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不死心
雷鋒網按:據 IDC 預測報告顯示,2020 年中國消費臺式機將下滑 17%。
外加中美貿易戰的影響,國內科技企業因供應鏈短缺而壓力倍增。
“這是我出道 20 多年以來從未經歷過的,”劉軍(聯想中國區總裁)在今年聯想集團誓師大會上不無感慨。
市場環境劇變,PC 遭遇寒冬,36 歲的聯想準備好了嗎?
PC 之外的聯想,和它的 IoT 往事
作為互聯網時代的標識符,PC 成就了很多企業,包括惠普、蘋果、戴爾,當然,也包括聯想。
如今,PC 紅利期已經接近尾聲,甚至移動互聯網帶來的智能手機業務也已面臨增長瓶頸,商業帝國再次走到轉角,現有的 IT 巨頭、互聯網巨頭又一次被歸攏到同一起跑線,在智慧物聯(AIoT)上進行二次創業。
智慧物聯是當下這個時代的標識符,也是一個被喊了將近十年的“新技術”,聯想關注智慧物聯也已經有些年頭。
按照我的理解,中國的互聯網發展可以經歷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從 1995 年開始的 PC 互聯網時代,緊接著是從 2007 年開始的移動互聯網時代,以手機為主的移動終端將主導這個階段直至 2017 年,那時候人類將全面進入物聯網時代。
楊元慶在 2015 年曾這樣斷言中國互聯網的發展歷程,并認為,“向物聯網轉型已到關鍵時期”。而這樣的轉型,其實是基于 2014 年聯想誓師大會上“全面轉型互聯網”提出的。
2014 年年底,聯想成立了一家名為“神奇工場”的子公司,公司成立之初,聯想副總裁陳旭東(也是神奇工場首任 CEO)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示,“神奇工場 3 年內估值有望達到 50 億美元。”隨后,甚至還傳出百度將 1 億美元入股神奇工場的消息。
這家當時被聯想寄予厚望、被業界高度關注的公司主營業務有三塊:智能手機、智能硬件、智能家居,與之對應,公司也設有三個部門——電子商務、移動互聯網和物聯網部門。
當時,深感自己互聯網基因薄弱的聯想,也是相當舍得放權,次年 4 月,這家被聯想寄予厚望的子公司就宣布獨立運營,獨立的團隊、獨立的品牌、獨立的 UI,神奇工場成為聯想對于轉型互聯網的極度迫切和渴望,也是那時的聯想離“互聯網模式”最近的一次。
神奇工場雖說是獨立運營,但還是從聯想導入了不少資源和聯想內部當時做出來的互聯網味兒的項目,包括樂商店(聯想旗下的安卓應用市場)、樂安全、樂同步、茄子快傳等聯想內部幾個比較成熟的產品,也包括陳旭東、常程,以及 400 多名員工在內的初創團隊。
其實在神奇工場正式對外宣布獨立運營之前,還辦了一場發布會,準確地說應該是一場線下沙龍。沙龍上,神奇工場發布了兩款智能家居產品——Newifi Mini 神奇版和 New Home 智能家居套裝,其中,智能家居套裝包括智能家居控制中心、門窗感應器、紅外人體感應器、LED 智能燈泡、智能無線開關和復位磁力棒。
同樣也是在這一年,聯想還對外發布了 3D 食品打印機、神奇智能魔盒、智能路由器插排、藍牙音箱、移動電源,甚至也一度表示會繼續進軍無人機、智能機器人領域。
神奇工場 3D 打印機 daVinciJunior1.0
可以說,神奇工場幾乎把第一波物聯網熱潮中智能家居概念性產品都做了一遍,神奇工場的雛形也和現在被網友戲稱為“雜貨鋪”的小米有幾分相似。而其實,當時的神奇工場也確實有對標小米、華為榮耀之意。
正因如此,也就不得不提神奇工場的 ZUK,ZUK 是神奇工場在 2015 年 5 月 28 日正式對外發布的獨立手機品牌,當年的 ZUK 也還是小有名氣的,甚至 ZUK 為消費者留下的記憶要遠高于神奇工場這家公司。
2015 年國內的手機市場剛剛邁入智能機時代,包括現在的華為、小米、OPPO、vivo,以及當時的 360、樂視等手機廠商都曾先后參與團戰,沒有人能預測到最終移動互聯網市場究竟會如何分天下,也沒有人能猜到誰會是最后的贏家,當時的 ZUK 確實還有機會入場分羹。
不過,隨后的一系列變動,讓神奇工場、讓 ZUK 最終還是未能如愿獨立于聯想之外闖蕩江湖:
