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现在的图是谁画的呢?
生活随笔
收集整理的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了
山海经现在的图是谁画的呢?
小編覺得挺不錯的,現在分享給大家,幫大家做個參考.
這是九尾狐,按名字出處是《山海經》。但這是插圖,是那些“大觸”們根據《山海經》的記載畫出來的
1。 狌々:獸,其狀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食之善走。 2。 鹿蜀:獸,其狀如馬而白首,其文如虎,而赤尾,其音如謠,佩之宜子孫。 3。 旋龜:獸,其狀如龜而鳥首虺尾,其音如判木,佩之不聾。 4。 鮭:魚,其狀如牛,陵居,蛇尾有翼,其羽在魼下,其音如留牛,冬死而復生,食之無腫疾。 5。 類:獸,其狀如貍而有髦,自為牝牡,食者不妒。 6。 犭尃訑:獸,其狀如羊,九尾四耳,其目在背,佩之不畏。 7。 尚付:鳥,其狀如雞而三首、六目、六足、三翼,食之無。 8。 九尾狐:獸,其狀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嬰兒,能食人,食者不蠱(比較熟悉的怪物)。 9。 灌灌:鳥,其狀如鳩,其音若呵,佩之不惑。 10。赤鱬:魚,其狀如魚而人面,其音如鴦鴛,食之不疥。 11。貍力:獸,其狀如豚,有距,其音如狗吠,見則其縣多土功。 12。鴸鳥:鳥,其狀如鴟而人手,其音如痹,其名自號也,見則其縣多放土。 13。長右:獸,其狀如禺而四耳,其音如吟,見則郡縣大水(比較熟悉的怪物)。 14。猾囗:獸,其狀如人而彘鬣,穴居而冬蟄,其音如斫木,見則縣有大繇。 15。彘:獸,其狀如虎而牛尾,其音如吠犬,是食人。 16。
《山海經》是先秦古籍,是一部富于神話傳說的最古老的地理書。它主要記述古代地理、物產、神話、巫術、宗教等,也包括古史、醫藥、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內容。除此之外,《山海經》還以流水帳方式記載了一些奇怪的事件,對這些事件至今仍然存在較大的爭論。 基本屬性 內容 山海經》全書現存18篇,據說原共22篇 約 31000 字。共藏山經5篇、海外經4篇、海內經5篇、大荒經4篇。《漢書·藝文志》作 13 篇,未把大荒經和海內經計算在內。全書內容,以五藏山經5篇和海外經4篇做為一組;海內經 4 篇作為一組;而大荒經5篇以及書末海內經1篇又作為一組。每組的組織結構,自具首尾,前后貫串,有綱有目。五藏山經的一組,依南、西、北、東、中的方位次序分篇,每篇又分若干節,前一節和后一節又用有關聯的語句相承接,使篇節間的關系表現的非常清楚。《藏山經》主要記載山川地理,動植物和礦物等的分布情況;《 海經》中的《海外經》主要記載海外各國的奇異風貌;《海內經》主要記載海內的神奇事物;《荒經》主要記載了與黃帝、女媧和大禹等有關的許多重要神話資料。 該書按照地區不按時間把這些事物一一記錄。所記事物大部分由南開始,然后向西,在向北,最后到達大陸(九州)中部。九州四圍被東海、西海、南海、北海所包圍。 古代中國也一直把《山海經》作歷史看待,是中國各代史家的必備參考書,由于該書成書年代久遠,連司馬遷寫《史記》時也認為:“至《禹本紀》,《山海經》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對古代歷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話等研究,均有價值參考。 特點 《山海經》奇書 《山海經》是中華民族最古老的奇書之一。它有如下幾個特點: 第一,《山海經》為述圖之書。 劉錫城在《全像山海經圖比較》(1)序言中指出:“東晉詩人陶淵明的“流觀山海圖”(《讀山海經13首》)、學者郭璞的“圖亦作牛形”和“在畏獸畫中”的記載和論述,說明早在2000多年前的戰國時代,曾有“山海圖”流行于世。