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在原地等待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丨科技新知
2019 年 7 月,姚勁波接受安徽衛視《品格》采訪時聊到 58 同城的廣告語時,他表示“為了應對與趕集網的競爭,才去找代言人投廣告,但不知道廣告口號是什么時,剛好有人在官微下留言“這個網站太神奇了”,于是有了一個神奇的網站廣告語,一用就是十年。”
正如那位網友所言,解決了線下信息不透明問題的 58 同城確實是一個神奇的網站,“信息”驅動著 58 同城走向了紐交所,也讓其市值最高時達到百億規模。
十五年來 58 同城的新業務層出不窮,從最早的房產延伸到招聘、家政、同城速運、二手交易等多個領域,近年來更是打算通過 58 同鎮切入下沉市場。
但這些表面上的多點開花,沒能讓 58 同城擺脫對“信息”驅動的依賴,十五歲的 58 一同城其實一直都在原地等待下一個驅動核心。
亦喜亦憂的財報
周三盤后,58 同城發布了截至 2019 年 12 月 31 日的第四季度及全年未經審計財報。
總的來看這份財報有喜有憂,喜的是 58 同城的營收和利潤都實現了大幅增長。
根據財報顯示,58 同城第四季度總營收為 41.555 億(人民幣,下同),同比增長 15.1%;凈利潤 26.098 億,同比增長 535.1%。
2019 年全年的總營收為 155.765 億,較上年同期增長 18.6%;凈利潤為 82.782 億,同比增長增長 314.5%。
憂的則是,無論是在 Q4 還是整個 2019 財年,58 同城在營收和利潤上的表現都可圈可點,但資本市場的反映卻與亮眼的財報不同:在這份財報發布后,58 同城的股價盤后下跌了3%。
資本市場的顧慮主要有兩點,其以是 58 同城 Q4 凈利潤的高增長,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投資收益,而非業務所得。
這并不是 58 同城第一次出現這種情況,在 2019 年 Q2 其凈利潤不僅實現了 509.7% 的同比增長,還超出了營收,而原因也與 Q4 相似,那就是來自車好多的股權收益。
當時 58 同城剛與第三方投資者簽完協議,準備以 7.136 億美元的價格,出售手中車好多集團的部分股權。而在 2019 年的年初,車好多剛剛完成軟銀投資的 15 億D輪融資,估值漲到了 90 億美金,這進一步提升了 58 同城在車好多身上的收益。。
這次 Q4 的凈利潤中,則包含來自車好多的 20.827 億投資收益。換句話說,如果沒有車好多股份的權益,Q2 和 Q4 的凈利潤都不會暴漲這么多。
其二則是,雖然 58 同城的營收一直在增長,但與此前相比增速其實是下滑的。
58 同城 Q4 為 41.555 億,同比增長 15.1%,而去年同期的增長則為 30.6%;2019 年總營收的增速為 18.6%,去年同期則是 30.5%。。
實際上 58 同城的營收增速不僅在 Q 4 這一個季度的增速出現下滑,自從上市之后就開啟了下滑模式。
另外 58 同城的毛利率為 86.4%,雖然低于市場預期的 87.87%,但放眼整個美股能達到這個水平的著實不多。不過值得注意的是,58 同城在 2014 年曾創下 95% 的毛利率,還因此被業界稱為“無本的買賣”。
因此在毛利率方面 58 同城其實也是在下滑的,只不過下滑之后的毛利率仍然讓其他公司難以望其項背。
營收結構方面,58 同城的營收朱啊喲來源于兩部分:會員服務、在新線推廣服務。
2019 年 Q4,58 同城、安居客等平臺付費商戶數約為 330 萬,會員服務貢獻了 11.1 億的營收;在線推廣服務本季度實現營收 27.1 億人,占 65% 的營收,同比增長 19.3%。
財報中對后者增長的原因給出了這樣的總結“58 同城、安居客在線推廣服務(如實時競價系統、優先列表)的日益普及和效率的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Q4 在線推廣服務業務的增速其實也是下滑的,Q2 時這項業務同比增速為 23.8%、Q3 為 20.1%、Q4 則下降到了 19.3%。考慮到這部分在總營收中的比重占到了 65%,58 同城近幾個季度營收增速的持續下滑或許也與此有關。
58 同城的 1.0 時代
58 同城成立于 2005 年,彼時互聯網江湖還是門戶網站的天下。姚勁波因為租房被騙的經歷,引發了他做一個覆蓋整個生活領域信息的門戶的想法,隨后便從租房作為切入口開啟了 58 同城 15 年的征程。
