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电母港长什么样?昔日渔村输出欧洲八成海上风机
記者 |席菁華 錢伯彥
圖片來源:埃斯比約港官網
中國海上風電產業規模逐步擴大,并走向深海,港口和船舶在海上風電產業發展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港口建設必須與整個產業聯系得更緊密。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秦海巖曾撰文表示,廣東陽江、揭陽、江蘇如東等地具備建設海上風電母港的優良條件,通過產業配套及產業組合,能夠實現海上風電全生命周期產業價值的集合。
中國海運業歷史悠久,但目前沒有專門用于海上風電產業,具備風電設備倉儲、轉運、檢測等專業化功能的港口。國內的海上風電母港只是臨港的基地,并不是完全意義上的“母港”概念。
位于歐洲丹麥日德蘭半島西海岸的埃斯比約港(Esbjerg),從古老漁村發展為石油重鎮,后轉型為風電之都。歐洲每年70%-80%新生產的海上風機,從這個港口運往世界各地,是名副其實的風電母港。
埃斯比約港形成了完整的海上風電產業鏈,為周邊上千公里海域的海上風電項目提供安裝運輸、運維服務支持,使當地制造的海上風電設備能夠輻射全球市場。
在綿延15公里的埃斯比約港,各大風電企業的機艙、葉片和塔筒等大宗部件整齊地擺放著,等待發往英國、德國,以及北海的各大風電場。
埃斯比約港主要碼頭泊位岸線長3214米,最大水深11.8米,占地面積450萬平方米,輻射半徑1000公里,每年裝卸量達450萬噸,是北歐主要的多式聯運樞紐之一。
港口是海上風電設備存放、運輸、安裝的基地和樞紐,成熟的港口基礎設施為安裝船提供更好的靠泊條件,為風電設備及組件預裝配提供更大的堆場,因此被譽為“海上風電之母”。
160年前,埃斯比約是一個古老的漁村。1960-1970年代,丹麥在北海海域發現石油,埃斯比約港與道達爾展開合作,逐漸從漁港發展為石油重鎮。
埃斯比約港的海上風電業務興起于2001年。當時全球最大海上風電場丹麥Horns Rev I項目,從埃斯比約港出海安裝。2013年,MHI Vestas成為第一個進駐該港口的整機企業。
在埃斯比約港,海上風電收入已超過傳統港口業務。
2018年,埃斯比約港實現營收3083萬歐元,風電業務成為營收最高的板塊,達770.75萬歐元,占總營收比重的25%。當年,埃斯比約港貨運量達440萬噸,風電業務貨運量為57.2萬噸,占比為13%。
自2001年埃斯比約港決定進軍海上風電市場以來,該港已先后投入1.3億歐元用于填海造陸、擴大港口面積。十余年以來,它擴大了近一半面積的港區,也借此得到各大風電行業企業的青睞。
據西門子歌美颯計算,埃斯比約港的吞吐量、港區面積和配套服務足以保障五個大型海上風電場。
海上風電港口的升級具有帶動和聚合效應。以埃斯比約港為中心形成的垂直供應鏈整合,能夠推動海上風電成本的降低,促進工程建設和項目開發。
埃斯比約港內共200多家企業入駐,包括設備商西門子、三菱重工、維斯塔斯等,運營商大瀑布,安裝船舶公司A2SEA,北歐海上風電運維中心等。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過于常年將埃斯比約港定為母港的全球最大海上風電安裝船之一的Pacific Orca號。該艘載重噸位達1.3萬噸、單臂起重能力達1200噸的海上巨無霸,能獨立吊裝比華盛頓紀念碑還高大的風機設備,還成為埃斯比約港訪客的必刷景點。
一位不愿具名的人士向界面新聞表示,海上風電母港應臨近港口,港口可達性、可觸及性強,讓風電設備順暢進入港內。
上述人士稱,海上風電母港需要良好的水深條件以及大片的港口腹地條件,且建設周期長,政府部門需牽頭做短期、中期及長期的清晰規劃。國內已經成型的產業基地和產業集群,尚沒有一個可以實現直接出海,也尚未有成型的碼頭,只有商業碼頭,不能稱之為母港。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风电母港长什么样?昔日渔村输出欧洲八成海上风机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饭圈女孩驰援武汉:以偶像之名,自发组织公
- 下一篇: IBM“铁娘子”年底退休 继任者又是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