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杨强?首位AAAI华人主席,华为诺亚方舟实验室开创者
乾明十三發自凹非寺
量子位報道公眾號 QbitAI
國際人工智能大會,AAAI 2021 大會主席人選已經敲定,華人學者楊強當選。
這一消息來自南大教授周志華,他說,這是華人首次當選 AAAI 主席。
但對于楊強來說,已經不是首次了。
早在 2017 年,他就已經當選 2019 國際人工智能聯合會(IJCAI)理事會主席的華人科學家,也是華人首次。
而且,他也是首個華人 AAAI Fellow,也是率先提出遷移學習理論、聯邦學習理論的人之一。
在數據挖掘領域,他也是繞不過去的大牛之一。
他帶出的學生,已經成為中國 AI 產業的頂梁柱了,比如江湖人稱“戴神”的第四范式創始人戴文淵。
所以,楊強是誰?
遷移學習、聯邦學習奠基者,各種 Fellow 專業戶
楊強,微眾銀行首席人工智能官,港科大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系主任。
在當選 AAAI 2021 大會主席之前,他也在 2013 年當選了 AAAI Fellow。
在此之前,他也是 IEEE Fellow(2009)、IAPR Fellow(2012)、AAAS Fellow(2012)、ACM Fellow(2017)。
可以說是計算機人工智能領域的 Fellow 專業戶。
這些榮譽等身背后,也是實至名歸。
在人工智能和數據挖掘領域,他已經發表了 400 多篇論文,也是人工智能和數據挖掘頂級會議,比如 IJCAI、ACL、SDM、 WSDM 、 KDD、CIKM、 AAAI 的常客。
為了解決小數據困境難題,他和自己帶領的團隊,提出了“遷移學習”的理論體系。為了解決數據割裂、數據孤島等問題,楊強和團隊進一步提出“聯邦學習”理論。
能夠保證各企業在自有數據不出本地,模型效果不變,在不違規的情況下進行聯合建模,提升機器學習算法建模效率。
無論是遷移學習,還是聯邦學習,都已經成為人工智能/機器學習的前沿技術,成為這些領域研究者致力的方向之一。
而且,他做的研究也不僅僅只是停留在學術層面,也已經進入了產業界。
他是微軟亞洲研究院首批研究者之一,也是華為諾亞方舟實驗室創始主任。
在他的帶領下,微眾銀行 AI 團隊開源了工業級的“聯邦學習”技術框架,也是全球首個。
在此之前,他出身于書香世家,學于北大,深造于馬里蘭大學。
書香門第,埋根物理學
楊強出生于 1961 年,今年 59 歲,出身書香世家。
1975 年曾就讀于清華附屬中學。1978 年,作為恢復高考后的首批大學生,楊強進入北京大學,就讀于天體物理學專業。
之所以選擇物理專業,楊強在《中國科學報》的采訪中表示:
從小受父親的影響。
他的父親楊海壽,也是中國著名的天文學家,生前一直在北京大學任教。
因為他從小所接觸的圈子,要么是研究物理的,要么就是研究圖書館的(他母親畢業于北大圖書館系,后來在清華工作)。
本科畢業之后,通過研究生計劃(CUSPEAP)遠赴美國馬里蘭大學留學。
依舊是研究天文物理主要是通過 NASA 發射的衛星觀察太陽上的一些活動,比如耀斑。
而正是由于物理學上的需求,楊強開始接觸到了計算機。這也讓他迎來了人生的轉折點。
首先,在天體物理實驗過程中,楊強發現數據是十分稀缺的,因為要通過衛星的方式采集,所以一等就是幾個月。
而計算機卻能通過衛星圖像,自行產生數據。“其次,計算機真的很有意思。很多流程都可以自動化,可以用學習的方式來解決。”楊強說。
于是,轉學計算機的想法便萌生了。
興趣使然,轉戰計算機
世上哪有那么多的天才,還不都是孤獨的翻山越嶺。這句話用在楊強身上再適合不過。畢竟轉專業哪里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1984 前后,那時候的計算機課程在學期中是根本注冊不上的,他只能利用夏天的時間選修一些課來惡補。
楊強回憶道:
我真正開始熬夜就是從那時候開始的。
出國前的視力非常好,但為了趕計算機那些動輒上千行代碼的大作業,不得不經常熬夜,導致視力下降,最終才戴上了眼鏡。
為了上機完成《操作系統》作業,不得不排隊到夜里三四點。還要在晚上去聽給成人班開的計算機課,后來因為學得好,加之老師太忙沒時間上課,便讓楊強代課教成人班。
就這樣,在 1985 年,他順利轉入計算機系。而在此之前,他其實已經在教三門計算機課程——數據結構、電路設計、人工智能。
就這樣,在馬里蘭大學的七年期間,楊強完成了雙學位碩士(計算機科學和天體物理學碩士學位)、博士(計算機科學)的學習。
在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的時候,楊強也對自己的人工智能研究之旅進行了復盤:
