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点的论述
1.細分市場
這些年,隨著中產白領市場的成熟,餐飲業成為最早嘗試品牌細分化的行業之一,往往在一個大的餐飲集團之下,會由單品直接細分出一個獨立的品牌,從一塊牛排到一碗面,甚至一條烤魚或一個番薯,單點引爆,垂直打穿,形成流行消費。在這一方面,亞洲地區的典范是臺灣王品和日本料理,前者旗下有二十多個子品牌,后者的單品料理店起碼有一百多個門類。
中國產業資本通過對全球優質資源的并購進入,將極大地提高制造業及服務業的競爭和升級能力。
任何一個細分行業里的“美好之物”,都有獨到的專利技能和流程秘笈,通過常規化的外部性合作,根本不可能“登堂入室”,在這個意義上,資本融合也許是最便捷的雙贏路徑。
這些“非標品”既小且美,各有特色,立足當地又可能反向進入中國市場。
文章來源:吳曉波:去日本買家米其林
2.EMBA的現在與未來
本月,教育部下發文件,要求從2017年起,EMBA統一納入全國碩士研究生考試招生,“由教育部劃定統一的分數線并向社會公布,培養院校按照國家統一招生政策自主錄取。”據說,這個政策的出臺,“主要是針對部分院校辦學定位不準、辦學思想不夠端正、辦學行為有失規范等亂象。”
也是在這個月,還有一則與企業家教育有關的新聞。馬云老師在杭州拿下300畝地,要建湖畔大學的實體校園,阿里巴巴集團參謀長、曾是長江商學院教授的曾鳴出任教務長。
與EMBA新制度截然不同的是,湖畔大學的入學制度是舉薦制,報名者必須有三位推薦人,至少一位是湖畔大學指定推薦人,指定推薦人則包括校董、保薦人和往期校友。保薦人由校董提名并投票產生。
在所有的專業能力上,有幾種職業人是考試無法考出來的,甚至不是能夠用學院的模式培養出來,比如作家,比如企業家,他們基本上都屬于天生地養的自由物種,他們的工作是對不確定性提出挑戰,而且不能以前人使用過的方式。
就整體而言,中國EMBA教育最大的問題,并不在上述兩則,而是教育質量的提升不足。當今中國的企業發展越來越具備自己的特征,在商業模式的創新、管理制度的變革、企業組織的迭代以及技術突破的路徑選擇等方面,都有很多可以切磋和深入研討的課題,EMBA實則是學院研究者與一線實踐家共同參驗的、最合適的課堂。
中國的EMBA教育要提高質量,唯一可能的驅動者是商學院本身,教育部屈尊干預,不知能否對結果負責。有關部門的這個決定,最可能導致的結果是,企業家群體對EMBA集體失去興趣,轉而投向于其他的教育形式。
羅納德·科斯把中國改革的成功歸結為“人類行為的意外后果”,即改革的成果非常喜人,可是,它的實現路徑無法用邏輯理性全面地解釋。
教育部門對EMBA的新規定,也很可能產生具有喜劇意義的意外后果。
只是這樣的過程,太幽默了。
文章來源:吳曉波:EMBA死了
轉載于:https://www.cnblogs.com/hanqing/p/5587168.html
總結
- 上一篇: PHP中对数据库操作的封装
- 下一篇: 量化策略研究员 - 工具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