而且據說《海經》部分是圖在先、文后出,因而“以圖敘事”的敘事方式,至少在戰國時代就已形成一種文化傳統”。馬昌儀(2)也認為:“《山海經》的母本可能有圖,它(或其中一些主要部分)是一部據圖為文(先有圖后有文)的書,古圖佚失了,文字卻流傳了下來,這就是我們所見到的《山海經》。” 劉宗迪(3)寫道:“《海經》的荒誕色彩和神話色彩,與這本書的特殊來歷息息相關,這本書的來歷在古代典籍中是獨一無二的,簡單地講,這本書是述圖之作,也就是說,我們今天看到的《海經》,先有圖,后有書,書中的內容是對一幅圖畫中內容的寫照。《山海經》中的文字多靜態的刻畫,而少動態的敘述,多記空間方位,而少間時間進程,其述圖特點可謂一目了然,其實,前人早就注意到了這一點,最早指出這一點的是宋代學者朱熹,但前人在這一點上都有同一個誤解,即認為整部《山海經》包括《山經》都是有述圖的。實際上,像《山經》那樣包羅萬象的博物學知識是不可能在圖中畫出來的,更何況其中還記載了很多動物的聲音、習性等等。這些內容又如何能用圖畫表現出來呢?除非古時候已經有了現在這樣的多媒體技術。不過,《海經》所憑借的圖畫早就佚失了,我們今天看到的《山海經》中都有插圖,怪怪奇奇,琳瑯滿目,那只是后人根據書中的內容想象增補的,與我說的古圖完全不是一回事”。 第二,《山海經》保留了大量遠古時期的史料。 《山海經》歷來被大多數人認為“荒誕不經”。連敢于打破《尚書》束縛,將中國上古史推至炎黃二帝的史學家司馬遷都說“至《禹本紀》、《山海經》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形成這種看法的原因似乎與《山海經》由圖到文字的成書過程有關。例如《海外東經》記載“工蟲在其北,各有兩首。一曰在君子國北”。根據《山海經》先有圖后有書的成書過程推測,《山海經圖》上在君子國的北方畫有一個彩虹的“虹”字,表示該地經常見到彩虹。當時的圖像文字應該類似甲骨文的虹字,是彩虹的圖像,兩端有首(見熊國英著《圖示古漢字》)。而后來古人根據《山海經圖》著《山海經》時,時間已經過了幾百年,而著者并不見得一定是文字學家,這時彩虹的虹字已經成為“工蟲”的樣子,因此將彩虹描述為工蟲,并望文生義將其描述為“各有兩首”,使后人無法知道到底敘述的是天邊的彩虹呢,還是描寫一只有兩個頭的怪物。所以就連司馬遷也說“余不敢言之也”。 第三,《山海經》與東方夷族有關。 金榮權(4)在“帝俊及其神系考略”一文中指出:“帝俊在中國古代神話中是一個謎一般的神性人物,他的事跡既不為正史所載,也不為諸子所傳,只見于《山海經》之中,尤其集中反映在“大荒”、“海內”兩經之中。究其神系淵源與脈略,顯不屬于炎帝世系,也不隸屬于黃帝世系,是與炎、黃兩大神系并存的第三神系”。“關于帝俊在中國古代諸神中的地位,今天眾說紛紜,然一般認為帝俊當是上古時代東方民族的祖先神,這種看法是一致的,因為《山海經》記載的帝俊活動地及其子孫之國大多在東方”。 徐旭生(5)說:“帝俊這個人物,在《山海經》里面,可以說是第一顯赫的了。里面載他的事,多至十六(在《經》里面只有帝顓頊多至十七事,可是他與九嬪葬處一事三見,那只剩下十五事。此外黃帝十事,炎帝四事,帝嚳三事,帝堯二事,帝舜九見八事,帝丹朱二事,帝江一事,帝鴻一事。其余的人沒有帝稱)”。通過這十六項的帝俊故事可以看出,第一,他東西南北,無所不至;第二,古代重要的大發明,差不多全出于他的子孫;第三,包括姬姓、姜姓、姚姓在內許多氏族都是由他分出;第四,太陽是他的兒子,月亮是他的女兒,在他之下有“人面、犬耳、獸身,珥兩青蛇,名曰奢(she)比尸”的神人和“五采之鳥”的“下友”。 第四,《山海經》有兩部分組成。 顧頡剛(8)認為:“《山海經》則至今流傳,其中《山經》和《海經》各成一體;《海經》又可分為兩組,一組為《海外四經》與《海內四經》,一組為《大荒四經》與《海內經》。這兩組的記載是大略相同的,它們共就一種圖畫作為說明書。所以可以說是一件東西的兩種記載”。