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抛弃“蝶式键盘”,是苹果最正确的决定之一?
在幾天前,蘋果在官網更新了 MacBook Pro 的 13 英寸產品線,雖然不及去年 16 英寸的“踩牙膏”式升級幅度,這次 13 英寸的 MacBook Pro 只是慣例更新,卻依然引發了相當高的關注。
總體來說,這次 MacBook 的更新有著不少的槽點:新款沒有 14 寸和 WiFi-6 也就算了,低配版本的 13 英寸 MacBook Pro 依然搭載八代U和 LPDDR3,作為一個 2020 年的萬元筆記本,這個配置實在是有些老舊,如此明顯的高低配分割,庫克又一次展現了他的優秀刀法。
不過對手持 2015 款 MacBook 的小雷而言,這是一次期待已久的更新,存儲和內存翻倍已經是個驚喜,而鍵盤也迎來了全新升級:全新 13 英寸 MacBook Pro 回歸了剪刀腳鍵盤,并且鍵程從 0.6mm 提升到了 1mm,去年 16 英寸上更新的獨立 Esc 鍵和倒T形數字鍵也成了 13 寸的標配。
剪刀腳鍵盤的回歸,意味著在 MacBook 上“肆虐”五年之久的蝶式鍵盤,被蘋果徹底打入歷史塵埃。
“極為先進”的蝶式鍵盤
蝶式鍵盤的第一次問世,是在蘋果 2015 年的春季發布會上。在那場發布會上,蘋果推出了所謂“輕薄本的極致”——12 英寸的 MacBook。
雖然從現在來看,12 英寸 MacBook 由于性能孱弱,價格昂貴的原因,反饋極差,三年后就被新款 MacBook Air 替代。但它上面的 Force Touch 大觸控板、金屬轉軸(天線轉到了機殼上)、Type C 接口都成為了之后蘋果電腦的標配。
雖然 12 寸 MacBook 的很多更新并不差,但鍵盤的更新顯然不是如此。
根據當時的用戶評測,全新的蝶式鍵盤確實達到了蘋果宣傳所說的“清脆”、“穩定”。但它犧牲了打字手感,尤其是鍵程,從 1.2mm 直接到了 0.5mm,讓很多用戶并不適應。
蘋果的出發點也許是好的,實際上,老款 MacBook 的鍵盤手感并不算優秀,和優等生 ThinkPad 的打字體驗相比,Mac 筆記本的鍵盤手感確實較軟。
蘋果認為,MacBook 鍵盤手感偏軟的原因,就是因為原有的剪刀腳結構不穩定,按下的時候受力不均勻導致的。蘋果聲稱,由于采用了蝶式鍵盤,全新 MacBook 的打字穩定性,要比傳統 Mac 筆記本要好上 4 倍。
但事與愿違,大多數用戶并不買蘋果的賬。蝶式鍵盤的鍵程極短,打字聲音大等缺點,完全蓋過了所謂的清脆、穩定,知乎網友@Navis Li 還特地做了一張圖,諷刺蝶式鍵盤的手感如同鋼板打字。
但直到此時,對于蝶式鍵盤大家還僅限于吐槽,因為 12 寸 MacBook 的用戶實在太少了。比起 iPhoneX那種用戶基數大,且有著 Face ID 和全面屏加持的新鮮感,12 英寸的 MacBook 也就是看個熱鬧。
不過在一年之后,蘋果將蝶式鍵盤放到 MacBook Pro 上的時候,很多原本看熱鬧的果粉就坐不住了。
MacBook Pro 的大失敗
2016 年 10 月份登場的新 MacBook Pro,是該系列暌違四年的一次大更新,也恰逢蘋果第一款筆記本 PowerBook 發布 25 周年。人們都在期待在 Retina 版 MacBook Pro 的巨大成功后,蘋果該如何改良它的下一代電腦。
不僅是粉絲,蘋果自己也對這場發布會賦予了很高的意義,在邀請函上還特地寫上了 Mac 的經典臺詞“hello again”。
“hello again”這句標語,既是為了致敬在 1984 年,喬布斯發布首款 Macintosh 電腦時,在屏幕上打出的“hello”;也是在向 1997 年喬布斯回歸后,推出的首款 iMac 上顯示的“hello(again)”表示致意。
然而,在 2016 款 MacBook Pro 發布之后,取代夸獎的是鋪天蓋地的批評聲:模具沒有大改,就添加了一個沒用的 Touch Bar,功能鍵還被砍了;四個 Type C 接口的設計過于激進,工作必須要帶轉接線;價格還大幅上漲。
并且開完發布會之后,蘋果雞賊地把老款設計的 MacBook 高配版直接下架,開發者在看完令人失望的新品發布會之后,想搶救性地買一個老款“茍”到天長地久也不行。
群眾的目光是雪亮的,在正式發售之后,這一代 MacBook Pro 被普遍認為是這幾年中最爛的一款 Mac 筆記本。
全新 MacBook Pro 的使用感受極差:發布會上宣傳的輕薄,是在砍掉老款 MacBook 三分之一電池的基礎上才實現的;保護數據安全加入的 T1 芯片,也導致用戶了數據無法修復;堆料過于激進,散熱卻沒有改善,這一問題在兩年后的 i9 版本上達到了巔峰。
而在諸多缺點之中,最讓開發者難受的,就是蘋果宣稱先進的蝶式鍵盤,卻出現了非常多的問題。
四代更新,也沒有救回來的蝶式鍵盤
