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稀有的生物
凱門鱷中最大的一種是黑凱門鱷,它的體長可達到4.5米,對人類會構成威脅。其他種類的凱門鱷一般長1.2~2.1米。眼鏡鱷最長的有2.7米,產于從墨西哥南方到巴西的熱帶地區。由于它們的眼睛中間有凸起的脊骨,像是沒有鏡片的眼鏡架子一樣,因此而得名。它們大量在水流緩慢而多泥底的水中繁殖。自從美國的密西西比短吻鱷受到法律保護以后,數量巨大的眼鏡鱷被捕捉運往美國出賣。凱門鱷中體型最小的是兩種平頭凱門鱷。它們分布在亞馬孫水流湍急而多石的河流中。由于頭上沒有像眼鏡鱷那樣凸起的脊骨,所以叫平頭凱門鱷。它們善于游泳,主要食魚、鳥類、昆蟲和其他動物。動物種類 脊椎動物中包括:魚類,爬行類,鳥類,兩棲類,哺乳類等五大網類. 脊椎動物 特征 有由脊椎骨組成的脊柱(脊索只見于胚胎期).脊柱保護脊髓.脊柱與其他骨骼組成脊椎動物特有的內骨骼系統. 有明顯的頭部,背神經管的前端分化成腦及其他感覺器官,例如眼,耳等.腦及感覺器官集中在頭部,可加強動物對外界的感應. 身體由表皮及真皮覆蓋.皮膚有腺體,大部份脊椎動物的皮膚有保護性構造,例如鱗片,羽毛,體毛等. 有完整的消化系統,口腔內有舌,多數有牙齒,亦有肝及胰臟. 循環系統包括有心臟,動脈,靜脈及血管.排泄系統包括兩個腎臟及一個膀胱.有內分泌腺,能分激素(荷爾蒙)調節身體機能,生長及生殖. 無脊椎動物中包括:原生動物,扁形動物,腔腸動物,棘皮動物,節肢動物,軟體動物,環節動物,線形動物八大類.所以無脊椎動物占世界上所有動物的百分之九十以上. 魚類 特征: 水棲動物(只能生活于水中).皮膚有鱗片覆蓋,屬變溫動物.具有鰭(可以水中游動),用鰓呼吸的變溫動物.體外受精.主要為卵生,部份為胎生及卵胎生. 魚的種類很多,主要分為兩大類別 軟骨類 例: 鯊魚 特征: 皮膚堅韌,有極細小楯鱗,沒有魚鰾,尾鰭上下不對稱.有五對鰓,沒有鰓蓋. 硬骨類 例: 馬口魚 特征: 骨骼為硬骨,皮膚有許多黏液腺,為骨鱗片所覆蓋.有魚鰾. 爬行類 特征:陸生動物.皮膚有鱗片或盾片覆蓋. 具有防水外皮,水份散失. 屬變溫動物(靠外界的溫度或熱源來改變其體溫).主要分布在地球較溫暖的地區. 體內受精,卵生或卵胎生.在陸地產卵,卵有防水外殼包裹. 爬行動物的分類 testbyfindwo 有足類 例:烏龜 特征: 有堅硬的外殼.上下頷不具齒,但有角質鞘.卵生.可分陸棲,水棲或海洋生活. 無足類 例:眼鏡蛇 特征: 無四肢,肩帶及胸骨.不具活動的眼臉及外耳孔.舌頭末端分叉,伸縮力強.皮膚有鱗片,可吞咽比自己身體直徑大的獵物.蛇的器官俱特化成長形,左肺退化.蛇會定期蛻皮,以利生長. 鳥類 特征: 全身披有羽毛,身體呈流線形,有角質的喙. 眼在頭的兩側,頸部長而靈活可270度轉. 前肢特化成翼,后肢有鱗狀外皮,具四趾. 恒溫動物(能通過自身的生理過程產生熱量,即使外界溫度很低,他們也能維持高而恒定的體溫).平均體溫比哺乳動物高出10度左右(平均42度). 卵生. 鳥的分類 1.主要特征 (1)體表被羽毛,有翼,能飛翔。皮膚薄而軟,便于肌肉的劇烈運動。 (2)新陳代謝旺盛,體溫恒定。高而恒定的體溫,促進體內新陳代謝的速度。恒溫減少了動 物對外界溫度條件的依賴性,獲得夜間活動的能力和在極地大陸上存活的能力。 (3)具有發達的神經系統和感官。鳥類的大腦、小腦、中腦都很發達。大腦半球較大,這主 要是由于大腦底部紋狀體的增大。在鳥類,紋狀體是管理運動的高級部位,也和一些復雜的生 活習性相關。實驗證明:切除鳥的一部分紋狀體后,它的正常的興奮和抑制就被破壞,視覺受 影響,求偶、營巢等習性喪失。鳥類的大腦皮層并不發達,小腦很發達,這與鳥類飛翔運動的 協調和平衡相關。 (4)具有較完善的繁殖方式和行為(筑巢、孵卵和育雛)。 3.鳥綱的分類 (1)平胸總目 主要特征是:后肢強大,胸扁平, 無龍骨突,不具飛翔能力;羽毛分布全 身,無羽區及裸區之分,羽枝不具羽小 鉤,因而不形成羽片。常見種類有駝鳥、 見雛鳥。 (2)企鵝總目 潛水生活的中、大型鳥類,具有一系列適應潛水生活的特征。前肢鰭狀,適于劃水。具鱗 片狀羽毛(羽軸短而定,羽片窄),均勻分布于體表。尾短,腿短而移至軀體后方,趾間具饃, 適應游泳生活。在陸上行走時軀體近于直立,左右搖擺。皮下脂肪發達,有利于在寒冷地區及 水中保持體溫。骨骼沉重而不充氣。胸骨具有發達的龍骨突起,這與前劃水有關。游泳快速。 該目分布限在南半球。代表為王企鵝。 (3)突胸總目 通常翼發達,善于飛翔,龍骨突發達,最后 4~6 枚尾椎愈合為一塊尾綜骨。一般具有充 氣性骨骼,正羽發達,構成羽片,體表有羽區、裸區之分。雄鳥絕大多數不具交配器官。 該總目的鳥類種類繁多,為了研究方便,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討論它們的類群。 一個方面是根據生態類型分為游禽、涉禽、鶉雞、鳩鴿、攀禽、猛禽和鳴禽七個生態類型。 游禽:喙扁闊或尖長,腿短而具蹼,翼強大或退化。 涉禽:喙細而長,腳和趾均很長,蹼不發達,翼強大。 鶉雞:啄短而強,足和爪強健,翼短圓。 鳩鴿:喙短、基部具蠟膜,足短健,翼發達。 攀禽:喙強直,足短健、對趾型,翼較發達。 猛禽:喙強大呈鉤狀,足強大有力,爪銳鉤曲,翼強大善飛。 