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尔 · 盖茨:1号大流行病将重新定义这个时代
圖:微軟聯合創始人比爾·蓋茨
網易科技訊4月24日消息,據外媒報道,微軟聯合創始人比爾·蓋茨(Bill Gates)日前發文,概述了新型冠狀病毒治療、疫苗開發和遏制戰略。他認為,大多數國家將通過基于約談的接觸追蹤和中央數據庫來追蹤接觸情況,從而遏制新型冠狀病毒疫情蔓延。
蓋茨表示,接觸者追蹤系統有助于識別和隔離可能傳播病毒的人,這是阻止疫情擴散的“理想方法”。但他淡化了蘋果和谷歌等公司提出的“去中心化”追蹤技術選項的重要性,轉而關注與大規模數據分析相結合的更傳統方法。
蓋茨認為,對隱私的擔憂將阻止許多國家采用像韓國那樣的GPS追蹤系統。他對基于藍牙的接觸者追蹤系統似乎也不感興趣,尤其是那些在沒有專家訪問數據的情況下運行的系統。蓋茨寫道:“如果大多數人自愿安裝這類應用程序,可能會有所幫助。”但他指出,有些人可能會把病毒留在某些物體表面,然后被其他人接觸,即使這兩個人從來沒有靠近過對方。
這些系統還需要大規模的采用,而這是很難做到的。蓋茨說:“我認為大多數國家將采用德國正在使用的方法,即要求對所有檢測呈陽性的人進行面談,并使用數據庫以確保所有接觸者都受到追蹤。我們對感染模式進行了研究,以便確認哪里風險最高,政策也可能需要改變。”
這就產生了明顯的隱私問題,需要大量的面談人員,蓋茨也承認這一點。他寫道:“每個衛生系統都必須弄清楚如何配備工作人員,以便及時完成這項工作。每個從事這項工作的人都必須接受適當的培訓,并確保所有信息的私密性。研究人員將被要求研究數據庫,以發現感染模式,并再次采取隱私保護措施。”
雖然蓋茨沒有提及,但德國是基于藍牙的接觸者追蹤項目的主要推動者之一,該項目被稱為“泛歐洲隱私保護近距離追蹤項目”。該系統在某些方面與蘋果和谷歌計劃推出的iOS和Android內置追蹤系統相似。但這些匿名數據將被保存在中央服務器上,而蘋果和谷歌傾向于在用戶設備上存儲盡可能多的數據。
美國衛生機構正試圖迅速擴大接觸者追蹤面談系統的規模,這可能需要一支疾病偵探的“大軍”。馬薩諸塞州最近安排了1000人利用電話采訪受感染的公民,并確定他們與誰有過接觸。美國疾控中心也向八個州派出了接觸者追蹤小組。追蹤工作還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擁有健全的測試系統,而美國在推廣該系統方面一直進展緩慢。
蓋茨對此次疫情的看法已被大多數接受,但最近幾周他成了陰謀論者的攻擊目標。特朗普前顧問羅杰·斯通(Roger Stone)因為重復一項毫無根據的聲明而上了新聞頭條,該聲明稱,蓋茨希望給接種新型冠狀病毒疫苗的人植入微芯片,這曲解了蓋茨此前發表的評論。
以下是蓋茨博客文章重點摘要: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爆發正促使全人類同心協力聯合起來與其對抗,其對健康、財富和福祉造成了無可估量的損害。這就像一場世界大戰,只不過在這件事上,我們都站在同一條戰線上。每個人都可以參與進來了解這種病毒,并開發抗擊它的工具。我認為全球創新是限制損害的關鍵,這包括在檢測、治療、疫苗開發和政策方面的創新,以限制病毒傳播,同時將其對經濟和福祉的損害降至最低。
這份備忘錄分享了我對當前形勢的看法,以及我們如何加快這些創新。我希望能幫助人們理解正在發生的事情,理解我們仍然需要的創新,并在應對疫情方面做出明智的決定。
指數級增長和下降
在疫情爆發的第一階段,我們看到病毒在某些國家呈指數級傳播,從中國開始,然后遍及亞洲、歐洲和美國。感染人數每月都在翻倍。如果人們的行為沒有改變,那么大多數人都會被感染。通過改變行為,許多國家的感染率已經趨于穩定,并開始下降。
我們使用被稱為繁殖率(或R0)的東西來計算有多少新感染是由較早的感染引起的。R0很難測量,但我們知道,當感染病例數下降時,它低于1.0。而當病例數上升時,它高于1.0。R0的微小差異可能會導致非常大的變化。專家們現在正在爭論,在重新開放之前,將R0保持在非常低的水平多久才能降低病例數量。
隨著我們進入夏季,有些保持行為改變的地方將經歷感染呈指數級下降的趨勢。然而,隨著人們的行為恢復正常,某些地方將出現新的感染集群,甚至將重新進入指數級增長。情況將比今天更復雜,而且有很大的異質性。
我們是否反應過度?
降低感染率所付出的經濟代價是空前的,就業率的下降比我們經歷過的任何事情都要快,整個經濟部門都被關閉。重要的是要認識到,這不僅僅是政府政策限制活動的結果。當人們聽說某種傳染病正在廣泛傳播時,他們就會改變自己的行為。
大多數人會選擇不去工作或前往餐館就餐以及旅行,以避免被感染或感染家中的老年人。政府要求確保足夠多的人改變他們的行為,使感染繁殖率低于1.0,這是有必要的,然后才有機會恢復某些活動。
較富裕的國家感染人數正在減少,并開始考慮如何重新開放。即使政府放松了對人們行為的限制,也不是每個人都會立即被允許恢復以往的正常活動。這需要大量的良好溝通,這樣人們才能理解其中的風險,才能安心重返工作崗位或學校。
國家間的差異
此次疫情對所有國家的影響并不相同。中國是最早發現感染的地方,他們實施了嚴格的隔離和廣泛的測試來阻止大面積傳播。第二波遭受影響的是那些比較富裕的國家,因為有來自世界各地的人會涌向那里。那些反應迅速、進行大量測試并采取隔離措施的國家避免了大規模感染。
檢測能力的高低導致各國應對疫情效果截然不同,檢測對控制病毒傳播并重新啟動經濟至關重要。但經濟越不發達的國家和地區,就越難做到行為改變以降低病毒的感染數量。令人悲哀的是,發展中國家的死亡人數可能遠遠高于發達國家。
我們需要學習什么?