其實在 2016 款的 Macbook Pro 上,蘋果已經把蝶式鍵盤升級到了第二代,加長了鍵程,改善了回彈力度,但手感的略微改善,并沒有解決蝶式鍵盤本身超高的故障率。
Apple Insider 統計了 MacBook 的維修情況,結果發現,在 2014 和 2015 年的 MacBook Pro 維修案例中,鍵盤相關的問題的比例為5%。但在 2016 款 MacBook Pro 的返修中,與鍵盤有關的問題比例驟升至 11.8%,是前代的兩倍。
根據反饋表示,前兩代蝶式鍵盤在使用一段時間之后,極有可能出現相鄰按鍵連擊和失靈的狀況。而蘋果不承認鍵盤出現了問題,給出的維修方案是更換整個C面,價格十分昂貴。
但更換了鍵盤之后,MacBook 仍然會出現鍵盤卡死的問題。一位西班牙博主在和蘋果展開了一年的退換貨拉鋸戰之后,怒而換了一臺黑蘋果,并說“感覺良好”。
2018 年 5 月,在忍無可忍的美國用戶終于對蘋果展開集體訴訟之后,蘋果才出面展開大規模更換業務,然而更換后的鍵盤仍然是二代鍵盤,并不能一勞永逸。
根據網友的猜測,蝶式鍵盤的故障率之所以如此之高,是因為灰塵容易卡死在支架和鍵帽之間,導致按鍵失靈。
雖然蘋果在召回公告中,沒有直接承認蝶式鍵盤的設計問題,但從 2018 年開始,蘋果還是老實的在新款蝶式鍵盤中加入了一層薄膜,目的就是為了防止灰塵進入。
但這層薄膜依然沒有徹底解決 MacBook 的鍵盤故障。根據專家的分析,鍵盤卡死的最大問題很可能不是灰塵和碎屑,而是金屬觸點老化。蝶式鍵盤的金屬觸點很容易出現金屬疲勞,這會引發按鍵粘連等現象,并且 MacBook 不合理的散熱也加速了觸點和薄膜的老化。
不打算認輸的蘋果,又在 2019 年出品了第四款蝶式鍵盤,改良了金屬觸點的熱處理工藝,并且更換了觸點周圍的薄膜材料。
但這么折騰下來,蝶式鍵盤的成本已經遠高于普通鍵盤(約為常規成本的 250%–350%)。并且由于之前的卡死問題,蘋果已經承諾所有 MacBook 用戶的蝶式鍵盤一律超額保修兩年(總計四年),又增加了一筆不小的開支。
根據估算,蝶式鍵盤給蘋果帶來的額外費用,已經超過上億美元。蘋果堅持的蝶式鍵盤戰略,也隨著如今 13 寸的 MacBook Pro 更新被徹底放棄了。
蘋果的戰略回歸
回顧這五年來蝶式鍵盤的起起落落,可以看出,那幾年的蘋果一味地追求小巧輕薄化,iPad、iPhone、Mac Pro 的厚度、體積都顯著縮小,因為蘋果認為普通消費者會喜歡這樣的改變。
但到了后來,蘋果的輕薄化戰略遭受到了反噬:iPhone 的續航落后同期安卓;而 iPad Pro 的續航出現大幅度的退步,更博的 2018 款還出現了彎折的問題;“垃圾桶”看起來美好,對于接口和散熱的支持遠不如上一代的塔式機箱。
普通消費者并不買賬,原有的開發者口碑卻在不斷下滑,這可能是前期 iPhone 在消費市場上的過于成功,讓蘋果產生了錯覺,認為在偏向專業的 Mac 領域,它也能夠這么做。
在 2018 年 4 月,蘋果罕見地與開發者以及知名博主見面,披露了下一代 Mac Pro 和新一代顯示器的開發進度,蘋果主動和開發者社區溝通,被認為是“迷途知返”的征兆。
在一年后的更新中,蘋果也兌現了承諾,Mac Pro 和停更八年的專業顯示器終于被撿了起來,我們也看到蘋果的專業級產品思路不再是“高貴奢華”,而是回歸產品本身的實用性。
MacBook 剪刀腳鍵盤的回歸,也代表著蘋果“實用化”的趨勢。經過拆解發現,MacBook 鍵盤的整體設計,終于回歸到了 2015 年的剪刀腳鍵盤。獨立的 ESC 鍵和倒T字型方向鍵,也是蘋果針對開發者做的妥協。
回顧這場關于鍵盤的恩恩怨怨,我們可以看出來,專業用戶是現代大型公司客戶群體中不可剝奪的一部分。消費者和專業用戶的興奮點有時截然相反,尤其是 MacBook 這樣的偏生產力工具,一味地按照 iPhone 的需求來設計并不可取。
這讓小雷想起了 1997 年,喬布斯回歸的第一場發布會,喬布斯把所有的重點都放在了與 Adobe、微軟的合作以及教育市場。當喬布斯宣布 IE 上線 Mac 時(還放了蓋茨的大臉直播),引起了一片噓聲。
但全場最響亮的歡呼聲,也正是蓋茨宣布 Office 會在 Mac 上保持更新。看似矛盾,但臺下的開發者知道,陣營、信仰、理念,都比不上一個好用的專業軟件。而喬布斯也知道,專業用戶才是蘋果翻盤的機會。
希望庫克能夠明白,比起討好消費者,給予生產者更便捷的產品,讓他們放手創造,才是蘋果發展戰略的根本。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全面抛弃“蝶式键盘”,是苹果最正确的决定之一?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NASA表示毅力号火星车仍定于今夏发射
- 下一篇: 谷歌推出交互式Doodle 轻松在线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