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PO为什么需要一块智能手表?
現在是手機廠商進入智能手表領域的最佳時機嗎?
當 OPPO 在 3 月 6 日終于發布了其第一款智能手表后,雷鋒網一直在思考這樣一個問題。
OPPO 不是唯一一家在近期布局智能手表的廠商,近半年來,谷歌 21 億美元收購 Fitbit、小米發布首款自有品牌智能手表、vivo 在歐注冊智能手表商標……
諸多頭部手機廠商、或者說互聯網廠商再次盯上智能手表,讓 2020 年的智能手表市場注定會出現一些不一樣的硝煙和戰火,也讓 OPPO 新推出的智能手表及其背后承載的戰略意圖備受關注。
而這一切還要從 OPPO 去年新成立的 IoT 部門說起。
IoT 部門成立后,先讀了一年“進度條”
2019 年 1 月 14 日,OPPO 成立了一個新部門——新興移動終端事業部,這個部門也可以理解為 OPPO 的“IoT 事業部”。
新部門成立 4 天后,剛好趕上 OPPO 的 2019 年年會,陳明永(OPPO 創始人、CEO)在年會上首次提出 OPPO 未來的三項工作:繼續深耕手機業務、精準布局 IoT、實現軟件工程重大突破。
其中,針對“精準布局 IoT”,陳永明特別提到:
5G+ 時代將催生更多的新硬件。我們成立新興移動終端事業部,就是要抓住未來最有潛力的新入口。我們要深入洞察并緊抓用戶核心需求,打造下一個入口級產品。
這句話是說給年會在場數萬名 OPPO 員工聽的,也是說給劉波聽的。
劉波是 15 年的 OPPO 老兵,也是當時成立僅 4 天的新興移動終端事業部的總裁。在接任這一職位之前,劉波擔任 OPPO 首席采購官長達五年,負責 OPPO 硬件物料采購供應鏈的運作,并先后主導建立了 OPPO 全球戰略采購體系,搭建了線上供應商協同平臺(SRM 系統)。
OPPO 新興移動終端事業部總裁劉波
OPPO 這次的 IoT 戰略變革,讓劉波從幕后走向臺前,開始操盤這一未來戰略。
當時公司給到我們的投資和投入是非常巨大的,我們在這樣的公司支撐和戰略指引下,是要承接整個 OPPO 未來關于萬物互融時代下的產品布局,更重要的是為給用戶帶來多終端、跨場景的智慧生活的體驗,做前期的準備。
回想起最初新興移動終端事業部成立時的戰略定位,劉波解釋稱。
資金支持自不必說,OPPO 在 2019 年提出的“三年 500 億投入前沿技術研發”的戰略投入可以說是不輸于同行業任意一家。不過,對于當時新成立的新興移動終端事業部而言,劉波要想的不僅僅是產品,“除了產品,2019 年我的工作更多是要想清楚 OPPO 的 IoT 發展戰略,將能力進行布局。”
2019 年,OPPO 花了一年的時間來做團隊搭建、架構調整、戰略調整,花了一年的時間讀“任務加載進度條”。截止目前,OPPO 新興移動終端事業部已經搭建起一個近五百人的團隊,發展戰略也逐漸清晰——圍繞個人、家庭、出行、辦公四大場景,不斷聚焦核心入口,持續開放互聯能力,打造多終端、跨場景的智慧生活。
其實,OPPO 在 2019 年“讀進度條”的過程中還是陸續發布了兩款 IoT 新產品,一款是 3 月在巴塞羅那發布了 5GCPEOmni,另一款則是在 12 月發布的 TWS 耳機。不過,由于 OPPO 與華為、小米等手機廠商的 IoT 戰略類似,都是圍繞手機業務展開的“多終端、跨場景”,因而這兩款產品的正式面市也都是隨著 OPPO 自家智能手機產品迭代節奏,作為智能手機發布會上的“one more thing”出現的。
OPPO 真正意義上的 IoT 戰略發布其實被放到了 2019 年年底的 OPPO 未開科技大會和開發者大會上。12 月 10 日,在 OPPO 未來科技大會上,陳明永稱,“OPPO 其實早就不只是一家手機公司”,并提出“三年 500 億投入前沿技術研發”,表白“萬物互融”,完成 IoT 戰略定調;隨后在開發者大會上,發布 HeyThings 平臺、升級引力計劃、開放系統引擎,并官宣 OPPO Watch 和健康平臺將于 2020 年第一季度正式推出。
就這樣,完成 IoT 戰略部署的 OPPO 將「多入口智能硬件網絡」關鍵任務轉手交給了 2020。
做智能手表,時機到了?
2020 年 3 月 6 日,OPPO 第一款智能手表如約而至,同樣是在旗艦手機 OPPO Find X2 發布會上,不同的是,此次 OPPO 將智能手表拿到手機之前發布,開場用了足足 13 分鐘介紹了三款智能手表(41mm、46mm、精鋼版三款),可以說是為智能手表留足了鏡頭。
而就 OPPO 在 2020 年進入智能手表市場是否晚了點的質疑?
