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珍贵的鱼
黃唇魚~黃唇的魚鰾有“貴如黃金”的說法,十幾年前,蒼南縣舥艚鎮有人捕了一條六七斤重的黃甘,賣了十多萬元。新聞鏈接 49公斤的黃唇魚 賣了58萬 去年4月初,廣東省湛江市一漁民捕獲了一條重達49公斤的黃唇魚,隨后被一酒店以58萬元收購,酒店烹食了魚肉,留下價值200萬元的魚肚不肯賣。 黃唇魚屬國家二級保護水生動物,僅分布在我國的東海和南海海域,是我國的特有魚種。 黃唇魚體長1~1.5米,重15~30公斤。大可達50余公斤。由于數量稀少,加上沿海各地捕撈強度加劇,目前瀕臨滅絕。解放前,浙江沿海常有捕撈黃唇魚,視為上等補品,尤其是魚膘(俗稱“魚膠”)甚為珍貴,素有“貴如黃金”之說。(
世界最貴魚種 在“2004年新加坡國際魚展”中奪得冠軍的一條特種“血紅龍”魚,被一位日本顧客以60萬美元(折合近500萬元人民幣)的價錢買走。 新加坡某水族公司負責人林國耀向當地媒體介紹說:“經過我們四年多來的精心培育,這尾特種血紅龍已經生長到了完全成熟的階段。無論從整體的形狀或色彩來看,它都展現出了最佳的面 貌狀態。紅紫兩色互相輝映,可說真正達到所謂萬紫千紅的最高境界。最重要的一點是,它的頭部向上仰,充分展現了傲氣十足的王者風范。” 據介紹,在新加坡市場上,最貴的觀賞魚是龍魚。2001年,在新加坡舉辦的世界魚展上,一條“紫艷血紅龍”奪得龍魚組冠軍。當時,那條年齡4歲半的龍魚,身長55厘米,體重2公斤,被人出價88888新元(合40多萬元人民幣)買走。龍魚分為三個品種:金龍魚、紅龍魚和青龍魚。“龍”是華人最喜愛和崇拜的神物,它代表著吉祥與尊貴,而龍魚也就象征高貴、吉祥、財富。優質血統的龍魚,一直是上流社會家庭風水缸中重要的寵物。因此,龍魚一直是觀賞魚飼養者的最愛。“血紅龍”是紅龍魚的一種,“血紅龍”是一個稱號。新加坡仟湖漁場門市部主管林藝堅說:“紅龍在龍魚家族中是魚中至尊;有如汽車品牌中的奔馳,是屬于高貴品質的象征。”仟湖魚場培育的紅龍魚中有一種稱為“一號紅龍”,還有一種叫做“紫艷紅龍”。后者的品質較好,魚身除了有一層紅色,還有淺淺的紫藍色。據業者透露,一般來說,龍魚的價格可以從幾千新元到20萬新元不等,依據龍魚的大小和品質而定。
石首魚科Sciaenidae 黃唇魚屬Bahaba 魚類,中國的特有魚種,屬于國家二級保護動物。下圖為 黃唇魚 Bahaba taipingensis ,俗稱 白花魚、黃鰲魚、大澳魚、金錢鳘、金錢鮸體長、側扁,尾柄細長、吻突出,頭部被圓鱗、體被銀元般櫛鱗,體背側棕灰帶橙黃色,腹側灰白,胸鰭腋下有一黑斑;眼似銅鈴,上側位;口端位,斜裂;牙細小,上額外行牙和下額內行牙擴大;背鰭連續;臀鰭第二鰭棘粗長,尾鰭楔形。中國的特有種,最長達2米,最重達100公斤,是世界上和南中國海石首魚科物種中體型最大的。第一次被在西方科學界描述是于1930年代,它的分布狹窄,局限于中國南部沿海,且十分罕見。黃唇魚是在世界自然基金會挑選的“海洋十寶”中其中一員,是當中最瀕危,但被關注程度卻最低的十寶。中國亦有黃唇魚水產養殖業。以黃唇魚的魚鰾所制成的花膠十分珍貴,常被疍家人視為家傳之寶。由于黃唇魚的魚鰾價格高昂,引致過度采捕問題嚴重,魚獲產量不斷下降,體型也不斷縮小。濫捕令能生長至成熟階段的黃唇魚減少,捕獲的黃唇魚很多也未成年,沒有商業價值。