鳴禽:喙外形不一,足短細,翼較發達。 另一個方面是根據形態結構特點分成若干個目來進行研究。以下介紹一些常見的目。 鵜形目:四處向前,處間具全噗;嘴端成鉤狀,具發達的喉囊,雛鳥屬于晚成鳥,游禽類, 如鸕鶿等。 鶴形目:頸長、喙長、腿長、趾三前一后,四趾在同一平面上,幼鳥屬晚成烏,涉禽類, 常見種類有白鷺等。 雁形目:嘴扁平,具加厚的嘴甲,邊緣具櫛狀突起;腿短后移,趾三前一后,前趾間具蹼, 雄性翼上常具翼鏡;雄鳥具交配器;雛鳥為早成鳥,游禽類。常見種類有天鵝、綠頭鴨。 隼形目:嘴具利鉤,爪發達,飛翔力強;視覺敏銳,猛禽類,雛鳥為晚成鳥。常見種類有 鳶、紅隼、金雕等。 雞形目:體結實;喙短,為圓錐形;翅短圓,善走;雄鳥頭頂有肉冠,羽色鮮艷;繁殖期 行為復雜,鶉雞類,幼鳥屬早成鳥。如褐馬雞、紅腹錦雞等。 鶴形目:喙長,頸長和腿長,趾三前一后,趾間蹼不發達,后趾著生位置較高,與其他三 趾不在同一平面上,幼鳥為早成鳥,涉禽類。常見種類有丹頂鶴、灰鶴等。 鴿形目:嘴短、具蠟膜;四趾位于同一平面上,足短健、善走;嗉囊發達,雛鳥為晚成鳥 或早成鳥,鳩鴿類。常見種類有原鴿、毛腿沙雞等。 鴞形目:嘴爪強大而鉤曲;頭大,眼大向前,眼周羽毛形成面盤;耳孔大,具耳羽,聽覺 敏銳; 第四處能向后反轉; 幼鳥屬晚成鳥, 屬猛禽類。 主要種類有長耳鴞、 短耳鴞 等。 鴷形目:嘴呈錐狀,適于啄木;舌長具角質小鉤;趾兩前兩后;幼鳥屬晚成鳥,攀禽類。 常見種類如斑啄木鳥。 雀形目:鳴管及鳴骨發達;足趾三前一后,在一個平面上,適于營巢,幼鳥屬晚成鳥,鳴 禽類。常見種類有云雀、家燕等。 兩棲類(Amphilia) 特征: 需在水中渡過其幼年時期. 具有適應陸生的骨骼結構,有四肢,皮膚濕潤,有很多腺體. 身體無鱗片或體毛. 舌分叉,倒生,能向外伸展. 交配及受精在水中進行. 幼體以鰓呼吸,成體則用皮膚,口腔內壁及肺呼吸. 兩棲動物的分類 無尾 例:蟾蜍 特征: 有適應陸上生活的骨骼系統,身體分頭,軀干和四肢.前肢四趾,后肢五趾, 趾間有蹼.后肢適用于游泳及跳躍有肺,但主要呼吸器官為口腔內壁及皮膚. 有尾 例:蠑螈 特征: 有適應陸上生活的骨骼系統,為身體細長之有尾水陸兩棲類. 無足 例:魚螈 哺乳動物 特征: 體內有一條由許多脊椎骨連接而成的脊柱; 身體有毛覆蓋,有口腔咀嚼和消化,可提高能量及營養的攝取; 胎生(鴨嘴獸,針鼴除外),哺乳; 恒溫.在環境溫度發生變化時也能保持體溫的相對恒定,從而減少了對外界環境的依賴,擴大了分布范圍; 腦顱擴大,大腦相當發達,在智力和對環境適應上超過其他動物; 內肢強壯靈敏,有快速的活動能力; 心臟左,右兩室完全分開; 牙齒分為門齒,犬齒和頰齒. 哺乳類動物的分類 1.主要特征 (1)全身被毛,具有陸上快速運動的能力。毛是哺乳動物所特有的,哺乳動物一般每年換 毛兩次:春季和秋季換毛。換毛是哺乳動物對季節變化后的適應。 (2)出現口腔咀嚼和消化。消化管分化程度較高,消化腺較發達,消化酶多樣化。哺乳動 物的牙齒分為門齒(切牙)、犬齒(尖牙)和臼齒(磨牙),齒型和齒數是哺乳動物分類的依據 之一。 (3)體溫恒定,對環境依賴性減少。 (4)具有高度發達的神經系統和感官,協調能力強。哺乳類神經系統主要表現在大腦和小 腦體積增大、神經細胞聚集、皮層加厚。表面出現了皺褶(溝和回)。 (5)胎生、哺乳,后代成活率高。 原獸類 特征 卵生,卵有殼. (例:鴨咀獸) 后獸類 特征 不具真正的胎盤,幼兒在育兒袋中發. (例:袋鼠) 真獸類 特征 有胎盤,胎兒發育完善后才產出,占哺乳類的絕大部份.并分為十四類別. 食蟲類(例:鼴鼠) 鱗甲類(例:穿山甲) 翼手類(例:蝙蝠) 兔形類(例:兔) 嚙齒類(例:鼠,箭豬) 貧齒類(例:食蟻獸) 食肉類(例:獅,犬,熊貓) 鰭足類(例:海獅,海豹,海象) 海牛類(例:海牛) 鯨類 (例:海豚,鯨 長鼻類(例:象) 奇蹄類(例:斑馬,犀牛) 偶蹄類(例:河馬,牛,豬,鹿,駱駝) 靈長類(例:,猩猩,猴,人) 例:獅子 特征: 屬食肉目中的貓科動物.大型獸類,爪能伸縮,善于跳躍,犬齒發達,善于伏擊其他動物. 例:大象 特征: 為現存最大之陸棲動物.耳寬大扁平,鼻特長,可助于取食,體毛退化,腳底有厚彈性組織墊,以承托身體重量.上門牙特別發達,長出體外.食物以植物為主. 例:食蟻獸 特征: 前肢其中二至三指特長,用以掘開蟻巢.無門齒,吻長呈管狀,舌長呈黏性,能黏附白蟻,尾長而多毛.棲于草原沼澤地,善游泳,以白蟻及蟻為食. 例:蝙蝠 特征: 前肢特化,指骨特長,指骨與體側及后肢之間生有薄而韌的翼膜,作飛行器官.后肢具爪,可以倒掛身體棲息.胸骨突起,鎖骨發達,以利飛行.大部份蝙蝠喜食蟲,且善于捕食飛行中的昆蟲,少數吃果實. 例:海豚 特征: 海產哺乳類,亦有淡水品種.海豚屬齒鯨類,身體呈流線性,頸部不能區分,頸椎骨有愈合現象.頭尖而長,具有內質背鰭.前肢特化成闊槳狀.不具后肢,尾長,具水平叉狀尾鰭. 例:猿猴 特征: 拇指與其他指相對,適于攀緣及握物.鎖骨發達,身有體毛(手掌除外),指具指甲,大腦及感覺器官發達.雙眼向前,有骨質眼窩.行為接近人類. 原生動物 特征 : 單一細胞動物,身體的構造十分簡單,會吃,會動,會繁殖和死亡.身體非常小,要用顯微鏡才觀察得到的動物.棲息在淡水,海水或者共其他動物的體液內.例如變形蟲. 