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做的“不够好”的父母,他们可能已经做到了自己的100分
?當我指責父母方法錯誤的時候,是否想過這是他們竭盡全力做的最好的呢?
六年前發(fā)生的一件事對我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成為告誡自己行為的大事件。
2013年,一個廠家代表給我介紹他們的一款面對幼兒的學習機產(chǎn)品,我還沒有看完具體操作,就直接告訴他們:“孩子需要在互動中學習,父母是最好的互動者,這些上面的內(nèi)容應該是父母教給他們,而不是機器。”
?
幾個月之后,我去到一個留守兒童的家庭,父母都在外地打工,家里只有老人陪伴。孩子的認知水平發(fā)展緩慢,沒有建立基礎(chǔ)的行為習慣。我花了很長時間希望通過老人來幫助孩子學習,結(jié)果發(fā)現(xiàn)非常困難,進展緩慢,于是我開始親自教孩子,幾天下來孩子進步很大。在我離開之前,開始尋找一個可以幫助孩子持續(xù)學習的工具,絞盡腦汁之后,我居然能想到的最好的方式,就是那款被我瞧不起的學習機。
?
理論上,父母和孩子的互動是低幼孩子最佳的學習方式。但如果面對的是父母認知水平不高,或者無法有大量時間陪伴孩子的家庭,怎么辦?我要那個完美的,卻無法執(zhí)行的方案?還是要這個能達到目的,但卻不是最佳方案的學習機呢?
?
我要的是自己的正確,還是家庭執(zhí)行的有效呢?
我考慮的是自己,還是別人?
我犯了一個極大的錯誤,自以為是。
?
或者說,我更愛惜自己的羽毛?
擔心被指責不考慮孩子和父母的互動,被批評不考慮孩子的感受,所以拒絕了所有的可能性。
處于50分的家庭,給他們能做到的60分,也是有效的;如果我給了100分的方案,但是50分家庭理解不了,執(zhí)行不了,那么這樣的100分實際是零分。
看上去高級的做法,卻高高在上的脫離實際,其價值是零。?
?
我臉紅了,我是如此的自以為是,卻根本沒有考慮執(zhí)行者的感受。
?
當我指責父母方法錯誤的時候,是否想過這是他們竭盡全力做到的最好呢?
?
我在意的是自己,還是別人?
?
過去幾年,我走進了很多家庭,和他們在一起的上千天的真實生活中,深深理解了每個人的不容易。上班工作八小時,擠公交往返二小時,精疲力盡回到家,做完晚飯,看著寫作業(yè)磨蹭的孩子,本能的一聲吼要被深深的憋回來,說重了擔心自己不是好媽媽,不說自己看著實在難受,好不容易把孩子弄上床,看看鬧鐘,自己還能睡6小時。
?
向我求助的父母都非常勇敢,他們要袒露自己的家庭,自己擔憂,他們在求助的同時可能就把自己置于公眾之下,但是他們想要改變的渴望遠遠大于他們的害怕。他們要面對工作的強度,收入和想要給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資源的差距,在狹小的空間里他們要面對哭鬧的孩子,家庭成員的壓力,老師們給到的要求,還有像我這樣的外人嚴格的任務。有多少次,我都想跟他們說,“算了吧,愛誰誰了,就這樣吧”,有多少次,我都想帶著他們,推門而出,離開那個亂糟糟的家,徹底放松一下。
?
但是,他們沒有。因為他們有愛,再難,他們也想改變,再苦,他們也在堅持。
?
這些成年人,難道他們就不需要理解,不需要愛嗎?
這些爸爸媽媽,更值得珍惜。
?
我們這些教育者,做了嗎?我們可能在網(wǎng)絡上幾個字就批評這些錯誤,我們大肆譴責不允許給孩子貼標簽,我們卻時刻在標簽父母;我們時刻提醒要允許孩子犯錯,我們卻不給父母犯錯的可能;我們說不要追求完美的孩子,可我們又在用結(jié)果評價父母。
?
我們希望看到的是在鼓勵中堅持學習的父母,還是被批評不敢抬頭走路的父母?
?
父母,也是人。
他們有情緒要宣泄,有感受要表達,有錯誤要犯,也有成功要慶祝。
我們能理解嗎?
?
我們不斷告誡自己:情緒沒有對錯,要接納孩子的情緒,要共情。
可是,我們只對孩子做了,把父母忘記了。?
父母,也還是人,是和孩子一樣有情感需求的成年人。
?
當這些帶有“父母符號”的成年人在我面前哭泣的時候,我能給的是擁抱和支持,接著才是了解觀察,找到有效可執(zhí)行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
只有當我們充分理解父母的感受情緒和能力之后,我們才能提供切實可行的幫助。?
?
我把“正確、有效、有趣”作為評價教育內(nèi)容的三個層次,我們需要保證方法的正確,在正確的基礎(chǔ)上保證有效,最后是有趣。這三個層次是從下往上,正確代表我們的專業(yè)性,有效意味著我們真正理解和考慮執(zhí)行者的情況,有趣則是更高級別的內(nèi)容。最大的危險是為了嘩眾取寵的熱鬧放棄了方法的正確有效,最遺憾的是堅守了正確卻沒有辦法延展出有效的做法。
?
批評指責是最容易的,幾個字,幾句話就能把別人批評的體無完膚,但是我們真正了解別人的這樣做的原因嗎?專業(yè)則體現(xiàn)在解決問題。
“自以為是”阻礙了我們和孩子,和父母的聯(lián)結(jié)。理解父母,并不意味著不批評,而是除了指出問題錯誤以外更重要的是提供解決問題的方法。
?
今天去機場之前,上瀕顧問告訴我在工作中,她發(fā)現(xiàn)自己更容易理解孩子,對父母的理解顯得吃力。
我微笑著看著她,
“在我們的工作中,能夠體察自己的情緒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能力,承認自己的吃力,才是一個提高的開始。投入,然后抽離出來,這是一個境界,需要慢慢的練習。”
?
“自以為是”是教育者成長的必經(jīng)之路,發(fā)現(xiàn)它需要機會,解決它需要自己的勇敢。
?
我,不要做高高在上的專家。我,更想和大家在一起,提供真正有效的內(nèi)容。
?
理解,不止于理解。
愛,不止于愛!????
轉(zhuǎn)載于:https://www.cnblogs.com/MoLiHong/p/10511319.html
總結(jié)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那些做的“不够好”的父母,他们可能已经做到了自己的100分的全部內(nèi)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添加python虚拟环境
- 下一篇: HTML5---19.地理定位的接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