現代研究同意這一觀點,王寧在“《山海經》的分篇問題”中說“《大荒四經》其實就是另一個版本的《海外四經》”。因此,在考證《山海經》地望時,《大荒東經》和《海外東經》可以相互印證。 第五,《山海經》地理描寫的順序與現實的順序不同。 《山海經》的順序是南、西、北、東,這可能與古人“天南地北”的習俗有關。也就是說,古《山海經圖》與現在的地理圖在方位上不同。以《海外東經》的湯谷地望為例:“黑齒國在其北,為人黑,食稻啖蛇,一赤一青,在其旁。一曰在豎亥北,為人黑首,食稻使蛇,其一蛇赤”。郝懿行云:「黑下當脫齒字。王逸注楚詞招魂云:『黑齒,齒牙盡黑。』高誘注淮南墜形訓云:『其人黑齒,食稻啖蛇,在湯谷上。』是古本有齒字之證。“下有湯谷。湯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齒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 上述記錄明確說明《山海經圖》中,黑齒國在圖的上方(南方),而湯谷在黑齒國的下方(北方)。這為《山海經》地望考證提供了方向上的坐標。 地域范圍 《山海經》的地域范圍:《南山經》東起浙江舟山群島,西抵湖南西部,南抵廣東南海,包括今浙、贛、閩、粵、湘5省。 《西山經》東起山、陜間黃河,南起陜、甘秦嶺山脈,北抵寧夏鹽池西北,西北達新疆阿爾金山,《北山經》西起今內蒙、寧夏騰格里沙漠賀蘭山,東抵河北太行山東麓,北至內蒙陰山以北。《東山經》包括今山東及蘇皖北境。《中山經》為中原豫州河南西南巴蜀一帶。《山海經》把巴蜀和中原同列為《中山經》體現了《周易》的西南得朋的華夏民族觀念。 也有一說山海經中所述之處很多不在今天的中國境內。
劉錫城在《全像山海經圖比較》序言中指出:“東晉詩人陶淵明的”、“流觀山海圖”(《讀山海經13首》)、學者郭璞的“圖亦作牛形”和“在畏獸畫中”的記載和論述,說明早在2000多年前的戰國時代,曾有“山海圖”流行于世。而且據說《海經》部分是圖在先、文后出,因而“以圖敘事”的敘事方式,至少在戰國時代就已形成一種文化傳統”。馬昌儀也認為:“《山海經》的母本可能有圖,它(或其中一些主要部分)是一部據圖為文(先有圖后有文)的書,古圖佚失了,文字卻流傳了下來,這就是我們所見到的《山海經》。”劉宗迪寫道:“《海經》的荒誕色彩和神話色彩,與這本書的特殊來歷息息相關,這本書的來歷在古代典籍中是獨一無二的,簡單地講,這本書是述圖之作,也就是說,我們今天看到的《海經》,先有圖,后有書,書中的內容是對一幅圖畫中內容的寫照。《山海經》中的文字多靜態的刻畫,而少動態的敘述,多記空間方位,而少間時間進程,其述圖特點可謂一目了然,其實,前人早就注意到了這一點,最早指出這一點的是宋代學者朱熹,但前人在這一點上都有同一個誤解,即認為整部《山海經》包括《山經》都是有述圖的。實際上,像《山經》那樣包羅萬象的博物學知識是不可能在圖中畫出來的,更何況其中還記載了很多動物的聲音、習性等等。這些內容又如何能用圖畫表現出來呢?除非古時候已經有了現在這樣的多媒體技術。不過,《海經》所憑借的圖畫早就佚失了,我們今天看到的《山海經》中都有插圖,怪怪奇奇,琳瑯滿目,那只是后人根據書中的內容想象增補的,與我說的古圖完全不是一回事”。
http://image.baidu.com/i?ct=503316480&z=0&tn=baiduimagedetail&word=%C9%BD%BA%A3%BE%AD&in=32334&cl=2&lm=-1&pn=13&rn=1&di=37924863393&ln=1&fr=&fmq=&ic=0&s=0&se=1&sme=0&tab=&width=&height=&face=0&fb=0#pn133在下只有這些能力了 我倒是有這本書 絕對原版 你可以到博物館旁購買 那的小販可能有的 希望能給你幫助 你也可以買圖冊哦 好像是344元 應該打折了 《網上沒有原圖拓本》
要會思維導圖,再來針對具體內容來畫思維導圖,建議先學習尚憶教育 的思維導圖課程后再來運用。
