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浪”联想该不该有梦想?
文/史鵬飛
來源/阿爾法工場(ID:alpworks)
導語:與其折騰新業務,不如繼續保持“穩穩的幸福”。
盡管 ThinkPad 鍵盤上的小紅帽從未改變,但聯想這幾年一直在變。
4 月 15 日,聯想集團(HK:00992) 執行副總裁兼中國區總裁劉軍,穿著紅色T恤,站在了新財年的誓師大會上,就好像 ThinkPad 鍵盤上的小紅帽那樣,極其抓人眼球。
對于 2020 年這個新的開始,劉軍在臺上振臂高呼:“我相信,以變制變,變中求勝,我們一定可以打出一片嶄新的天地。”
劉軍在演講中提到,在提高 PC 業務市場份額之外,還要打造聯想的“轉型+生態”雙輪驅動模式。
對于“構建生態”,劉軍期許聯想在 C 端和B端同時發力。盡管他自己也意識到,這需要聯想從內部構架、企業理念和外部合作模式等方面做出快速調整。但是以如今聯想的的狀態,恐怕在組織架構、技術支撐,還有戰略層面,都很難實現轉型。
如果是幾年前,外部環境寬松還能讓聯想激進的折騰。但今非昔比,在全球衰退下,聯想最好的選擇還是穩中求勝。
01 低效的創新黑箱
聯想顯然不是一家創新驅動的公司。
在聯想發展的早期,柳傳志的“貿工技”路線戰勝了倪光南的“技工貿”路線,成了聯想的立身之本。
不可否認的是,在尚處于追趕期的中國電子工業而言,利用中國勞動力優勢的“貿工技”路線的確有著立竿見影的效果;然而,過往的成功經驗往往會導致路徑依賴——渾身上下散發著商業氣息的聯想,或許從血液里來看,缺乏創新基因。
創新的好處毋庸置疑,近幾年來,被公眾認知程度最高的創新無疑是智能手機。蘋果憑借 iPhone 作為智能手機創新上的標桿,公司市值一舉超越微軟坐上了美股的“頭把交椅”。
蘋果的成功,不僅在于其培養了成熟的產業鏈,并且還帶動了一大批諸如小米、華為等追趕者促進了產業的繁榮;然而這其中,卻沒有聯想。
聯想的智能手機業務,可謂是摸了一手好牌,卻打得稀爛。
在智能手機行業的“上半場”,“中華酷聯”(中興、華為、酷派、聯想)名震江湖。
但從“下半場”開始,當初“中華酷聯”只剩下華為一家,聯想雖然未完全退出智能手機業務,但其產品已經淡出公眾視野,就連科技博主的旗艦機測評中,也很難看到聯想的身影。
聯想智能手機業務高開低走的背后,其內部的創新機制脫不了干系。創新具有巨大的不確定性,至今還沒有清晰地分辨其最為直接的決定因素;因此,我們不妨把公司的創新過程視為一個“黑箱”系統。
高效的黑箱,能把良好的輸入轉化成良好的輸出;而低效的黑箱,即便是有良好的輸入,其輸出結果也難以令人滿意。
聯想的智能手機業務,高質量的投入對應的卻是低質量的產出,這可能意味著聯想創新的黑箱是低效的。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轉型不能夠“觸及靈魂”,即便是在新業務上折騰再多的資源,恐怕也無濟于事。
聯想手機的黯淡是因為沒有進取的遠見和足夠的投入嗎?恐怕不是,面對新的行業風口,幾乎所有的參與者都想從中分一杯羹,聯想自然也不例外,在新業務線上的創新上投入了不少資源。
但創新的黑箱,畢竟要靠公司和人來運轉——因此組織架構顯得格外重要。戰略就算再長遠,如果執行起來出了差錯,恐怕也是難以維系的。
知乎等平臺上,充斥著聯想員工對于公司官僚氣的“吐槽”。
一位聯想員工對公司研發部門氛圍的總結很有代表性:真正牛的,聯想留不住,自己也呆不住;高不成低不就的,聯想是個好歸宿;啥都不行的,在聯想也混不走。
該員工坦言,聯想的招聘很多項目是用時間驅動,時間到了必須找人,導致濫竽充數的人也被招進來;招聘進來的程序員中 70% 去做換來換去的項目,只有 10% 會做面試時承諾的研發工作,長此以往,難以形成技術上的積累和專攻。