軟體動物 軟體動物外形多樣化,是十分成功的生物類別,包括所有「貝殼類」動物,八爪魚及墨魚.大部份軟體動物生活在海里,部份生活在咸淡水交界或淡水,亦有小部份是陸生的. 特征 : 身體柔軟,不分節,左右對稱,背部皮層向下伸延成外套膜,覆蓋身體的大部份.軟體動物中的貝殼類的貝殼便是由外套膜的上皮細胞分泌而成. 大多數軟體動物有一至兩個貝殼,例如蝸牛、蜆. 另一些則退化成內殼,藏于外套膜之下,例如墨魚. 有些種類的外殼則完全消失,例如裸鰓類. 蠕蟲 特征 : 身體柔軟,分環節,每一個環節都有一對排泄器.例如蚯蚓和沙蠶. 柔軟圓形的身體,寄生在動物或植物體內.例如蛔蟲和蟯蟲. 節肢動物 節肢動物是動物界最大的一門,品動亦最繁多,約占全部動物品種的百分之八十五.對環境的適應力特強,生存地方包括海水、淡水、高山、空氣、土壤,甚至是動物及植物的體內及體外. 主要特征: 身體兩側對稱,身體分節,但部分體節融合成特別部位,如頭部及胸部.有些節肢動物,例如蜘蛛類,頭部及胸部進一步融合成頭胸部.身體的附肢,例如足部、觸角、口器等都分節. 體壁堅硬,主要由幾丁質組成, 可提供保護,亦作為外骨骼之用.由于體壁堅硬,妨礙生長,節肢動物需要在生長期蛻皮多次. 感官系統甚為發達,眼有單眼和復眼兩種.復眼用作視物,而單眼用作感光.另外,還有觸覺、味覺、嗅覺、聽覺及平衡器官,好些昆蟲還有特別的發聲器. 節肢動物的呼吸系統頗為多樣化,可以利用體表, 鰓(水生的)及氣管(陸生的)呼吸.蜘蛛等則利用書肺進行呼吸. 節肢動物的分類: 甲殼類 例:蝦,蟹. 蜘蛛類 例:蜘蛛,蝎子. 昆蟲類 例:蝴蝶 多足類 例:蜈蚣 感想: 在找尋動物的種類和照片的時候,我花了很多時間和精神,但我覺得都是值得的.因為我看了很多動物和昆蟲的書和綱頁,覺得很有趣味和學識到很多動物. 我又知道了動物學家是利用動物不同的特征和生活習慣來分類的.陸生動物最大的有已經絕種的暴龍,現在最大的是大象,最小的是要用顯微鏡才看得到的變形蟲.我又知道了兩棲動物原來是幼時生長于水里,長大后才生活在陸地上.有些動物原來我以前把它們分為同類,現在才知道原 是第二類的動物. 我還發覺到原來我們吃的東西都是生物,所有動物都是吃生物的.大部份的動物都是對我們人類有用的,但很多動物因為我們捕捉和殺害,瀕臨絕種,特別是哺乳類動物. 為了可以平衡大自然的生態,我們不要隨意砍伐樹木,要愛護大自然.不要殘害動物,因為所有動物和人類一樣都是有生命的動物. Subkingdom Parazoa - 側生動物亞界 Subkingdom gnotozoa - 原生動物亞界 Protozoa - 原生動物門 Orthonectida - 直泳蟲門 Rhombozoa - 菱形蟲門 Subkingdom Metazoa - 后生動物亞界 Porifera - 多孔動物門(海綿) Placozoa - 扁盤動物門 Radiata - 輻射對稱動物 Cnidaria - 刺胞動物門 Ctenophora - 櫛水母動物門 Bilateria - 兩側對稱動物 Protostomia - 原口動物超門 Priapulida - 鰓曳動物門 Entoprocta - 內肛動物門 Acoelomorpha -無腔動物門 Platyhelminthes - 扁形動物門(扁蟲) Nemertina - 紐形動物門(紐蟲) Pseudocoelomata - 擬體腔動物 Nematoda - 線蟲動物門(蛔蟲) Nematomorpha - 線形動物門 Rotifera - 輪形動物門(輪蟲) Acanthocephala - 棘頭動物門 Kinorhyncha - 動吻動物門 Coelomata - 真體腔動物 Gastrotricha - 腹毛動物門 Gnathostomulida - 顎胃動物門 Micrognathozoa - 微顎動物門 Loricifera - 鎧甲動物門 Cycliophora - 環口動物門 Mollusca - 軟體動物門(軟體動物) Sipuncula - 星蟲動物門(星蟲) Echiurida - 螠蟲動物門 Pogonophora - 須腕動物門 Pentastomida - 舌形動物門 Annelida - 環節動物門(節蟲) Tardigrada - 緩步動物門(水熊蟲) Onychophora - 有爪動物門 Arthropoda - 節肢動物門(昆蟲等) Lophophorata - 觸手動物 Phoronida - 帚蟲動物門 Ectoprocta - 外肛動物門(苔蘚蟲) Brachiopoda - 腕足動物門 Deuterostomia - 后口動物超門 Echinodermata - 棘皮動物門 Chaetognatha - 毛顎動物門(箭蟲) Hemichordata - 半索動物門 Chordata - 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等)[編輯本段]起源 動物界的歷史,就是動物起源、分化和進化的漫長歷程。是一個從單細胞到多細胞,從無脊椎到有脊椎,從低等到高等,從簡單到復雜的過程。最早的單細胞的原生動物進化為多細胞的無脊椎動物,逐漸出現了海綿動物門、腔腸動物門、扁形動物門、紐形動物門、線形動物門、環節動物門、軟體動物門、節肢動物門、棘皮動物。