以“OPPO 做 IoT 產品是否上市、怎么上市,我們更看重的是消費者能不能接受”的標準來衡量,劉波認為,2020 年是“最好的時機”。
2014 年,蘋果發布了第一塊智能手表,作為業內風向標,蘋果的這塊智能手表自然也在業內激起不小的水花。也是在這時,OPPO 成立了一個專門研究智能手表的團隊。
“但當時我們的團隊無論怎么研究,都很難找到給用戶帶來的價值點。”回想起團隊最初針對智能手表的研究,劉波不無感慨。
隨后智能手表的市場表現確實也證明了這一點,雖然智能手表出貨量一直不錯,但不少智能手表由于定位不清晰、無法切中用戶痛點而備受質疑,智能手表這一產品品類也一直在傳統手表和智能手機之間徘徊不定。
值得注意的是,經過這幾年的嘗試和摸索,運動、健康逐漸成為備受智能手表青睞的方向。
此外,隨著技術方面的逐漸成熟,尤其國內三大運營商針對 eSIM 的布局和落地應用,讓智能手表有了更大的下潛空間。
對于智能手表,我們更多的是要在未來抓住新的機遇,帶給用戶、消費者新的功能,而且是他能夠長時間使用,同時覺得有價值的功能,這樣的功能包括運動、健康、獨立通信。
OPPO 也正是看到了這樣的機遇,開始布局自家的智能手表業務,花了 15 個月研發出此次發布的 OPPO Watch。
雙芯片、雙系統的 OPPO Watch,有何不同?
只從外觀上來看的話,雙曲面柔性屏配 AI 穿搭表盤,OPPO Watch 顏值確實不錯,以至于沈義人在發布會前就表示,“這可能是今年顏值最高的智能手表了。”
不過,這一領域此前已有摸爬滾打多年的蘋果、三星、Fitbit 等頭部廠商,后有努比亞這樣近期冒出的重度顏值選手,OPPO 要如何做出差異化?
現在看來,OPPO 除去將自家 VOOC 閃充技術用到智能手表上外(46mm 版本充滿電要 1 小時 15 分鐘),還為這塊手表基于 Android8.1 系統深度定制了一個 ColorOS Watch 系統。
想在穿戴產品上做出一個好的系統,就必須進行深度定制,我們的 ColorOS Watch 系統相當于是從零開始做了一個完整的 OS,這個 OS 我們大概做了有差不多 15 個月,一直在調校。
OPPO 穿戴產品規劃總監許琨對于這一系統的研發難度深有體會。
據悉,ColorOS Watch 系統獨特之處在于 OPPO 自研的雙擎動力續航架構,配合硬件部分應用的兩顆芯片——高通驍龍 2500、Apollo 3,可以實現“雙核、雙系統”。
所謂“雙核、雙系統”,主要是針對兩種工作模式而言,以 46mm 版本手表為例(以下涉及性能參數均以 46mm 版本為例):
-
智能模式下,運行高通驍龍 2500,支持全功能,續航時間可以達到 40 小時;
-
長續航模式下,運行 Apollo 3,是只保留了時間、計步、通知、心率、NFC 公交卡等基礎功能的手環模式,續航時間可以達到 21 天。
單就驍龍 2500 這顆芯片而言,其實是為兒童手表應用的芯片,包括華為 2018 年推出的兒童手表 3 Pro、小米近期推出的米兔兒童學習手表 4 Pro 用的都是這顆芯片。不過,就現階段智能手表的功能配置和普遍使用情況來看,影響不會太大。
更何況,目前智能手表并沒有太多的選擇,除了蘋果、三星、華為等頭部廠商的智能手表開始應用自研處理器外,包括小米、出門問問、Fossil、努比亞等智能手表廠商采用的大都是高通針對智能手表研發的處理器。而高通針對智能手表推出的最新款(其實也是在 2018 年發布的)的處理器驍龍 3100,關鍵之處也只比驍龍 2500 多了一個 QCC1100 協處理器。
那么,OPPO 為什么沒有用驍龍 3100,而是用了驍龍 2500+Apollo 3 雙核架構?
