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 OSI 参考模型 ( 计算机网络分层结构 | OSI 七层参考模型 | 应用层 | 表示层 | 会话层 | 传输层 | 网络层 | 数据链路层 | 物理层 )
文章目錄
- 一、計算機網絡分層結構
- 二、OSI 七層參考模型
- 三、應用層
- 四、表示層
- 五、會話層
- 六、傳輸層
- 七、網絡層
- 八、數據鏈路層
- 九、物理層
一、計算機網絡分層結構
計算機網絡分層結構 :
① OSI 777 層參考模型 : 該模型是 ISO 標準化組織制定的 法定標準 ;
( 該參考模型 , 理論上成功 , 市場實踐失敗 )
② TCP / IP 444 層參考模型 : 實際使用的 事實標準 ; 美國國防部 提出的 ;
( 市場競爭成功 )
③ 555 層體系結構 : 學習時使用的模型 ;
二、OSI 七層參考模型
OSI 七層參考模型 : 由高到低 如下
- 應用層 : 加上 / 刪除 應用層 首部 ;
- 表示層 : 加上 / 刪除 表示層 首部 ;
- 會話層 : 加上 / 刪除 會話層 首部 ;
上面的層級屬于 資源子網 , 負責數據處理 ;
- 傳輸層 : 資源子網 與 數據子網的接口 ; 加上 / 刪除 傳輸層 首部 ;
下面的層級屬于通信子網 , 負責數據通信 ;
- 網絡層 : 加上 / 刪除 網絡層 首部 ;
- 數據鏈路層 : 加上 / 刪除 會話層 首部 ; 同時又加上 / 刪除 了 數據鏈路層 尾部信息 ;
- 物理層 : 不添加任何信息 , 直接傳輸上面數據鏈路層封裝好的信息 ;
速記方法 ( 雙擊 ) ( 物聯網淑惠試用 )
通信雙方的 主機 涉及到全部 七層 模型 ;
中間的 路由器 , 只涉及 網絡層 , 數據鏈路層 , 物理層 , 三層 ;
三、應用層
"應用層" 概念 : 應用層是 用戶 與 網絡的界面 , 所有能 與用戶交互 , 并 產生網絡流量的程序 , 稱為應用層 ;
"應用層" 服務協議 :
- FTP 文件傳輸協議
- SMTP 郵件傳輸協議
- HTTP 超文本傳輸協議
四、表示層
"表示層" 概念 : 處理 兩個通信系統 中交換信息的 表示方式 , 通常用于處理 語法 和 語義 ;
- "通信系統 " 可以理解成一臺 網絡設備 ;
"表示層" 功能 :
- ① 數據格式轉換 : 將二進制數據轉為 圖片 , 文本 , 音視頻 ;
- ② 數據加密解密 : 用戶登錄 , 將密碼加密傳輸 ;
- ③ 數據壓縮恢復 : 如 直播場景 , 推流時 先將圖片壓縮成 H.264 格式 , 觀看時 將 H.264 格式轉為 圖像展示 ;
表示層 不是單獨的層次 , 實際使用時 , 被 規劃到了 應用層中 ; 表示層 沒有單獨的協議 ;
五、會話層
"會話" 概念 : 向 表示層實體 或 用戶進程 提供 建立連接的服務 , 并在該建立的連接上 , 有序地 傳輸數據 , 上述整個過程稱為 “會話” , 又稱為 “建立同步 ( SYN )” ;
會話層 功能 :
-
① 會話管理 : 建立 , 管理 , 終止 會話 ;
-
② 校驗同步 : 在數據中插入 校驗點 , 在通信失效時 , 從 校驗點 繼續恢復通信 , 使數據同步 ; 如 大文件的 斷點續傳 功能 ;
會話層 主要協議 : ( 僅作了解 )
- ADSP 協議
- ASP 協議
六、傳輸層
"傳輸層" 概念 : 負責 兩個 主機進程 間通信 , 是 “端到端” 通信 , 傳輸單位是 報文段 , 用戶數據報 ;
資源子網 與 通信子網 :
① 資源與通信接口 : “傳輸層” 是 資源子網 ( 應用層 , 表示層 , 會話層 ) 與 通信子網 ( 網絡層 , 數據鏈路層 , 物理層 ) 之間的接口層 ;
② “端到端” 通信 : 資源子網 的 333 層是 端到端 的通信 ; 端到端 通信 是指兩個進程之間的通信 , 每個進程都有一個端口號 , 因此稱為 端到端 通信 ;