由沒有脊椎的棘皮動物往前進化出現了脊椎動物,最早的脊椎動物是圓口綱,圓口綱在進化的過程中出現了上下頜、從水生到陸生。兩棲動物是最早登上陸地的脊椎動物。雖然兩棲動物已經能夠登上陸地,但它們仍然沒有完全擺脫水域環境的束縛,還必須在水中產卵繁殖并且度過童年時代。從原始的兩棲動物繼續進化,出現了爬行類。爬行動物可以在陸地上產卵、孵化,完全脫離了對水的依賴性,成為真正的陸生動物。爬行類及其以前的動物都屬于變溫動物,它們的身體會變得冰冷僵硬,這個時候它們不得不停止活動進入休眠狀態。[編輯本段]分類階元、命名模本方法和鑒定 分類系統是階元系統,通常包括7個主要級別:種、屬、科、目、綱、門、界。種(物種)是基本單元,近緣的種歸合為屬,近緣的屬歸合為科,科隸于目,目隸于綱,綱隸于門,門隸于界。隨著研究的進展,分類層次不斷增加,單元上下可以附加次生單元,如總綱(超綱)、亞綱、次綱、總目(超目)、亞目、次目、總科(超科)、亞科等等。此外,還可增設新的單元,如股、群、族、組等等,其中最常設的是族,介于亞科和屬之間。通常種下分類,動物只設亞種單元。[編輯本段]拾零 ●最小的蜘蛛是去年在巴拿馬的熱帶森林里發現的,它體長0.8毫米。 ●世界上最小的鳥兒是“微型”蜂鳥,它體重2克,從嘴尖到尾尖長5厘米。 ●在泰國設有“猴子學校”,訓練猴子采摘椰子。一只訓練有素的豬尾蠻猴一天之內可以摘到1,400個椰子。 前不久,猴子學校的“畢業生”們舉行了比賽,獲勝者在半分鐘里摘下了9個椰子。 ●直到不久以前,伊特拉斯坎 都被認為是最小的哺乳動物:成年 體重2克,體長約為5厘米(若連尾則更長一些)。 幾年以前,在泰國的熱帶叢林里發現了“最小哺乳動物”這一稱號的新的爭奪者——小飛鼠。它體重約為2克,體長3厘米,頭長11毫米,翼展5.5厘米,以小昆蟲為食。 ●2007年春天,世界上最老的“狗壽星”在奧地利的布里斯班去世,終年32歲,相當于人活了224歲。 ●產奶量最大的哺乳動物顯然是鯨了。一條藍鯨在哺乳期里每天可產奶430升,相當于最好的奶牛產奶量的5倍。 ●津巴布韋的三只非洲象創造了這種動物遠距離游泳的紀錄。它們連續游了不下于30小時,行程超過35公里。 ●在所有動物中,名稱最古怪的要算生活在夏威夷的卡烏阿伊島上某些洞穴里的一種盲蜘蛛了。這就是無眼大眼蛛。原來,根據各方面的特征它都屬于大眼蛛科,只是由于它喬居洞穴,造成雙目失明,空留下“大眼”之稱。 一只成年獵豹能在幾秒之內達到每小時100公里 。 世界上最大的鳥是鴕鳥。 如果是飛行的鳥,是信天翁。 世界上最小的鳥是蜂鳥。 有外聲囊的青蛙是雄的。 打蛇打"七寸"是因為那里正好是心臟。 蛇每隔兩三個月蛻一層皮是為了長身體。 海龜流淚是在排泄鹽份。 駝鳥孵卵,由雄鳥承擔。 大雁飛行排成人字或一字,是為了長途飛行而借用前面大雁的翅膀煽動時的氣流。 鶴一只腳站立是在輪換著休息。 夏天狗的舌頭伸出來流"汗"是在散熱。 馬韁套在馬的口角上,牛韁挽在牛的鼻子上,是因為這些地方痛覺點分布最多。 蝙蝠不是鳥類,是哺乳動物。 狼在晚上嚎叫是在求偶或集群。 鯨噴水是在呼吸。 麝香是雄麝發情用來招引雌麝的腺體。[編輯本段]瀕臨滅絕的動物 1.草原陸龜 爪陸龜是生活在內陸草原地區的龜類。背甲長12~16厘米,寬10~14厘米。頭部與四肢均具黃色;頭小,頂部有對稱的大鱗;喙緣鋸齒狀。盾片中央棕黑色,邊緣黃色,并有同心環紋。四肢均有四爪,指、趾間無蹼。前臂與脛部有堅硬大鱗,股后有一叢錐形大鱗。 屬于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2.大鯢 大鯢是現存有尾目中最大的一種,最長可超過1米。頭部扁平、鈍圓,口大,眼不發達,無眼瞼。身體前部扁平,至尾部逐漸轉為側扁。體兩側有明顯的膚褶,四肢短扁,指、趾前五后四,具微蹼。尾圓形,尾上下有鰭狀物。體表光滑,布滿粘液。身體背面為黑色和棕紅色相雜,腹面顏色淺淡。 屬于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3.蜂猴 蜂猴體型較小而行動遲緩,是較低等的猴類,體長32-35厘米。兩只小耳朵隱藏于毛茸茸的圓腦袋中;眼圓而大。四肢短粗而等長,第二個腳趾還保留著鉤爪,尾短而隱于毛叢中。體背棕灰色或橙黃色,正中有一棕褐色脊紋自頂部延伸至尾基部,腹面棕色,眼、耳均有黑褐色環斑。 參考--stuweb.zjhzyg.net/08/_private/0814/081404/_private/new_page_6.htm 在我國還有大熊貓,金絲猴,白鰭豚,中華鱘等.[編輯本段]動物瀕臨滅絕的原因 : 一切自然物種及其群落都與所在地域的環境條件相適應,只要條件不變,就能長期生存,即使發生擴散或縮減,其歷程也是緩慢和漸變的。人類活動的加劇,卻打破了這千古不變的平衡,導致物種滅絕: 1)生境喪失、退化與破碎 人類能在短期內把山頭削平、令河流改道,百年內使全球森林減少50%,這種毀滅性的干預導致的環境突變,導致許多物種失去相依為命、賴以為生的家——生境,淪落到滅絕的境地,而且這種事態仍在持續著。在瀕臨滅絕的脊椎動物中,有67%的物種遭受生境喪失、退化與破碎的威脅。 世界上61個熱帶國家中,已有49個國家的半壁江山失去野生環境,森林被砍伐、濕地被排干、草原被翻墾、珊瑚遭毀壞……亞洲尤為嚴重。孟加拉的94%、香港的97%、斯里蘭卡的83%、印度的80%的野生生境已不復存在。