對疫情的了解將有助于我們開發工具和制定政策。有很多關鍵的事情我們仍然不明白,目前正在進行的許多研究有可能解答這些問題,其中就包括華盛頓大學進行的研究,到今年夏天我們應該會看到很多突破。
這種疾病是季節性的還是氣候性的?幾乎所有引發呼吸道疾病的病毒(包括新冠病毒)都是季節性的,這將意味著夏季的感染較少。但與流感不同,新冠病毒的季節性爆發并不明顯。
有多少從未出現癥狀的人攜帶病毒?那些康復并攜帶殘留病毒的人傳染性有多強?計算機模型顯示,如果有很多人沒有癥狀但卻具備傳染性,那么解禁可能導致疫情再次爆發。
為何年輕人感染時患重癥的風險較低?了解這種動態將有助于我們權衡開學的風險。這是個復雜的問題,因為即使年輕人不經常生病,他們仍然可能將疾病傳播給其他人。
出現什么癥狀表明你應該接受測試?有些國家正將體溫檢測作為初步的篩查工具。如果這樣做可以幫助發現更多的潛在病例,可以在機場和大型集會上使用它。此外,還需要對高風險人群進行檢測。
從事哪些活動感染風險最大?我也不確定點外賣、碰觸門把手或使用公共廁所是否會增加風險。人們需要對不同類型的聚集進行判斷,例如上課或參加教堂聚會,是否需要保持安全距離。在衛生條件不好的地方,病毒也會通過被感染者的糞便傳播。
誰最容易感染?我們知道,老年人重癥和死亡的風險要大得多。
蓋茨基金會的作用
正常情況下,蓋茨基金會將其半數以上的資源投入到減少傳染病死亡上,支持開發新的治療方法和疫苗,并確保將它們提供給每個需要它們的人。新冠疫情爆發后,我們立即運用我們的專業知識在每個領域尋找最好的想法,并確保它們全速推進。
100多個小組正在進行治療研究,另有100個小組正在進行疫苗開發研究。我們正在資助其中的一部分,并密切跟蹤所有這些項目。我們還為開發新工具籌集資金,我認為我們可能需要花費數十億美元,但卻可以節省數萬億美元。
通過創新戰勝疫情
我們將通過創新來戰勝疫情,我認為五個領域的創新對應對疫情至關重要:
1)治療:許多治療可能會失敗,但有些治療將會成功地減輕新冠病毒帶來的負擔。為了讓人們在足球比賽或音樂會等公共場合感到安全,公眾需要一種95%有效的治療方法。使用血漿或抗體、抗病毒藥物和羥基氯喹,都有很大潛力。
2)疫苗:我們不能只寄希望于奇跡般的治療方法。要想讓世界恢復到疫情之前的狀態,唯一的辦法就是用高效的疫苗來預防這種疾病。通常情況下,新疾病的疫苗需要5年時間才能推出,但新冠病毒疫苗有可能18個月內研制成功,甚至時間可能縮短至9個月。
3)測試:美國需要優先考慮并加快新冠病毒測試,以便在一天之內得到結果。衛生工作者應該都有機會接受檢測,而沒有癥狀的人應該等到所有有癥狀的人都接受檢測后再進行測試。人們還應該能夠在家里進行檢測。
4)接觸者追蹤:那些與病毒檢測呈陽性的人有密切接觸的人應該優先進行檢測并自我隔離。大多數國家應效仿德國的接觸追蹤模式,這需要與那些感染者進行面談,并使用數據庫確認對他們進行后續追蹤。
5)開放:大多數發達國家將在未來兩個月內進入疫情爆發的第二階段。屆時,世界將進入半正常狀態,人們仍需要保持安全距離。各國將不得不向部分國家學習,這些國家在適當的時候進行了強有力的開放測試,官員們將不得不根據風險和收益做出權衡。
結語
梅琳達和我從小就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戰是我們父母那一代人的決定性時刻。同樣,新冠肺炎——第一個現代大流行病——也將重新定義我們這個時代。任何經歷過此次疫情的人都不會忘記它。而且,人們現在感受到的痛苦怎么夸大都不為過,而且在未來幾年里還會繼續感受到這種痛苦。
這場疫情給低收入和窮人帶來的影響是梅林達和我特別關注的問題。同樣,政府停擺對低收入、少數族裔工人的經濟影響也是最嚴重的。政策制定者將需要確保,隨著國家的開放,經濟復蘇不會加劇不平等現象。
與此同時,我們對世界如何團結起來打贏這場戰爭印象深刻。每天,我們都會與學者、科學家、制藥公司高管或政府首腦交談,以確保我所討論的新工具盡快投入使用。現在有如此多的英雄值得欽佩,包括前線的衛生工作者。當世界最終宣布疫情結束時,我們要感謝他們所有人。(小小)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比尔 · 盖茨:1号大流行病将重新定义这个时代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360年营收降2%净利近60亿 红杉与齐
- 下一篇: 饿了么“机甲骑士”亮相:外骨骼机器人已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