2015 年 6 月,聯想移動業務總裁劉軍離職,時任神奇工場 CEO 的陳旭東頂上(也是陳旭東上任兩個月后推動了移動業務的整合),神奇工場進入常程時代。
在陳旭東上任聯想移動業務總裁一職兩個月后,推動了聯想移動業務的整合——聯想將除神奇工場以外的移動業務并入到當時已經被聯想收購的摩托羅拉移動業務中,在這之后,走中高端品牌路線的 ZUK 就成了消費者眼中聯想手機業務中最閃耀的一位嫡子。
讓人沒有想到的是,神奇工場在成立后的一年中,僅發布了一款 ZUK Z1 后,即被聯想再次收回,從獨立運營重新成為聯想移動架構下的業務。
在那個追求快節奏、打造爆款的移動互聯網快速發展期、物聯網萌芽期,投入了大量企業資源、吸引了不少業界關注、經歷著頻繁架構調整、嘗試了所有概念性產品的神奇工場,最終還是未來得及打造出一款讓用戶記住的爆款產品。
而在移動互聯網領域的投入和打拼,也隨著曾經一時閃耀的“中華酷聯”名號一起遠去。同樣隨著那波時代洪流湮滅的還有聯想為布局互聯網電視成立的獨立公司和獨立品牌“17TV”……
陳旭東說,“神奇工場要做兩件事:一是幫助一些小創業公司的創意產品化,二是為一些傳統企業提供基于云、連接等技術方案。”
常程說,“聯想是一家國際化大公司,它的節奏不適合神奇工場,目前國內的互聯網環境非常浮躁,情況瞬息萬變,要求很快,這是最大的不同。”
楊元慶說,“不得不承認,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我們確實沒有走到風口浪尖上。”
2014 年后的這三年,對于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略顯掉隊的 IT 巨頭聯想來說,終究還是成了用來補課的短暫三年,這三年中,聯想同樣想補上的還有云服務這一課。
聯想沒有“云服務”
2014 年 1 月 28 日,聯想組織架構調整,除去成立了個人電腦業務集團、移動業務集團、企業級業務集團三大集團外,還新成立了一個云服務業務集團,當時,云服務業務集團的負責人由企業級業務集團負責人(也是聯想當時的 CTO)賀志強兼任。
2014 年,云服務已經不是什么新鮮事,阿里、騰訊、百度幾家互聯網巨頭搞云服務已經初見成效。這一年,阿里云香港區開服,成為中國第一家提供海外云計算服務的公司,胡曉明從阿里金融走到阿里云,接棒王堅;這一年,騰訊云計算有限公司成立、香港數據中心開放;這一年,百度云將云計算業務拓展到公有云市場。
同樣是在這一年,聯想架構調整后成立了云服務業務集團,不過,聯想這一云服務業務與當時 BAT 云服務業務似乎有點不同。賀志強在接受媒體采訪,就這一集團業務總結為以下五點:
虛擬運營商業務、安卓生態系統(包括樂安全、個人云、樂商店)、Windows 業務優化、企業云存儲、視頻通話一友約。
顯然,聯想云服務業務集團更像是在為其傳統 PC 業務和當時聯想有強烈意圖的移動互聯網業務打配合、做補充服務。當時的聯想其實也并沒有涉足太多的云服務業務,而是強調“設備+服務”,即使到現在來看,聯想的云服務業務仍是圍繞企業定制化服務的私有云業務或混合云業務,并沒有像 BAT 一樣投入大量公司資源搶占公有云市場。
聯想云服務業務集團當時真正能夠拿來說事兒的, 除了暗中較勁的虛擬運營商業務外,其他諸如茄子快傳、樂安全、企業云(云存儲業務為主)也都是從公司移動業務和企業業務繼承而來的,而針對當時作為云服務業務集團主要現金流來源的企業云,賀志強也曾表示,“現有企業云存儲做好之后,應該會考慮新服務。”
2015 年 5 月,聯想召開首屆科技創新大會,彼時的聯想云服務業務經過一年梳理,站在國家會議中心演講臺上的賀志強將云服務對外業務呈現為:個人云、企業云和 IoT 智能云。
簡單來講,這里聯想提到的個人云是用來進行用戶管理、增強用戶粘性,企業云是用來服務B端用戶,IoT 智能云更像是現在 IoT 云平臺的雛形,用來連接管理 IoT 設備和數據。
當時聯想在招兵買馬時,也曾將聯想云要做的事情闡述為“依靠聯想的設備規模、品牌信譽及全球化布局等優勢來構建聯想設備+服務模式”。
聯想云服務業務集團 2016 屆面向高校畢業生的實習生招聘信息
