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很想入股国美
文/ 謝康玉
來源: 零售老板參考(ID:lslb168)
拼多多認購國美“可轉債”,消息一出,國美股價應聲上漲 30%,這種情景上一次出現,還是傳出黃光裕要提前出獄時。
這一價格較國美周五收盤價 0.73 港元,溢價 66.4%。可以說拼多多是給足了國美面子,投資人也樂見其成,從股價的上漲就能看出。
這次合作中的一個重點是,如若拼多多最終全部行使轉換權,將最多獲配 12.8 億股國美新股份,約占國美發行轉換股份擴大后股本的 5.62%。
所謂“可轉債”,就是現在是債券,之后可以轉換為股權的東西。拼多多可以在三年債券到期后,收本金、拿利息;也可以在按照上述預定轉換價格,把債券轉換成為股票。
簡單理解就是,拼多多和國美先以借錢的方式把業務綁定在一起了。不過最后能不能以入股的方式綁定成功,還要三年“試婚”后雙方再作決定。
為何是可轉債
對于 5.62% 的股權,很多人可能沒有概念,別看這小小的百分之五,它已經能讓拼多多成為國美在黃氏家族之外的第三大股東。
在去年國美的年中報中,國美對公司股權信息進行了披露。
從以上財報截圖中可以看到,公司前八大股東中,除了明確寫出的前兩大股東黃光裕和杜鵑,從第三到第八的實際控制人依然是黃氏夫婦。
如若拼多多成功入股,國美的總股本將變為 228.42 億股,黃氏夫婦的持股將相應稀釋,比如作為第一大股東黃光裕的股份將稀釋為 47.5%,而拼多多將成為除方舟信托之外的“唯二”大股東,位列國美第三大股東的位置。
不過,雖然拼多多以溢價 66.4% 給出了充分的誠意,但驕傲如黃光裕,并不見得愿意稀釋自己股份。而作為現在國美實際當權者,一直替黃光裕守著家業的杜鵑,應該也希望還一個完整的國美給即將出獄的黃光裕。
這也是雙方會以可轉債的“借錢”形式,先行完成雙方的深度綁定。
不過當前的國美不管是在現金流還是業務層面,都面臨著嚴峻的挑戰,通過可轉債的形式,才能一舉解決現金流和銷售不力的業務困局。
截止 2019 年,國美負債 637 億元,流動負債凈額高達 130.69 億元 (去年同期為 33.96 億),而國美截至 2019 年底持有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為 81.87 億人民幣,也就是說國美已處于資不抵債的狀態中。
按照國美在財報中的說法,公司認為自己有足夠的資金使其能夠持續經營,一來是銀行融資,二來是變現一些投資或物業,實在不行還能進行股權或債務融資。目前來看,國美是不得不走了 planA、planB 之外的終極選項——債務融資。
此外,我們從歷年財報可以看到,國美的流動性這兩年一直不是很好,并處于持續惡化中。從下圖中可以看到,國美的流動比率和速動比率近幾年都在不斷下降。
2 月底,國際評級機構標普將國美零售列入負面評級觀察中。標普認為,國美零售本已經營業績承壓,加之疫情影響,其財務緩沖可能不夠,且可能面臨流動性風險。
2019 年,國美零售的銷售收入為 594.83 億元,虧損 25.9 億元。對比昔日老對手的蘇寧,同期收入為 2703.15 億元,凈利潤 110.16 億元。
虧損 25.9 億元,相比 2018 年的歷史最高記錄 48.86 億,已經算是好的了。而虧損的收窄的背后,某種程度上是靠“摳”出來的。從 2019 年財報中可以看到,國美的各項費用都在大幅下降,在“集團對費用的控制加強了力度”的背后,是一個在“摳縮”和保守做派下步步落后的國美。
《零售老板內參》此前一篇關于國美的文章中提到【點擊詳情:《茍活者,國美》】,在黃光裕的妻子杜鵑、妹妹黃秀虹、鐵桿部下王俊洲等人,聯手解決了“陳曉奪權”事件后,國美就一直處于“守業”狀態了。
近些年的國美,看起來是一年比一年吃力,永遠在扮演著追風者,頻繁的變換戰略,又總是比別人慢一拍。
以至于在一年一變的戰略下,依然沒有太大氣色,從財報來看,門店收入不增反降,新業務貢獻收入依然很小。時至今日,國美依然是一家家電銷售占比超過 90% 的零售商,實體賣場依然是貢獻收入的主力。
不過在這些年的折騰下,門店的情況并沒有好轉。其旗下 1308 家可比較門店的的總銷售收入,從去年的 519.77 億元下降 4.45% 至 496.64 億元。新業務(包括柜電一體、家裝及家居等)的收入的占比雖然有所提升,但貢獻并不大,僅有 8.98%,最后反映在整個收入大盤上,就是整體同比下滑。