1。 狌々:獸,其狀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食之善走。 2。 鹿蜀:獸,其狀如馬而白首,其文如虎,而赤尾,其音如謠,佩之宜子孫。 3。 旋龜:獸,其狀如龜而鳥首虺尾,其音如判木,佩之不聾。 4。 鮭:魚,其狀如牛,陵居,蛇尾有翼,其羽在魼下,其音如留牛,冬死而復生,食之無腫疾。 5。 類:獸,其狀如貍而有髦,自為牝牡,食者不妒。 6。 犭尃訑:獸,其狀如羊,九尾四耳,其目在背,佩之不畏。 7。 尚付:鳥,其狀如雞而三首、六目、六足、三翼,食之無。 8。 九尾狐:獸,其狀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嬰兒,能食人,食者不蠱(比較熟悉的怪物)。 9。 灌灌:鳥,其狀如鳩,其音若呵,佩之不惑。 10。赤鱬:魚,其狀如魚而人面,其音如鴦鴛,食之不疥。 11。貍力:獸,其狀如豚,有距,其音如狗吠,見則其縣多土功。 12。鴸鳥:鳥,其狀如鴟而人手,其音如痹,其名自號也,見則其縣多放土。 13。長右:獸,其狀如禺而四耳,其音如吟,見則郡縣大水(比較熟悉的怪物)。 14。猾囗:獸,其狀如人而彘鬣,穴居而冬蟄,其音如斫木,見則縣有大繇。 15。彘:獸,其狀如虎而牛尾,其音如吠犬,是食人。 16。
《山海經》是先秦古籍,是一部富于神話傳說的最古老的地理書。它主要記述古代地理、物產、神話、巫術、宗教等,也包括古史、醫藥、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內容。除此之外,《山海經》還以流水帳方式記載了一些奇怪的事件,對這些事件至今仍然存在較大的爭論。 基本屬性 內容 山海經》全書現存18篇,據說原共22篇 約 31000 字。共藏山經5篇、海外經4篇、海內經5篇、大荒經4篇。《漢書·藝文志》作 13 篇,未把大荒經和海內經計算在內。全書內容,以五藏山經5篇和海外經4篇做為一組;海內經 4 篇作為一組;而大荒經5篇以及書末海內經1篇又作為一組。每組的組織結構,自具首尾,前后貫串,有綱有目。五藏山經的一組,依南、西、北、東、中的方位次序分篇,每篇又分若干節,前一節和后一節又用有關聯的語句相承接,使篇節間的關系表現的非常清楚。《藏山經》主要記載山川地理,動植物和礦物等的分布情況;《 海經》中的《海外經》主要記載海外各國的奇異風貌;《海內經》主要記載海內的神奇事物;《荒經》主要記載了與黃帝、女媧和大禹等有關的許多重要神話資料。 該書按照地區不按時間把這些事物一一記錄。所記事物大部分由南開始,然后向西,在向北,最后到達大陸(九州)中部。九州四圍被東海、西海、南海、北海所包圍。 古代中國也一直把《山海經》作歷史看待,是中國各代史家的必備參考書,由于該書成書年代久遠,連司馬遷寫《史記》時也認為:“至《禹本紀》,《山海經》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對古代歷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話等研究,均有價值參考。 特點 《山海經》奇書 《山海經》是中華民族最古老的奇書之一。它有如下幾個特點: 第一,《山海經》為述圖之書。 劉錫城在《全像山海經圖比較》(1)序言中指出:“東晉詩人陶淵明的“流觀山海圖”(《讀山海經13首》)、學者郭璞的“圖亦作牛形”和“在畏獸畫中”的記載和論述,說明早在2000多年前的戰國時代,曾有“山海圖”流行于世。而且據說《海經》部分是圖在先、文后出,因而“以圖敘事”的敘事方式,至少在戰國時代就已形成一種文化傳統”。馬昌儀(2)也認為:“《山海經》的母本可能有圖,它(或其中一些主要部分)是一部據圖為文(先有圖后有文)的書,古圖佚失了,文字卻流傳了下來,這就是我們所見到的《山海經》。” 