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狄浦斯王是谁画的啊?
生活随笔
收集整理的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了
俄狄浦斯王是谁画的啊?
小編覺得挺不錯的,現在分享給大家,幫大家做個參考.
《俄狄浦斯王》是1970年華文出版社出版的古希臘悲劇,作者是索福克勒斯。該劇本描述了俄狄浦斯竭力逃避神諭所示的命運,而這逃避本身恰恰在實踐著神諭,贊頌人的不屈不撓的積極斗爭精神。
《俄狄浦斯王》“神諭”作為一種獨特的敘述模式,體現著戲劇行動與戲劇沖突的獨特魅力。《俄狄浦斯王》戲劇中,“神諭”故事的“倫理敘事”,即指“神諭”故事本身包含著“殺父娶母”的倫理禁忌,無論“殺父”還是“娶母”都是違背了人類的基本倫理準則。同時,根據“神諭”故事所展開的婚姻、家庭、愛情、親情等倫理關系以及由此所引發的關于忤逆、亂倫、恐懼、痛苦、絕望、罪惡、責任、流放、自殺等倫理命題,展示著戲劇人物生命歷程中所具有的倫理意識與倫理訴求。因此,“神諭”作為一種獨特的敘述模式,體現著戲劇行動與戲劇沖突的獨特魅力。索福克勒斯根據劇情需要,將忒拜城瘟疫緣由的“神諭”置于戲劇里的開篇,由查找兇手的“神諭”引出老國王拋棄嬰兒的“神諭”,然后引出俄狄浦斯遠走他鄉緣由的“神諭”。三個“神諭”層層遞進,內在的邏輯關系體現著作者的敘述策略。
古希臘索福克勒斯的戲劇代表作之一。約公元前430~前426年首演。它取材于希臘神話傳說中關于俄狄浦斯殺父娶母的故事,展示了富有典型意義的希臘悲劇沖突——人跟命運的沖突。劇作家無法擺脫當時濃重的命運觀念,使俄狄浦斯逃脫不了體現命運的太陽神“神示”的羅網。但他對命運抱有強烈的不滿情緒,認為俄狄浦斯并不是有意殺父娶母,本人非但沒有罪,反而是一個為民除害的英雄、受人愛戴的君王。俄狄浦斯智慧超群,熱愛邦國,大公無私。在命運面前,他不是俯首帖耳或苦苦哀求,而是奮起抗爭,設法逃離“神示”的預言。繼而,他猜破女妖的謎語,為民除了害。最后,為了解救人民的瘟疫災難,他不顧一切地追查殺害前王的兇手,一旦真相大白,又勇于承擔責任,主動請求將他放逐。對于這樣一個為人民、為國家做了無數好事的英雄所遭受的厄運,劇作家深感憤慨,發出了對神的正義性的懷疑,控訴命運的不公和殘酷,贊揚主人公在跟命運斗爭中所表現出來的堅強意志和英雄行為。因此,盡管結局是悲慘的,但這種明知“神示”不可違而違之的精神,正是對個人自主精神的肯定,是雅典奴隸主民主派先進思想意識的反映。《俄狄浦斯王》有很高的藝術成就,特別是在情節的整一、結構的嚴密、布局的巧妙等方面,堪稱希臘悲劇的典范。故事集中寫俄狄浦斯追查殺害前王兇手這一中心事件。究竟誰是兇手?形成戲劇的“懸念”。接著通過一環扣一環的“發現”、“突破”,使矛盾一個個地揭開,一步步把戲劇沖突推向驚心動魄的結局,緊湊生動,懸念迭起,扣人心弦。索福克勒斯不寫神而寫理想化的人,而且把人放在尖銳的矛盾沖突中加以刻畫,使之動作性強,性格鮮明。他把演員從兩個增加到三個,這樣可以根據劇情的需要扮演各種人物,表現人物的多方面性格。他又以對白代替合唱成為戲劇的主要成分,使悲劇成熟為真正的戲劇藝術。由于索福克勒斯對希臘悲劇的卓越貢獻,贏得“戲劇界的荷馬”的美稱。
《俄狄浦斯王》是1970年華文出版社出版的古希臘悲劇,作者是索福克勒斯。
“斯芬克斯”的秘密是“誘惑”和“恐嚇” 或“現實社會”,誰將它解開,“斯芬克斯”就死在誰的腳下;否則,誰就死在“斯芬克斯”的腳下! 你是要——生,還是死?! 曾經使哲學家亞里斯多德著迷的偉大的古希臘悲劇家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寓意無窮,特別是其提到的“斯芬克斯之謎”,更是永恒地吸引并考驗、鍛造著無數哲學、語言學、心理學、文學、美學等方面的思想者的智慧,千百年來,人們對它的闡釋構成了一道人類自我意識和認知的亮麗風景。但,它卻沒有引起當下思想界普遍的、足夠的重視。筆者認為,現代哲學和語言學,有可能對這一千古人生之謎做出自己全新的深度闡釋。而我們的現代人生哲學,就出色地完成了這一任務。 “斯芬克斯”者,“現實社會”也! 一 “斯芬克斯之謎”盡人皆知:一種動物早晨四條腿,中午兩條腿,晚上三條腿走路;腿最多時最無能。千百年來,人們早已認定并認同,這個“謎”已被俄狄浦斯回答:“人”。 我們對斯芬克斯之謎的深度闡釋將表明:俄狄浦斯對“斯芬克斯之謎”的解答是“表象”的、“動物”層面的,換言之,他并沒有真正地解開“斯芬克斯之謎”。對于今天的我們來說,德爾菲神廟前石碑上鐫刻著的“認識你自己”幾個大字仍然是一個“謎”,迄今,它仍是橫亙在當代人類面前的一個嚴峻課題。 索福克勒斯在著名的《俄狄浦斯王》中為我們展示了一幕人類歷史上空前絕后、慘絕人寰的個體人生悲劇: 田間麥穗枯萎,牧場上牛羊瘟死,婦人流產,哀鴻遍野;帶火的瘟神降臨到這城邦——特拜。神諭明示消災的辦法在于緝拿殺害前國王的兇手問罪。——這樣大家的目光均被吸引到誰是兇手的問題上去了。 