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研究人员设计“无声地震”探测系统,地震预警更精确
大數據文摘出品,來源:dailymail,編譯:大萌
2 月 3 日,成都發生 5.1 級地震,震源深度 21 千米,好在無人員傷亡,民眾情緒穩定。我們不得不感嘆,在天災面前人類總是如此渺小和脆弱。
隨著科技的進步,人們不斷嘗試著預測地震的新方法。2018 年 8 月,谷歌旗下人工智能部門和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就建立了一個 AI 模型,可以預測大地震一年后發生余震的位置。2019 年 3 月,加州理工大學使用英偉達的 GPU,開發了一種智能的地震預警 AI 系統,據稱可在幾秒內發出警報。
眾所周知,日本地處全球最活躍的地震帶——環太平洋地震帶上,地震頻發。為了能夠更準確的預測大地震,東京大學的研究團隊聯合日本海岸警衛隊開發了用于監測海底無聲地震的系統。無聲地震,即不產生震動或搖晃的慢滑事件。
該創新監測系統將衛星數據和海岸警衛隊研究船收集的數據整合到名為“全球導航衛星-聲波測距”的系統中(GNSS-A)。
衛星用于監測海表運動,同時海岸警衛隊的研究船可以使用聲波測距系統監測海底地殼變形,該系統能夠追蹤到兩英寸的地殼細微變化。
研究人員使用 GNSS-A 系統在 2006 到 2018 年間距日本南部海岸約 30 英里的南海海槽區域獲取的數據進行分析。
研究發現沿海槽有七處不同位置發生過多次的慢滑事件,尺度在 2 到 3 英寸不等。
這些慢滑事件是由兩塊構造板塊相對移動產生的,但移動不會產生可被探測到的震動。
這一現象在地表以下 40 英里處是比較常見的。
而滑移最常見的區域是地心附近,因為地心處構造板塊被巖漿加熱,柔韌性增強,導致板塊相對滑動時不會產生即時的影響。
雖然大量的慢滑事件與大地震之間的關系尚不清楚,但東京大學的研究人員希望他們收集的新數據能夠幫助彌補這一認知空白。
東京大學的橫天祐介博士表示,這些區域之間的特征差異可能與不同區域地震的歷史情況有關,并導致了不同的摩擦條件。
詳細了解摩擦條件及它們如何與大型逆沖區地震事件產生時空關系對于實現準確的地震模擬十分必要。
因此,研究在日本南海海槽新發現的慢滑事件將有助于防災和備災。
一些人推測,2011 年摧毀日本的海嘯及后續日本南海海槽的地震可能與多次慢滑事件相關。
去年中國南華早報的一份報告中指出,在 2011 年大地震前夕,受慢滑現象影響約有 20 條死帶魚漂浮在海面上。
但帶魚是一種體型長、呈銀色的深海魚類,主要生活在大約 3000 英尺的深度,極少出現在海面。
海底構造板塊之間壓力在積聚的過程中,會釋放負電荷。
有理論表明當地殼出現慢滑現象時會釋放負電荷,這會導致如帶魚一類的魚類死亡。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日本研究人员设计“无声地震”探测系统,地震预警更精确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重庆网约车停运一天后恢复:乘客不戴口罩可
- 下一篇: 哈佛大学教授被捕饶毅发声:这是美国历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