OPPO 向雷鋒網表示:
相對而言,高通驍龍 2500 芯片在安卓系統的體驗上,能夠帶來更好的支持。我們想要解決續航痛點,因此自主研發了雙擎動力續航架構。在長續航模式下,我們在 Apollo 芯片里也寫了一個完整的系統,它是可以獨立運行的,能支撐時間、心率、通知、NFC 等功能,這是高通驍龍 3100 的協處理器無法實現的。
OPPO Watch 的雙核配置其實讓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想到了華米在 2019 年 6 月發布的 AMAZFIT 智能手表2(ECG 版)。華米這款手表同樣采用了驍龍 2500,并搭配了華米自研的黃山 1 號 AI 芯片作為協處理器。不過,華米當時并未在工作模式上進行深挖。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OPPO Watch 兩種工作模式下雖然數據(諸如計步數據)可以互通,但模式切換仍需要手動切換,這一點仍有待 OPPO 研發團隊后續繼續優化。
據雷鋒網長期觀察,由于當下智能手表主流應用并不多,也沒有什么重度應用出現,更不會出現像網友調侃的用智能手表打《王者榮耀》的可能,對算力的要求還未高到如智能手機一般。智能手表除了 ECG 這樣特殊的應用外,更需要的仍是低功耗,這也是高通在驍龍 3100 中加入協處理器的原因,同樣也是 OPPO 選用雙核、雙系統的原因。
就用戶側而言,目前更需要的還是高顏值、長續航、eSIM 功能,至于如何將用戶體驗做出差異化,更多還是在系統優化和應用生態的創新上,例如市面上部分智能手表對門禁卡、ECG 的支持,例如針對運動、健康定位,小米智能手表引入的「身體能量監測」概念、OPPO Watch 引入的「五公里輕松跑」和「五分鐘健身」概念等。
2020 年,智能手表仍缺少一個強用戶粘性的應用,缺少一個完善的應用生態。
2020 年,OPPO 缺少的真是這樣一塊智能手表嗎?
OPPO 為什么需要一塊智能手表?
前文提到,2019 年,OPPO 成立了自己的 IoT 部門——新興移動終端事業部,這一事業部的主要職能(戰略)是圍繞智能手機打造多終端入口。
智能手表,正是 OPPO 為其 IoT 生態選定的戰略級入口產品。
從 OPPO 最初的構思來看,也正是希望通過 TWS 耳機、智能手表,與智能手機構成“鐵三角體驗”,首先形成一個圍繞個人場景構建的閉環體驗。
以“OPPO 做 IoT 產品是否上市、怎么上市,我們更看重的是消費者能不能接受”的標準來衡量,劉波認為,2020 年是“最好的時機”。
此外,OPPO 顯然也盯上了智能手表背后即將展開的一個龐大的健康生態系統。
在智能手表瘦小的身軀下,一個龐大的健康生態系統已經逐漸浮出水面。早在 2018 年,蘋果就已經為其智能手表加入了 ECG 心電圖功能引起行業關注;另外,包括三星、華為、華米在內的眾多廠商近年來在智能手表布局上都曾表示在與健康機構或醫療機構合作。
智能手表廠商顯然已經在將智能手表從普通消費電子產品推向更偏向專業化的健康領域,隨著智能手表年出貨量從 2014 年的 500 萬上升到 2019 年的 6000 萬,其背后產生的大量個人運動數據、健康數據或將支撐智能手表下一個發展階段的應用價值,這樣的生態系統也或將輻射到整個個人、家居生態系統。
據劉波透露,“OPPO 已經在與供應鏈做健康技術方面的長期預研工作,我們未來在健康方面會有非常大的投入。”
因而,智能手表也成為 OPPO 在 2020 年最先重點布局的 IoT 產品。
另據雷鋒網此前了解,智能手表與智能手機在諸如定制系統、應用開發,乃至產品工藝上有諸多相似之處,而智能手表現在正處于已經有一定市場體量和用戶認知,甚至在產品定位上已經有被視為較明確的方向的運動、健康,但在需要集中“炮火”突破的生態構建和重度應用上仍有嚴重不足的狀態,這或許也是亟需符合自家布局「圍繞智能手機的多(核心)終端入口」定位的 OPPO 在此時進入這一市場的一個主要推動力。
OPPO 想要的 IoT,長什么樣?
無論是去年發布的 TWS 耳機、不久前發布的智能手表,還是官方透露今年后續將推出的智能電視,其實都是 OPPO 圍繞 IoT 領域的產品布局。
OPPO 想要的 IoT 究竟長什么樣?
就現在來看,圍繞個人、家庭、出行、辦公四大場景,基本已經可見 OPPO IoT 在三個層面的布局:
技術層面,加強 5G、AI、IoT、云計算等核心技術布局;
這其實也是 OPPO 公司層面的戰略部署,包括成立相關研究院、實驗室等。
產品層面,核心終端入口設備的布局,包括已發布的 5G CPE、TWS 耳機、智能手表等;
從大家比較關注的硬件角度來講,我們今年就能將移動個人和家庭設備都布局起來。
生態層面,包括圍繞 HeyThings 平臺、ColorOS Watch 系統在內的物聯網系統及平臺的第三方開發生態、應用及內容生態等。
以智能手表為例,OPPO 正在構建自己的表盤市場、應用市場。據雷鋒網了解,OPPO 已與站酷合作上線表盤設計大賽,針對系統應用層面的開發者大賽也已經在籌備中。
由此可見,智能手表是 OPPO 現在亟需的一個關鍵的 IoT 戰略級入口設備,智能手表背后的健康生態也是 OPPO 想要的“疆域”,但 OPPO 的 IoT 遠不止智能手表。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OPPO为什么需要一块智能手表?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公布,杨强
- 下一篇: 去欧洲,是医疗AI公司的好选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