劉宗迪(3)寫道:“《海經》的荒誕色彩和神話色彩,與這本書的特殊來歷息息相關,這本書的來歷在古代典籍中是獨一無二的,簡單地講,這本書是述圖之作,也就是說,我們今天看到的《海經》,先有圖,后有書,書中的內容是對一幅圖畫中內容的寫照。《山海經》中的文字多靜態的刻畫,而少動態的敘述,多記空間方位,而少間時間進程,其述圖特點可謂一目了然,其實,前人早就注意到了這一點,最早指出這一點的是宋代學者朱熹,但前人在這一點上都有同一個誤解,即認為整部《山海經》包括《山經》都是有述圖的。實際上,像《山經》那樣包羅萬象的博物學知識是不可能在圖中畫出來的,更何況其中還記載了很多動物的聲音、習性等等。這些內容又如何能用圖畫表現出來呢?除非古時候已經有了現在這樣的多媒體技術。不過,《海經》所憑借的圖畫早就佚失了,我們今天看到的《山海經》中都有插圖,怪怪奇奇,琳瑯滿目,那只是后人根據書中的內容想象增補的,與我說的古圖完全不是一回事”。 第二,《山海經》保留了大量遠古時期的史料。 《山海經》歷來被大多數人認為“荒誕不經”。連敢于打破《尚書》束縛,將中國上古史推至炎黃二帝的史學家司馬遷都說“至《禹本紀》、《山海經》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形成這種看法的原因似乎與《山海經》由圖到文字的成書過程有關。例如《海外東經》記載“工蟲在其北,各有兩首。一曰在君子國北”。根據《山海經》先有圖后有書的成書過程推測,《山海經圖》上在君子國的北方畫有一個彩虹的“虹”字,表示該地經常見到彩虹。當時的圖像文字應該類似甲骨文的虹字,是彩虹的圖像,兩端有首(見熊國英著《圖示古漢字》)。而后來古人根據《山海經圖》著《山海經》時,時間已經過了幾百年,而著者并不見得一定是文字學家,這時彩虹的虹字已經成為“工蟲”的樣子,因此將彩虹描述為工蟲,并望文生義將其描述為“各有兩首”,使后人無法知道到底敘述的是天邊的彩虹呢,還是描寫一只有兩個頭的怪物。所以就連司馬遷也說“余不敢言之也”。 第三,《山海經》與東方夷族有關。 金榮權(4)在“帝俊及其神系考略”一文中指出:“帝俊在中國古代神話中是一個謎一般的神性人物,他的事跡既不為正史所載,也不為諸子所傳,只見于《山海經》之中,尤其集中反映在“大荒”、“海內”兩經之中。究其神系淵源與脈略,顯不屬于炎帝世系,也不隸屬于黃帝世系,是與炎、黃兩大神系并存的第三神系”。“關于帝俊在中國古代諸神中的地位,今天眾說紛紜,然一般認為帝俊當是上古時代東方民族的祖先神,這種看法是一致的,因為《山海經》記載的帝俊活動地及其子孫之國大多在東方”。 徐旭生(5)說:“帝俊這個人物,在《山海經》里面,可以說是第一顯赫的了。里面載他的事,多至十六(在《經》里面只有帝顓頊多至十七事,可是他與九嬪葬處一事三見,那只剩下十五事。此外黃帝十事,炎帝四事,帝嚳三事,帝堯二事,帝舜九見八事,帝丹朱二事,帝江一事,帝鴻一事。其余的人沒有帝稱)”。通過這十六項的帝俊故事可以看出,第一,他東西南北,無所不至;第二,古代重要的大發明,差不多全出于他的子孫;第三,包括姬姓、姜姓、姚姓在內許多氏族都是由他分出;第四,太陽是他的兒子,月亮是他的女兒,在他之下有“人面、犬耳、獸身,珥兩青蛇,名曰奢(she)比尸”的神人和“五采之鳥”的“下友”。 第四,《山海經》有兩部分組成。 顧頡剛(8)認為:“《山海經》則至今流傳,其中《山經》和《海經》各成一體;《海經》又可分為兩組,一組為《海外四經》與《海內四經》,一組為《大荒四經》與《海內經》。這兩組的記載是大略相同的,它們共就一種圖畫作為說明書。所以可以說是一件東西的兩種記載”。現代研究同意這一觀點,王寧在“《山海經》的分篇問題”中說“《大荒四經》其實就是另一個版本的《海外四經》”。因此,在考證《山海經》地望時,《大荒東經》和《海外東經》可以相互印證。 第五,《山海經》地理描寫的順序與現實的順序不同。 《山海經》的順序是南、西、北、東,這可能與古人“天南地北”的習俗有關。也就是說,古《山海經圖》與現在的地理圖在方位上不同。以《海外東經》的湯谷地望為例:“黑齒國在其北,為人黑,食稻啖蛇,一赤一青,在其旁。