湄公河巨型鯰魚 。世界自然保護紅名單湄公河巨型鯰魚被捕獲瀕危程度排名:極度瀕危,是瀕臨滅絕的動物。瀕臨原因鑒析:過度捕撈、水體污染、人造大壩的修建和野生棲息地的破壞已經嚴重地威脅了它們的生存。具有洄游行為的大型魚類最容易受環境因素影響而滅絕,而湄公河巨型鯰魚恰恰屬于這種。國際動物保護組織正在努力拯救物種,但是,因為這些魚一般生活在偏僻地區黑暗的深水中,所以人們對它們知之甚少。另一方面,強制執行捕魚限制在湄公河沿岸的許多偏僻村莊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湄公河巨型鯰魚的生存狀況仍將進一步惡化。狀態:目前記錄中最大的淡水魚是湄公河巨型鯰魚于2005年在泰國北部捕獲的一條湄公河巨型鯰魚,它重293千克,長2.7米。最大尺寸118英寸(300厘米),661.4磅(約合300公斤)背鰭棘2,背鰭條7-8,臀鰭條35,椎骨48,體無紋,前后鼻孔接近,背鰭分支鰭條7,鰓耙弱或無,鰭灰,無黑色,幼體口亞下位,亞成體與成體口下位,幼體須發達,隨生長頜須減弱,幼體有鰓耙和擴大的犬齒,30-50厘米時消失,背鰭腹鰭和胸鰭無延長鰭條,區別于湄公河其他鯰魚在于無齒和幾乎無須和相似種低眼巨鯰的簡易區分方法,身體粗壯。幼體無條紋,眼較大。
腔棘魚又稱“空棘魚”,由于脊柱中空而得名。由于科學家在白堊紀之后的地層中找不到它的蹤影,因此認為這個登陸英雄已經告別了世間,全部滅絕了。在1938年,接近圣誕佳節的某一天,在非洲南部的科摩羅群島附近捕到一條可以當“活化石”的魚,而受到全世界的矚目。此魚被推測是在約3.5億年前出現,6500萬年前即已絕滅的總鰭類(有穗邊鰭的同類)中的一種腔棘魚。總鰭魚類不但能呼吸空氣,而且能使用鰭來當作腳走路,這是魚類向兩棲類進化的重要證據。在距今4億年前的泥盆紀時代,腔棘魚的祖先憑借強壯的鰭,爬上了陸地。經過一段時間的掙扎,其中的一支越來越適應陸地生活,成為真正的四足動物;而另一支在陸地上屢受挫折,又重新返回大海,并在海洋中尋找到一個安靜的角落,與陸地徹底告別了。所謂腔棘魚,人們認為它第一次出現是在3.5億年前的泥盆紀,曾經昌盛一時,分布在許多地方。但從1億中前開始衰退,到7500萬年前的中生代末期,它的蹤跡便從地球上消失了,僅僅留下了化石。這個安靜的角落就是11000米深的海底。眾所周知,人類入海比登天還要難。首先是巨大的壓力:水深每增加10米,壓力就要增加1個大氣壓。在11000米深的海底,壓力將高達1100個大氣壓,別說人的血肉之軀,就是普通的鋼鐵構件也會被壓得粉碎。還有海底的惡劣環境:黑暗、寒冷!太陽光進入海中很快被吸收。10米處的光能只及海洋表面的18%,100米深處則只有1%了。光線稀少,熱量自然難留,水下的寒冷、黑暗可想而知。然而,腔棘魚通常生活在非常深的海底,并把自己隱藏在海底礁石的洞穴里。在惡劣的海底世界里,它們以生存為目標,不斷給自己施加壓力,學會與壓力共處,在自己創造的歷史里痛并快樂地生存著,超乎想象地存在了4億年!http://www4.freep.cn/PhotoNew_www4/2006-9-17/14/freep_cnf45ae9ab-6084-4d2e-8050-f3694769eeb0.jpg