所以,聯想在戰略上強調創新沒有錯,但一味強調創新這個真理,卻并沒有切中要害。真正的英雄主義,是認識到自身不足后,在組織文化和隊伍建設上對癥治療。
02 理想與現實
近來,聯想折騰上了 IoT 和云服務等新業務,希望以此來構建新的“生態”。畢竟相比于依靠流水線辛苦組裝電腦的微薄毛利率,新生態的高毛利率實在誘人。
5G 時代即將到來,高效的數據傳傳輸速度,使得大規模的云服務和物聯網不再是異想天開。擁抱這一新風口,也讓許多日趨沉悶的大公司煥發了“第二春”。
對于聯想在“生態”方面轉型的設想,不妨對其中的云服務,就其市場和技術展開分析。
國外方面,與聯想頗有淵源的 Intel,將其原有 ThinkPad 出售給了聯想,并完成了向服務供應商的轉型;早已不再只是互聯網書商的亞馬遜,憑借其在云服務行業的領先地位,也讓貝索斯榮登世界首富之位。
國內方面,阿里、騰訊和華為也都厲兵秣馬,開始了在云端的布局。
聯想的新戰略實際上有跡可循。作為硬件制造商,蘋果和華為都依托自身產品矩陣,搭上了通往云端和智能物聯的“列車”;既然有同行的成功作為先例,聯想又為什么不能“依樣畫葫蘆”?
以蘋果為例,iCloud 云服務和產品矩陣相互成就。
iCloud 能夠讓用戶在 iPhone、iPad、iMac、MacBook 和 Apple Watch 等多種產品形態之間及時同步,這種“無縫對接”帶來的便利體驗,提高了用戶轉向替代品的轉換成本,也增強了用戶粘性。
盡管用戶開始習慣于“白嫖”iCloud,但當用戶開始擁有不止一臺蘋果設備,并體驗過數據無線同步的便捷后,需求也就被創造出來。
據估計,即便是在 2014 年,iCloud 大約每季度為蘋果創收超 10 億美元,而在全部的 iCloud 賬戶中有2/3 的賬戶是付費的。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聯想在列強的環伺中恐怕難以伸展。
聯想在智能手機業務上的逐漸淡出,使得聯想目前C端的產品矩陣只剩下 PC 勉力維持,因此聯想云服務的使用場景相當有限;而失去了應用場景的云服務,只能飄在天上,不能落地生根。
C 端的業務不好做,B端做起來其實也不容易。聯想在這一細分領域中開展業務,要面對的是阿里、騰訊等巨頭的競爭。
盡管聯想除 PC 業務之外,數據中心業務是第二大收入來源,但一方面,聯想目前的角色是數據中心的設備供應商,細究起來和云服務業務不構成必然聯系;另一方面,這類業務近來屬于不溫不火的狀態。
聯想集團《二零一九/二零財政年度第叁季業績公布》顯示,本財年前兩季度,數據中心業務收入分別下降 14% 和 17%;盡管第三財季,服務器和存儲產品出貨量同比增長 18%,但由于大宗商品價格下降,收入增長有限。
云服務已經不是最新的賽道了,聯想實際上是作為跟隨者而非領先者,更何況聯想的創新黑箱很難實現顛覆性產品。
品和服務上可以“煥發青春”,不如期待聯想可以通過新業務上的“折騰”來鍛煉隊伍,從而實現基因層面的“新陳代謝”。
聯想在創新上的短板,不是簡單地通過開辟新業務就可以拯救的,而是要在文化、人才和制度上進行深挖。通過轉型開展新業務,用少量投入可以達到鍛煉隊伍的目的。但寄希望于重金投入,可以借此挽回公司的頹勢,這個難度頗大。
03 穩穩的幸福
“到了什么山頭唱什么歌”。盡管聯想試圖通過創新在新業務上有所進展,但困難重重。如果穩中求進,擁抱“穩穩的幸福”,做大 PC 業務市場份額的保守戰略,卻是值得預期的。
對于科技發燒友而言,創新永遠是絕對正確。但對于公司而言,并非如此。
一味地為了創新而創新,是得不償失的。創新存在著“幸存者偏差”,外界通常只看到創新成功,忽視創新失敗,在主觀上無形中高估了創新成功的概率。
