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西昌首飞取得哪些突破
新華社北京 2 月 20 日電題:四星串并聯全新構型入軌精度提高一倍——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西昌首飛取得哪些突破
新華社記者張泉、胡喆
2 月 20 日 5 時 07 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采取“一箭四星”方式,成功將新技術試驗衛星C星、D星、E星、F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
首次實施四星串并聯發射布局、入軌精度提高近一倍、首次使用新型測發控一體化設備……這是長征二號丁火箭首次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執行任務,任務團隊克服疫情帶來的挑戰,圓滿完成發射任務的同時,取得一系列技術突破。
“一箭四星” 首次實施四星串并聯發射布局
本次發射任務所搭載的四顆星來自不同衛星廠家,“高矮胖瘦”各不相同,為確保“打得動”,又能“放得下”“放得穩”,本次發射首次實施了四星串并聯的發射布局。
“為了能放得下它們,我們前前后后和衛星方迭代了近 20 輪。”航天科技集團八院 805 所總體副主任設計師楊勇說。
這一次的構型主要采用“兩艙串聯+上層并聯”四星串并聯方式,通過在整流罩和箭體之間增加一個過渡艙放置最重最大的一顆衛星,這不僅能保持該衛星處于一個較好的力學環境之中,還能減輕其余衛星的構型壓力。
即便安置好了最重最大的一顆衛星,其余三顆也不容小覷。為了使其余三顆衛星盡可能互不影響,又要使重量偏置較小,新設計了三星并聯支承艙,用一種內外艙加分體式梁的構型替代了原先慣用的整體“井字”梁構型,并為每顆衛星設計了專用“座椅”——轉接環,讓衛星能夠穩定地“坐”在支承艙上。
同時,為使三顆星并聯后的星間距和星罩間距滿足要求,還采用了“錯層”布局方式。“以前型號從來沒采用過這種衛星布局和火箭構型,也曾擔心帶來結構動力學、氣動等問題,但在大量的仿真和真實試驗后,表明該構型是可靠的。”型號副總設計師馮淑紅說。
精準控制入軌精度提高近一倍
根據衛星任務要求,本發火箭入軌精度指標提高了近一倍。“好比駕照考試,原先的要求是倒車入庫左右距離在 10 厘米以內,而今要求在 5 厘米以內。”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總體副主任設計師郝釧釧表示,指標提高近一倍,但任務難度增加的卻不止一倍。
運載火箭入軌精度由控制系統保證。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控制系統隨著其核心單機產品大平臺、小平臺、捷聯慣組的迭代更新,其控制精度始終在不斷提升。目前使用的八表光纖慣組產品已是性能最優的產品,如何進一步提升入軌精度?無疑是一次挑戰。
“為了滿足任務要求,我們選取了多套慣組產品,并進行了數百次的入軌精度制導仿真,最終優選了一套經仿真能夠滿足入軌精度要求,且數據最穩定的慣組產品。有效保證了火箭最終的入軌精度。”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控制系統主任設計師石志華說。
據負責光纖慣組產品研制的設計師陳珊介紹,團隊仍在進行新一代光纖慣組產品的研制,其精度高于八表慣組,且單臺產品即可實現故障重構、確保系統冗余。該產品的應用有望進一步提高火箭精度。
與此同時,為確?;鸺龤埡?ldquo;指哪兒落哪兒”,控制系統團隊通過充分的調研論證,選擇了一種對全箭影響最小的落點控制方法,即一級增加導引控制。該方案既無需進行結構改進,也無需新增箭上產品,只需要在火箭一級主動段飛行時實時調整火箭導引量,即可實現一級落點控制。
告別“一把鑰匙開一把鎖” 新型測發控一體化設備首次使用
這是長征二號丁火箭首次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執行任務,這意味著本次任務將要在前期做很多準備工作來確保快速適應新環境。
“這一次采用了一套新型地面一體化測發控設備,不僅是因為新基地需要一套新的設備,還為了借此機會實現長征二號丁和長征四號系列運載火箭地面設備的通用化。”長征二號丁副總設計師李建強說。
測發控系統好比一個“家庭醫生”,在火箭發射前,對火箭進行全身體檢,診斷火箭的健康狀況,確保火箭在健康良好的情況下發射。
我國運載火箭型號眾多,由于技術、管理以及歷史因素等原因,不同型號運載火箭的地面接口千差萬別,均各自配置獨立的測發控系統。在任務量激增和多發射場執行任務的情況下,通用化、智能化、集成化的新一代測發控系統研制迫在眉睫。
長征二號丁研制團隊充分利用前期成果,并和長征四號團隊進行充分溝通,最終,設備規模由原來 16 個機柜縮減為 10 個,軟件配置項目數由 31 項減少到 15 項,實現了 90% 的長征二號丁和長征四號系列運載火箭通用化率。從而,讓“一把鑰匙開一把鎖”成為老黃歷。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西昌首飞取得哪些突破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三星新生产线开始量产7纳米芯片 与台积电
- 下一篇: 求一个四字古风男性游戏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