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宝拼多多用户争夺战:全面进入存量市场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老鐵
關于拼多多和淘寶用戶層面的分析文章,大多從下沉和一二線市場的競爭入手,本文將打破固有的分析模式,以 CNNIC(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報告,拼多多和阿里財報以及其他第三方分析報告入手,來分析這兩家平臺型電商企業在用戶獲取方面的路徑究竟有何異同,并判斷接下來雙方的運營重點。
我們整理了 2014 年至今的 CNNIC 的《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和阿里巴巴財報相關信息,見下圖:
以上單位均為“億個”
先確定以下統計口徑:
阿里年度購買用戶:連續 12 個月在阿里中國零售市場下單用戶總量。
MAU:最初為核心零售移動端月度活躍用戶,在 2014 年采用了“中國核心零售產品總月活用戶”的口徑,在財報中有 “aggregate”一詞,也就是總產品線的總 MAU,這使得當年阿里 MAU 開始大于全國總移動購物用戶規模,其后在 2017 則開始將非核心零售業務月活納入統計范圍,突出了“unique”(開始去重),但由于不斷加入了銀泰、盒馬等非 CNNIC 網購口徑業務,加上手淘開始進行內容化改造,強化“逛”的屬性,也使得阿里年度購買用戶和 MAU 規模領先于全國移動購物數據,且 MAU 開始大于年度購買用戶。
全國網購用戶規模:統計周期內進行線上購物(不包括外賣)的網民總量(自然用戶,剔除多平臺重合)。
全國移動購物規模:統計周期內的通過移動端參與網購的用戶。
若以阿里年度購買用戶比全國網購用戶規模視為“阿里電商滲透率”,那么從 2014 年到 2015 年是呈不斷攀升趨勢的,峰值為 98.9%,這也就是說網購人群大部分都有阿里平臺購物的經驗,但在 2017 上半年該數字降到了 90.7%,這一方面是受微商為代表的社交電商影響,用戶網購選擇更加多元化,而另一方面,我們也注意到京東也就是在該年進行了全品類擴張,對阿里滲透率難免有一定稀釋。
但隨著內容電商的改造,以及盒馬、銀泰以及本地生活服務的加入,數據開始拉升。
我們再看手淘指標。
根據極光大數據 2018 年報告,全年手淘 MAU 最高值為 11 月的 5.4 億,占阿里總 MAU 的 77%,參考此數據,到 2019 年 11 月,該峰值大致在 6.3 億上下,考慮淘寶尚有 pc 一定 pc 存量市場,淘系的全年購買用戶大致在 6.4 億左右,根據觀察,全國網購年增長規模大致在 6000 萬上下,2019 年全國網購總規大概會在 6.7 億,此時淘系的滲透率為 95%。
這是一個較 2015 年峰值的 98% 仍然有一定差距的數據,可以從中總結如下:
1. 在過去的幾年時間里,阿里進行了業務大擴張,并入盒馬、銀泰本地生活等新業務,實現了營收的增長,從用戶運營層面看,新業務并未如理想那般將用戶轉化至傳統電商用戶,阿里的總 MAU 和年度購買用戶中,非手淘(包括天貓)的比例放大;
2. 近年來,網購的缺口不斷被新的形態所打破,如前期的微商、社交購物、社區購物、生鮮購物等等,雖然相當部分產品最終并未做大做強,但整體上對手淘是有一定的稀釋能力的。
3. 在我們對比 CNNIC 的網絡支付數據規模時,發現該數字與全國移動購物數據呈以下關系:前期網絡支付規模要大于網購用戶體量,原因也較為簡單,早期購物銀聯支付、到付等方式并存,其后第三方支付獨大(主要是支付寶),兩者數據開始基本大致相同,但如今支付用戶規模已經落后于網購數據,如在 2019 上半年,網絡支付用戶為 6.33 億,規模上落后于網購 600 萬,也就是說拼多多、京東、蘇寧這類弱支付,甚至是無支付工具的網購平臺的興起,這反映出只在非淘系網購平臺購物的用戶規模在增加。
4. 若以上推論大致正確,則阿里的年底購買用戶中大致有 6000 萬是購買了盒馬、本地生活服務等服務,但未在淘系購物,此部分也使得手淘數據不敵支付寶,由于阿里所有購物平臺都以支付寶支付為最優級,在 6000 萬的非淘系購物數據下,使得支付寶用戶運營開始領先手淘。
我們也注意到最近手淘的改版,若沿用以上邏輯分析,則是:支付寶需要將這 6000 萬左右的數據由支付激活,變為深度激活,提高服務縱深。
結合行業增長,也就是說支付寶在月活上尚有 6000 萬-1 億的增長空間,可見場景對支付的重要性。
當下全國互聯網用戶年增長尚在 6000 萬上下,電商滲透率雖然在增加,但多在 75% 上下浮動,在 CNNIC 在 2019 上半年的報告中,非網民的 5.41 億人中有 14.2% 為年齡問題,15.3% 為無上網設備,9.4% 為沒時間上網,這三部分人群理論上轉化上網用戶的動力較大,若中短期可轉化一半,這也意味著我國網民的儲備率大致在 1 億上下,以 75% 的網購滲透率測算,大致會有 7500 萬的網購用戶潛力,短期內全國網購的峰值將會在 7.2 億左右,存量已經不多。