一曰在豎亥北,為人黑首,食稻使蛇,其一蛇赤”。郝懿行云:「黑下當脫齒字。王逸注楚詞招魂云:『黑齒,齒牙盡黑。』高誘注淮南墜形訓云:『其人黑齒,食稻啖蛇,在湯谷上。』是古本有齒字之證。“下有湯谷。湯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齒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 上述記錄明確說明《山海經圖》中,黑齒國在圖的上方(南方),而湯谷在黑齒國的下方(北方)。這為《山海經》地望考證提供了方向上的坐標。 地域范圍 《山海經》的地域范圍:《南山經》東起浙江舟山群島,西抵湖南西部,南抵廣東南海,包括今浙、贛、閩、粵、湘5省。 《西山經》東起山、陜間黃河,南起陜、甘秦嶺山脈,北抵寧夏鹽池西北,西北達新疆阿爾金山,《北山經》西起今內蒙、寧夏騰格里沙漠賀蘭山,東抵河北太行山東麓,北至內蒙陰山以北。《東山經》包括今山東及蘇皖北境。《中山經》為中原豫州河南西南巴蜀一帶。《山海經》把巴蜀和中原同列為《中山經》體現了《周易》的西南得朋的華夏民族觀念。 也有一說山海經中所述之處很多不在今天的中國境內。
劉錫城在《全像山海經圖比較》序言中指出:“東晉詩人陶淵明的”、“流觀山海圖”(《讀山海經13首》)、學者郭璞的“圖亦作牛形”和“在畏獸畫中”的記載和論述,說明早在2000多年前的戰國時代,曾有“山海圖”流行于世。而且據說《海經》部分是圖在先、文后出,因而“以圖敘事”的敘事方式,至少在戰國時代就已形成一種文化傳統”。馬昌儀也認為:“《山海經》的母本可能有圖,它(或其中一些主要部分)是一部據圖為文(先有圖后有文)的書,古圖佚失了,文字卻流傳了下來,這就是我們所見到的《山海經》。”劉宗迪寫道:“《海經》的荒誕色彩和神話色彩,與這本書的特殊來歷息息相關,這本書的來歷在古代典籍中是獨一無二的,簡單地講,這本書是述圖之作,也就是說,我們今天看到的《海經》,先有圖,后有書,書中的內容是對一幅圖畫中內容的寫照。《山海經》中的文字多靜態的刻畫,而少動態的敘述,多記空間方位,而少間時間進程,其述圖特點可謂一目了然,其實,前人早就注意到了這一點,最早指出這一點的是宋代學者朱熹,但前人在這一點上都有同一個誤解,即認為整部《山海經》包括《山經》都是有述圖的。實際上,像《山經》那樣包羅萬象的博物學知識是不可能在圖中畫出來的,更何況其中還記載了很多動物的聲音、習性等等。這些內容又如何能用圖畫表現出來呢?除非古時候已經有了現在這樣的多媒體技術。不過,《海經》所憑借的圖畫早就佚失了,我們今天看到的《山海經》中都有插圖,怪怪奇奇,琳瑯滿目,那只是后人根據書中的內容想象增補的,與我說的古圖完全不是一回事”。
http://image.baidu.com/i?ct=503316480&z=0&tn=baiduimagedetail&word=%C9%BD%BA%A3%BE%AD&in=32334&cl=2&lm=-1&pn=13&rn=1&di=37924863393&ln=1&fr=&fmq=&ic=0&s=0&se=1&sme=0&tab=&width=&height=&face=0&fb=0#pn133在下只有這些能力了 我倒是有這本書 絕對原版 你可以到博物館旁購買 那的小販可能有的 希望能給你幫助 你也可以買圖冊哦 好像是344元 應該打折了 《網上沒有原圖拓本》
要會思維導圖,再來針對具體內容來畫思維導圖,建議先學習尚憶教育 的思維導圖課程后再來運用。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山海经现在的图是谁画的呢?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冬瓜炒羊肉怎么做好吃呢?
- 下一篇: 油耗低的车有哪些?上汽大通MAXUS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