所以目前國美能想到最快的提升業績的方式,就是拓展銷路。作為杜鵑準備給黃光裕恢復自由的“最好的禮物”,國美的線上業務做的一直不好,時至今日,國美的線上和線下,依然是兩個業務,兩套班子,兩種目的,互不交集,互不賦能的存在。
但線上又是國美不得不拿下的一塊,借力拼多多就是一個不錯的選項。早在 2018 年,國美就入駐拼多多的品牌館,后又在不久前入駐了此前的勁敵京東,以“店中店”的形式,為自己續點命。
在這次“有金錢相關的”合作后,國美與拼多多的綁定會更加深入,最直觀的表現就是,國美將在拼多多上全量上架商品。
不過如前文所說,雖然想借力拼多多,但國美卻并不見得想出讓股權。所以國美采取了可轉債的形式,解決現有困局的同時又能保留股權完整性,將 3 年后股權轉化的最終決策,留給即將出獄的黃光裕。
拼多多打的算盤
對于拼多多來說,國美的重要性亦然。比起直接的股權投資,可轉債能夠給拼多多足夠的緩沖空間,對合作的順暢程度與成效做出評估。
認購可轉債大不了三年后收回本金和利息,但如若直接股權投資,就得承擔股票下跌的風險(國美這些年的股票表現,眾所周知)。
有人會拿拼多多聯手國美與當年阿里聯手蘇寧類比,但實際上二者的性質完全不同。當年,阿里聯手蘇寧的更多在于鉗制京東,而此次拼多多的重點更多在提升客單價、品牌商品數量、平臺美譽度、GMV 等所有業務指標。
過去兩年,拼多多一直在忙著打假,修復受損的品牌形象。通過引入知名品牌來樹立正面形象,是拼多多從 2018 年下半年開始的一大動作。
不過這一策略,卻一直沒有明顯起色,此前品牌企業直接來拼多多開旗艦店的方式,很大程度上被“二選一”所牽制。而有了國美,則可以通過一鍵上架國美,來把它供應鏈上的品牌都吸納進來,從而避免此前的“二選一”諸多合同合作的條款難題。
此外,國美的品牌還能給予拼多多一定背書,進一步告訴外界:“我們不是賣假貨的,買的都是品牌正品。”
而形象升級對于拼多多來說,也不止不僅關乎對于資本市場、消費者的“面子”,還關乎拼多多長遠發展的“里子”。
在此前很長時間里,客單價過低都是制約拼多多發展的一大隱患。在用戶滲透率不斷提升、獲客成本也不斷提升的情況下,怎么在現有模式下實現盈利?
《零售老板內參》此前關于拼多多財報的文章中已經分析過【點擊詳情:《止不住補貼的拼多多還香不香》】,在拼多多現有模式下想要提升營收水平,只能靠提高人均消費。
所以 2019 年中,拼多多推出聲勢浩大的“百億補貼”計劃,其中面向的主要是大品牌、高客單價商品,這十分契合拼多多當下樹立正面形象、拉升客單價的訴求。
“百億補貼”中最為亮眼的要屬數碼電器,包括蘋果、戴森等高端數碼電器的價格。在“百億補貼”之下,價格都十分“可愛”,拼多多也借此為“百億補貼”打出了口碑。另外,一個電商平臺的品類擴展,從手機數碼向家電的擴展,本來就是很合理的關聯性。
具體來說,從電器切入的好處在于,客單價高,消費者平臺信賴感容易建立,商品品牌屬性強,銷售鏈路長(從下單決策到上門送貨安裝),持續撬動消費者心智的觸點多。
這也是拼多多看上國美的原因,進一步補全手機數碼品類,并向家電延伸。一個可以預想的操作就是,引入家店品類參與“百億補貼”,加強拼多多“百億補貼”的持續影響力,以及穩固百億補貼的“真香”口碑。
按照這個條件來看,三年可轉債到期之后,拼多多應該是非常希望債轉股,正式入股國美零售。然而,國美方面既想要拼多多的銷售資源和現金流,又不想折讓股權的謹慎,或許就是目前雙方各退一步,以可轉債的形式先行完成戰略合作的主要原因。
除了產品,物流是另一個國美能帶來的價值。
與阿里和京東相比,拼多多在物流上并沒有太多布局,業內常說的是“物流依托于商流”,但沒說的是商流更依托于物流。面對第三方物流,誰的訂單量大誰就有話語權,“家大業大”如阿里都不敢放松警惕,從其一連串的物流股權投資就能看出。
在此次與國美的合作中,其旗下安迅物流、國美管家兩大服務平臺,應該也是拼多多所看中的點。一個可以為拼多多提供物流履約服務,一個可以提供家電維修、保養等增值服務,這樣一來,拼多多的電器生意才算是有底氣了。
不過對于未來具體的合作推進和成效,還不得而知,連拼多多、國美這兩個當事人都選擇了先“試婚”,外界也只能是靜觀其變了。
總結
                            
                        - 上一篇: 苹果7plus什么时候上市的,苹果7pl
 - 下一篇: 百度Apollo与南京达成智能交通战略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