,建立百度云平臺及生態,提前建立陣營。
騰訊云、華為云、京東云雖然慢了一步,可反映速度也并不慢,都在兩年內陸續搭建自家的云生態平臺,形成了早期基礎云廠商勢力分割的格局。
接下來的事情,想必大家都清楚。隨著各家云計算廠商的“臺子”搭建完成,“招兵買馬”成為近兩年最頻繁的事情。
離當下最近的一次,是京東智聯云。在 2020 年 4 月 2 日,該公司與神州數碼集團簽署戰略合作協議,聯手搭建京東智聯云渠道生態體系,并計劃開拓云計算、人工智能、物聯網等領域。
大家都知道,當下企業對云生態這件事極為看重,不論是阿里云的“被集成”,還是騰訊的“千帆計劃”等,都在賣力吆喝,鼓舞企業進入自家生態。
圖片來源:易觀數據請輸入圖說
這也讓很多業外人士都會產生一個疑問,即廠商這么賣力做云生態,到底是為了什么?
其實此事并非難以回答,因為對一家企業而言,大多數布局都是沖著營收和補足自身業務短板方面出發,而這也是云廠商搭建云生態的根本目的。
首先,從營收角度來看,基礎云廠商雖然在當下占據 90% 的市場份額,可隨著 SaaS、IaaS 越發成熟,整體云計算市場份額占比將會產生變動,基礎云也就沒那么吃香。
可將基礎云演化成一個平臺?;A云廠商在滿足相應企業的云服務之外,利用平臺優勢幫助生態伙伴找到相對應用戶的同時,也可以收取一定的提成。
而且可以確定的是,SaaS 這類應用層次的產品,在未來將是數量最多的存在,如果做成一個平臺幫助眾多生態伙伴找到相應的用戶,未來產生的提成收入就大的驚人。
其次在補足自身業務短板方面,搭建云生態可以利用生態伙伴各自領域的長處去彌補自身不足,確定不會因某方面短板的出現,導致未來與友商競爭中出現頹勢。
要知道,一只木桶想盛滿水,必須每塊木板都一樣平齊且無破損,如果這只桶的木板中有一塊不齊或者某塊木板下面有破洞,這只桶就永遠達不到最大儲蓄量的狀態,基礎云的能力也是如此。
結合以上來看,云生態注定是基礎云廠商們的必備之物,是保證未來有更好發展的基礎。
渠道伙伴的選擇成為關鍵
在云生態的布局中,PaaS 和 SaaS 類的企業在未來會擔任重要的角色,這點基礎云廠商們都十分了解,于是拉動更多這樣的企業加入,在未來競爭中顯得尤為關鍵。
但合作是雙向的,即便基礎云廠商們很主動,企業對于加入誰家的生態,大多有自己的看法。
根據中國軟件網、海比研究院調查發現,在渠道伙伴在選擇加入誰家云生態中,BAT 等互聯網巨頭是優先考慮的存在,其中阿里以 26.67% 的占比力壓群雄。
第二梯隊則是由中國移動、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為代表的運營商領銜,是除了互聯網巨頭之外最受關注的存在。
最弱的就是傳統 IT 廠商,像 IBM、Oracle 這兩家企業,受到的關注度與阿里相比,有著十幾倍的差距,以此可以基本判定這兩家公司在未來云生態比拼中出局的概率極高。
當然,像阿里、騰訊這樣的互聯網大廠雖然備受關注,卻也不代表他們就穩操勝券。
根據海比研究調查發現,在已開展云業務的生態渠道伙伴中,選擇兩個基礎云廠商的渠道合作伙伴最多,相對占比達 40.95%。三個和四個及以上的占比共為 14.28%。
而選擇一個基礎云廠商合作的渠道合作伙伴僅為 28.57%,相對低下。
看得出來,現在渠道生態伙伴們的選擇取向并未是一個定勢,第二梯隊還有機會超越第一梯隊的基礎云廠商。
對于這樣情況的出現,一些生態合作伙伴也是表示,他們也需要多重對比才知道哪家效果好,不會輕易”為了一棵樹,而放棄整片森林”。
生態合作伙伴的顧慮雖然殘酷,但極為現實。對于我國的云計算市場而言,即便已經成為國家新基建的重點項目之一,但在近幾年的發展中一直處于初步階段,整體并不成熟。
也因為這種不成熟的市場,間接影響到很多企業上云的積極性和決心。
參考《2019 年中國企業服務生態發展現狀與趨勢研究報告》中的調研數據,對企業服務生態渠道伙伴而言,向云轉型總體還是“想的多,做的少”。