前半部分是以專家系統為主的思維,即先入為主,人用計算機的邏輯語言把人類的專業知識輸入計算機,是讀博期間所流行的。
后半部分則是機器學習,即不是先入為主,而是通過對事件和環境的觀察、通過訓練數據,學到一個模型,再付諸實施,預測未來。
博士畢業后的他,赴加拿大滑鐵盧大學計算機系擔任助理教授及副教授,并于 1995 年得到了終身教授的職位,這個時候距離他博士畢業僅僅只有 7 年。
在時間和科研經費相對自由的情況下,楊強便開始了后半部分的研究,即機器學習。
當時,這還是人工智能領域的一個小分支,也處于寒冬之中。
但他有很強的信心,在他看來,這必然是未來趨勢之一。
他曾經比喻道:
很多人會驚訝于2、3 歲的小孩子就擁有超強的語言天賦。
這并不是一兩個例子就能學會的,而是已經有了一定的積累。這種積累可能源于父母,得到了他們賦予的大腦中很多知識的連接。
只不過有些還沒有連接上,需要1、2 個例子來刺激。
其實,這就是楊強后來提出的遷移學習的基本模型——可以把大數據領域的知識遷移到小數據的領域來,并解決小數據的問題。
在他看來,機器學習離不開兩點。
一個是舉一反三的能力,也就是遷移學習;同時也離不開連接數據孤島的能力,也就是聯邦學習,解決了數據割裂和數據隱私問題。
而在此之后,楊強先后在加拿大西蒙弗雷澤大學計算機系、香港科技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系任教。
成功方法論:讓自己跟昨天不一樣
或許你會覺得他的職業變動有些頻繁,但其實這正是楊強所遵循的一個很簡單的原則——不斷學習,不斷提高自己,讓自己跟昨天不一樣。
楊強說:
在大學工作時,我給自己定了一個挑戰,就是成為行業領袖,知識也要不斷提升。
成為正教授之后,還有講席教授,再之后還有特聘教授。
這些職稱都獲得之后,周邊能學的東西幾乎都學到了,那就要換個“朋友圈”。
這或許正是他在從教的同時,還不斷的參與校外活動和科研的原因。
1999 年,微軟亞洲研究院成立之后,他就進入其中,成為首批研究員之一。2012 年,華為諾亞方舟實驗室成立。楊強于 2012-2015 這三年期間,出任實驗室創始主任。
2015 年,他還出任了“微信-香港科技大學人工智能聯合實驗室” 主任。2018 年,出任在微眾銀行擔任首席人工智能官(CAIO)。
如今,在這個職位上的他,希望把整個金融服務設計到一個人工智能的模型里。
模型可以自動變成一個銀行,然后把這個銀行的模型開放給各個行業,讓每個行業都有可能自己去做有金融特性的服務。
正如楊強自己所說:
我覺得這是特別偉大的一件事,可能需要很多年來做。但每每想起目標的偉大,我都激動得睡不著覺。
華人學者登頂 AI 頂會
不僅僅是楊強,近年來也有諸多華人學者,在各大人工智能領域頂級會議展露鋒芒。
比如港中文教授、商湯創始人湯曉鷗,也擔任了多個重要的國際會議的主席,比如 ICCV、CVPR。
他也是影響因子最高的 IEEE 雜志 IEEE Transactions on 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PAMI)和整個計算機科學領域影響因子最高的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er Vision(IJCV)編委,也是 IJCV 首位華人主編。
還有出生于湖北鄂州、UCLA 教授的朱松純,他也曾擔任過 CVPR 大會主席,在國際頂級期刊和會議上發表論文 200 余篇, 三次問鼎計算機視覺領域國際最高獎項馬爾獎。
有意思的是,湯曉鷗和朱松純都學成于中國科技大學。
這次楊強當選 AAAI 2021 大會主席,被諸多業內人士看來,也是華人力量在人工智能領域崛起的又一明證。
One more thing
2012 年,華為諾亞方舟實驗室成立之時,楊強曾與任正非有過一次問答,矛頭直指中國技術創新問題。
他向任正非提出的問題是:為什么我們中國直到現在還沒有一個諾貝爾獎,產生的必要條件是什么?
任正非當時的回答也頗為犀利。在他看來,中國創造不了價值是因為缺少土壤,這個土壤就是產權保護制度。
幸好你是香港的大學教授而不是中國內地的大學教授,否則你要比論文數量,你又產不出這么多來,就只能去抄,你去抄論文還有什么諾貝爾獎呢?不可能嘛,因此我們必須要改變學術環境。
你怎么看?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谁是杨强?首位AAAI华人主席,华为诺亚方舟实验室开创者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特斯拉市值逼千亿,马斯克有望拿"工资"了
- 下一篇: 奋斗20年追上AMD!国产最强CPU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