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肉的意义我们都懂,但它可能走错了路
我知道你們好奇什么……關于人造肉好不好吃的問題,請直接拖到文末。
人造肉,這個兩年前從硅谷精英群體里火起來的概念終于拍到了中國普羅大眾臉上。就在這兩天,我們接受了一輪高強度的「豆腐渣新聞」洗禮——
- 4 月 20 日,肯德基在中國三個城市定點餐廳公測植物「雞塊」,體驗價 1.99 元 5 塊,首批測評體驗預售券被一搶而空;
- 4 月 21 日,星巴克宣布「對地球更好些」,推出一系列采用植物蛋白的食品系列「星善食」,并簽約李宇春來為項目做宣傳。這份菜單包含三款燕麥乳飲料,三款 Beyond Meat(中文品牌「別樣牛肉」)人造牛肉的食品,以及兩款采用 OMNIPORK(中文品牌「新善肉」)人造豬肉的食品。
- 在更早一些的 4 月 17 日,國內人造植物肉品牌「星期零」與比薩品牌棒約翰合作推出人造肉丸比薩。
▲ 人造肉食品。圖丨肯德基、星巴克中國、棒約翰官方微信公眾號
我們今天說的「人造肉」,包括植物肉、細胞肉等一系列蛋白質來源,用于替代傳統的肉類蛋白。人造肉不是從石頭里蹦出來的新概念,試探性的產品你早就能在淘寶上買到了。
目前你能買到的「人造肉」基本都是植物肉:將豆類蛋白經過高溫、高壓等加工流程,使植物蛋白得到類似肌肉纖維的口感,并用合成血紅素等模擬肉類的顏色、風味與肉汁等特性。
辣條也是一類膨化豆制品,你甚至可以將人造肉認為是「辣條 plus」。
▲ 替代蛋白分類。圖丨天風證券 [1]
上一次人造肉大規模出現在新聞里,還是 1 月份 Beyond Meat 宣布正在加緊完成進口食品審批流程 [2]。
此番肯德基星巴克棒約翰這些國際快餐巨頭的人造肉產品扎堆上市,還是突破了我們的想象——并且還不是吹理念,而是直接把菜端了出來。就在今天(4 月 22 日),隨著人造肉食品上市,雙塔食品、豐樂種業也迎來了一撥漲停。其中,雙塔食品因為是 Beyond Meat 的豌豆蛋白供應商而備受關注。
從現象來看,「人造肉」或者「植物肉」,從創投行業熱點,到成為公眾話題只是一個「怎么寫菜譜」的問題。
為什么要有人造肉?誰在消費人造肉?
在小圈子里,人造肉已是明星產品,毋庸置疑。2019 年 5 月,Beyond Meat 在納斯達克掛牌上市,成為「人造肉第一股」,上市當天股價增長 163%,創下金融危機以來最佳 IPO 首日表現;上市兩個月后,股價相比發行價翻了 7 倍。
人造肉的理念也獲得了科技界的認可。2019 年 2 月,《麻省理工科技評論》評選出的 2019 年「全球十大突破性技術」中 [3],人造肉漢堡位列其中。
人造肉的支持者列出了傳統肉食的諸多問題,其中主要的論點有:
- 傳統的畜牧業需要投入大量的資源,例如飼料、土地、水等,畜牧業也是溫室氣體甲烷的重要來源之一。
- 傳統的紅肉被認為是潛在致癌物。根據有關營養學建議,人每周攝入的紅肉(牛羊豬肉等)不應過多。此外,普通的肉類食品也有著疫病、抗生素等風險因素。
- 在傳統畜牧業中,關于動物福利與人道主義保護的問題始終存在爭議。
在植物肉的宣傳口徑上,「為了地球」是當仁不讓的 C 位關鍵詞——例如星巴克選擇在「世界地球日」上線人造肉食品的宣傳就是一個典型案例。
▲ 圖丨星巴克中國
盡管品牌宣傳綁定地球與環境,但觸達受眾還是要打健康牌。一家植物蛋制品公司 Just(中文品牌「皆食得」)的 CEO 認為,Just 在中國和美國市場有著相同的目標群體:關注身體健康的年輕女性[4]。
素食主義不能拯救地球,但食品工業可以
植物肉是一種很「擰巴」的食物。圍繞「素肉」產生的市場操作,把這種「擰巴」表現得淋漓盡致。