③ “點到點” 通信 : 通信子網 的 333 層是 點到點 的通信 ; 兩個主機通信時 , 經過的中間系統 , 如路由器 , 交換機等 , 只涉及 網絡層 , 數據鏈路層 , 物理層 , 不涉及到資源子網的 333 層 ;
"傳輸層" 功能 :
① 數據傳輸 : 可靠傳輸 ( TCP ) , 不可靠傳輸 ( UDP )
② 差錯控制 : 如果傳輸出錯 , 重發 , 或糾錯 ;
③ 流量控制 : 發送方 與 接收方 同步 ;
④ 復用 : 發送數據時 , 多個 應用進程 , 同時使用 下一層 運輸層 的服務 ;
⑤ 分用 : 接收數據時 , 運輸層將接收到的信息 , 根據 端口號 , 分別交給 不同的 應用進程 使用 ;
七、網絡層
"網絡層" 概念 : 將 分組 從 源端 傳遞到 目的端 , 為 分組交換網 上 不同主機 提供 通信服務 ;
"網絡層" 數據傳輸單位 : 數據報 ;
"數據報" 與 “分組” : 當數據過長時 , 就會將 數據報 切割成小的 分組 , 增加傳輸的靈活性 ;
"網絡層" 功能 :
① 路由選擇 : 主機間通信時 , 選擇網絡上 路由器的 最佳路徑 ;
② 流量控制 : 限制發送端速度 , 協調 發送端 接收端 的數據流量 ;
③ 差錯控制 : 分組數據校驗 , 盡量糾錯 , 確保數據的正確性 ;
④ 擁塞控制 : 如果所有的節點 都 來不及接收分組 , 需要丟棄大量分組 , 此時 網絡處于擁塞狀態 , 此時 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 , 緩解這種擁塞狀態 ; 與 流量控制不同的是 該機制是 整體地控制 , 不單單是限制發送端速度 ,
"網絡層" 協議 :
- IP
- IPX
- ICMP
- IGMP
- ARP
- RARP
- OSPF
八、數據鏈路層
"數據鏈路層" 概念 : 將 網絡層 傳遞下來的 數據報 組裝成 幀 ;
"數據鏈路層" 數據傳出單位 : 幀 ;
"數據鏈路層" 功能 :
① 成幀 : 定義 幀 開始 和 結束 標識 ;
② 差錯控制 : 針對 幀錯誤 ( 檢錯 ) , 位錯誤 ( 糾錯 ) , 進行處理 ;
③ 流量控制 : 發送方 和 接收方 速度協調 , 防止 接收方 緩存不足 , 導致數據丟棄 ;
④ 訪問控制 : 控制 主機 對于 信道 的 訪問 控制 ; 如 廣播網絡 , 同時只有一個設備能發送信息 , 誰發送 , 由數據鏈路層控制 ;
"數據鏈路層" 協議 :
- SDLC
- HDLC
- PPP
- STP
九、物理層
"物理層" 概念 : 在 物理媒體 上實現 比特流 透明傳輸 ;
- 透明傳輸 : 不管數據的內容 , 直接在鏈路上傳輸 ;
"物理層" 數據傳輸單位 : 比特 ( bit ) ;
"物理層" 功能 :
① 定義接口特性 : 傳輸介質 , 網絡接口引腳 等 ;
② 定義傳輸模式 : 單工 ( 單向傳輸 ) , 半雙工 ( 不同時 雙向傳輸 ) , 全雙工 ( 同時雙向傳輸 ) ;
③ 定義傳輸速率 : 網絡的帶寬 , 百兆網 , 千兆網 ;
④ 比特同步 : 使用同步時鐘 , 保證發送接收比特同步 ;
⑤ 比特編碼 : 規定 電壓 與 比特 的關系 , 曼徹斯特編碼 , 差分曼徹斯特編碼 等 ;
"物理層" 協議 :
- 802.3
- Rj45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 OSI 参考模型 ( 计算机网络分层结构 | OSI 七层参考模型 | 应用层 | 表示层 | 会话层 | 传输层 | 网络层 | 数据链路层 | 物理层 )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 标准化及组织
- 下一篇: 【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 OSI 参考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