俗話說:樹倒猢猻散,如果森林沒有了,林棲的猴子與許多動物當然無“家”可歸,“生態”一詞原本就是來源于希臘文ECO即“家”、“住所”之意。 滅絕物種中,遷徙能力差的兩棲爬行類及無處遷徙的島嶼種類更為明顯,馬達加斯加上的物種有85%為特有種,狐猴類就有60多種,1500年前人類登島后,90%的原始森林消失,狐猴類動物僅剩下28種(包括神秘的、體大如描的指猴)。大陸生境的片斷化、島嶼化是近百年來日趨嚴重的事件,這不僅限制了動物的擴散、采食、繁殖,還增加了對生存的威脅,當某動物從甲地向乙地遷移時,被發現、被消滅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了。目前我國計劃為大熊貓建的綠色走廊,就是為了解決這個矛盾。 2)過度開發 在瀕臨滅絕的脊椎動物中,有37%的物種是受到過度開發的威脅,許多野生動物因被做為“皮可穿、毛可用、肉可食、器官可入藥”的開發利用對象而遭滅頂之災。象的牙、犀的角、虎的皮、熊的膽、鳥的羽、海龜的蛋、海豹的油、藏羚羊的絨……更多更多的是野生動物的肉,無不成為人類待價而沽的商品,大肆捕殺地球上最大的動物:鯨,就是為了食用鯨油和生產寵物食品;慘忍地捕鯊,這種已進化4億年之久的軟骨魚類被割鰭后拋棄,只是為品嘗魚翅這道所謂的美食。人類正在為了滿足自己的邊際利益(時尚、炫耀、取樂、口腹之欲),而去剝奪野生動物的生命。對野生物種的商業性獲取,往往結果是“商業性滅絕”。目前,全球每年的野生動物黑市交易額都在100億美元以上,與軍火、毒品并駕齊驅,銷蝕著人類的良心,加重著世界的罪孽。北美旅鴿曾有幾十億只,是隨處可見的鳥類,大群飛來時多得遮云蔽日,殖民者開發美州100多年,就將這種鳥捕盡殺絕了。當1914年9月最后一只旅鴿死去,許多美國人感到震驚,眼瞧著這種曾多得不可勝教的動物竟在人類的開發利用下滅絕,他們為旅鴿樹起紀念碑,碑文充滿自責與懺悔:“旅鴿,做為一個物種因人類的貪婪和自私,滅絕了。” 3)盲目引種 人類盲目引種對瀕危、稀有脊椎動物的威脅程度達19%,對島嶼物種則是致命的。公元400年,波利尼西亞人進入夏威夷,并引入鼠、犬、豬,使該地半數的鳥類(44種)滅絕了。1778年,歐洲人又帶來了貓、馬、牛、山羊,新種類的鼠及鳥病,加上砍伐森林、開墾土地,又使17種本地特有鳥滅絕了。人們引進貓鼬是為了對付以前錯誤引入的鼠類,不料,卻將島上不會飛的秧雞吃絕了。15世紀歐洲人相繼來到毛里求斯,1507年葡萄牙人,1598年荷蘭人把這里做為航海的中轉站,同時隨意引入了猴和豬,使8種爬行動物,19種本地鳥先后滅絕了,特別是渡渡鳥。在新西蘭斯蒂芬島,有一種該島特有的異鷯,由于燈塔看守人帶來1只貓,這位捕食者竟將島上的全部異鷯消滅了,1894年,斯蒂芬異鷯滅絕,是1只動物滅絕了1個物種。 。
1、白鰭(qí)豚(tún) 在2000萬年前離開大海,遷徙至淡水流域,是現存的四種淡水豚之一,僅有13頭。但是,去年中外六國科學家對長江淡水豚類進行了聯合考察,結果沒有發現白鰭豚。因此有些專家認為白鰭豚已經滅絕。 2、長喙(huì)針鼴(yǎn) 是地球上最原始的現生哺乳動物之一,目前大約30萬只,僅分布在新幾內亞島。它們有一個堅硬的長嘴,前后肢均具3爪,爪堅硬銳利,適于挖掘。 3、河兔 是南非特有兔種,人工培育的河兔目前不到250只,零散分散于幾個區域,每個區域的總數不超過50只。 4、古巴 鼠句(qú) 是一種古老的動物,起源于7600萬年前。它們的門牙有毒液,主要獵食昆蟲。這種動物一度被認為已經滅絕,而2003年在古巴發現了1只。 5、海地 鼠句(qú) 也是一種古老的動物,生活習性和古巴(鼠句)(qú)差不多,曾經廣泛分布于海地島,目前只在島的北部偶有發現。 6、蘇門答臘犀牛 這是亞洲唯一的雙角犀牛,是全球體型最小的犀牛,總數不足300頭,200萬年來沒有任何改變。它們行動敏捷,可以爬上陡峭的坡地,穿越茂密的矮樹叢。 7、黑犀牛 是陸生動物中最強壯的動物之一,是非洲特有的一種犀牛,出現于6000萬年前,它們膚色灰黑,沒有門齒,上唇長且有伸縮性,喜歡吃鮮嫩的枝葉,多帶帶生活或者兩三頭一起生活。 8、雙峰駝 主要生活在中國西部和蒙古的草原、荒漠、戈壁地帶,喜歡群居。野生雙峰駝總數不足1000頭,大約有650頭生活在中國。它們嗅覺靈敏,耐饑渴、高溫、嚴寒,抗風沙,善長途奔走。 9、毛鼻袋熊 這是世界上最大的洞穴動物,是澳大利亞特有的動物。1980年只剩35只,經過保護之后現在已恢復到115只。 10、蘇門答臘兔 這是一種罕有而神秘的動物,留給世人的幾張照片是1998年游人偶然拍攝到的,而且拍攝得還不十分清楚。目前它們的總數還沒有確切的統計數字,僅僅有三個村莊的村民報告說發現過這種動物。
估計數量低于1000頭(只)的部分哺乳動物 黑足鼬 已知無野生物種 柬埔寨野牛 僅有幾十頭存在 塞舌爾鞘尾鼠 少于50只 昆士蘭毛鼻袋熊 大約67只 爪哇犀 越南有5——8只,爪哇50——60只 白鰭豚 大概少于150只 黑面狨 不超過 260只 菲律賓斑鹿 幾百只 越南仰鼻猴 總數在130——150只 非洲野驢 可能僅有幾百頭 埃塞俄比亞胡狼子 低于400只 地中海僧海豹 地中海僅有600只 阿拉伯大羚羊 野生有500只(重新引種) 曲角羚 實際數量不詳但不太可能超過500只 蘇門答臘犀 300頭左右 印度河豚 數量不低于1000頭 大熊貓 1000頭