如果說資本的 58 同城合并趕集網的助力,那“信息”則是從 58 誕生起就存在的基因,并一直貫穿至今,58 同城在分類信息領域拔得頭籌也與此有關。
如同其他公司一樣,58 同城在隨后的發展過程中,也不斷的嘗試了許多新業務,家政領域的 58 到家、同城貨運的“快狗打車”、二手交易領域的“轉轉”、下沉的 58 同鎮…
不過與其將它們稱為新業務,不如說它們只是基于“信息”這一 58 同城 1.0 時代的核心要素所展開的延伸。
以近年來姚勁波提及頗多的“58 同鎮”為例,成立于 2018 年的 58 同鎮“人如其名”,目標市場是中國四萬個鄉鎮,成功了就是分類信息領域的“拼多多”,完全具有再造一個 58 的前景。
而從 58 同鎮在打法上來看,依然延續了 58 同城在其他領域的依靠信息驅動的策略,并在此基礎上根據下沉市場的熟人社會特點,將發力點放在了鄉鎮本地的站長身上。
按照姚勁波的描述:“鄉鎮的站長,一般是當地返鄉務工的人,在城里呆過,對互聯網懂得比較多;還有一部分就是當地老師,郵局的工作人員。”
而從一些站長“為他人做了嫁衣”的反饋來看,58 同鎮并遇到或較少遇到同樣采用“團長制度”的生鮮電商平臺們所面臨的”誰的團長誰的團”的問題。
不過這并不意味 58 同鎮的發展就會一帆風順,它的問題有兩個,一方面是其他巨頭在這一領域發力后帶來的競爭,但這并不是它最大的威脅。、
它最大的威脅是犯了跟 58 系其他兄弟部門一樣,只做信息驅動,沒有深入介入,從而形成閉環。
以淘寶為例,沒有支付寶之前它也只是一個信息平臺,與 58 同城在本質上是一樣的,并沒有解決消費者對網購的信任問題。而隨后的支付寶則解決了消費者們信心不足的問題,形成了“平臺+支付”的閉環,而京東則借助物流完善了體驗,構建了“平臺+物流”的護城河。
當然你也許會說“信息平臺不一定都要去做交易”。
作為信息平臺,不管是 58 同城還是 58 同鎮用信息驅動的做法都沒錯,此前 58 的成功也證實了這一點。但是在如今整個互聯網行業的增長由存量轉向增量的大背景下,僅做信息平臺不僅增速的天畫板清晰可見,其護城河也不再像往日那樣難以逾越。
其實在這點上比 58 同鎮更明顯的例子是 58 同城的房產業務,經過這么多年的發展依然只依靠“信息驅動”,以至于在鏈家的貝殼面前沒有招架之力,聯合德祐、我愛我家等房產公司組建的“真房源聯盟”不僅被網友質疑,更是在一年之后就分崩離析。
58 同城業績增速的不斷下滑,與新業務不振和老業務增速放緩有關,但實際上這些只是造成如今這種局面的表面原因。
根本原因是,58 同城在依靠“信息“驅動增長出現乏力之后,與下一個驅動核心之間的交接出現了斷檔。而新業務更多的也是依靠信息驅動去做加法,無力承擔重任。
也就是說 58 同城迄今為止,仍停留在以“信息”作為驅動核心的 1.0 時代。
58 同城 2.0 時代的驅動核心在哪里?
這個問題的答案,我們可以從美團和阿里的身上看到一些潛在的可能。
首先是與在本質上與 58 同城同屬于本地生活服務的美團,二者都是圍繞一群人的不同需求,從點到面,再向B端要營收。但美團業務的附加值更高,它的想象空間也就更大,而“分類信息”在將 58 同城送上紐交所的同時,也限制了它的想象空間。
其次,阿里方面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對云計算的態度,盡管成立十一年以來一直在虧損,但阿里對云計算業務的支持不僅始終如一甚至還不斷加碼。
根據 IDC 的數據顯示,“過去 6 年阿里云全球市場份額迅速增長,成為全球第三、國內第一大云計算服務商”。
如果過去說阿里是一家運營驅動的公司,那云計算的前景和阿里云的發展則讓它在未來多了一個潛在的驅動核心——技術。
再來看 58 同城,它不是沒有機會跳出“信息”的限制,相反它曾經踩中過風口,但最后沒有堅持下來。
2010 年 58 同城推出了團購業務,不僅跟美團同一時間出發,而且還具有美團不具備的優勢。但最終團購的收入在總收入中占比不足 10%,一年之后,團購部門被取消獨立性,融合至內部的一個促銷平臺。
一些同行評價道:“58 團購進入得很謹慎,撤出的也很謹慎,應該不會虧錢。”
而姚勁波在接受采訪時也沒流露出太多失望,公司的整體營收并未受到新業務的較大影響。
對于行業的先天因素對增長空間帶來的的限制,58 同城可以說“鍋不在我”,但從阿里做云計算和 58 同城做團購的例子上來看,發揮“能動性”也是企業尋找第二個驅動核心時必不可少的關鍵因素。
總結
- 上一篇: 51Talk财报解读:亏损9年首盈利,用
- 下一篇: 特斯拉市值本月已蒸发220亿美元 马斯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