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第一章:计算机网络概述
生活随笔
收集整理的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了
计算机网络第一章:计算机网络概述
小編覺得挺不錯的,現在分享給大家,幫大家做個參考.
目錄
- 1 計算機網絡的分類
- 1.1 計算機網絡的不同定義
- 1.2 不同作用范圍的網絡
- 1.3 從網絡的使用者進行分類
- 2 計算機網絡的性能
- 2.1 計算機網絡的性能指標
- 2.1.1 速率
- 2.1.2 帶寬
- 2.1.3 吞吐量
- 2.1.4 時延(delay 或 latency)
- 2.1.4.1 傳輸時延
- 2.1.4.2 傳播時延
- 2.1.4.3 處理時延
- 2.1.4.4 排隊時延
- 2.1.4.5 總時延
- 2.1.4.6 時延發生的地方
- 2.1.5 時延帶寬積
- 2.1.6 利用率
- 2.1.6.1 時延與網絡利用率的關系
- 3 OSI參考模型(七層)
- 4 計算機網絡教材中的五層體系結構
1 計算機網絡的分類
1.1 計算機網絡的不同定義
- 最簡單的定義:計算機網絡是一些互相連接的、自治的計算機的集合
- 因特網(Internet)是“網絡的網絡”
1.2 不同作用范圍的網絡
- 廣域網 WAN (Wide Area Network)
- 局域網 LAN (Local Area Network)
- 城域網 MAN (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
- 個人區域網 PAN (Personal Area Network)
1.3 從網絡的使用者進行分類
- 公用網 (public network)
- 專用網 (private network)
2 計算機網絡的性能
2.1 計算機網絡的性能指標
2.1.1 速率
- 比特(bit)是計算機中數據量的單位,也是信息論中使用的信息量的單位
- Bit 來源于 binary digit,意思是一個“二進制數字”,因此一個比特就是二進制數字中的一個 1 或 0
- 速率即數據率(data rate)或比特率(bit rate)是計算機網絡中最重要的一個性能指標。速率的單位是 b/s,或kb/s, Mb/s, Gb/s 等
- 速率往往是指額定速率或標稱速率
2.1.2 帶寬
- “帶寬”(bandwidth)本來是指信號具有的頻帶寬度,單位是赫(或千赫、兆赫、吉赫等)
- 現在“帶寬”是數字信道所能傳送的“最高數據率”的同義語,單位是“比特每秒”,或 b/s (bit/s)
- 常用的幾個帶寬單位:千比每秒,即 kb/s (103 b/s)、兆比每秒,即 Mb/s(106 b/s)、吉比每秒,即 Gb/s(109 b/s)、太比每秒,即 Tb/s(1012 b/s)
- 在計算機界,K = 210 = 1024,M = 220, G = 230, T = 240
- 數字信號流隨時間的變化,在時間軸上信號的寬度隨帶寬的增大而變窄,如下圖
2.1.3 吞吐量
- 吞吐量(throughput)表示在單位時間內通過某個網絡(或信道、接口)的數據量
- 吞吐量更經常地用于對現實世界中的網絡的一種測量,以便知道實際上到底有多少數據量能夠通過網絡
- 吞吐量受網絡的帶寬或網絡的額定速率的限制
2.1.4 時延(delay 或 latency)
2.1.4.1 傳輸時延
- 傳輸時延(發送時延 ) 發送數據時,數據塊從結點進入到傳輸媒體所需要的時間
- 也就是從發送數據幀的第一個比特算起,到該幀的最后一個比特發送完畢所需的時間
- 傳輸時延=數據塊長度(比特)信道帶寬(比特/秒)傳輸時延=\frac{數據塊長度(比特)}{信道帶寬(比特/秒)}傳輸時延=信道帶寬(比特/秒)數據塊長度(比特)?
2.1.4.2 傳播時延
- 傳播時延 電磁波在信道中需要傳播一定的距離而花費的時間
- 信號傳輸速率(即發送速率)和信號在信道上的傳播速率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 傳播時延=信道長度(米)信號在信道上的傳播速率(米/秒)傳播時延=\frac{信道長度(米)}{信號在信道上的傳播速率(米/秒)}傳播時延=信號在信道上的傳播速率(米/秒)信道長度(米)?
2.1.4.3 處理時延
- 交換結點為存儲轉發而進行一些必要的處理所花費的時間
2.1.4.4 排隊時延
- 結點緩存隊列中分組排隊所經歷的時延
- 排隊時延的長短往往取決于網絡中當時的通信量
2.1.4.5 總時延
- 數據經歷的總時延就是發送時延、傳播時延、處理時延和排隊時延之和
- 總時延=發送時延+傳播時延+處理時延+處理時延總時延 = 發送時延+傳播時延+處理時延+處理時延總時延=發送時延+傳播時延+處理時延+處理時延
2.1.4.6 時延發生的地方
2.1.5 時延帶寬積
2.1.6 利用率
- 信道利用率指出某信道有百分之幾的時間是被利用的(有數據通過)。完全空閑的信道的利用率是零
- 網絡利用率則是全網絡的信道利用率的加權平均值
- 信道利用率并非越高越好
2.1.6.1 時延與網絡利用率的關系
- 根據排隊論的理論,當某信道的利用率增大時,該信道引起的時延也就迅速增加
- 若令 D0D_0D0? 表示網絡空閑時的時延,DDD 表示網絡當前的時延,則在適當的假定條件下,可以用下面的簡單公式表示 DDD 和 D0D_0D0?之間的關系
- D=D01?UD=\frac{D_0}{1-U}D=1?UD0??,其中 U 是網絡的利用率,數值在 0 到 1 之間
3 OSI參考模型(七層)
- 應用層:所有能產生網絡流量的程序
- 表示層:在傳輸之前是否進行加密 或 壓縮 處理,二進制或ASCII碼表示
- 會話層:查木馬,看需求端和網站之間的連接
- 傳輸層:可靠傳輸,流量控制,不可靠傳輸(一個數據包即可,不需要建立會話,例如向DNS查詢網站IP地址)
- 網絡層:負責選擇最佳路徑,規劃IP地址(ipv4和ipv6變化只會影響網絡層)
- 數據鏈路層:幀的開始和結束,還有透明傳輸,差錯校驗(糾錯由傳輸層解決)
- 物理層:定義網絡設備接口標準,電氣標準(電壓),如何在物理鏈路上傳輸的更快
4 計算機網絡教材中的五層體系結構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计算机网络第一章:计算机网络概述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C语言经典例4-某一天是这一年的第几天
- 下一篇: 如何修改markdown中图片的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