全球科學家開始采取行動,挽救世界上最稀有但又最受忽視的10種瀕危動物。它們進化的方式與從不同,而且是全球瀕危物種。這些都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物種,一旦滅絕,地球上就再也沒有與它們相似的物種了。 1 白暨豚 Yangtze River dolphin (Lipotes vexillifer) 第一位就是我們的白暨豚。根據中國的傳說,這種淡水豚被認為是水下公主的化身,而且是中國最寶貴的珍寶。但如今,長江作為世界上最繁忙的水道,其生態環境急劇惡化,白暨豚幾乎無法再繼續生存下去了。雖然白暨豚受到國際保護組織的廣泛關注,但有很少的實際行動去保護其數量的減少。最近一項大范圍的調查中發現,河流中已經沒有存活的白暨豚。 2 長喙針鼴鼠 Long-beaked echidna (Zaglossus bruijni) 這種古老的單孔類動物一直生活在新幾內亞。它們擁有占頭部三分之二長的長喙,這使得它們很容易與短喙針鼴鼠區分開來。盡管它們已經受到法律的保護,但在人類活動能影響的地方,長喙針鼴鼠的數量在快速減少。由于人類伐木、開礦和耕作,長喙針鼴鼠失去了它們的森林居住地。一種叫Attenborough"s long-beaked echidna的長喙針鼴鼠只在1961年采集到一只標本,很可能已經滅絕了。 3 海地島溝齒鼠Hispaniolan solenodon (Solenodon paradoxus) 這種看起來像極了一只骯臟的畸形的尖鼠的西印度群島食蟲動物,在760萬年前從其他哺乳動物分化出來。它是少數幾種能產生有毒唾液的哺乳動物之一,并能將毒液經門牙的特殊凹槽注入獵物體內。在歐洲人登陸伊斯帕尼奧拉島之前,它們是島上唯一的食肉動物。這也使得它們沒進化出任何“反捕食”能力。它們行動緩慢笨拙,對島內引進的狗、貓和獴等動物沒有任何的抵抗能力。 4 Bactrian camel (Camelus bactrianus) 這種駱駝很可能是所有家養雙峰駱駝的祖先。它們非常適應荒蕪的戈壁沙漠,它們能忍耐干旱、饑餓甚至核武器的試驗。它們被列為極瀕危動物之列。目前,少于1000頭這樣的駱駝生活在4個不同的地方,但它們仍然受到捕獵、棲息地被占據和家畜對資源的競爭等的威脅。 5 侏儒河馬Pygmy hippopotamus (Hexaprotodon liberiensis) 這種河馬分布十分分散,并不斷受到伐木、耕作和人類定居的威脅。其中一種生活在尼日利亞的侏儒河馬被認為已經滅絕。雖然當地居民傳言說這種滅絕數十年的河馬仍然存在,但并沒有證實的報道。 6 懶猴Slender loris (Loris tardigradus)(也叫眼鏡猴) 它們有十分纖細的手和腿,它們的臉部被大大的、圓圓的眼睛所占據著,這使得它們有很出色的夜視能力,可在夜晚捕獲昆蟲。由于它們的居住森林被破壞,其數量在不斷減少,它們還被捕獲作為當地民間藥材的原料。 7 Hirola (Damaliscus hunteri) 這可能是世上最稀少和瀕危的羚羊,被看做是活化石。在整個東非,這種羚羊在過去的30年間數量急劇減少,數量從1970年的大約14000只到今天的大約600只。目前存活的羚羊也受到干旱盜獵的威脅。若想讓這種美麗的羚羊繼續生存下去,必須采取一些緊急的有效的保護措施。 8 金尾象鼠 Golden-rumped elephant shrew (Rhynchocyon chrysopygus) 金尾象鼠是“鼠如其名”,它們有像大象一樣的長長的可彎曲的鼻子。金尾象鼠是象鼠中最大的一種,它們尾部有光亮的黃色毛皮。通常,這種小動物是一夫一妻制。 9 大黃蜂蝠 Bumblebee bat (Craseonycteris thonglongyai) 它們是世上最小的哺乳動物,這種小蝙蝠還沒有2克重,它們的身體像一只大黃蜂樣大小,因此被稱為“大黃蜂蝠”。雖然這種蝙蝠在1974年才被發現,但它們的生活卻被想看看世上最小蝙蝠的游客和收藏愛好者所打擾。目前它們最大的威脅是它們居住的石灰石巖洞附近的森林不斷被焚燒。 10 長耳跳鼠 Long-eared jerboa (Euchoreutes naso) 跳鼠是一種小型的喜歡跳躍的嚙齒動物,看起來像一只小老鼠,但有著長長的后腿和長長的纓狀尾巴。而長耳跳鼠有著幾乎超過它頭部的三分之一大的大耳朵。人們對這種物種了解甚少。其他跳鼠大多是夜行的,并呆在它們自己挖掘的洞穴里面。
全球科學家已經開始采取行動,挽救世界上最稀有但又最受忽視的10種瀕危動物。其中,泰國的大黃蜂蝠、伊斯帕尼奧拉島的溝齒鼠和金尾象鼠;中國的白鰭豚。 倫敦動物學會的科學家喬納森·拜倫說:“我們的注意力放在EDGE物種上,所謂EDGE物種,指的它們進化的方式與從前不同,而且是全球瀕危物種。這些都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物種,一旦滅絕,地球上就再也沒有與它們相似的物種了。就像藝術界失去了蒙娜麗莎一樣,它們的地位是無法代替的。” 令人不可思議的是,不僅這個項目要保護的物種是獨一無二的,這個項目本身也是前所未有,它將通過網絡來宣傳受到威脅的動物,鼓勵公眾贊助相關保護區。拜倫說:“它呼吁普通公眾行動起來,逆轉這些可愛的物種正在減少的數量。” 全球變暖和人類對這些動物的棲息地的掠奪被認為是造成這一問題的根本原因,拜倫表示,這份名單上被列為頭號保護對象的白鰭豚可能已經從地球上消失了。據www.zsl.org/edge網站列出的清單,白鰭豚的數量僅剩下13只,但最近科學家到這一地區進行考察時沒有發現一只白鰭豚。拜倫說:“由此看來盡快采取行動非常重要。” 拜倫希望能通過這次行動挽救更多的物種。他說:“我們的目標是確保能在未來的5年中將被保護的動物物種名單升至100種。今年我們主要關注10種保護對象,但這個名單將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改變。”