若網購峰值人數 92%-98% 轉化為手淘 MAU,則 6.6-6.8 億的潛在規模規模對手淘現在數值已經相當接近,換言之,若剔除本地生活服務、盒馬、銀泰等產品,手淘的用戶增長已經到達峰值。
再看拼多多:
在最新的 2019 年報中,拼多多的年度購買用戶達到了 5.9 億,MAU 為 4.8 億,其中年度購買用戶比手淘低 0.5 億,MAU 則落后 1.5 億。
但在增速上,拼多多則較為突出,2019 全年增加了 1.7 億年度購買用戶,在 Q4 環比增加了 5000 萬,由于采取了社交電商的方式和對用戶補貼的營銷策略,該數值在此規模之下仍能有此速度,是相當不容易的。
若拼多多保持以上局面,那么在 2020 年淘寶與拼多多之間的競爭就已經不再是簡單的下沉市場之爭了,而是電商總規模的較量,將兩家企業僅放在下沉市場的競爭中也是不客觀的。
對比淘寶和拼多多的用戶運營,我們從以下方面入手:
其一,規模相差不大,關鍵在服務縱深。
拼多多的 5.9 億年度購買用戶,換得 4.8 億的 MAU,活躍度為 81%,較此之前已有很大提高,但距離淘寶的接近 90% 仍有一定距離,由于在 2019 年 Q4 微信對拼購行為采取了限制措施,當時被視為拼多多的“利空”,當期拼多多仍然取得了環比 5000 萬的增量,在市場投入、平臺運營等手段之下,說明拼多多具備了較強的抵御風險能力。
淘寶則有阿里數千萬的非淘系用戶做儲備,但需要找到正確的激活方法和路徑。
但我們也注意到,拼多多全年過萬的 GMV 平均到單年度購買用戶,每人大致為 1600 多元,而淘寶用戶已經在萬億。
接下來,拼多多和淘寶在運營層面應該由用戶獲取逐漸向運營縱深轉移,即,誰能將用戶留存下來,購買更多的商品。
對于拼多多,也尚不到與淘系全面交戰的時刻,原因在于如今較低的單用戶購買水平仍存在體系內提升的可能性,通過直播、補貼等行為提高用戶黏性,如今單 MAU 對比 GMV 為 2000 元,即便保持此數據,僅將 MAU 提高到 6 億,就可產生可觀的 GMV 增長,而隨著數碼、大家電與生鮮的品類的豐富,客單價的提升趨勢仍然是清楚,保持現有的規模和發展方向,拼多多在 GMV 方面仍然有較大的成長空間。
在淘寶(含天貓)達到現有規模下,用戶增長瓶頸已經明顯,尤其在前兩年的下沉市場大戰中加速了用戶的獲取,現在能做的:
1. 加速儲備用戶的轉化力度,88 會員有此目的,但現在并未完全奏效,這是比較迫切的;
2. 向服務縱深繼續邁進,不僅豐富商家(宜家入駐),更為新的服務形式,但現有規模下,壓力仍然較為明顯。
短期內,尤其在疫情之下,宏觀經濟的不穩定性會使得用戶消費行為趨于保守,這對于進行高附加值化發展的天貓未必是好消息,當用戶規模增速變緩后,商家運營的壓力可想而知。
拼多多在用戶端雖然與淘寶相差不大,但交易規模則尚不完全在同一水平,這說明拼多多的品牌和品類升級亦有較大空間,接下來能否沖破二選一,拿到更多的高附加值商家關乎拼多多中短期的潛力。
最后,我們分享在數據分析中觀察到的有趣現象。
根據 QuestMobile 在 2019 年 1 月的《“她經濟”洞察報告》,拼多多拿到了 80 后女性 1.03 億的 MAU,70 后的 3000 萬 MAU,根據國家統計局統計數據,拼多多基本拿到了 80 后 1.05 億女性的所有電商盤子,70 后女網民的一半是拼多多 MAU。
根據拼多多披露 65.3% 的用戶為女性,彼時拼多多的女性用戶大致為 2.7 億,也就說排除 80 和 70 后女性用戶,90 后和 00 后,以及 60 后等用為 1.57 億,顯然 90 后和 00 后女生會是最大部分。
90 后女性總網購數大致在 8000 萬上下(統計局和 QuestMobile 數據判斷),00 后女性總網購人數為 4500 萬左右,共計 1.25 億。
結合以上,我們大致可以看到:拼多多基本拿到了 80、90 和 00 后女性的大部分用戶,這也是以性價比為購物重要驅動的重要人群。
摘自中國婦女報的《新電商平臺上的女性》
綜合用戶運營和商品運營兩大訴求,接下來以男性為主的品類的增加會提高用戶獲取的效率,這也是此前對數碼等重點產品補貼的重要原因,男性用戶占比要低于淘寶,也可說明此手段在用戶運營方面的刺激價值。
總結:
電商用戶為存量市場競爭,商品運營距離全面競爭尚有空間,但雙方的精細化運營會加大競爭的強度。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淘宝拼多多用户争夺战:全面进入存量市场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6亿玩家争夺战:鹅厂猪厂盆钵满,中小公司
- 下一篇: 字节跳动1.8亿战略投资背后:泰洋川禾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