可見,當時聯想已經將自家的云服務業務體系和發展思路捋順。
在 7 月的 2015 中國互聯網大會上,賀志強在開幕論壇上也闡述了“聯想云”通過云存儲、云一體機、云管理平臺構建的“融合云 2.0”戰略幫助企業實現 IT 轉型的思路。
回想起 2015 年,廣大互聯網從業者、IT 從業者都曾聽過有一朵云叫“聯想云”,但在隨后兩年中,這朵“聯想云”也如同 ZUK 一樣,在聯想新一輪組織架構調整中逐漸淡出眾人視野。
創投“治病”
2016 年 3 月,聯想開啟了新一輪組織架構調整,與 2013、2014 年的組織架構調整相似的是,這次架構調整對于聯想而言,同樣是一次顛覆式的架構調整;不同的是,這次架構調整,基本奠定了之后幾年聯想的業務發展方向。
此次架構調整中有兩個比較有意思的更名:
-
首先是聯想企業級業務集團更名為聯想數據中心業務集團(DCG),該業務集團的業務范疇涵蓋軟件定義存儲、企業級網絡產品和業務、最新高性能服務器和一系列增強的超融合解決方案,包括聯想為企業提供的私有云、混合云解決方案,也都在該集團射程范圍內;
-
另一項更名則是聯想云服務業務集團更名(轉型)為聯想創投集團(LCIG),仍由賀志強負責,也是自此之后,賀志強從集團 CTO 走向投資業務,甚至可以說,賀志強算得上是國內較早一批技術專家轉投資人的代表人物。
不同的是,賀志強沒有選擇出走創業,而是選擇了內部轉型。聯想的核心團隊一向軍心穩定,這是由聯想企業文化所致,長久也成了業界共識。
作為老牌 IT 巨頭,聯想對外投資基金其實早已有之,包括早先在聯想云服務業務下的樂基金,也包括聯想早年間設立的聯想之星、君聯資本、弘毅資本等。此次成立聯想創投,或者說將聯想云服務業務集團這一在聯想內部更靠近聯想現在強調的“智慧物聯”、“智慧服務”等 IoT 戰略的業務轉型為創投業務的目的,用賀志強的話講,是要:
通過投資和孵化手段布局前沿科技,推動聯想未來的創新發展。
從歷史長河中為數不多的巨頭企業發展歷路來看,那些不差錢的巨頭企業為了趕上新的機遇和風口,會選擇內部生長或外部收購來進行新業務拓展,包括蘋果的智能手表項目、亞馬遜的智能音箱項目、谷歌收購 Nest、阿里收購餓了么等。
聯想在早年間也曾憑借收購 IBM 個人 PC 業務和 x86 服務業務鞏固自己的 PC 領域行業地位,收購摩托羅拉助力自己搭建移動互聯網業務團隊。
然而,在當下人工智能、物聯網技術快速發展的大的時代背景下,在短期內要實現巨輪轉向顯然是小概率事件,巨頭玩家要想成就“百年老店”,其實還要有另一套玩法——投資和孵化。
賀志強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示,成立聯想創投,其實也是為了克服“大公司新業務在內部生長不出來的通病”。
我覺得不僅僅是騰訊、百度、聯想,所有大企業,其實都有一個問題: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新業務在內部就生長不出來,這是大企業的通病。以茄子快傳為例,十幾個人在聯想弄了一個小的 APP,如果在聯想內部可能就沒了。元慶說既然那么多人愛用,要不然讓它出去吧,于是它今天才會變成一個月活 5 億的應用。
大公司里新業務成長的機會很有限,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我們成立聯想創投,主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發揮資本和創業者的力量,光內部孵化行不通了,我們要給員工股權,做外部投資,讓他們按市場化方式在那個領域里發展。二是做一個基金,像雷達一樣去掃描未來的科技,而不是只看著聯想這一畝三分地。
近年來,聚焦于智能互聯網產業領域投資的聯想創投,確實投了包括蔚來、曠視、寒武紀在內的不少風口上的企業,也為聯想孵化出了聯想懂的通信、聯想數據智能等。
聯想創投投資領域,圖源:深響
在 2020/21 財年誓師大會上,賀志強對外披露聯想創投業績時也表示:成立僅四年,聯想創投投資和孵化的企業已超過 120 家,近 10 家企業 IPO。預計在 2020 年底,上市被投企業將超過 10 家。