緊接著,劇本以倒敘的形式讓俄狄浦斯顯身: 無子的特拜國王拉伊俄斯曾經誘拐了皮薩國王佩洛普斯的小兒子克律西波斯,導致他自殺。佩洛普斯向主神宙斯祈禱降禍于拉伊俄斯。當拉伊俄斯祈求神恩賜他一個兒子的時候,神一邊答應了他的請求,一邊預言他的兒子將殺父娶母。為了逃避神諭的實現,拉伊俄斯夫婦一等兒子降生即釘住他的雙足(——俄狄浦斯乃雙腳腫脹之意),派一位仆人把他扔進山谷。但心地善良的仆人卻將俄狄浦斯送給了科任斯國的牧羊人,以致于俄狄浦斯被無子的科任斯國王波呂玻斯收養。逐漸長大了的俄狄浦斯在一次宴會中偶然聞知自己非科任斯國王親生子,便去求問神諭,得知自己命將弒父娶母。為避厄運,離開了科任斯,來到了特拜邊境。在一個三岔路口,為爭奪道路,與一個老人爭執起來,一怒之下,他用手杖打死了這個老人。俄狄浦斯不知,這老人就是要去德爾斐神廟求解解除斯芬克斯災難的他的父親。因為此時,特拜城正遭受獅身人面鳥翼怪獸——斯芬克斯的災難。俄狄浦斯來到斯芬克斯面前,毫不猶豫地出色地回答了“斯芬克斯之謎”,于是,斯芬克斯一頭扎入大海。俄狄浦斯被特拜民眾擁戴為新國王,并娶王后為妻。至此,“殺父娶母”的神諭得以徹底實現。 俄狄浦斯殺父娶母這一悲劇事件,曾經被弗洛伊德解讀為普遍的人的先天的“戀母情結”而廣為人知。“戀母情結”,構成整個弗洛伊德理論的基礎。 我們看到,俄狄浦斯的命運是被神諭“注定”了的:俄狄浦斯愈是想逃避神諭的實現愈是落入神諭的圈套之中。——這就是“預言的自我實現功能”。這個故事的真意早為英國思想家波普爾的“俄狄浦斯效應”一語說破:經驗事實大都會符合理論預見,只有在理論的指導下我們才能觀察到對象,連各種“偶然發現”其實也是相對于預見失敗了而言的,那些作出偶然發現的人剛開始時并不追求偶然,而是一心想完成一項能夠證明某個理論預見的實驗。 筆者在“命名即創造”這個命題中也已說出:預言具有自我實現的功能。 一般來說,一個真正認識了自己的人,是應該具有斬斷“悲劇”命運,自己掌握自己命運的能力的。而俄狄浦斯殺父娶母的悲劇表明,生理上處于青年時代的俄狄浦斯,其心理(理智或理性)是并不成熟的,他并沒有真正地“認識自己”。——這里出現了一個吊詭。因為,劇本明確地告訴我們,俄狄浦斯在被特拜民眾擁戴為國王之前有這樣一個“細節”:回答了“斯芬克斯之謎”,解除了特拜城的災難。 既然俄狄浦斯正確地回答了難倒所有人的“斯芬克斯之謎”,那我們有什么理由說他的心智不成熟,說他沒有真正地“認識自己”呢?——問題就在這里。 二 其實,要合理地理解這一吊詭并不困難,關鍵是,需要我們直接從斯芬克斯之謎著手,需要我們對斯芬克斯之謎進行現代哲學和語言學意義上的深度闡釋、闡發。 筆者認為,我們應該對斯芬克斯之謎的“謎面”和“謎底”予以這樣的語言學置換、顛倒:謎面應該是——人是什么?謎底才是——這種動物早晨四條腿,中午兩條腿,晚上三條腿走路;腿最多時最無能。——“謎面”和“謎底”的置換、顛倒,是正確地理解、解讀俄狄浦斯悲劇的一把鑰匙。 通過對斯芬克斯之謎“謎面”和“謎底”的語言學置換、顛倒,我們發現,俄狄浦斯僅僅說出了“人”的“表象”或“假象”,僅僅說出了“人”的“動物性”本質。這充分證明,俄狄浦斯并沒有真正地“認識自己”,因為,所謂“認識自己”,最起碼應該像馬克思所說的:“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 更進一步,人必須認識到,自己首先需要走一條“人——從——眾”的“社會化”之路,然后再走一條“眾——從——人”的“個體化”之路。其實,俄狄浦斯沒有認識自己的事實,早已為古代思想家們意識到。在遍訪自以為有智慧的智者后,思想家蘇格拉底說出了一句至理名言:我知道自己“無知”。 亞里斯多德在他著名的《詩學》中是這樣說的:俄狄浦斯“之所以陷于厄運,不是由于他為非作惡,而是由于他犯了錯誤”;“犯了錯誤”,在這里指的是人的“無知”,而不是指“道德上的缺陷”。 只要人不認識自己,注定要受“命運”的捉弄和支配,——就像俄狄浦斯殺父娶母的悲劇所昭示我們的;在巨大的現實面前,人往往無能為力,不得不“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地“認命”,——就像事實上應該知道事情真相的俄狄浦斯的母親兼妻子所做的那樣——當俄狄浦斯執意要徹底追查殺死前國王的兇手的時候,母親兼妻子雙重角色的伊俄卡斯特幾乎在苦苦哀求俄狄浦斯:“看在天神面上,如果你關心自己的性命,就不要再追問了。” ——一個活脫脫被命運打敗、“認命”了的人的無奈。——筆者痛心地看到,我們的現實中,遍地是這樣甘愿服從“命運”的民眾! 俄狄浦斯在可怕的“預言”支配下演繹了一連串像是命中注定的悲劇之后,并沒有退縮和認命,而是勇敢地背起了自己的“十字架”:他用別在母親兼妻子伊俄卡斯特胸前的金別針戳瞎了自己的雙眼,放逐了自己。——這是一個“慧眼”取代“肉眼”或以“肉眼”為代價換取“慧眼”的隱喻,也是一個個體“贖罪”和“拯救”的隱喻。它表明,俄狄浦斯的“智慧”成熟了,他“認識了自己”。而一旦認識了自己,人就能夠“扼住命運的咽喉”,斬斷多米諾骨牌效應那樣的悲劇,讓可怕的“預言”終止:擁有了一雙“慧眼”的俄狄浦斯,自己做了自己的主人,再也不受命運的擺弄了。 