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我理解的文化包容性
????按中國古代的觀點,人由身心兩個部分組成,心主旨人的精神,身乃心的附屬,隨著人類的發展逐漸形成了自身的生活方式。文化從字面的意思來說,文是代詞,代人的精神和文明;化是動詞,表示一種變化、進化和轉化。文化可以簡單的理解為精神的變化、轉化。胡適是這樣定義文化和文明的:“文明是一個民族應付他的環境的總成績,“文化是一種文明所形成的生活方式”,其實還有必要進一步加以引申,與這種生活方式相聯系的應當包括這種生活方式相聯系的思維方式。
在人類發展進化的過程中,不同地理環境下的人們為了適應自身所處的地理環境及當時的歷史條件,從而導致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地域下的不同文化,并由此產生了文化的多樣性和差異性。正所謂物競天擇,能夠保留并傳承下來的文化,必定是經過歷史的考驗,不斷地摒棄不再適應當時社會環境和歷史條件的舊文化,并在原有文化精華的基礎上不斷地修正自己,不斷更新和完善自身,形成一種新的文化,從而使本民族的文化更加適應當時的歷史條件。
所謂先進文化應該是當時最適應人類社會發展和自然環境的文化。我們在審視各種不同的文化時最好去掉感情色彩,理性觀察,正如《大學》所言:“之其所親愛而辟(僻)焉,之其所賤惡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只有理性的看待文化才能包容其他文化。
文化的包容有橫向的包容,譬如同一歷史時期,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宗教的之間的相互包容;還有縱向的包容,就是同一歷史時期,同一民族由于處于新舊兩種文化交替的時候,舊文化要對新文化的包容,也有新文化對舊文化的包容。“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一個民族在文化上不僅要橫向地包容,也要有縱身的包容,才能使自身不斷地吸收各種文化的先進之處,摒棄自身文化的糟粕,從而發揚光大自己的民族文化。
當今,反恐問題、民族矛盾問題、地區沖突問題都與文化的包容性不無關系。美國無視許多國家的宗教傳統與文化差異,強制推行他們所謂的“民主自由”,并試圖以武力或經濟上的制裁達到其目的,從而造成美國與眾多國家、民族、組織之間矛盾重重,摩擦不斷。而我國適時提出構建和諧社會,可以說是化解當今國際矛盾、民族矛盾、地區矛盾的一劑良方,是符合文化的發展規律的。在全球化的今天,各種文化之間的由于文化差異而導致的文化摩擦是不可避免的,只有包容異種文化才是解決摩擦的根本。包容另一種文化首先是承認對方的存在,然后是認同其積極一面。記得1955年周總理在萬隆會議上,倡導“求同存異”就是多種文化互相包容的具體體現。正是各個文化間互相包容化解了矛盾,排除了障礙,贏得了朋友,為會議在極其復雜的形勢下取得成功作出了重要貢獻。
縱觀我國的歷史發展,我們國家經歷過多次朝代的交替,每次朝代的更迭交替雖然都改變了人們當時的社會環境,可是文化作為一個民族的精髓卻被保留了下來,即便在不同的朝代披上了不同的外衣,或者有不同的表現形式,但其本質都是不變的。一直到了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由于當時的歷史條件,產生了新舊兩種文化,如何處理這兩種文化之間的關系,不僅成了當時歷史環境下人們的難題,到現在也還在困擾著許多人。許多人機械地把新與舊截然對立起來,并割斷了兩者間的內在聯系,并且企圖從根本上否定后者,將其徹底拋棄。在我看來,一種文化能夠源遠流長,歷經多次的改朝換代而傳承下來,一定有它存在的道理和根基。而我們無視這所謂的“舊”文化存在的道理和根基,而不加分析和選擇就全盤否認這種文化,是一種非常不理性認識。革命先驅李大釗曾經說過:“國家莫大之福,莫若以新勢力承繼舊勢力;而莫大之害,莫若以新勢攻倒舊勢力。”一個國家和民族正是要有舊文化對新文化的包容,才能使有利于國家和民族發展的新文化發展而壯大;而當新文化發展壯大成主流文化后,對舊文化當中的精髓要包容,才能使國家和民族的精神永遠傳承下來。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一種文化只有從橫向和縱向各方面包容異種文化,才能發揚光大,源遠流長,從而體現出這種文化的先進性。只有包容對方才能理解對方,才能將他人的成果唯我所用!
轉載于:https://www.cnblogs.com/liughost/archive/2008/06/30/1232410.html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谈谈我理解的文化包容性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推荐两个Firefox插件
- 下一篇: 栈的应用——迷宫的非递归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