公司說到底是要為股東負責,持續為股東創造利潤。
對于喬布斯的繼任者庫克,外界往往會批評庫克職業經理人的身份,不符合蘋果的創新基因。的確,庫克時代的蘋果如果被視為行業內技術上的領跑者,其實有些勉為其難。
然而,正是在庫克時代,蘋果股價開始飆漲,成為首個市值超過萬億美元的“巨無霸”。因此,從這個角度講,庫克絲毫不遜色于喬布斯。
其實,聯想在戰略上,可以照一照蘋果這面“鏡子”。
作為聯想最重要的收入來源,PC 和智能設備業務在聯想二零財年第三季總收入中的占比高達 79%。成熟的 PC 業務,足以為聯想創造持續的現金流。
不可否認的是,經過幾十年的發展,PC 行業已從高速增長的成長期,進入穩定發展的成熟期,行業增速的中樞不可避免地在下降,但與此同時,行業中的頭部企業也逐漸鞏固了自身的護城河。因此,在行業的轉換期,反而是優勢企業持續擴大市場份額的好機會。
隨著 PC 日益成為企業常見的固定資產,固定資產折舊會帶來更新換代需求,在這方面至少目前還沒有出現能夠完全可以顛覆 PC 的技術和產品出現。依靠政府采購等大客戶,聯想的下游的剛需是有保障的。
雖然相比于戴爾 30% 左右的毛利水平,聯想還有相當的差距,但在 PC 及相關領域,擁有全球 24.8% 市場份額的聯想,早已是全球最大的 PC 品牌。
據財報顯示,PC 業務保持增長勢頭,在收入和出貨量方面創下季度歷史新高。出貨量的增長也并未影響毛利水平,相反,PC 業務在二零一九年前三季度的毛利率為 16.2%,同比提升了 2.3 個百分點。
實際上,聯想在 PC 業務上的“頭牌”地位,體現在各個價位上聯想的產品都能做到榜上有名。
在主打性價比的 3000 元低檔價位中,聯想小新 14 銳龍版表現不俗;而在 1 萬元以上講求性能的高端機型當中,聯想拯救者 Y9000K 廣受關注。能在全價位上都能有所作為,可以反映聯想多年在 PC 制造領域的沉淀。
盡管 PC 業務的毛利率不高,但目前能夠完全替代 PC 的產品尚未成型,如果此時就放棄自身成熟的業務,由此造成的市場空白必然會被其他廠商填補,這無異于拱手將財富讓予他人。PC 業務才是聯想“穩穩的幸福”。
“不管是黑貓還是白貓,能抓住耗子就是好貓”。不是說創新的業務就要被追捧,保守的成熟業務就要被鄙視。真正的衡量標準應該是能否為股東創造利潤,為公司創造現金流——特別是在外部環境欠佳的時候,保存實力不折騰,顯得尤為重要。
公司存在的目的不是創新,創新只是幫助自身成長的一種手段;相反,創新有著極大的不確定性。
考慮到當下大環境的高度不確定性,對于深水區的聯想而言,進一步增加不確定性將會帶來更高的成本。保守并不是值得唾棄的思維,采取保守戰略的公司才更有可能熬過行業的寒冬。
成功的創新的確能給公司“開源”,但在“開源”途徑尚不明朗的時候,“節流”反而是更清晰的選擇。
聯想的“官僚氣”已被外界詬病許久,如果聯想不是只在表面上“折騰”新業務,而能在堅持主業的同時真的下決心“刮骨療毒”,或許能夠擠出不少水分。在“節流”方面,聯想應該向亞馬遜的低成本戰略學習。
爭取活得更久,積攢充足的彈藥,備戰下一輪風口和浪潮。活下去,比什么都重要。面對疫情后世界不明朗的前景,聯想需要的不是折騰,而是保持住“穩穩的幸福”。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前浪”联想该不该有梦想?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波士顿动力机器人开挂了!连续4个月拿Of
- 下一篇: 荣耀30系列持续热销,“硬核”旗舰打造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