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少军:全球半导体产业受疫情影响较大,中国难以独善其身
集微網消息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襲卷全球,半導體供應鏈不可避免地受到重創。作為全球供應鏈的重要一環,國內半導體產業會受到怎樣的影響?未來會如何發展?在此背景下芯片企業如何才能抓住發展機遇?4月28日晚,清華大學微電子學研究所所長魏少軍在央視財經《戰“疫”后新機遇》欄目中對這些問題作了詳細解答。
魏少軍表示,疫情對全球半導體產業影響巨大,國內半導體產業也不例外。不過由于國內疫情爆發正值春節假期前后,且疫情控制較好,對半導體產業的影響總體可控,故而國內半導體可更加從容淡定面對疫情沖擊。
他同時判斷,未來幾年全球半導體供應鏈出現調整是大概率事件,但不可能出現供應鏈全面重組,且即便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發生調整也非一朝一夕之事,面對這種情況中國半導體產業從業者需寧靜致遠,對未來可能出現的產業變局有所思考,才能厚積薄發。
當前我國半導體產業發展仍存在不少矛盾,面對未來可能出現的變局,魏少軍強調,中國應早作謀劃,加強推動市場化資源配置,以產品為核心補短板、促提升,以美國半導體產業為鑒,形成中國半導體產業的“良性循環”。對于從業者而言,要留意觀察整個行業發展及市場的變化,同時認真思考國家戰略方針,只有這樣,才能在保證大方向不錯的情況下沿著市場化道路前進。
國外疫情對國內半導體產業的影響將逐漸顯現
新冠肺炎疫情對國內半導體產業的影響是有限且可控的,這是由眾多現實情況決定的。第一,肺炎發生的時機恰是春節前后,大多數工廠都進入假期正常停工停產,因此疫情對產業影響并不是太大。第二,半導體制造業雖保持24小時不間斷生產,但因半導體生產環境非常嚴格,達到納米級,所以微米級的病毒天然被工廠過濾系統阻隔,員工無感染風險。第三,第一季度國內半導體產業訂單情況良好,工廠開工非常足。2019年全球半導體出現回調,回調的過程往往帶來庫存的降低,因此,從2019年第四季度起全球半導體都開始上漲,這就是市場在補庫存,造成2020年第一季度市場向好,產業受疫情影響不大。
日前,國家統計局發布的第一季度國民經濟運行情況統計顯示,第一季度我國GDP同比下降6.8%,同期集成電路產業仍然維持了兩位數的增長,增速達13.1%。足以證明疫情對我國半導體產業的實際影響不大。
從芯片設計、制造、封裝來看,疫情的影響非常不平衡。如前所述,芯片制造業由于生產環境嚴格,天然實現了疫情防控。而芯片設計業主要靠工程師工作,在保證知識產權安全的情況下通過網上辦公可以有效地抵消疫情的影響。設計業雖然受到一定影響,但總體而言只是進度有所延遲。與制造和設計相比,封裝和測試業受疫情影響較大。封裝測試業具有一定的勞動密集屬性,疫情之下員工無法聚集生產,故影響較大。不過在國內有效的疫情防控之下,這一問題已經緩和。
盡管國內疫情影響有限,但國際情況不容樂觀。國外疫情對國內半導體產業的影響可能后續會逐漸顯現。對此,魏少軍有兩個判斷:國內半導體產業鏈繼續保持擴張;今年芯片進口可能會受到壓抑。
國外疫情造成的影響短期內不會結束,國際物流的影響將間接導致國內出現供應不足情況,在國內產能已經恢復的情況下,國內半導體產品可能加速替代國外產品,國內產業反而因此獲得一定發展空間。這對中國半導體產業當然是利好,但這種情況對半導體產業提升可能意義不大。魏少軍認為,盡管出現內部供應鏈需求增加,整個產業可以借此維持繼續擴張,但半導體產業增速將放緩。與此前半導體產業每年兩位數的增速相比,今年產業增長大概率維持在一位數,最壞的情況是這個數字僅較零增速稍高。這不僅是國內的情況,國際半導體可能比國內更不樂觀。2019年全球半導體產業衰退12%,產業界預期中的2020年全球半導體產業恢復正增長,疫情之下被蒙上一層陰霾。
過去數年我國一直保持在3000億美元左右的半導體進口額,2020年可能會下降。實際上,進口的這些芯片并非全部消耗于中國市場。只有一半被中國市場消費,另一半則被中國廠商裝到整機中出口。由于出口歐美的產品所用芯片多是進口芯片,而歐美市場需求受疫情影響萎縮,導致中國出口不振,中國也就失去了進口芯片的動力。綜合而言,半導體進口受壓抑并非好事,說明全球產業受到很大影響,中國也難以獨善其身,畢竟歸根結底中國是出口型經濟。
全球半導體供應鏈出現調整是大概率事件
魏少軍判斷,未來幾年全球半導體供應鏈出現調整是大概率事件。但全面重組也不可能,因為全面重組代價太大,且短期內無法實現。供應鏈小部分調整需要考慮以下基本點。第一,是否有利于利潤的最大化。全球化不是政治行為,而是經濟結果。利潤最大化是全球化最重要的驅動力。全球化的初衷是把生產搬到成本低的地方去,降低生產成本,提升利潤。全球化另一個選址選擇是把工廠設在離消費者近的地方,以降低物流、管理、市場成本,仍然是為了爭取利潤最大化。半導體是全球化最徹底的產業。比如,眾所周知,美國是半導體大國,其半導體市場規模占了全球市場的48%-50%。但美國海關統計的出口半導體產品大約只有全球十分之一左右。原因就是美國通過產業的轉移早已實現了原產地的全球化。利潤最大化的訴求使投資者想方設法把產業轉移到有可能降低銷售成本的地方去。以高通設計的手機芯片為例,設計完成后,經中國臺灣加工,再由馬來西亞封裝,產品賣到中國大陸。這種情況進行出口統計時,就算為馬來西亞的產品。