至此,我們已經清楚,俄狄浦斯對“斯芬克斯之謎”的解答,是一個低級的、表層的、表象的,實際上并不十分困難的解答。可就是這樣的一個“謎底”,卻難倒了特拜城的所有人。這又是為什么呢? 其實,道理很簡單,秘密就在“斯芬克斯”——獅身人面鳥翼怪獸——本身。這種“形象”,往往會讓“男人——貪欲者”,在天使般美女的誘惑面前心智迷亂;又往往會讓“女人——懦弱者”,在野獸的咆哮中因恐懼而理智不起作用。 插圖:著名油畫——《俄狄浦斯與斯芬克斯》() 作者:[法國]摩羅,1864 年,現存居斯塔夫?莫羅博物館 請讀者欣賞法國畫家摩羅的油畫《俄狄浦斯與斯芬克斯》。這幅油畫形象地刻畫出了斯芬克斯既令人難以抗拒的迷人的一面,又讓人無比驚恐的可怕的一面。它較之我們熟悉的埃及獅身人面像,透露出某種更深刻的東西。 神話中的斯芬克斯“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野獸”,正是“現實社會”——“社會關系的總和”——形象的一個隱喻:現實社會中充滿了誘惑——色、權、錢、名等等;恐嚇或恐怖——生、老、病、死等等。沒有特殊的天賦和才能,不認識自己的使命,一般人是很難戰勝它的。這就是幾乎所有人在“斯芬克斯”面前敗下陣來的根源(插圖中斯芬克斯腳下枯瘦的死亡者是一個很好的象征和隱喻)。——作為“現實社會”形象隱喻的斯芬克斯,對個體的人發起“誘惑”與“恐嚇”這雙重挑戰。我們應該覺悟到:斯芬克斯的形象并不全是負面的、消極的,相反,它有其非常正面的、積極的一面。因為,它的存在本身,構成了個體的一個“著力點”,一個突圍的“靶子”。正是由于它的存在,對其發起挑戰的世俗個體的人生才會是具體的、豐滿的、有血有肉的、有價值和意義的。——一個真正地認識了自己的人,他會向一次次阻礙自己前進的“斯芬克斯”獻上自己最由衷的敬意。 ——任何一個人,特別是青年人,都必須接受斯芬克斯的挑戰,都要責無旁貸地回答現實社會向我們提出的兩道“題”:誘惑和恐嚇。——對這兩道“題”的不同回答,是判斷一個人能否成為自己的客觀標準。 無疑,天生高傲的俄狄浦斯,能夠戰勝誘惑,但,由于內在力量的弱小(與生俱來的),他還不可能戰勝“恐嚇”——不敢正視自己的“命運”,逃避“殺父娶母”的神諭,實際上正是受“恐嚇”支配的表現。因此,盡管他回答出別人不能回答出來的“難題”,但這僅僅表明,在起點處,俄狄浦斯高于他同時代的人。但他受制于“恐嚇”的事實又說明,他的心智是不成熟的。這種心智的不成熟,必導致他的剛愎自用:俄狄浦斯沒有好好地發展并善用自己的這種優勢,他嘲弄先知特瑞西阿斯,沾沾自喜并無限地放大自己的這點“小聰明”,自以為自己是世間智慧的化身了:“喂,告訴我,你幾時證明過你是個先知?那只誦詩的狗在這里的時候,你為什么不說話,不拯救人民?它的謎語并不是任何過路人破得了的,正需要先知的法術,可是你并沒有借鳥的幫助、神的啟示顯示出這種才干來。直到我無知無識的俄狄浦斯來了,不懂得鳥語,只憑智慧就破了那謎語,征服了它。” 筆者認為,既有知——能夠回答斯芬克斯之謎的表層含義,又無知——沒有揭示斯芬克斯之謎的深層含義,認識到自己智慧的有限性,是俄狄浦斯悲劇的真正原因。俄狄浦斯既認識自己又沒有認識自己的事實說明,人的理性是分層的:不成熟的理性——少年理性和成熟的理性——中年理性。 俄狄浦斯“殺父”和“娶母”事件隱喻著他的“生理”已經成熟,但這種生理的成熟,并不表明他的“心理”同時成熟。心理的成熟是一個較生理成熟更為復雜的“過程”,它需要人生“經歷”、“苦難”和對命運“十字架”的無畏的擔當來催化。一個在社會責任面前沒有擔當的人,其理智是不可能真正成熟起來的。而心理不成熟的片面的生理成熟,不僅是無益的,反而是有害的,它往往會演變成制造死亡事件的“暴力”(殺父)和泯滅人性的“亂倫”(娶母)。“暴力”和“亂倫”,正是個體在現實社會中為斯芬克斯所戰勝的標志——逃避“恐嚇”和接受“誘惑”。這是個體人生失敗的根源。 當代人類對“啟蒙理性”所具有的雙刃劍性質幾已達成共識。——理性本身并沒有錯,關鍵是什么層次、等級上的理性了。我們不能因噎廢食,看到啟蒙理性的悖論就全面否定所有理性。事實上,經過啟蒙理性之后的成熟的理性——晚年俄狄浦斯以“肉眼”為代價換來的“慧眼”,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理性,它,足以引領未來人類走出悲劇之命運。 三 《俄狄浦斯王》之所以成為人類悲劇史上的絕唱,其根本在于它對人類個體命運的最深刻揭示,而不僅僅是因為這個故事驚天地泣鬼神的慘烈。《俄狄浦斯王》像所有偉大的經典文本一樣,充滿了隱喻和玄機,如果沒有語言學意義上的現代闡釋和闡發,我們就難以真正地讀懂它。 以往,人們往往視俄狄浦斯悲劇為一個人的徹底的“毀滅”。筆者認為,這種理解是比較淺薄的,因為,故事明確地告訴我們:俄狄浦斯的毀滅與他的拯救是不可分離的——沒有毀滅就沒有拯救。事實上,這個神話故事通過描寫俄狄浦斯的“毀滅”而重心在于啟示人的“拯救”之路——正視命運的打擊,承擔自己的責任。 俄狄浦斯的人生不是一個簡單的悲劇,毋寧說它是一部美妙而完整的人生啟示錄。