世界最貴魚種 在“2004年新加坡國際魚展”中奪得冠軍的一條特種“血紅龍”魚,被一位日本顧客以60萬美元(折合近500萬元人民幣)的價錢買走。 新加坡某水族公司負責人林國耀向當地媒體介紹說:“經過我們四年多來的精心培育,這尾特種血紅龍已經生長到了完全成熟的階段。無論從整體的形狀或色彩來看,它都展現出了最佳的面 貌狀態。紅紫兩色互相輝映,可說真正達到所謂萬紫千紅的最高境界。最重要的一點是,它的頭部向上仰,充分展現了傲氣十足的王者風范。” 據介紹,在新加坡市場上,最貴的觀賞魚是龍魚。2001年,在新加坡舉辦的世界魚展上,一條“紫艷血紅龍”奪得龍魚組冠軍。當時,那條年齡4歲半的龍魚,身長55厘米,體重2公斤,被人出價88888新元(合40多萬元人民幣)買走。龍魚分為三個品種:金龍魚、紅龍魚和青龍魚。“龍”是華人最喜愛和崇拜的神物,它代表著吉祥與尊貴,而龍魚也就象征高貴、吉祥、財富。優質血統的龍魚,一直是上流社會家庭風水缸中重要的寵物。因此,龍魚一直是觀賞魚飼養者的最愛。“血紅龍”是紅龍魚的一種,“血紅龍”是一個稱號。新加坡仟湖漁場門市部主管林藝堅說:“紅龍在龍魚家族中是魚中至尊;有如汽車品牌中的奔馳,是屬于高貴品質的象征。”仟湖魚場培育的紅龍魚中有一種稱為“一號紅龍”,還有一種叫做“紫艷紅龍”。后者的品質較好,魚身除了有一層紅色,還有淺淺的紫藍色。據業者透露,一般來說,龍魚的價格可以從幾千新元到20萬新元不等,依據龍魚的大小和品質而定。
石首魚科Sciaenidae 黃唇魚屬Bahaba 魚類,中國的特有魚種,屬于國家二級保護動物。下圖為 黃唇魚 Bahaba taipingensis ,俗稱 白花魚、黃鰲魚、大澳魚、金錢鳘、金錢鮸體長、側扁,尾柄細長、吻突出,頭部被圓鱗、體被銀元般櫛鱗,體背側棕灰帶橙黃色,腹側灰白,胸鰭腋下有一黑斑;眼似銅鈴,上側位;口端位,斜裂;牙細小,上額外行牙和下額內行牙擴大;背鰭連續;臀鰭第二鰭棘粗長,尾鰭楔形。中國的特有種,最長達2米,最重達100公斤,是世界上和南中國海石首魚科物種中體型最大的。第一次被在西方科學界描述是于1930年代,它的分布狹窄,局限于中國南部沿海,且十分罕見。黃唇魚是在世界自然基金會挑選的“海洋十寶”中其中一員,是當中最瀕危,但被關注程度卻最低的十寶。中國亦有黃唇魚水產養殖業。以黃唇魚的魚鰾所制成的花膠十分珍貴,常被疍家人視為家傳之寶。由于黃唇魚的魚鰾價格高昂,引致過度采捕問題嚴重,魚獲產量不斷下降,體型也不斷縮小。濫捕令能生長至成熟階段的黃唇魚減少,捕獲的黃唇魚很多也未成年,沒有商業價值。
