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人脸与虹膜识别技术融合,「虹星科技」获得数千万元 Pre A 轮融资
文:小豆包
36 氪獲悉,遠距離虹膜識別產品提供商「虹星科技」已完成 Pre A 輪融資,本輪融資來自于中科海創和曦域資本。公司孵化于中科院自動化所譚鐵牛院士團隊,融資將主要用于研發投入、產品打磨,供應鏈和倉配體系的持續深耕,及完善人才儲備等方面,加速在各行業的拓展和落地應用。
生物識別技術作為替代傳統密碼進行身份驗證的有效方式,已經在信息技術、金融交易、社會安全等領域顯示出巨大的產業潛力。根據 IBG 前瞻產業研究院統計,中國生物識別行業市場規模將在 2021 年超過 340 億元。
虹膜識別是近年來出現的新興識別技術,與其它識別技術相比,具備非接觸性、唯一性、防偽性、穩定性的特點,是目前被認為的除了 DNA 之外的最精確可靠的生物識別技術。
虹膜識別的技術壁壘很高,主要在于近距離虹膜識別應用難度高、場景受限,目前行業內主要產品識別距離大多在 25cm-40cm 。虹星科技實現的行業突破在于:公司自主研發的遠距離虹膜人臉融合識別產品工作距離可達到 1.2m,并且在 2s 內精準完成人員身份無感識別。此外,公司研發的“行進中虹膜識別技術”已完成實驗測試,目前實際場景驗證中,其最遠工作距離可達 10m。
36 氪此前曾對虹星科技做過詳細報道,公司將產品定位在人臉識別適用的場景,搭配精確度更高的虹膜識別技術,組成多模態識別產品,目前已落地安防、司法、交通、社區等領域。
虹星科技總經理侯廣琦表示,區別于單一的人臉識別技術,虹星科技將人臉與遠距離虹膜識別技術融合的原因在于:
當前普及的人臉識別技術能夠實現的年齡跨度較小,只有 5 年,并且系統可識別的最大人群規模只在 1 萬左右,也難以解決雙胞胎的識別問題。相比之下,虹膜自胎兒發育階段形成后直至死亡終生不變,決定了身份識別的唯一性,且系統可識別的最大人群規模為百萬到十億量級,無論是適用人群規模還是精度比人臉高很多。因此,虹膜人臉融合識別結合了人臉識別的“便利性”和虹膜識別的“精準性”,既可以普及到現有的人臉識別市場,還可以改善人臉識別原有的弊端,是對現有人臉識別技術的重大升級。
公司總經理侯廣琦告訴 36 氪,虹星科技 2019 年主要的業務變化在于:由最開始的單一產品銷售,目前已經向十幾個行業輸出了解決方案,平均客單價百萬級。公司根據行業中不同類型的使用群體配置相應的識別設備,將系統連接起來對接到客戶的業務系統,還可以實現分時、分區的識別,比如白天人流量大就選用人臉識別,在權限等級高或者夜晚需要精確度高的場景中就切換成虹膜識別,能夠快速接入現有各類業務平臺。
公司盈利來自兩方面:除了提供行業解決方案,虹星科技還銷售虹膜識別產品、模組。據悉,公司 2019 年營收是去年的 400% 以上。
與市場上其他做生物識別的公司相比,虹星科技認為自身的優勢在于:公司的芯片、傳感器、光學鏡頭等核心部件都是自己開發。基于這樣的基礎,公司將業務擴展到工業視覺領域,目前已經研發出 PCB AI 服務器,針對印刷電路板裸板生產出來后的檢測環節,幫助提高檢測精準度,減少人工復檢,目前已經能夠降低 50% 以上誤報率。客戶面向 PC 廠商,每臺約十幾萬元,目前已進入多家上市公司。
關于資方觀點——中科海創總經理孫健波:“虹星科技的技術源自于中科院自動化所,在生物識別領域有很深的積淀。其遠距離虹膜技術和虹膜人臉融合的產品,在國內虹膜行業居于領先地位。我們認為虹膜識別正處于產業爆發的前夜,也非常看好虹星在這個過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曦域資本創始合伙人黃曉黎:虹膜做為生物識別的特征之一,具有唯一性、精準度高、穩定性高、無需侵入等優勢,曦域長期看好公司核心遠距離虹膜+人臉識別、光場等基礎技術在安防、金融、工業視覺等領域的廣泛應用趨勢。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将人脸与虹膜识别技术融合,「虹星科技」获得数千万元 Pre A 轮融资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微软Access数据库应用发现漏洞 或影
- 下一篇: 书旗发布三大计划 投入三亿扶持优质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