它啟示我們,“具有自我實現功能”的“預言”,是建立在人對自己的無知基礎上的,而人一旦認識了自己——懂得了“預言”背后的“因果鏈條”,則,“預言”將不攻自破。——啟示,是所有偉大悲劇的意義之所在。誠如本雅明所說:悲劇英雄,就是哲學家、思想家的原型,“他以更開闊的視野使自己卓而不群,在這個行動中他驅散了自然與神話的默然。” ——俄狄浦斯是一個哲學家,——他用自己勇敢的行為真正地解開了“斯芬克斯之謎”。 俄狄浦斯的命運昭示我們:貌似成熟的少年理性,尚不足以戰勝“斯芬克斯”(“現實社會”)的“誘惑”和“恐嚇”,必將導演人生悲劇;只有真正成熟的中年理性,才能夠徹底戰勝“誘惑”(“富貴不能淫”)和“恐嚇”(“威武不能屈”),徹底斬斷人生之悲劇! 俄狄浦斯的命運還昭示我們:人,要認識你自己!人,應該認識你自己!人,必須認識你自己!人,能夠認識你自己! 此處的“恐嚇”一詞,我原來用“恐懼”,而沒有明確地區分恐懼與恐嚇的涵義。是博客中國的一個網友——北京大學醫學院網絡教育學院的錢軍偉先生看到我的這篇文章后給我指出此處應該用“恐嚇”而不是“恐懼”,我才恍然大悟——原來自己太大意了!——在這里,我謹向錢軍偉先生表達由衷的謝意。——由此亦可見,現代人生哲學是“實踐”和“交流”的產物。 參考: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版;H?A?庫恩:《古希臘的傳說和神話》,三聯書店2002年版。 可以說,精神分析心理學創始人弗洛伊德的全部學說,都是奠基在對俄狄浦斯“殺父娶母”這一“戀母情結”的解讀、詮釋之上的。弗洛伊德的偉大貢獻是毋庸置疑的,但其失誤也是明顯的:他將人的“心理”問題全部歸結于“生理”問題,而沒有像他的弟子榮格、弗洛姆那樣進一步地探討人的心理的更深層原因——集體原型的、社會結構的原因。 波普爾談及“俄狄浦斯效應”的原話是:“幾年前我引入俄狄浦斯效應’這一術語來描述一個理論、期望或預言對它所預言或描述的那個事件的影響:人們不會忘記,導致俄狄浦斯弒父的因果鏈條發端于神對這個事件的預言。”參見卡尓?波普爾:《猜想與反駁——科學知識的增長》,第54頁腳注,上海譯文出版社1986年版。 不過,我們必須修正人們長期以來關于俄狄浦斯的命運完全受“預言”左右的傳統見解。因為,整個悲劇的起因在于無子的特拜國王拉伊俄斯“曾經”誘拐過并導致別人家的孩子自殺這一事件,而不是沒有背后根源的無緣無故的純粹“預言”的產物。在這里,阿波羅的“神諭”、“預言”,只是一個增強“戲劇性”的障眼法,剝去了這一層迷障,背后是赤裸裸的“因果鏈條”。 在梁旭東的《遭遇邊緣情境:西方文學經典的另類闡釋》(第30頁,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一書中,筆者看到他注意到了一個“細節”:“有個未被人們注意的細節令我感慨不已。據說德爾菲(Delphi)神廟里,鐫刻著阿波羅著名的神喻認識你自己’。”——稍有遺憾的是,梁旭東先生沒能夠從斯芬克斯之謎本身看出來這個“細節”。因此,他對俄狄浦斯悲劇的理解仍然是外在的。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56頁,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他結論說:只有神才是有智慧的;神并不是在說蘇格拉底,他僅僅使用我的名字作為說明,像是在說:人們啊!惟有像蘇格拉底那樣知道自己的智慧實際上是毫無價值的人,才是最有智慧的’。”參見羅素:《西方哲學史》上卷,第122頁,商務印書館1963年版。 亞里斯多德、賀拉斯:《詩學?詩藝》,第38、39頁,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年版。 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第44頁,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版。 參見H?A?庫恩:《古希臘的傳說和神話》,第451—457頁,三聯書店2002年版。 有些大學生接受了一種庸俗的人生哲學思想:人在社會中必然會變得“圓滑”——“同流合污”起來。我予以駁斥:只有那些沒有認識自己的人,才會在社會中變得“圓滑”;而那些認識了自己的人,不僅不會變得“圓滑”,相反,他會變得越來越“尖利”和“鋒芒畢露”,他們是社會的“良知”和“希望”。 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第21頁,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版。 郭軍、曹雷雨編:《論瓦爾特?本雅明》,第6頁,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俄狄浦斯也是一個“盜火者”。歷史上的先知圣人,莫不如是。
《俄狄浦斯王》的作者是索福克勒斯,他與埃斯庫羅斯、歐里庇得斯合稱為古希臘3大悲劇詩人。《俄狄浦斯王》也是索福克勒斯最著名的悲劇。
