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佛点滴心得
末學以拜佛為日課已多年,當時不知道要求自己拜佛姿勢要合乎自然人體結構、生理法則,拜后常覺得《艮疲倦、手腕酸、頭暈、面色慘白,故感覺很困惑。后來,在一偶然的機緣里幸遇證師父,蒙她慈悲指導開示,方知原來是姿勢有誤而導致,于是就發心從頭學拜佛。
學拜佛本來是很簡單很容易,天真的小孩很快就學會了,而末學卻花了一年多的時間,才把最基本的動作姿勢改正,稍練熟練。因受舊習氣老毛病的障凝,加上學習能力差,所以學得很慢很吃力。說來極慚愧,重新學習才發現自己以前連最基本的站立合掌,乃至起身方法都不會。站是三節六曲,合的掌是參差不齊,敬禮—脖子如鋼柱水泥,躬身一脊椎骨如鐵壁,又拜時重心常在腳趾不在足跟,翻掌如翻船。乃至不知呼而拜下,吸而起立,故常常拜得上氣不接下氣,喘噓噓!
回憶剛開始學拜佛時,全身是僵硬不靈活,筋骨是緊而不松,拜起佛來如老牛拖重車,稍用力即全身汗流如雨,才拜幾拜,衣服全濕。
在學拜中,常常抓不到要領——不知重心要在足跟,才合乎物理之自然重心。開始也不會用丹田之力躬身、退腹,連垂頭看腳跟中點都不自然一不知俯首垂頭要用自然力柔軟垂下,只會猛使力,結果矯枉過正,又弄得脖子很酸!
初學每拜一拜,從頭到尾都要全神貫注每一個動作是否正確,否則就會俯首而頭不夠垂(又偷偷仰頭,后頸僵硬),彎腰而脊椎不后拱(腹不后退),甚至忘記呼吸。方法錯誤就會拜得腰酸背痛、頭暈暈很辛苦,一點也沒有法喜感!
開始雖常錯誤“冤枉辛苦”(無法喜),還是滿懷信心繼續練習無止,立志非學好不可,即使需一年或兩年的時間,也要學拜下去,直到身心能松、筋骨會軟,每一拜都能自然、輕松、柔軟、法喜充滿!
因以前多年習慣,養成了“慣性動作”,當一打妄想,心不專注在當下這一剎那,“慣性動作”就領先出來,故要以高度“警覺性觀照”。
要把過去多年所慣用不正確的姿勢動作,改為正確的,實比新學者更困難(因有“慣性”障礙,當中還有許多小插曲一過渡期的反應與考驗。若沒有大愿力的推動,相信一累就會退心不想拜了。因全身昔日有過舊傷或老毛病的地方,幾呼在拜佛中,有如清理水溝,都有一時性反應的酸痛。也幸好沒退道心,更提起信心與勇氣繼續拜下去,結果也因有反應,而得大改善。如因小時候頭受過傷,頸椎有問題,時常頭暈,在拜佛時,不知不覺地好起來,頭不再暈,頸椎也恢復正常;又右小腿不知怎么地突然也腫起來湊熱鬧,又酸又痛,但繼續拜下去很快地就消失無蹤(垃圾清走了)。
末學從小丹田無力,多說話就喘,課誦唱念更是胸悶、氣短、難持續,也不會“仰臥起坐”。后來,因拜佛的關系,腹部自然變得有力,現在也能“仰臥起坐”,唱誦也能唱長音而不喘,學會深長呼吸。以前氣色不好、臉色蒼白、手掌很黃,很多人見到末學就會說:“你應該吃吃補藥”。而現在體質改變,氣色也好,不再有人叫末學吃補藥了。
由于拜佛身體有了種種的改善,心也比較能專注安定,更不必苦于種種“不必要”的癥狀。使得末學對這合手自然法則,醫學原理的拜佛方法,更具信心,對于拜佛深加好樂歡喜,一天不拜,就一天不暢快!
有人說拜佛要怎么拜就怎么拜,還要講究什么方法不方法,正確正確!
要知“姿勢能導致健康,也能導致疾病”,關鍵就在如法與否!佛教示我們四威儀要“行如風、立如松、坐如鐘、臥如弓”其道理就在此。因每一個動作姿勢,都深深地影響著我們身心的健康,也大大地影響著我們修行的成就。有了健康的身心,才能修行無障礙。不只拜佛,日常生活中各種姿勢的不正,或習慣動作的不當,就有可能會導致脊椎歪曲,而壓迫血管、神經、內臟……等,因而引發出各種的疾病、憂惱、痛苦。
因此,既然有心拜佛,最好用對身心有幫助的方法,是為明智之舉。最后,祝愿有心學拜佛者,皆蒙諸佛護念、加被,能獲得此法寶,依而行之,福慧雙增,并發菩提心,歡喜念佛,同生極樂國。(信息來源:摘自《河北佛教》)
編輯:明藍
總結
- 上一篇: 大悲寺妙祥师父关于护生开示
- 下一篇: 为什么邪淫危害之大,万恶淫为首,看后你会