一方面,作為素食,它處處試圖向真肉靠攏;素食主義者希望借此傳播素食理念,但它又可能會用肉一樣的口味腐蝕素食主義者的心智。因此,有些素食者對人造肉的理念完全不買賬,彭博曾經采訪了北京一家素食餐廳的廚師,他說一定要用真正的蔬菜與水果做飯,而不是用為了模擬肉類的加工食物。
另一方面,在素食問題上,人造肉品牌反而想得很清楚。不論 Just 還是 Beyond Meat,都在致力于做同一件事:把人造肉產品混入肉類貨架,而不是放在素食區 [5]。
它本質上是一種「假貨」,或者說是一種仿真。它仿真的最終目的是:因為肉貴,因為畜牧業資源的不足,肉會越來越貴;因為地球上吃肉的人越來越多,所以才需要人造肉。
所以,人造肉的意義我們都懂:它能讓地球上更多的人獲得賴以生存的蛋白質,也能讓食用這些蛋白質的人更加健康。
但它可能離這條路越走越偏。現在的人造肉,看起來完全是一類走歪了的產品:它越來越像是滿足了少數人的需求的獵奇的產品,但它不該是環保主義者、素食主義者、健身愛好者的圈地自萌和「生活品質的象征」。
▲ 圖丨星巴克 App
如果我們更關注環保與廉價的蛋白質獲取這個目的,理論上,人造肉更應該悄悄出現在普通的食品里,成為高效的食品工業中一味普通的成份——就像是超市里隨處可見的不超過 20 元一袋的速凍水餃,你總能在配料表里找到的「大豆蛋白」,沒錯,這玩意也是某種意義上的「植物肉」——而不是作為明星產品,用環保與動物福利的理念收割溢價,并用高高在上的價格拒人于千里之外。
在普通人的選擇里,比起「我不吃人造肉」,更多人也許會這樣理解:「我拒絕選擇比真肉更貴更難吃的 ‘假肉’」。
比起讓所有人都成為素食主義者,讓食品工業做出更便宜、產量更大的人造肉可能更有助于解決地球危機。而把這個本應便宜大碗的東西使勁往高端吹,只能是南轅北轍。
所以,人造肉好吃嗎?
我們今天訂購了三份星巴克的人造肉食物,包括兩份由 Beyond Meat 人造牛肉制作的青醬意面與千層面,以及一份由 OMNIPORK 人造豬肉制作的沙拉。
總的說來,人造肉產品基本模擬了肉類的基礎口感和味道,但這些區別是明顯的:味道清淡、均一且沒有嚼勁的口感、略微能吃出豆渣的粉末等等。但這三份餐品均將人造肉進行了復雜的調味,肉本身的味道被弱化了。
如果像漢堡王等公司在海外推出的人造肉漢堡,直接將整張肉餅拿出來,可能人造肉與真肉相比更加明顯。
在吃完一份包子餡一樣的青醬意面后,公司的午餐時間到了,我又吃到了一份真正的排骨。你問我哪個好吃……我選擇排骨,認真的。
你會如何選擇?
References:
[1]雙塔食品(002481)豌豆蛋白衍生強附加值,人造肉藍海中的革命和引領,天風證券,2020-02-10
[2]美國人造肉品牌 Beyond Meat 即將登陸中國市場,新京報
[3]《麻省理工科技評論》2019 年「全球十大突破性技術」,http://www.mittrchina.com/news/3611
[4]Will China Buy America’s Fake Meat? Bloomberg, 2019-12-12
[5]美國植物蛋「JUST 皆食得」正式進軍中國,食品行業或將迎來技術革命, 36kr, 2019-05-21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放大燈」(ID:guokr233),作者普通醬,編輯好了你不要再說了,愛范兒經授權發布。)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人造肉的意义我们都懂,但它可能走错了路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微软发起“开放数据运动”,旨在解决“数据
- 下一篇: 华为发布nova7系列手机:搭载麒麟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