《俄狄浦斯王》“神諭”作為一種獨特的敘述模式,體現著戲劇行動與戲劇沖突的獨特魅力。《俄狄浦斯王》戲劇中,“神諭”故事的“倫理敘事”,即指“神諭”故事本身包含著“殺父娶母”的倫理禁忌,無論“殺父”還是“娶母”都是違背了人類的基本倫理準則。同時,根據“神諭”故事所展開的婚姻、家庭、愛情、親情等倫理關系以及由此所引發的關于忤逆、亂倫、恐懼、痛苦、絕望、罪惡、責任、流放、自殺等倫理命題,展示著戲劇人物生命歷程中所具有的倫理意識與倫理訴求。因此,“神諭”作為一種獨特的敘述模式,體現著戲劇行動與戲劇沖突的獨特魅力。索福克勒斯根據劇情需要,將忒拜城瘟疫緣由的“神諭”置于戲劇里的開篇,由查找兇手的“神諭”引出老國王拋棄嬰兒的“神諭”,然后引出俄狄浦斯遠走他鄉緣由的“神諭”。三個“神諭”層層遞進,內在的邏輯關系體現著作者的敘述策略。
古希臘索福克勒斯的戲劇代表作之一。約公元前430~前426年首演。它取材于希臘神話傳說中關于俄狄浦斯殺父娶母的故事,展示了富有典型意義的希臘悲劇沖突——人跟命運的沖突。劇作家無法擺脫當時濃重的命運觀念,使俄狄浦斯逃脫不了體現命運的太陽神“神示”的羅網。但他對命運抱有強烈的不滿情緒,認為俄狄浦斯并不是有意殺父娶母,本人非但沒有罪,反而是一個為民除害的英雄、受人愛戴的君王。俄狄浦斯智慧超群,熱愛邦國,大公無私。在命運面前,他不是俯首帖耳或苦苦哀求,而是奮起抗爭,設法逃離“神示”的預言。繼而,他猜破女妖的謎語,為民除了害。最后,為了解救人民的瘟疫災難,他不顧一切地追查殺害前王的兇手,一旦真相大白,又勇于承擔責任,主動請求將他放逐。對于這樣一個為人民、為國家做了無數好事的英雄所遭受的厄運,劇作家深感憤慨,發出了對神的正義性的懷疑,控訴命運的不公和殘酷,贊揚主人公在跟命運斗爭中所表現出來的堅強意志和英雄行為。因此,盡管結局是悲慘的,但這種明知“神示”不可違而違之的精神,正是對個人自主精神的肯定,是雅典奴隸主民主派先進思想意識的反映。《俄狄浦斯王》有很高的藝術成就,特別是在情節的整一、結構的嚴密、布局的巧妙等方面,堪稱希臘悲劇的典范。故事集中寫俄狄浦斯追查殺害前王兇手這一中心事件。究竟誰是兇手?形成戲劇的“懸念”。接著通過一環扣一環的“發現”、“突破”,使矛盾一個個地揭開,一步步把戲劇沖突推向驚心動魄的結局,緊湊生動,懸念迭起,扣人心弦。索福克勒斯不寫神而寫理想化的人,而且把人放在尖銳的矛盾沖突中加以刻畫,使之動作性強,性格鮮明。他把演員從兩個增加到三個,這樣可以根據劇情的需要扮演各種人物,表現人物的多方面性格。他又以對白代替合唱成為戲劇的主要成分,使悲劇成熟為真正的戲劇藝術。由于索福克勒斯對希臘悲劇的卓越貢獻,贏得“戲劇界的荷馬”的美稱。
《俄狄浦斯王》是1970年華文出版社出版的古希臘悲劇,作者是索福克勒斯。
“斯芬克斯”的秘密是“誘惑”和“恐嚇” 或“現實社會”,誰將它解開,“斯芬克斯”就死在誰的腳下;否則,誰就死在“斯芬克斯”的腳下! 你是要——生,還是死?! 曾經使哲學家亞里斯多德著迷的偉大的古希臘悲劇家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寓意無窮,特別是其提到的“斯芬克斯之謎”,更是永恒地吸引并考驗、鍛造著無數哲學、語言學、心理學、文學、美學等方面的思想者的智慧,千百年來,人們對它的闡釋構成了一道人類自我意識和認知的亮麗風景。但,它卻沒有引起當下思想界普遍的、足夠的重視。筆者認為,現代哲學和語言學,有可能對這一千古人生之謎做出自己全新的深度闡釋。而我們的現代人生哲學,就出色地完成了這一任務。 “斯芬克斯”者,“現實社會”也! 一 “斯芬克斯之謎”盡人皆知:一種動物早晨四條腿,中午兩條腿,晚上三條腿走路;腿最多時最無能。千百年來,人們早已認定并認同,這個“謎”已被俄狄浦斯回答:“人”。 我們對斯芬克斯之謎的深度闡釋將表明:俄狄浦斯對“斯芬克斯之謎”的解答是“表象”的、“動物”層面的,換言之,他并沒有真正地解開“斯芬克斯之謎”。對于今天的我們來說,德爾菲神廟前石碑上鐫刻著的“認識你自己”幾個大字仍然是一個“謎”,迄今,它仍是橫亙在當代人類面前的一個嚴峻課題。 索福克勒斯在著名的《俄狄浦斯王》中為我們展示了一幕人類歷史上空前絕后、慘絕人寰的個體人生悲劇: 田間麥穗枯萎,牧場上牛羊瘟死,婦人流產,哀鴻遍野;帶火的瘟神降臨到這城邦——特拜。神諭明示消災的辦法在于緝拿殺害前國王的兇手問罪。——這樣大家的目光均被吸引到誰是兇手的問題上去了。 緊接著,劇本以倒敘的形式讓俄狄浦斯顯身: 無子的特拜國王拉伊俄斯曾經誘拐了皮薩國王佩洛普斯的小兒子克律西波斯,導致他自殺。佩洛普斯向主神宙斯祈禱降禍于拉伊俄斯。當拉伊俄斯祈求神恩賜他一個兒子的時候,神一邊答應了他的請求,一邊預言他的兒子將殺父娶母。為了逃避神諭的實現,拉伊俄斯夫婦一等兒子降生即釘住他的雙足(——俄狄浦斯乃雙腳腫脹之意),派一位仆人把他扔進山谷。但心地善良的仆人卻將俄狄浦斯送給了科任斯國的牧羊人,以致于俄狄浦斯被無子的科任斯國王波呂玻斯收養。逐漸長大了的俄狄浦斯在一次宴會中偶然聞知自己非科任斯國王親生子,便去求問神諭,得知自己命將弒父娶母。