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悼与感动同在
為表達全國各族人民對四川汶川大地震遇難同胞的深切哀悼,國務院決定,2008年5月19日至21日為全國哀悼日。在此期間,全國和各駐外機構下半旗志哀,停止公共娛樂活動,外交部和我國駐外使領館設立吊唁簿。5月19日14時28分起,全國人民默哀3分鐘,屆時汽車、火車、艦船鳴笛,防空警報鳴響。 這是屬于中華民族的集體哀傷。不幸者已逝去。當突如其來的災難降臨時,我們的不幸的同胞生命戛然而止。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一刻,我們集體哀悼,集體地噴發著一周來壓在我們胸頭的悲傷、難過與不能自已。這一刻,我們無需振作,只需默默地為天堂的同胞祈禱,祈禱天堂里能夠因為有英勇救人的老師而書聲朗朗,祈禱天堂里能夠因為有偉大的母親而充滿愛與溫暖…… 這是對災區同胞的真切關注。在地震不幸發生以來的這一周里,“天府之國”牽動著全國甚至全球愛心之士,人們焦灼著災區的焦灼,災區救援的情況成了人們心情好壞的自變量,每當有幸存者逃出生天,人們獲得暫時的如釋重負;每當不幸者的消息來臨時,不少人發自內心的泣數行下。可以說,救災牽動了人們的敏感神經。 這是來自災區的感動。災區的一幕幕感人場面,我們面對、我們動容、為之慟心。失去妻子的丈夫用摩托車載著妻子送去太平間,為了給妻子最后的溫暖與尊嚴;瀕臨死亡的母親仍然給幼小的女兒喂奶,為了孩子能夠逃出生天;臨危不懼的老師用身體保護著學生們……沒有什么比這更值得人們敬佩的了,也沒有什么更能令人潸然淚下。 這是來自中國的感動。十萬子弟兵傾力救援,無數賑災捐款悉數飛向災區,無數志愿者在災區徹夜不眠,數個村民徒步前往救人。這里,愛國主義并不是唯一的動力源,這里,更高層次的人性光輝是一切感動之源。這包括,救援者對救援生命的不懈努力與熱切期盼,亦包括生還者對生死未卜者祈禱,更包括大后方各界對災區的支持。 這是來自民間的感動。企業捐款的斑駁圖景令人關注,很多民營企業的捐款令人看到了中國商界的希望與未來,有企業家個人慷慨捐出5000萬,他認為“國家企業員工,利益共享”,在此國家遇到災難的情況下,號召員工多奉獻自己的力量與愛心。但是,仍然有一些不合時宜的言論令人不齒,有企業家唱出了捐款不能成為企業負擔的論調。的確,市場經濟條件下善舉須得發自內心、量力而行,并且不能以捐款數目論英雄。然而,普通民眾對每一家個別的企業掌握的信息量有限,民眾對企業的樸素認知或許更直接地來源于某些企業領導的表態與實際行動。 理性地講,對企業捐款多少我們不應作太多評判,但對于企業領導人的言論我們有評判的自由,因為這些言論代表了一個企業的發展方向以及該企業能夠在多大程度上重視企業作為社會公民所需承擔的義務與責任。 我們還有共同的希望。救人仍不能輕言放棄,我們依然倔強地希望能夠有更多的生命奇跡發生。對于生還者,妥善安置是重點工作,我們則希望能夠將他們盡速轉至安全地帶,我們希望他們的棉被和帳篷不短缺,我們也希望他們能夠順利的渡過難關。救災現場的衛生狀況、災民安置、水庫安全等情況,應被持續關注。 專家表示,災區的地質災害隱患仍然嚴峻,希望政府在安置工作中能夠以人為本,充分考慮到這些自然條件對人們安居的影響。“人定勝天”固然能夠勵志,但是我們更需要理性的對待自然帶給我們的條件,以減少它對人類造成更大的傷害。 人類在大自然面前,不能一味的只想令對方給自己幸福,更要學會怎么面對大自然,怎么理性的選擇生存,怎么減少大自然帶給我們的傷痛。 弗洛姆的著作《愛的藝術》認為愛首先是給,愛使我們每一個孤獨的個體相依相偎。的確如此,災難來臨時,我們更懂得了愛。
總結
- 上一篇: 中国移动短信网关CMPP3.0 C#源代
- 下一篇: Linux下MONO执行C#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