顯然,作為投資業務來看,聯想創投確實戰績不錯;而作為要為聯想長出新業務(尤其 AIoT 領域新業務)的部門來看,聯想創投雖然沒有為聯想造出一個華為 HiLink 或小米生態鏈,但造出的“數據智能”引導了聯想的又一場內部革命。
老兵回歸與內部革命
2019 年 6 月 10 日,聯想集團董事長兼 CEO 楊元慶發內部信稱:在原聯想大數據團隊和業務的基礎上,成立數據智能事業部。隨后,也就有了現在與智能設備集團(IDG)、數據中心業務集團(DCG)、聯想創投集團(LCIG)三大集團并列的數據智能業務集團(DIBG)。
五個月后,在 2019 年的聯想創新科技大會上,除了楊元慶、芮勇、童夫堯、賀志強等幾位“常駐”高管外,在首日開幕論壇上,聯想也為新成立的數據智能業務部的藍燁留了個位置。
藍燁,曾以集團副總裁身份自 1993 年起全面負責聯想中國區銷售業務長達 15 年,隨后轉戰京東集團首席營銷官和首席公共事務官,此次再次回歸后的藍燁,正是以高級副總裁、數據智能事業部(集團)總經理(總裁)的身份,要扛起聯想“內部手術”、自身變革的這面大旗。
可以說,這次的回歸,無論是對于藍燁、亦或是聯想來說,都是一場考驗。
大會上,數據智能業務部也迎來了首次官方解讀,藍燁將數據智能事業部的現有業務概括為三個方向:
一是以聯想三大基礎平臺為支撐,為客戶構建數據智能核心平臺;
二是提供各行業的智能化數據應用方案,例如智能制造、智慧教育、智慧能源等;
三是通過智能化轉型咨詢和實時能力,為企業提供端到端的專業服務。
簡言之,可以理解為,企業數字化轉型咨詢、工業互聯網業務平臺支撐、智能化(數字化)整體解決方案。
這樣的布局也正與當先面對物聯網、產業互聯網的發展趨勢、大廠的典型打法暗自吻合。同時,也與聯想 2019 年一直在強調的 3S 戰略呼應——智能物聯網、智能基礎架構、行業智能。
從 2014 年的神奇工場、2015 年的“聯想云”、2016 年的聯想創投,到 2019 年的“數據智能”,聯想與其他 IT 巨頭、互聯網巨頭一樣,一直在提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概念,“3S 戰略”更像是聯想在過去三年中從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中精煉出,希望再造一個聯想的戰略。
智慧服務,陣痛與曙光
在剛剛過去的 2020 年一季度,全球 PC 出貨量 5160 萬臺,與 2019 年一季度同期相比下滑 12.3%。也是受此影響,聯想 PC 業務(主營業務)一季度增速放緩。不過,聯想似乎有了新的打算。
4 月 14 日,在聯想 2020/21 新財年誓師大會上,聯想集團執行副總裁兼中國區總裁劉軍在《激流勇進變中取勝》的演講中表示,前三個財季(2019 年 4 月-2019 年 12 月)聯想中國區智能物聯轉型進入深水區,非 PC 業務營收同比增長超過 50%,其中智慧服務業務全年營收超 50 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 34%。對于新財年規劃,更是豪言智慧服務業務營收向“10 億美元俱樂部”邁進。
2020 年是聯想想要將物聯網融合到自家業務中的第六個年頭,也是聯想亟需尋找除 PC 業務外的其它增長業務的又一年。
現在回頭再看,在 2012-2016 年間,聯想每年一次的大型組織架構調整,頻繁劇變使得公司業務發展缺乏一條清晰的主線,當時也有產業人士認為,聯想對自身未來的戰略規劃并沒有一個較為清晰的認識;2016 年至今的這四年里,尤其隨著聯想創投的成立、“3S 戰略”的提出、智慧服務的投入,讓聯想在智慧互聯、數據智能等相關業務的發展思路逐漸清晰。
然而,如何將“云物大智”等技術與現有業務進一步深度融合,如何將數字化、智能化這些仍飄在空中的概念產業化,行業仍在熱議,聯想也還有機會。
這次,聯想是否能把握住改變命運的機會?
總結
- 上一篇: 英菲尼迪被曝裁员超一半 国内只剩北京总部
- 下一篇: 百度Hi品牌升级“如流”,它的对手会是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