黑足鼬 已知無野生物種 柬埔寨野牛 僅有幾十頭存在 塞舌爾鞘尾鼠 少于50只 昆士蘭毛鼻袋熊 大約67只 爪哇犀 越南有5――8只,爪哇50――60只 白鰭豚 大概少于150只 黑面狨 不超過 260只 菲律賓斑鹿 幾百只 越南仰鼻猴 總數在130――150只 非洲野驢 可能僅有幾百頭 埃塞俄比亞胡狼子 低于400只 地中海僧海豹 地中海僅有600只 阿拉伯大羚羊 野生有500只(重新引種) 曲角羚 實際數量不詳但不太可能超過500只 蘇門答臘犀 300頭左右 印度河豚 數量不低于1000頭 大熊貓 1000頭
1、白鰭(qí)豚(tún) 在2000萬年前離開大海,遷徙至淡水流域,是現存的四種淡水豚之一,僅有13頭。但是,去年中外六國科學家對長江淡水豚類進行了聯合考察,結果沒有發現白鰭豚。因此有些專家認為白鰭豚已經滅絕。 2、長喙(huì)針鼴(yǎn) 是地球上最原始的現生哺乳動物之一,目前大約30萬只,僅分布在新幾內亞島。它們有一個堅硬的長嘴,前后肢均具3爪,爪堅硬銳利,適于挖掘。 3、河兔 是南非特有兔種,人工培育的河兔目前不到250只,零散分散于幾個區域,每個區域的總數不超過50只。 4、古巴 鼠句(qú) 是一種古老的動物,起源于7600萬年前。它們的門牙有毒液,主要獵食昆蟲。這種動物一度被認為已經滅絕,而2003年在古巴發現了1只。 5、海地 鼠句(qú) 也是一種古老的動物,生活習性和古巴(鼠句)(qú)差不多,曾經廣泛分布于海地島,目前只在島的北部偶有發現。 6、蘇門答臘犀牛 這是亞洲唯一的雙角犀牛,是全球體型最小的犀牛,總數不足300頭,200萬年來沒有任何改變。它們行動敏捷,可以爬上陡峭的坡地,穿越茂密的矮樹叢。 7、黑犀牛 是陸生動物中最強壯的動物之一,是非洲特有的一種犀牛,出現于6000萬年前,它們膚色灰黑,沒有門齒,上唇長且有伸縮性,喜歡吃鮮嫩的枝葉,多帶帶生活或者兩三頭一起生活。 8、雙峰駝 主要生活在中國西部和蒙古的草原、荒漠、戈壁地帶,喜歡群居。野生雙峰駝總數不足1000頭,大約有650頭生活在中國。它們嗅覺靈敏,耐饑渴、高溫、嚴寒,抗風沙,善長途奔走。 9、毛鼻袋熊 這是世界上最大的洞穴動物,是澳大利亞特有的動物。1980年只剩35只,經過保護之后現在已恢復到115只。 10、蘇門答臘兔 這是一種罕有而神秘的動物,留給世人的幾張照片是1998年游人偶然拍攝到的,而且拍攝得還不十分清楚。目前它們的總數還沒有確切的統計數字,僅僅有三個村莊的村民報告說發現過這種動物。
估計數量低于1000頭(只)的部分哺乳動物 黑足鼬 已知無野生物種 柬埔寨野牛 僅有幾十頭存在 塞舌爾鞘尾鼠 少于50只 昆士蘭毛鼻袋熊 大約67只 爪哇犀 越南有5——8只,爪哇50——60只 白鰭豚 大概少于150只 黑面狨 不超過 260只 菲律賓斑鹿 幾百只 越南仰鼻猴 總數在130——150只 非洲野驢 可能僅有幾百頭 埃塞俄比亞胡狼子 低于400只 地中海僧海豹 地中海僅有600只 阿拉伯大羚羊 野生有500只(重新引種) 曲角羚 實際數量不詳但不太可能超過500只 蘇門答臘犀 300頭左右 印度河豚 數量不低于1000頭 大熊貓 1000頭
全球科學家開始采取行動,挽救世界上最稀有但又最受忽視的10種瀕危動物。它們進化的方式與從不同,而且是全球瀕危物種。這些都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物種,一旦滅絕,地球上就再也沒有與它們相似的物種了。 1 白暨豚 Yangtze River dolphin (Lipotes vexillifer) 第一位就是我們的白暨豚。根據中國的傳說,這種淡水豚被認為是水下公主的化身,而且是中國最寶貴的珍寶。但如今,長江作為世界上最繁忙的水道,其生態環境急劇惡化,白暨豚幾乎無法再繼續生存下去了。雖然白暨豚受到國際保護組織的廣泛關注,但有很少的實際行動去保護其數量的減少。最近一項大范圍的調查中發現,河流中已經沒有存活的白暨豚。 2 長喙針鼴鼠 Long-beaked echidna (Zaglossus bruijni) 這種古老的單孔類動物一直生活在新幾內亞。它們擁有占頭部三分之二長的長喙,這使得它們很容易與短喙針鼴鼠區分開來。盡管它們已經受到法律的保護,但在人類活動能影響的地方,長喙針鼴鼠的數量在快速減少。由于人類伐木、開礦和耕作,長喙針鼴鼠失去了它們的森林居住地。一種叫Attenborough"s long-beaked echidna的長喙針鼴鼠只在1961年采集到一只標本,很可能已經滅絕了。 