為避厄運,離開了科任斯,來到了特拜邊境。在一個三岔路口,為爭奪道路,與一個老人爭執起來,一怒之下,他用手杖打死了這個老人。俄狄浦斯不知,這老人就是要去德爾斐神廟求解解除斯芬克斯災難的他的父親。因為此時,特拜城正遭受獅身人面鳥翼怪獸——斯芬克斯的災難。俄狄浦斯來到斯芬克斯面前,毫不猶豫地出色地回答了“斯芬克斯之謎”,于是,斯芬克斯一頭扎入大海。俄狄浦斯被特拜民眾擁戴為新國王,并娶王后為妻。至此,“殺父娶母”的神諭得以徹底實現。 俄狄浦斯殺父娶母這一悲劇事件,曾經被弗洛伊德解讀為普遍的人的先天的“戀母情結”而廣為人知。“戀母情結”,構成整個弗洛伊德理論的基礎。 我們看到,俄狄浦斯的命運是被神諭“注定”了的:俄狄浦斯愈是想逃避神諭的實現愈是落入神諭的圈套之中。——這就是“預言的自我實現功能”。這個故事的真意早為英國思想家波普爾的“俄狄浦斯效應”一語說破:經驗事實大都會符合理論預見,只有在理論的指導下我們才能觀察到對象,連各種“偶然發現”其實也是相對于預見失敗了而言的,那些作出偶然發現的人剛開始時并不追求偶然,而是一心想完成一項能夠證明某個理論預見的實驗。 筆者在“命名即創造”這個命題中也已說出:預言具有自我實現的功能。 一般來說,一個真正認識了自己的人,是應該具有斬斷“悲劇”命運,自己掌握自己命運的能力的。而俄狄浦斯殺父娶母的悲劇表明,生理上處于青年時代的俄狄浦斯,其心理(理智或理性)是并不成熟的,他并沒有真正地“認識自己”。——這里出現了一個吊詭。因為,劇本明確地告訴我們,俄狄浦斯在被特拜民眾擁戴為國王之前有這樣一個“細節”:回答了“斯芬克斯之謎”,解除了特拜城的災難。 既然俄狄浦斯正確地回答了難倒所有人的“斯芬克斯之謎”,那我們有什么理由說他的心智不成熟,說他沒有真正地“認識自己”呢?——問題就在這里。 二 其實,要合理地理解這一吊詭并不困難,關鍵是,需要我們直接從斯芬克斯之謎著手,需要我們對斯芬克斯之謎進行現代哲學和語言學意義上的深度闡釋、闡發。 筆者認為,我們應該對斯芬克斯之謎的“謎面”和“謎底”予以這樣的語言學置換、顛倒:謎面應該是——人是什么?謎底才是——這種動物早晨四條腿,中午兩條腿,晚上三條腿走路;腿最多時最無能。——“謎面”和“謎底”的置換、顛倒,是正確地理解、解讀俄狄浦斯悲劇的一把鑰匙。 通過對斯芬克斯之謎“謎面”和“謎底”的語言學置換、顛倒,我們發現,俄狄浦斯僅僅說出了“人”的“表象”或“假象”,僅僅說出了“人”的“動物性”本質。這充分證明,俄狄浦斯并沒有真正地“認識自己”,因為,所謂“認識自己”,最起碼應該像馬克思所說的:“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 更進一步,人必須認識到,自己首先需要走一條“人——從——眾”的“社會化”之路,然后再走一條“眾——從——人”的“個體化”之路。其實,俄狄浦斯沒有認識自己的事實,早已為古代思想家們意識到。在遍訪自以為有智慧的智者后,思想家蘇格拉底說出了一句至理名言:我知道自己“無知”。 亞里斯多德在他著名的《詩學》中是這樣說的:俄狄浦斯“之所以陷于厄運,不是由于他為非作惡,而是由于他犯了錯誤”;“犯了錯誤”,在這里指的是人的“無知”,而不是指“道德上的缺陷”。 只要人不認識自己,注定要受“命運”的捉弄和支配,——就像俄狄浦斯殺父娶母的悲劇所昭示我們的;在巨大的現實面前,人往往無能為力,不得不“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地“認命”,——就像事實上應該知道事情真相的俄狄浦斯的母親兼妻子所做的那樣——當俄狄浦斯執意要徹底追查殺死前國王的兇手的時候,母親兼妻子雙重角色的伊俄卡斯特幾乎在苦苦哀求俄狄浦斯:“看在天神面上,如果你關心自己的性命,就不要再追問了。” ——一個活脫脫被命運打敗、“認命”了的人的無奈。——筆者痛心地看到,我們的現實中,遍地是這樣甘愿服從“命運”的民眾! 俄狄浦斯在可怕的“預言”支配下演繹了一連串像是命中注定的悲劇之后,并沒有退縮和認命,而是勇敢地背起了自己的“十字架”:他用別在母親兼妻子伊俄卡斯特胸前的金別針戳瞎了自己的雙眼,放逐了自己。——這是一個“慧眼”取代“肉眼”或以“肉眼”為代價換取“慧眼”的隱喻,也是一個個體“贖罪”和“拯救”的隱喻。它表明,俄狄浦斯的“智慧”成熟了,他“認識了自己”。而一旦認識了自己,人就能夠“扼住命運的咽喉”,斬斷多米諾骨牌效應那樣的悲劇,讓可怕的“預言”終止:擁有了一雙“慧眼”的俄狄浦斯,自己做了自己的主人,再也不受命運的擺弄了。 至此,我們已經清楚,俄狄浦斯對“斯芬克斯之謎”的解答,是一個低級的、表層的、表象的,實際上并不十分困難的解答。可就是這樣的一個“謎底”,卻難倒了特拜城的所有人。這又是為什么呢? 其實,道理很簡單,秘密就在“斯芬克斯”——獅身人面鳥翼怪獸——本身。這種“形象”,往往會讓“男人——貪欲者”,在天使般美女的誘惑面前心智迷亂;又往往會讓“女人——懦弱者”,在野獸的咆哮中因恐懼而理智不起作用。 插圖:著名油畫——《俄狄浦斯與斯芬克斯》() 作者:[法國]摩羅,1864 年,現存居斯塔夫?