具體來看,4% 的生態伙伴開始形成了云業務的機制化、常態化的運營,成為了一個獨立業務。他們是堅信云計算在短期內會快速騰飛的“死忠粉”。
有 35% 的生態渠道伙伴開始了云業務的嘗試,他們代表的是相信云計算未來的潛力,但不敢全力投入的典型代表。
最為重要的是,有 52% 的渠道伙伴對云業務還處于規劃階段,并沒有開始真正行動。
在這類企業看來,已經從媒體、政策等等方面了解到云轉型是未來的必然趨勢,并也認同這種觀點,但是從他們內心深處,是否要轉,怎么轉,怎么做,都沒有想清楚。他們也不愿意花時間花精力去想,基本想法是“時間尚早”。
最后的一批企業的觀點是完全否定云計算未來的存在,在他們看來一個是市場不成熟,一個是轉型的風險太大,與其在折騰中受盡折磨消失,倒不如走一步算一步,求個安穩的“壽終正寢”。
從各個層次的企業可以看出,雖然基礎云廠商的一直在賣力宣傳自家的的云生態,但是還未受到大多數企業的認可,導致這些企業在選擇面前猶豫不決。
這也說明,在未來的生態比拼中,誰能獲得更多潛在渠道生態伙伴的全力信任,將成為生存戰的關鍵。
“五朵云”的殘酷競爭
2020 年,蘇寧云、美團云相繼宣布關停、調整云服務,算是掀起了淘汰賽序幕,人們在從新審視云服務的同時,也再次搬出那句“未來只需要五朵云”的名言。
無獨有偶,還未擺脫美團云、蘇寧云退場的陰霾,5 月 8 日,IDC 發布《中國公有云服務市場(2019 下半年)跟蹤》報告,再次點出中國基礎云廠商的淘汰賽正處在進行時。
具體來看,2019 年下半年的公有云服務市場集中度居高不下,阿里、騰訊、中國電信、華為、AWS 位居 IaaS+PaaS 市場前五,占據 76.3% 的市場份額。
而在 2018 年下半年還在前五行業的金山云及百度智能云則是“名落孫山”,與“Others”瓜分剩下的 23.7% 市場份額。
與全球云計算市場發展格局類似,中國云計算領域的“馬太效應”愈加明顯。
此外,由于企業的 IaaS 需求對一致,即選擇在線租用云廠商的服務器、存儲和網絡設備等資源,這些產品在各家云平臺上也無太大區別,導致產品和服務同質化嚴重,讓巨頭間的競爭面接觸擴大。
再加上目前基礎云市場除了 AWS 能保證凈利潤為正之外,多家云廠商都在虧損。
比如赴美上市的金山云在 2017 年到 2019 年分別虧損 7.14 億元、10.06 億元和 11.11 億元;青云科技三年總計虧損 4.37 億元等。
都在向外界透露著這是一個殘酷的生存之戰。
所以此時廠商想要突圍,除了保證自身基礎穩健之外,牽手實力更強大,業務更多元的生態伙伴,成為另一個發展關鍵。
也是考慮到了這方面的因素,各家基礎云廠商開始動作頻頻,希望吸引到更多的擁護。
像阿里云則獲 2000 億投資加碼競爭,優刻得、青云科技、金山云紛紛開啟上市步伐,募資擴張等舉動,一方面可能是想借著新基建風口為自己擴大影響力,另一方面或許也是為了招募更多、更強的生態伙伴所做出的準備。
云時代,生態伙伴要想可持續、長期的健康發展,依托于一個強大的云平臺,以及與之對應的生態體系,為客戶提供一站式云服務,將是最核心的發展模式。
反之,生態伙伴的加入,將原本的內容服務庫進行了闊沖,更全面可以解決客戶的各種業務需求問題。這是一個互惠的存在。
至于未來會不會僅剩下五朵云?答案還是一個未知數。但可以肯定的是,未來的確不需要這么多云
新基建熱浪推動下,很快就會有所答案。最后的勝者,一定會是基礎運算能力強大,生態伙伴眾多且多元的存在。而那些覆蓋面太窄,基礎能力弱的基礎云廠商,只能乖乖地成為歷史塵埃。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云计算淘汰赛:阿里招兵,腾讯圈地,「后浪」不服输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通过Web远程查看服务器日志文件.log
- 下一篇: 妖精的幻想之旅 永恒炽天使(永恒炽天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