3 海地島溝齒鼠Hispaniolan solenodon (Solenodon paradoxus) 這種看起來像極了一只骯臟的畸形的尖鼠的西印度群島食蟲動物,在760萬年前從其他哺乳動物分化出來。它是少數幾種能產生有毒唾液的哺乳動物之一,并能將毒液經門牙的特殊凹槽注入獵物體內。在歐洲人登陸伊斯帕尼奧拉島之前,它們是島上唯一的食肉動物。這也使得它們沒進化出任何“反捕食”能力。它們行動緩慢笨拙,對島內引進的狗、貓和獴等動物沒有任何的抵抗能力。 4 Bactrian camel (Camelus bactrianus) 這種駱駝很可能是所有家養雙峰駱駝的祖先。它們非常適應荒蕪的戈壁沙漠,它們能忍耐干旱、饑餓甚至核武器的試驗。它們被列為極瀕危動物之列。目前,少于1000頭這樣的駱駝生活在4個不同的地方,但它們仍然受到捕獵、棲息地被占據和家畜對資源的競爭等的威脅。 5 侏儒河馬Pygmy hippopotamus (Hexaprotodon liberiensis) 這種河馬分布十分分散,并不斷受到伐木、耕作和人類定居的威脅。其中一種生活在尼日利亞的侏儒河馬被認為已經滅絕。雖然當地居民傳言說這種滅絕數十年的河馬仍然存在,但并沒有證實的報道。 6 懶猴Slender loris (Loris tardigradus)(也叫眼鏡猴) 它們有十分纖細的手和腿,它們的臉部被大大的、圓圓的眼睛所占據著,這使得它們有很出色的夜視能力,可在夜晚捕獲昆蟲。由于它們的居住森林被破壞,其數量在不斷減少,它們還被捕獲作為當地民間藥材的原料。 7 Hirola (Damaliscus hunteri) 這可能是世上最稀少和瀕危的羚羊,被看做是活化石。在整個東非,這種羚羊在過去的30年間數量急劇減少,數量從1970年的大約14000只到今天的大約600只。目前存活的羚羊也受到干旱盜獵的威脅。若想讓這種美麗的羚羊繼續生存下去,必須采取一些緊急的有效的保護措施。 8 金尾象鼠 Golden-rumped elephant shrew (Rhynchocyon chrysopygus) 金尾象鼠是“鼠如其名”,它們有像大象一樣的長長的可彎曲的鼻子。金尾象鼠是象鼠中最大的一種,它們尾部有光亮的黃色毛皮。通常,這種小動物是一夫一妻制。 9 大黃蜂蝠 Bumblebee bat (Craseonycteris thonglongyai) 它們是世上最小的哺乳動物,這種小蝙蝠還沒有2克重,它們的身體像一只大黃蜂樣大小,因此被稱為“大黃蜂蝠”。雖然這種蝙蝠在1974年才被發現,但它們的生活卻被想看看世上最小蝙蝠的游客和收藏愛好者所打擾。目前它們最大的威脅是它們居住的石灰石巖洞附近的森林不斷被焚燒。 10 長耳跳鼠 Long-eared jerboa (Euchoreutes naso) 跳鼠是一種小型的喜歡跳躍的嚙齒動物,看起來像一只小老鼠,但有著長長的后腿和長長的纓狀尾巴。而長耳跳鼠有著幾乎超過它頭部的三分之一大的大耳朵。人們對這種物種了解甚少。其他跳鼠大多是夜行的,并呆在它們自己挖掘的洞穴里面。
全球科學家已經開始采取行動,挽救世界上最稀有但又最受忽視的10種瀕危動物。其中,泰國的大黃蜂蝠、伊斯帕尼奧拉島的溝齒鼠和金尾象鼠;中國的白鰭豚。 倫敦動物學會的科學家喬納森·拜倫說:“我們的注意力放在EDGE物種上,所謂EDGE物種,指的它們進化的方式與從前不同,而且是全球瀕危物種。這些都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物種,一旦滅絕,地球上就再也沒有與它們相似的物種了。就像藝術界失去了蒙娜麗莎一樣,它們的地位是無法代替的。” 令人不可思議的是,不僅這個項目要保護的物種是獨一無二的,這個項目本身也是前所未有,它將通過網絡來宣傳受到威脅的動物,鼓勵公眾贊助相關保護區。拜倫說:“它呼吁普通公眾行動起來,逆轉這些可愛的物種正在減少的數量。” 全球變暖和人類對這些動物的棲息地的掠奪被認為是造成這一問題的根本原因,拜倫表示,這份名單上被列為頭號保護對象的白鰭豚可能已經從地球上消失了。據www.zsl.org/edge網站列出的清單,白鰭豚的數量僅剩下13只,但最近科學家到這一地區進行考察時沒有發現一只白鰭豚。拜倫說:“由此看來盡快采取行動非常重要。” 拜倫希望能通過這次行動挽救更多的物種。他說:“我們的目標是確保能在未來的5年中將被保護的動物物種名單升至100種。今年我們主要關注10種保護對象,但這個名單將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改變。”
黑足鼬 已知無野生物種 柬埔寨野牛 僅有幾十頭存在 塞舌爾鞘尾鼠 少于50只 昆士蘭毛鼻袋熊 大約67只 爪哇犀 越南有5――8只,爪哇50――60只 白鰭豚 大概少于150只 黑面狨 不超過 260只 菲律賓斑鹿 幾百只 越南仰鼻猴 總數在130――150只 非洲野驢 可能僅有幾百頭 埃塞俄比亞胡狼子 低于400只 地中海僧海豹 地中海僅有600只 阿拉伯大羚羊 野生有500只(重新引種) 曲角羚 實際數量不詳但不太可能超過500只 蘇門答臘犀 300頭左右 印度河豚 數量不低于1000頭 大熊貓 1000頭
總結
- 上一篇: 哪里学会计实操比较好
- 下一篇: 桂鱼怎么做好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