第二,是否有利于市場的拓展。離消費者近就需要選擇市場潛力較大的地區,所謂市場潛力就是經濟發展狀況。毫無疑問,中國是全球經濟發展最快且發展較好的地區。近年來,我國GDP增長雖然逐漸從兩位數降至一位數,但以萬億體量為基礎,每年經濟增長的絕對值巨大。對于投資者來說,搬離中國,放棄在中國市場占據的先機,顯然是不經濟的。所以中國經濟發展成為一個關鍵性的因素。中國市場足夠龐大,全球半導體三分之一的產品消費于中國。從靠近消費者來考慮,半導體產業必將向最終用戶所在地集中。據統計分析,半導體產業和國民經濟的增長強相關。這意味著只要中國經濟不出問題,全球半導體離開中國的概率很小。中國經濟的發展決定了全球半導體離不開中國,而且這一現實在未來20年不會改變。
第三,是否有合理的成本構成。如前所述,全球化的初衷就是降低成本,搬離中國,意味著原材料、管理、應急、運輸、銷售等成本都發生改變,要保持如今的成本結構幾乎不可能。科技產業,特別是高科技產業,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是否有高素質的人力資源。中國在過去數十年改革開放中,已經形成了物流、生產能力、人力成本等方面的綜合優勢。更何況如今中國還擁有市場優勢。這些都需要認真思考。
即便發生全球供應鏈的調整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因為中國發展至今經過了數十年的努力,現狀不可能一夜變化。若海外企業全部搬離中國,全世界經濟也將停頓,且并非停頓一年而是停頓數年。
完善產業生態任重道遠
這并不意味著中國半導體產業沒有問題,事實上我國半導體產業面臨眾多挑戰,是肯定的。這就要求身處其中的人有所作為。全球供應鏈在發生變化,如果不應對就可能處于被動狀態,早做準備才能取得更多先機。面對未來可能出現的變局,中國半導體應該采取怎樣的策略?魏少軍認為,要通過加強推動市場化配置資源的思路來推動半導體產業生態建設和完善。
過去數十年,中國半導體產業所取得的成績舉世矚目;同時,產業鏈中仍存在較多短板乃至缺陷,也是無須諱言的。從這個意義上來看完善產業生態任重道遠。供應鏈就是產業生態中的重要一環。中國半導體發展的根本動力是市場,政府的作用是建設和完善市場,兩者相輔相成。當前,我國半導體產業發展要素并不完全齊備,參差不齊有強有弱。比如,材料業仍是缺陷,裝備業依然是短板。制造業雖然進步很快,但與國外領先水平相比還有較大差距。魏少軍表示,在這種情況下,有兩個非常重要的方面:產品創新和生態環境。
半導體產業始終是創新驅動的產業。過去60多年以來,技術創新不斷推動產業發展,所以技術創新永遠是最重要的課題,而產品是半導體產業安身立命的根本。緊緊圍繞產品這件事看起來簡單,實際上并非如此。國家產業發展投資基金及各類產業政策多圍繞產品的制造展開,似乎只要把制造做好就可以了,事實上產業鏈各環節環環相扣缺一不可。所以必須圍繞產品布局,統籌設計、制造、封測、裝備和材料各個環節。這并非易事,因為各環節有弱項有缺項,要想補足短板,并非簡單的買或者自己造的問題,而是需要整個產業發展的頂層設計,需要資源的聚集。最重要的是創新要素的聚集和使用。畢竟資源有限,創新是有成本和年限的。
以美國半導體產業的發展為例,美國半導體產業之所以能夠占全球市場的48%,是因為其產品好,而產品好是因為技術好,技術好要歸根于研發投入大。據統計,美國研發投入是美國以外其他國家半導體投入的兩倍。美國半導體企業平均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17%,強度大,且規模大。
據中芯國際最新季報,其研發投入首次達到營收的22%,然而其毛利只有20%。這當然是非常值得贊賞的,但這是非正常情況,無法形成良性循環。高研發投入鑄就高技術實力,技術實力成就好產品,產品好才能占領更多市場,進而得到更多收入,高收入支撐起高研發投入。美國半導體產業發展至今就得益于這種良性循環,而中國半導體無法企及美國之處也就在于無法進入良性循環。中國半導體企業中,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10%以上的企業不多。由于研發投入不足,研發活動就不夠,通過研發鍛煉員工的能力也不足。加上人才培養的不足,導致集成電路人才緊缺,人才成本不斷上升。
正是因為資源不足,資源的聚集才更加重要。無論是國家的科技計劃,還是企業中的自有研究經費都只能選擇聚焦。對于從業者而言,要時刻觀察整個行業發展和市場的變化,同時認真的思考包括國家戰略在內的大政方針,只有這樣,才能在保證大方向不錯的情況下沿著市場化道路前進。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魏少军:全球半导体产业受疫情影响较大,中国难以独善其身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中国联通发布全球首张MEC规模商用网络
- 下一篇: 中国信科李国庆:顺应时代发展趋势 持续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