湄公河巨型鯰魚 。世界自然保護紅名單湄公河巨型鯰魚被捕獲瀕危程度排名:極度瀕危,是瀕臨滅絕的動物。瀕臨原因鑒析:過度捕撈、水體污染、人造大壩的修建和野生棲息地的破壞已經嚴重地威脅了它們的生存。具有洄游行為的大型魚類最容易受環境因素影響而滅絕,而湄公河巨型鯰魚恰恰屬于這種。國際動物保護組織正在努力拯救物種,但是,因為這些魚一般生活在偏僻地區黑暗的深水中,所以人們對它們知之甚少。另一方面,強制執行捕魚限制在湄公河沿岸的許多偏僻村莊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湄公河巨型鯰魚的生存狀況仍將進一步惡化。狀態:目前記錄中最大的淡水魚是湄公河巨型鯰魚于2005年在泰國北部捕獲的一條湄公河巨型鯰魚,它重293千克,長2.7米。最大尺寸118英寸(300厘米),661.4磅(約合300公斤)背鰭棘2,背鰭條7-8,臀鰭條35,椎骨48,體無紋,前后鼻孔接近,背鰭分支鰭條7,鰓耙弱或無,鰭灰,無黑色,幼體口亞下位,亞成體與成體口下位,幼體須發達,隨生長頜須減弱,幼體有鰓耙和擴大的犬齒,30-50厘米時消失,背鰭腹鰭和胸鰭無延長鰭條,區別于湄公河其他鯰魚在于無齒和幾乎無須和相似種低眼巨鯰的簡易區分方法,身體粗壯。幼體無條紋,眼較大。
腔棘魚又稱“空棘魚”,由于脊柱中空而得名。由于科學家在白堊紀之后的地層中找不到它的蹤影,因此認為這個登陸英雄已經告別了世間,全部滅絕了。在1938年,接近圣誕佳節的某一天,在非洲南部的科摩羅群島附近捕到一條可以當“活化石”的魚,而受到全世界的矚目。此魚被推測是在約3.5億年前出現,6500萬年前即已絕滅的總鰭類(有穗邊鰭的同類)中的一種腔棘魚。總鰭魚類不但能呼吸空氣,而且能使用鰭來當作腳走路,這是魚類向兩棲類進化的重要證據。在距今4億年前的泥盆紀時代,腔棘魚的祖先憑借強壯的鰭,爬上了陸地。經過一段時間的掙扎,其中的一支越來越適應陸地生活,成為真正的四足動物;而另一支在陸地上屢受挫折,又重新返回大海,并在海洋中尋找到一個安靜的角落,與陸地徹底告別了。所謂腔棘魚,人們認為它第一次出現是在3.5億年前的泥盆紀,曾經昌盛一時,分布在許多地方。但從1億中前開始衰退,到7500萬年前的中生代末期,它的蹤跡便從地球上消失了,僅僅留下了化石。這個安靜的角落就是11000米深的海底。眾所周知,人類入海比登天還要難。首先是巨大的壓力:水深每增加10米,壓力就要增加1個大氣壓。在11000米深的海底,壓力將高達1100個大氣壓,別說人的血肉之軀,就是普通的鋼鐵構件也會被壓得粉碎。還有海底的惡劣環境:黑暗、寒冷!太陽光進入海中很快被吸收。10米處的光能只及海洋表面的18%,100米深處則只有1%了。光線稀少,熱量自然難留,水下的寒冷、黑暗可想而知。然而,腔棘魚通常生活在非常深的海底,并把自己隱藏在海底礁石的洞穴里。在惡劣的海底世界里,它們以生存為目標,不斷給自己施加壓力,學會與壓力共處,在自己創造的歷史里痛并快樂地生存著,超乎想象地存在了4億年!http://www4.freep.cn/PhotoNew_www4/2006-9-17/14/freep_cnf45ae9ab-6084-4d2e-8050-f3694769eeb0.jpg
總結
- 上一篇: 少吃加运动瘦20斤?
- 下一篇: 怎样不运动就减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