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万佛寺出土佛像的神秘面纱
生活随笔
收集整理的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了
揭开万佛寺出土佛像的神秘面纱
小編覺得挺不錯的,現在分享給大家,幫大家做個參考.
揭開萬佛寺出土佛像的神秘面紗
四川在線消息(四川日報記者 吳曉鈴)疑似成都千年古剎萬佛寺的園林,以其精巧典雅受到關注。這座早已湮滅在歷史中的寺廟,近年卻因為其出土的南朝佛像,持續受到文物專家的關注。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佛教考古研究所所長雷玉華介紹,萬佛寺出土造像填補了中國南朝石造像的空白,其中出土的7件阿育王像,更是全國罕見。 阿育王像充滿異域風情 阿育王是印度一位有名的弘揚佛教的國王。他創造的一種佛像式樣,便稱為阿育王像。在中國,阿育王像頗為罕見,目前僅龍門石窟、敦煌莫高窟中偶有發現。而考古發掘出的阿育王像,迄今只有成都地區有過。 萬佛寺出土的阿育王像,共有兩件頭像、5件無頭立像,目前均保存在四川博物院。雷玉華近年曾發表過《阿育王像初步考察》等多篇研究萬佛寺南朝佛造像的論文。根據她的研究,阿育王像有幾大特點:頭上是蘑菇狀寬大的肉髻,卷發;鼻孔下有八字形胡須,一直撇到臉頰上;雙眼如杏仁狀圓眼;通肩袈裟,從右肩一直搭到左后背。雷玉華說,通過造像斷痕,可以推斷阿育王像左手握袈裟一角,右手施無畏印。總之,相比南朝時期成都出土佛像總體上的“秀骨清像”,阿育王像的特點明顯不同。 成都為何會有阿育王像?雷玉華解釋,佛教本來就由印度傳入中國。阿育王像,應該是經過中亞、西域傳入中原,后流傳江東,然后沿著長江水路傳入了四川地區。至于阿育王像為何不同于一般佛像,文物研究專家們均認同這是古印度王國之一的犍陀羅地區創始期的佛像特征。 造像沾染南朝士大夫氣質 值得一提的是,萬佛寺的出土佛像,還帶有明顯的時代特征,不少造像生動表現了南朝崇尚飄逸清瘦、名人雅士喜穿寬袍大袖的風氣。 雷玉華介紹,萬佛寺石刻造像以紅砂石為主要原材料,這種石材質地柔軟、容易雕刻,所以出土石像看上去雕刻都非常精練,衣紋細膩流暢。這些石像,有彌勒、釋迦和觀音等,造像衣紋和組合都很復雜。既有褒衣博帶雙領下垂式袈裟,同時還大量流行通肩式袈裟。在南朝造像后期,佛像身上的珠飾增多,原來的披巾變成瓔珞。記者在萬佛寺石刻館看到,有的佛像身上僅見披巾,但有的則滿身珠飾和瓔珞,特別引人注目。 不過雷玉華認為,南朝自晉室南渡之后,就形成清談玄學的中心。四川在歸屬南朝后,自然也沾染了這些風氣,因此佛造像出現趨于清秀的氣質。佛像均細頸寬衣、雙肩下削。后來梁王朝崇佛達到高峰,全國不斷有佛學交流,從異域帶來大量經像,這時佛像的形象有的才變得“豐艷”。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揭开万佛寺出土佛像的神秘面纱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