莫羅博物館 請讀者欣賞法國畫家摩羅的油畫《俄狄浦斯與斯芬克斯》。這幅油畫形象地刻畫出了斯芬克斯既令人難以抗拒的迷人的一面,又讓人無比驚恐的可怕的一面。它較之我們熟悉的埃及獅身人面像,透露出某種更深刻的東西。 神話中的斯芬克斯“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野獸”,正是“現實社會”——“社會關系的總和”——形象的一個隱喻:現實社會中充滿了誘惑——色、權、錢、名等等;恐嚇或恐怖——生、老、病、死等等。沒有特殊的天賦和才能,不認識自己的使命,一般人是很難戰勝它的。這就是幾乎所有人在“斯芬克斯”面前敗下陣來的根源(插圖中斯芬克斯腳下枯瘦的死亡者是一個很好的象征和隱喻)。——作為“現實社會”形象隱喻的斯芬克斯,對個體的人發起“誘惑”與“恐嚇”這雙重挑戰。我們應該覺悟到:斯芬克斯的形象并不全是負面的、消極的,相反,它有其非常正面的、積極的一面。因為,它的存在本身,構成了個體的一個“著力點”,一個突圍的“靶子”。正是由于它的存在,對其發起挑戰的世俗個體的人生才會是具體的、豐滿的、有血有肉的、有價值和意義的。——一個真正地認識了自己的人,他會向一次次阻礙自己前進的“斯芬克斯”獻上自己最由衷的敬意。 ——任何一個人,特別是青年人,都必須接受斯芬克斯的挑戰,都要責無旁貸地回答現實社會向我們提出的兩道“題”:誘惑和恐嚇。——對這兩道“題”的不同回答,是判斷一個人能否成為自己的客觀標準。 無疑,天生高傲的俄狄浦斯,能夠戰勝誘惑,但,由于內在力量的弱小(與生俱來的),他還不可能戰勝“恐嚇”——不敢正視自己的“命運”,逃避“殺父娶母”的神諭,實際上正是受“恐嚇”支配的表現。因此,盡管他回答出別人不能回答出來的“難題”,但這僅僅表明,在起點處,俄狄浦斯高于他同時代的人。但他受制于“恐嚇”的事實又說明,他的心智是不成熟的。這種心智的不成熟,必導致他的剛愎自用:俄狄浦斯沒有好好地發展并善用自己的這種優勢,他嘲弄先知特瑞西阿斯,沾沾自喜并無限地放大自己的這點“小聰明”,自以為自己是世間智慧的化身了:“喂,告訴我,你幾時證明過你是個先知?那只誦詩的狗在這里的時候,你為什么不說話,不拯救人民?它的謎語并不是任何過路人破得了的,正需要先知的法術,可是你并沒有借鳥的幫助、神的啟示顯示出這種才干來。直到我無知無識的俄狄浦斯來了,不懂得鳥語,只憑智慧就破了那謎語,征服了它。” 筆者認為,既有知——能夠回答斯芬克斯之謎的表層含義,又無知——沒有揭示斯芬克斯之謎的深層含義,認識到自己智慧的有限性,是俄狄浦斯悲劇的真正原因。俄狄浦斯既認識自己又沒有認識自己的事實說明,人的理性是分層的:不成熟的理性——少年理性和成熟的理性——中年理性。 俄狄浦斯“殺父”和“娶母”事件隱喻著他的“生理”已經成熟,但這種生理的成熟,并不表明他的“心理”同時成熟。心理的成熟是一個較生理成熟更為復雜的“過程”,它需要人生“經歷”、“苦難”和對命運“十字架”的無畏的擔當來催化。一個在社會責任面前沒有擔當的人,其理智是不可能真正成熟起來的。而心理不成熟的片面的生理成熟,不僅是無益的,反而是有害的,它往往會演變成制造死亡事件的“暴力”(殺父)和泯滅人性的“亂倫”(娶母)。“暴力”和“亂倫”,正是個體在現實社會中為斯芬克斯所戰勝的標志——逃避“恐嚇”和接受“誘惑”。這是個體人生失敗的根源。 當代人類對“啟蒙理性”所具有的雙刃劍性質幾已達成共識。——理性本身并沒有錯,關鍵是什么層次、等級上的理性了。我們不能因噎廢食,看到啟蒙理性的悖論就全面否定所有理性。事實上,經過啟蒙理性之后的成熟的理性——晚年俄狄浦斯以“肉眼”為代價換來的“慧眼”,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理性,它,足以引領未來人類走出悲劇之命運。 三 《俄狄浦斯王》之所以成為人類悲劇史上的絕唱,其根本在于它對人類個體命運的最深刻揭示,而不僅僅是因為這個故事驚天地泣鬼神的慘烈。《俄狄浦斯王》像所有偉大的經典文本一樣,充滿了隱喻和玄機,如果沒有語言學意義上的現代闡釋和闡發,我們就難以真正地讀懂它。 以往,人們往往視俄狄浦斯悲劇為一個人的徹底的“毀滅”。筆者認為,這種理解是比較淺薄的,因為,故事明確地告訴我們:俄狄浦斯的毀滅與他的拯救是不可分離的——沒有毀滅就沒有拯救。事實上,這個神話故事通過描寫俄狄浦斯的“毀滅”而重心在于啟示人的“拯救”之路——正視命運的打擊,承擔自己的責任。 俄狄浦斯的人生不是一個簡單的悲劇,毋寧說它是一部美妙而完整的人生啟示錄。它啟示我們,“具有自我實現功能”的“預言”,是建立在人對自己的無知基礎上的,而人一旦認識了自己——懂得了“預言”背后的“因果鏈條”,則,“預言”將不攻自破。——啟示,是所有偉大悲劇的意義之所在。誠如本雅明所說:悲劇英雄,就是哲學家、思想家的原型,“他以更開闊的視野使自己卓而不群,在這個行動中他驅散了自然與神話的默然。” ——俄狄浦斯是一個哲學家,——他用自己勇敢的行為真正地解開了“斯芬克斯之謎”。 