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试回答Frankyang的问题-什么样的人适合攻读博士学位?
frankyang在他的113上提出了這個問題,激發了我說兩句的欲望。原始問題在這里。
問題:什么樣的人適合 攻讀博士學位?[Q:What kind of people fits to persuit the Ph.D?]
下面給出了答案的幾個要點
這其實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為了能夠讓討論的思路更加明晰,我先對原始問題進行一些簡化。首先,我會從純粹的學術、科研與人才培養的角度來考慮這個問題,暫時忘卻現實中惡劣的學術大環境一小會;第二,我假設問題中的“博士”指的是“工科博士”?;谶@兩個條件,我談談自己的想法。
在決定是否適合讀博士的各種因素中,我認為最重要的就是“興趣”。這里的興趣不是指對更高的學歷學位給個人所帶來榮耀的興趣,更不是由更高的學位所帶來的仕途或“錢途”的興趣,而是指對所從事的具體的課題中所涉及到的科學問題的興趣。這種興趣是激發人不斷探尋問題的解決方案的不竭動力,這股源自內心深處的動力是支撐博士生四年甚至更長時間艱苦研究工作的長效“電池”。像在德國這種沒有博士生入學考試的制度下,教授在面試博士生的時候,最關心的其實首先也是應聘者是否對課題感興趣,其次才會看他的履歷和技能。
攻讀博士學位需要應具備哪些基本能力
先說說讀博應該具備的基本能力。以我的親身體會,歸結起來,可以有四個方面:敏銳的發現問題能力,高效的文獻閱讀能力,合理的工程實驗能力和客觀的總結歸納能力。這四個方面其實涵蓋了在讀博士期間不斷重復的一個迭代過程,那就是“發現問題-提出想法-閱讀文獻-動手實驗-總結歸納”。
我們拿到的博士課題往往并不是一個非常具體的科學問題。有人覺得這說明教授對課題的理解不深,對具體問題不明確,其實不是這樣的。博士課題通常能夠覆蓋一個比較寬的面,其中包含了很多值得研究的具體問題,而博士生對其中的哪幾個問題感興趣則因人而異,但無論如何,找到這些“興奮點”的確不是教授的任務,而應該是博士生自己的事情。在德國,教授也不會去幫博士生尋找具體的問題,只是會給出一些方向性的建議,如果博士生始終無法找到要解決的問題,那么就只有放棄,這種例子屢見不鮮,我們所這個月又有兩名博士生放棄了,一個是讀了四年的德國人,另一個是讀了至少六年的奧地利人。
發現問題之后,如果知識結構合理,那么總應該能夠有些自己的想法,至少是有些初步的感覺,比如問題的難點在哪里,可能可以用什么工具去解決,需要用到什么數學工具等等。目前,可以說幾乎所有的工程問題都沒有做到100%的完美解決。就拿最短路徑問題來說,從Dijkstra提出他的算法到今天,已經整整50年了,關于SPA的論文數以萬計,但現在仍然有很多人在研究最短路徑。主要原因就是應用領域不斷更新的需求在推動。所以千萬不要因為一個問題看似很“老”而覺得沒有什么研究價值,其實可做的工作很多,在這個時候必須排除浮躁的學術大環境對自己課題研究的影響。
當針對問題有了自己的想法之后,如果實現的難度不大,那么可以動手先試一試,如果非常復雜,那么我建議應該先查閱一下相關文獻,看一看前人和同行們的研究成果,防止重復發明輪子。查閱文獻也是需要技巧的,關于這方面的內容,可以參考專門的文獻檢索方面的文章,zl傳到實驗室論壇上的來自上海交大bbs的那篇論文模板實用手冊里面也介紹了很多。對于我們工科博士生來說,動手實驗是必須的一環。再具體說,我們并不需要去按照軟件產品的質量標準去實現一個系統,我們要做的只是通過一個非常初級的“原型”來驗證我們之前的想法而已。此時,就應該嚴格區分科學研究與產品制造。另外,有些博士生覺得自己寫代碼非常耽誤時間,喜歡找碩士生來干這些“體力活”。但我從不這么覺得。第一因為我自己從來都覺得寫代碼是一種快樂,在寫代碼的時候可以緩解看文章時的苦悶;第二是我在親自動手寫代碼的過程中往往能夠發現想法中存在的問題,從而為下一個迭代過程做好準備。
如果通過比較充分的查閱文獻發現自己的想法是比較有特色的,而且通過親自動手實驗也驗證了自己想法的合理性,那么此時一個迭代周期就已經進入了尾聲,但同時也進入了最后一個關鍵的環節——總結與歸納。說白了,就是該寫文章了。寫文章的目的有兩個,一是為了能把自己的工作成果發表出去與科學界的同行們交流,為人類科技進步做貢獻;二是通過總結發現自己前期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為下一步工作制定規劃。
學科底蘊不厚實,尤其對數學毫無敏感性是否可以讀博
說到學科底蘊,我個人覺得一個良好的知識結構更加重要。就是說看到一個問題,腦子里應該能反應出一些可能用到的理論或者工具,舉個例子,說到最短路徑,那么如果你能想到圖論,那么就OK了,如果還能想到運籌學,線性規劃那就更好了。而并不是說一定要馬上能把Dijkstra's算法和Bellman-Ford算法的偽代碼寫出來,這些東西都是可以查到的,關鍵是你知不知道要去查什么,到哪去查。
再說到數學,我覺得其實對我們工科博士生來說非常重要,我現在就經常感覺到自己數學基礎薄弱所帶來的痛苦。如果你關注了我前段時間推薦的MIT林達華的blog,你會發現數學之于我們工科的作用。對我們來說,數學的作用不應該是在寫文章的時候用上標套下標的大西格瑪表達式把讀者搞暈,而是為了讓自己的方法通過形式化的表達而嚴謹,通過抽象的描述而便于推廣。
但退一步講,數學的作用不容小視,但同時也不必過度夸大??陀^的說,我們現在對所有工科博士生都按照MIT的標準去要求也是不現實的,對絕大多數博士生來說也沒可能像林達華一樣用一年的時間停止研究工作,專門潛心研究數學,覆蓋從集合論到分析,從代數到概率(詳見:在數學的海洋中飄蕩)。我們可以按需索取,挑對課題有關鍵作用的數學工具仔細研讀就可以了。
碩士期間在學業和項目上投入了很大的精力,對部分工作有較大的興趣是否可以作為讀博的充分條件?
