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小恐龙"被质疑 评论:别用"掐架"思维看学术论争
張蓋倫/科技日報
《自然》雜志上以封面文章形式報道“世界最小恐龍”。
近日,科普公眾號《返樸》刊發學者文章,對古生物研究者邢立達等人在《自然》雜志上以封面文章形式報道的“世界最小恐龍”這一成果提出了質疑。文章認為,從現有證據來看,該頭骨更有可能屬于蜥蜴。而若它只是蜥蜴,該研究的科學價值也就要大打折扣。在社交媒體上,該學術論爭迅速引起公眾關注,但令人遺憾的是,評論區中占了上風的,卻是“掐架”思維。
“掐架”思維有兩個重要特征:一是迅速劃分“敵我”陣營,污名化反對者的動機;二是過分放大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并以此來削弱一方的道德正當性。
先看動機。有人就指出,媒體刊發學術質疑是在蹭熱度。然而,邢立達等人的成果是《自然》的封面文章,大眾媒體本身已進行了大量報道。對這樣的熱點事件,媒體提供發聲平臺,無可厚非。
又有人認為,只有在學術期刊上才能討論學術話題。事實上,學術論爭的場合沒有高低貴賤之分,研究成果已進入了大眾視野,在媒體上提出疑問,程序并無不妥。而且,文章只是發問,不是蓋棺定論。評價質疑的質量,要看質疑本身的證據和邏輯,而不是質疑發表在哪個平臺。論文交流只是學術共同體交流方式的一種,發在《自然》上不是無懈可擊,發在媒體上也并非低人一等。
還有一種觀點則更為微妙——有不同意見為何不私下傳達,何必公開發表?
這可能恰恰是我國學術論爭長期以來比較沉寂的原因之一。科學共同體內部普遍存在“人情風”,大家低頭不見抬頭見,怕得罪人,怕傷感情,干脆藏著掖著,寧可竊竊私語,也不公開發聲。學者之間應該避免不必要的吵架斗嘴,但在學術問題上公開交鋒,并不“丟臉面”“傷和氣”。爭論雙方也都該有份寬容和大度。
再看負面影響。很多人憂心忡忡,公眾看不懂學術交鋒,公開爭論只會讓學術問題變成吵架扯皮。其實,學術爭論進入公眾視野,本身也是一次全民科普。公眾無需也沒有能力站上辯壇搖旗吶喊。但是,他們仍可以從公開論爭中了解到科學精神、科學方法和相關科學知識。學術討論不能庸俗化、娛樂化,但也沒必要永遠都坐在神壇上。
不要用“掐架”思維來看學術論爭。不要一看到不同意見,就擔心“天下大亂”,就痛心“斯文掃地”。學者有爭論的坦然,我們也該有圍觀的淡然。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最小恐龙"被质疑 评论:别用"掐架"思维看学术论争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太阳系外缘新发现上百颗小型行星 或有助找
 - 下一篇: 研究报告:去年美国所售智能手机中 5G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