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无路可退
值此新春佳節之際,分享一下自己在菩提路上的成長心得。
《道次第》中,阿底峽尊者教授心要 :舍世間心、修菩提心,此外無余。“發心”這兩個字作為學佛的同修們都很熟悉,同修之間也經常用來相互鼓勵,作為大乘佛子,菩提心是進入大乘的唯一標志,發了菩提心才是真正的佛子。
首先佛陀為何殷殷勸請我們進入大乘呢?一開始我認為解除自己的惑業苦,斷除煩惱、自己實實在在解脫就好了,能夠證得涅槃感覺挺舒服了,利他對于我來說沒啥關系。但在三級修學,我們修學的目標是自覺覺他,成就佛菩薩一樣的品質。
導師開示,一個真正的大丈夫,應該以自己的愿力、發心來幫助一切眾生解除輪回之苦作為自己的使命,菩薩是在利益眾生的修行中來完成自利和利他的。想到自己一開始只想自己解脫,利他只不過是隨緣、零碎做一下而已,與佛菩薩對一切眾生的使命、責任感相差太遠,自利、利他都是不圓滿的。通過思維我認識到,只有發起菩提心,自利和利他才能完美結合,才能成就無上菩提,去實踐“發心求正覺,忘己濟群生”的宏偉大愿。
我是從事以服務為主的工作,本來就是在幫助別人,我也樂于幫助別人,原以為自己不需要特別修習菩提心了,自認為很慈悲。但回顧多年工作,我發現我的這種服務大眾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利他,和菩提心一點關系也沒有。因為菩提心的核心內涵就是大悲心,既然發愿幫助一切眾生解除生死輪回,就要擔負起這種責任。菩薩自始至終一定是以大悲心為基礎,面對各種所緣都保持初心不退,長養慈悲心,最后才能任勞任怨地服務大眾,成就佛菩薩無盡悲愿的品質。
自己在服務和幫助別人過程中,因為內在煩惱,對我喜歡的人,如我的同學、好友就特別想幫助他,為他們做一些事情;而對于我不喜歡的客戶就不去幫助,甚至討厭,帶著好惡、貪嗔的情緒服務大眾,這樣的服務與發心是不相應的。
從眾生角度思維,眾生雖然千差萬別,但都想離苦得樂,我帶著分別、好惡情緒是不合理的;從自己角度思維,無盡生命中,任何一個眾生都無數次當過我的父母、兄弟姐妹,為什么要產生貪嗔呢?我不應該根據自己的好惡來分別對待他們,所有的親仇關系都是無常變化的,對他們應一視同仁。 我深信這一正確觀念:一切眾生為我母。在生活中時刻提醒自己,這就是我失散多年的“母親”。
現在我也為人父,想到我的母親,深有體會。小時家中很窮,母親一點也不怕臟,照顧我一點也不厭倦。寒冬臘月大雪紛飛,雪花吹進屋里落在母親頭上,她用自己的身體把我保護起來,怕我挨凍。為了我即使傾家蕩產她都愿意。我十幾歲就出來獨立生活,如果我生病了她寧愿是自己生病;她生病了也從來不和我說,卻想盡各種方法來為我滅除種種痛苦和災難,母親對我的感情是最真誠的。每個眾生不僅曾經像我現在的母親一樣對我有著深厚情誼,現在依然默默守護著我,對我有奉獻之恩。感恩母親,感恩一切眾生,所以我理應承擔報答眾生母親的責任,幫助眾生解除輪回之苦,走向覺醒之道。
發起菩提心的最大障礙是我執,自他相換是直接對治我執的殊勝法門。凡夫心最大特點就是以自我為中心,處處想著自己的利益,結果不斷制造煩惱、痛苦。我很多時候都是自我感覺我在“利他”,特別是對自己的愛人、孩子,可是他們為什么感覺不到呢?表面上我為他們做了很多事情,但真正感受到的快樂卻是有限的。
我設定愛人、孩子是我的,一直在不斷在乎自我,強化我執;服務客戶時,我認為他是他,我是我,事情是別人的,應各掃門前雪,和我沒有關系,所以只想自己快樂,沒有智慧幫助別人,實際上在制造煩惱。
通過思維,我認識到一切都是緣起的假象,自和他只是人為設定,是錯誤的設定。在思維過程中不斷瓦解我執,以自我為中心轉換為以眾生為中心,把對待自己的心轉換為對待一切眾生,將舍棄眾生的心轉換為慈悲眾生的心,對眾生生起如母愛子般的慈悲心,主動幫助他人離苦得樂。
至此,我對菩提心教法生起了慶幸難得、歡喜踴躍之心,并在西園正式、重復受持菩提心戒,這已成為我生命中最重要的誓言——愿一切眾生共同走向生命覺醒。
我已無路可退,發菩提心是修行的頭等大事,是人生的唯一目標。
我已無路可退,向前進,向前進,朝著成佛的方向。
總結
 
                            
                        - 上一篇: 把执着的笼子拆掉
- 下一篇: 为什么说邪淫是一种大不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