俄狄浦斯的命運昭示我們:貌似成熟的少年理性,尚不足以戰勝“斯芬克斯”(“現實社會”)的“誘惑”和“恐嚇”,必將導演人生悲劇;只有真正成熟的中年理性,才能夠徹底戰勝“誘惑”(“富貴不能淫”)和“恐嚇”(“威武不能屈”),徹底斬斷人生之悲劇! 俄狄浦斯的命運還昭示我們:人,要認識你自己!人,應該認識你自己!人,必須認識你自己!人,能夠認識你自己! 此處的“恐嚇”一詞,我原來用“恐懼”,而沒有明確地區分恐懼與恐嚇的涵義。是博客中國的一個網友——北京大學醫學院網絡教育學院的錢軍偉先生看到我的這篇文章后給我指出此處應該用“恐嚇”而不是“恐懼”,我才恍然大悟——原來自己太大意了!——在這里,我謹向錢軍偉先生表達由衷的謝意。——由此亦可見,現代人生哲學是“實踐”和“交流”的產物。 參考: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版;H?A?庫恩:《古希臘的傳說和神話》,三聯書店2002年版。 可以說,精神分析心理學創始人弗洛伊德的全部學說,都是奠基在對俄狄浦斯“殺父娶母”這一“戀母情結”的解讀、詮釋之上的。弗洛伊德的偉大貢獻是毋庸置疑的,但其失誤也是明顯的:他將人的“心理”問題全部歸結于“生理”問題,而沒有像他的弟子榮格、弗洛姆那樣進一步地探討人的心理的更深層原因——集體原型的、社會結構的原因。 波普爾談及“俄狄浦斯效應”的原話是:“幾年前我引入俄狄浦斯效應’這一術語來描述一個理論、期望或預言對它所預言或描述的那個事件的影響:人們不會忘記,導致俄狄浦斯弒父的因果鏈條發端于神對這個事件的預言。”參見卡尓?波普爾:《猜想與反駁——科學知識的增長》,第54頁腳注,上海譯文出版社1986年版。 不過,我們必須修正人們長期以來關于俄狄浦斯的命運完全受“預言”左右的傳統見解。因為,整個悲劇的起因在于無子的特拜國王拉伊俄斯“曾經”誘拐過并導致別人家的孩子自殺這一事件,而不是沒有背后根源的無緣無故的純粹“預言”的產物。在這里,阿波羅的“神諭”、“預言”,只是一個增強“戲劇性”的障眼法,剝去了這一層迷障,背后是赤裸裸的“因果鏈條”。 在梁旭東的《遭遇邊緣情境:西方文學經典的另類闡釋》(第30頁,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一書中,筆者看到他注意到了一個“細節”:“有個未被人們注意的細節令我感慨不已。據說德爾菲(Delphi)神廟里,鐫刻著阿波羅著名的神喻認識你自己’。”——稍有遺憾的是,梁旭東先生沒能夠從斯芬克斯之謎本身看出來這個“細節”。因此,他對俄狄浦斯悲劇的理解仍然是外在的。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56頁,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他結論說:只有神才是有智慧的;神并不是在說蘇格拉底,他僅僅使用我的名字作為說明,像是在說:人們啊!惟有像蘇格拉底那樣知道自己的智慧實際上是毫無價值的人,才是最有智慧的’。”參見羅素:《西方哲學史》上卷,第122頁,商務印書館1963年版。 亞里斯多德、賀拉斯:《詩學?詩藝》,第38、39頁,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年版。 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第44頁,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版。 參見H?A?庫恩:《古希臘的傳說和神話》,第451—457頁,三聯書店2002年版。 有些大學生接受了一種庸俗的人生哲學思想:人在社會中必然會變得“圓滑”——“同流合污”起來。我予以駁斥:只有那些沒有認識自己的人,才會在社會中變得“圓滑”;而那些認識了自己的人,不僅不會變得“圓滑”,相反,他會變得越來越“尖利”和“鋒芒畢露”,他們是社會的“良知”和“希望”。 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第21頁,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版。 郭軍、曹雷雨編:《論瓦爾特?本雅明》,第6頁,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俄狄浦斯也是一個“盜火者”。歷史上的先知圣人,莫不如是。
《俄狄浦斯王》的作者是索福克勒斯,他與埃斯庫羅斯、歐里庇得斯合稱為古希臘3大悲劇詩人。《俄狄浦斯王》也是索福克勒斯最著名的悲劇。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俄狄浦斯王是谁画的啊?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什么是建筑装饰工程?
- 下一篇: 仿真中电流反馈系数=1,为什么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