碩士期間的工作大都偏重工程實踐,這也為博士期間需要具備的四項基本能力之一的工程實驗能力打下了基礎。如果有興趣,當然指的是對科學問題的興趣,而不僅僅是不停的寫單元測試、重構代碼和看UML圖的興趣,那就具備了我在開頭說的讀博最重要的那個因素。
對工程技術項目懷有較大興趣是否可以提升為對科學研究懷有較大興趣?
其實如果能從解決一個工程問題,或者說是親自用某種編程語言去實現一個需求說明書上功能的過程中獲得快感,而且在完成之后心中不是“tmd終于把這破東西弄完了,這輩子都不想再碰它了,將來誰碰它誰倒霉”,而是“這個東西做到這個程度應該可以正常跑了,如果還能有時間,xx模塊其實還可以分離出來成為一個類庫,其中的xx類應該抽象成一個接口類”這種感覺,那么就已經為后面將興趣發展成對科學研究的興趣打下了很好的基礎。其實,讀博士期間的科學研究與讀碩士期間的工程技術相比,不同之處就是多了我上面說的工程實驗之外的那幾個環節。
不愿將讀博作為逃避擇業的選擇。在學校里,“一讀到底”、“讀了再說”、“帶薪讀博,何樂而不為”的觀點比較盛行,該如何看待?
這其實都是非常現實的想法,是非常正常的。由于本文開頭的第一個前提條件所限,所以我不在這里多談這種太現實的想法,如果要說我們的學術大環境,恐怕再來十篇這么長的文字,我都說不完。這里,我只希望真正有志于學術的同學們能夠堅貞不渝的堅持自己的學術理想,在血雨腥風中捍衛自己心中的一點點燭光。讀博不應該成為“賭博”,這是人生的重大選擇,切忌草率。
幾個師兄博士畢業后工作久未有著落,是否可以認為“業內”博士就業形勢不容樂觀,早走早好?
我相信師兄們都是希望能有個很好的去向。然而當初對博士就業的理想預期與文憑大規模貶值的殘酷現實之間的巨大落差造成了師兄們就業的艱難。同樣是基于本文的第一個前提條件,我也不愿意在這里對這個說太多。
------
幾個問題都分別給了我的看法,但后面幾個顯然不能讓frankyang滿意,并且在事實上也并沒有回答“什么樣的人適合攻讀博士學位”這個問題,呵呵。我實在不想給你們一些到底是讀,還是不讀的具體建議,因為如果去掉了前面的第一個條件,那么問題的復雜度會暴漲。知識都可以學習,能力都可以培養,只要對讀博士做好了各方面的準備,誰都會有機會。還是那句話,你們堪稱我們實驗室的黃金一代,我希望你們都能有一個光明的未來,讀博只是一個選項。但無論你們碩士畢業之后去到哪里,從事什么工作,面對什么樣的環境,保持一個積極的心態是最重要的。+U吧,小兄弟們。同時也祝即將畢業的幾位師兄都能找到離自己的理想不太遠的一份好工作。
p.s.該去吃晚飯了,這個周末的主菜是豬蹄,四個豬蹄才2.22歐元,非常超值。加上我的精心配料和四個小時的小火慢燉,現在味道直逼“大碗廚” ,hahaha~
?
轉載于:https://www.cnblogs.com/rib06/archive/2009/03/30/1424751.html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试试回答Frankyang的问题-什么样的人适合攻读博士学位?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Visual C#中的(ListBox)
- 下一篇: 视频与图像RGB/YUV格式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