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rating System-进程/线程内部通信-信号量和PV操作
本文介紹操作系統(tǒng)進程管理的兩個核心概念:
- 信號量
- PV操作
一、信號量介紹
1.1 信號量引入
信號量(Semaphore)1965年由Dijkstra引入的。信號量一般由一個值是一個變量,其值有可能是0,或者一個正數(shù),或者是負數(shù):
- 0表示沒有資源可以使用
- 大于0,標識可用資源的數(shù)量
- 小于0,其絕對值表示等待這個資源的進程的個數(shù)
針對信號量,Dijkstra提出了兩個操作:
- P操作
- V操作
信號量的值只有通過PV操作來完成。
1.2 PV原語操作(atomic action)
PV操作里面會有一些列步驟,這些步驟是一個原語操作(atomic action),類似于數(shù)據(jù)庫的事務,要么同時成功,要么同時失敗。
二、P操作
P操作流程
P操作核心:如果有資源(信號量大于0),則繼續(xù)執(zhí)行,否則阻塞自己(處于睡眠等待信號量的狀態(tài))
三、V操作
V操作流程
四、關(guān)鍵點
?
- P/V操作必須成對出現(xiàn),這樣就不會出現(xiàn)死循環(huán)
-
信號量大于0的確表示有臨界資源可供使用,而且這個時候沒有進程被阻塞在這個資源上,也就是說沒有進程因為得不到這類資源而阻塞,所以沒有被阻塞的進程,自然不需要喚醒。
-
原語操作的本質(zhì)在于:一個進程使用完臨界資源后,釋放臨界資源,使信號量加1,以通知其它的進程,這個時候如果信號量<=0,表明有進程阻塞在該類資源上,因此要從阻塞隊列里喚醒一個進程來“轉(zhuǎn)手”該類資源。比如,有2個某類資源,三個進程A、B、C、D要用該類資源,最開始信號量=2,當A進入,信號量=1,當B進入信號量=0,表明該類資源剛好用完,當C進入時信號量=-1,表明有一個進程被阻塞了(C會被阻塞),D進入,信號量=-2(D繼續(xù)阻塞)。當A用完該類資源時,進行V操作,信號量=-1,釋放該類資源,而這時信號量<0,表明有進程阻塞在該類資源上,于是喚醒一個。
-
?當一個進程阻塞了的時候,它已經(jīng)執(zhí)行過了P操作,并卡在臨界區(qū)那個地方。當喚醒它時就立即進入它自己的臨界區(qū),并不需要執(zhí)行P操作了,當執(zhí)行完了臨界區(qū)的程序后,就執(zhí)行V操作。
-
當信號量信號量小于0時,其絕對值表示系統(tǒng)中因請求該類資源而被阻塞的進程數(shù)目。S大于0時表示可用的臨界資源數(shù)。注意在不同情況下所表達的含義不一樣。當?shù)扔?時,表示剛好用完。
轉(zhuǎn)載于:https://www.cnblogs.com/Brake/p/Operating_System_Semaphore_And_PV_Action.html
總結(jié)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Operating System-进程/线程内部通信-信号量和PV操作的全部內(nèi)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EmEditor编辑器正则表达式的优点
- 下一篇: UVA 10341 二分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